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
母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特別是在早期撫養階段,孩子們完全依賴著母親生存,因此在這個時間段也是母親對孩子影響最大的階段之一。
一個合格的母親在這個階段會表現出對孩子的愛護和疼惜,而許多過於年輕或是意外生子的母親卻在這個階段出現了無視、漠視孩子的情況。很多人以為孩子還小所以什麼都不懂,但是母親缺乏共情的撫養早已給孩子的未來帶來不利的影響。
著名導演伍迪·艾倫就曾經生活在缺乏共情的家庭環境中,他還未滿周歲的時候就被母親留給保姆照顧,母親工作繁忙,所以他只能與保姆培養感情。但是他們家又經常換保姆,因此在很小的時候他就無法和別人建立持久的親密關係。
更不幸的是他的母親脾氣暴躁,回家的時候也常常毆打他,所以從很小的時候開始他就學會了不哭不鬧的忍受毆打。
他還在6歲的時候有過想死的念頭,直到成年之後他也因為心理問題而看心理醫生。
從小缺乏共情,長大之後將會面對更多痛苦。其實父母們比自己想像中更重要,大家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簡單的一句話、小小的一個舉動都像是蝴蝶效應一般在將來發揮很大的作用。那麼在早期撫養階段缺乏共情的孩子們,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早期撫育缺乏共情的不良影響
自體感弱
所謂自體感就是對自己的存在的感知。
如果孩子的自體感比較弱,那麼他有可能會變得情緒不穩定,而且個性會更加極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而做出不好的事情。
而自體感的形成階段往往在孩子剛出生的半年裡,共情環境有助於孩子培養出自體感。倘若孩子在早期撫育階段缺乏共情,那麼他將來也很可能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曾有一個兒童心理發展方面的實驗在孤兒院裡面進行研究,結果表示如果寶寶的照顧者只關注他的生活需求,而沒有對孩子進行關愛,這可能會導致孩子死亡。
像嬰兒一樣心理不成熟
即便孩子已經成長為大人,他或許仍然保留著嬰幼兒階段的自私、以自我為中心、魯莽等等性格特點。
很多孩子長大之後依然保持著自我的個性,他們能意識到自己的性格上的缺陷,但是無法真正改正自己。
這類孩子的父母也認為孩子的性格缺陷是天生的,但是他們很可能就是因為出生之後未生活在共情撫養的環境中才導致了後來的痛苦。
因此,作為一個合格的家長,對孩子進行共情撫養是基礎。特別是在寶寶剛出生的早期撫養階段,他們沒有表達能力,所以寶寶們所感受到的快樂、痛苦、難過、恐懼等等情緒都需要由家長的共情能力代為表達並且安撫。而與新生兒接觸更多的人就是母親,母親的重要性遠超於父親,所以孩子需要一個有共情能力的母親。
一個母親如何才算有共情能力呢?
共情能力是一種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的能力,共情能力強的人能感受和理解別人的情緒,換句話說就是「善解人意」。
人們喜歡和共情能力強的人相處,因為他們能接納別人的情緒。和共情能力強的人做朋友會感覺到自己是被理解的,還能獲得認同感。
擁有共情能力的母親能輕易的理解孩子的感受。
比如當媽媽們餵藥的時候,寶寶直接扭過了頭,缺乏共情能力的媽媽,覺得孩子的行為意味著拒絕和反抗,因此她會把孩子的頭扭回來,違反孩子的意願繼續餵他喝藥。
然而有共情能力的媽媽理解孩子無法忍受苦味或是不敢和陌生的藥水,因此他們會輕撫嬰兒,安慰他的情緒,還會選擇口味不那麼奇怪的藥物。
擁有強共情能力的媽媽會給予孩子更多安全感,他們的情緒、感受都能被接納和理解,並且父母能寬容他們的種種行為。這類孩子會在輕鬆自在的氛圍中長大,將來他們的心理水平會比其他人更高,性格也更加完善,還會用同樣的共情能力理解和接納別人。
而缺乏共情能力的母親會帶給孩子難以磨滅的傷害,由這類母親撫養的孩子未來受到的不良影響很大。
缺乏共情能力的母親會影響嬰兒的成長
使嬰兒變得狂躁
這種情況其實不難理解,很多成年人在面對他人的不理解時也會表現出狂躁的一面。
曾有位媽媽就說過自己曾在強行餵飯的時候遭遇孩子激烈反抗,當時她是因為馬上就要出門了,所以看著孩子慢吞吞地吃飯很是著急,於是強行餵飯。結果遭遇孩子又哭又鬧的反抗,在此後幾天裡孩子仍然表現的非常暴躁,因此這位媽媽再也不敢強迫孩子做什麼了。
使嬰兒變得抑鬱
缺乏共情能力的家長根本無法意識到自己沒有滿足孩子的要求,他們以為自己把控好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就算是盡職負責。
孩子為了引起家長注意,以滿足自己的需求,他或許會採取亂動、抓撓等等奇怪的動作。久而久之,未被善意對待的孩子會認為自己不值得別人的優待、自己永遠不會受到喜歡,這也影響了孩子將來的人際關係、婚姻狀態。
早期撫養階段中,擁有共情能力的父母能讓孩子成長得更加快樂和優秀,這需要父母更有耐心也更願意花心思揣測孩子的想法。因此,建議父母們更真誠地對待孩子,不要以為新生兒什麼都不懂就隨便對待,大家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的將來。就像伍迪·艾倫這樣的人,即便他將來再成功、收穫再多的掌聲,但是他只能在成年之後努力彌補童年時期所受到的傷害。
今日互動話題:各位家長對嬰幼兒的早期撫養還有什麼新的看法嗎?倘若你有不一樣的看法,歡迎下方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