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早期撫育若是缺乏共情,易導致自體感弱、心理發展不成熟

2020-11-24 騰訊網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

母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特別是在早期撫養階段,孩子們完全依賴著母親生存,因此在這個時間段也是母親對孩子影響最大的階段之一。

一個合格的母親在這個階段會表現出對孩子的愛護和疼惜,而許多過於年輕或是意外生子的母親卻在這個階段出現了無視、漠視孩子的情況。很多人以為孩子還小所以什麼都不懂,但是母親缺乏共情的撫養早已給孩子的未來帶來不利的影響。

著名導演伍迪·艾倫就曾經生活在缺乏共情的家庭環境中,他還未滿周歲的時候就被母親留給保姆照顧,母親工作繁忙,所以他只能與保姆培養感情。但是他們家又經常換保姆,因此在很小的時候他就無法和別人建立持久的親密關係。

更不幸的是他的母親脾氣暴躁,回家的時候也常常毆打他,所以從很小的時候開始他就學會了不哭不鬧的忍受毆打。

他還在6歲的時候有過想死的念頭,直到成年之後他也因為心理問題而看心理醫生。

從小缺乏共情,長大之後將會面對更多痛苦。其實父母們比自己想像中更重要,大家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簡單的一句話、小小的一個舉動都像是蝴蝶效應一般在將來發揮很大的作用。那麼在早期撫養階段缺乏共情的孩子們,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早期撫育缺乏共情的不良影響

自體感弱

所謂自體感就是對自己的存在的感知

如果孩子的自體感比較弱,那麼他有可能會變得情緒不穩定,而且個性會更加極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而做出不好的事情

而自體感的形成階段往往在孩子剛出生的半年裡,共情環境有助於孩子培養出自體感。倘若孩子在早期撫育階段缺乏共情,那麼他將來也很可能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曾有一個兒童心理發展方面的實驗在孤兒院裡面進行研究,結果表示如果寶寶的照顧者只關注他的生活需求,而沒有對孩子進行關愛,這可能會導致孩子死亡。

像嬰兒一樣心理不成熟

即便孩子已經成長為大人,他或許仍然保留著嬰幼兒階段的自私、以自我為中心、魯莽等等性格特點。

很多孩子長大之後依然保持著自我的個性,他們能意識到自己的性格上的缺陷,但是無法真正改正自己。

這類孩子的父母也認為孩子的性格缺陷是天生的,但是他們很可能就是因為出生之後未生活在共情撫養的環境中才導致了後來的痛苦。

因此,作為一個合格的家長,對孩子進行共情撫養是基礎。特別是在寶寶剛出生的早期撫養階段,他們沒有表達能力,所以寶寶們所感受到的快樂、痛苦、難過、恐懼等等情緒都需要由家長的共情能力代為表達並且安撫。而與新生兒接觸更多的人就是母親,母親的重要性遠超於父親,所以孩子需要一個有共情能力的母親。

一個母親如何才算有共情能力呢?

共情能力是一種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的能力,共情能力強的人能感受和理解別人的情緒,換句話說就是「善解人意」

人們喜歡和共情能力強的人相處,因為他們能接納別人的情緒。和共情能力強的人做朋友會感覺到自己是被理解的,還能獲得認同感。

擁有共情能力的母親能輕易的理解孩子的感受。

比如當媽媽們餵藥的時候,寶寶直接扭過了頭,缺乏共情能力的媽媽,覺得孩子的行為意味著拒絕和反抗,因此她會把孩子的頭扭回來,違反孩子的意願繼續餵他喝藥。

然而有共情能力的媽媽理解孩子無法忍受苦味或是不敢和陌生的藥水,因此他們會輕撫嬰兒,安慰他的情緒,還會選擇口味不那麼奇怪的藥物。

擁有強共情能力的媽媽會給予孩子更多安全感,他們的情緒、感受都能被接納和理解,並且父母能寬容他們的種種行為。這類孩子會在輕鬆自在的氛圍中長大,將來他們的心理水平會比其他人更高,性格也更加完善,還會用同樣的共情能力理解和接納別人。

而缺乏共情能力的母親會帶給孩子難以磨滅的傷害,由這類母親撫養的孩子未來受到的不良影響很大。

缺乏共情能力的母親會影響嬰兒的成長

使嬰兒變得狂躁

這種情況其實不難理解,很多成年人在面對他人的不理解時也會表現出狂躁的一面。

曾有位媽媽就說過自己曾在強行餵飯的時候遭遇孩子激烈反抗,當時她是因為馬上就要出門了,所以看著孩子慢吞吞地吃飯很是著急,於是強行餵飯。結果遭遇孩子又哭又鬧的反抗,在此後幾天裡孩子仍然表現的非常暴躁,因此這位媽媽再也不敢強迫孩子做什麼了。

使嬰兒變得抑鬱

缺乏共情能力的家長根本無法意識到自己沒有滿足孩子的要求,他們以為自己把控好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就算是盡職負責。

孩子為了引起家長注意,以滿足自己的需求,他或許會採取亂動、抓撓等等奇怪的動作。久而久之,未被善意對待的孩子會認為自己不值得別人的優待、自己永遠不會受到喜歡,這也影響了孩子將來的人際關係、婚姻狀態。

早期撫養階段中,擁有共情能力的父母能讓孩子成長得更加快樂和優秀,這需要父母更有耐心也更願意花心思揣測孩子的想法。因此,建議父母們更真誠地對待孩子,不要以為新生兒什麼都不懂就隨便對待,大家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的將來。就像伍迪·艾倫這樣的人,即便他將來再成功、收穫再多的掌聲,但是他只能在成年之後努力彌補童年時期所受到的傷害。

今日互動話題:各位家長對嬰幼兒的早期撫養還有什麼新的看法嗎?倘若你有不一樣的看法,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相關焦點

  • 「高情商」的孩子,大都擁有共情能力:「成熟」比「成功」更重要
    但是一些小小年紀就上大學的孩子,很快就顯現出弊端:他們的心智遠遠落後於智商。具體表現為:缺乏自理能力,幼稚不成熟、跟同學相處不來、遇到點挫折就崩潰等等。 而具有共情能力的孩子則會與之相反,他們做每件事時,都會考慮到他人,不讓他人為難。也就是古人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只有共情,不等於善良
    下面是最近兩年冒出來的有關共情的標題或者副標題:共情時代、為什麼共情如此重要、社會神經科學視角下的共情、共情的科學、共情缺口、為什麼共情是必需的且岌岌可危的、共情是世界性的語言、企業如何通過創造廣泛的共情走向繁榮、教會共情、教會孩子共情、共情的根源:改變世界從一個個孩子開始.....
  • 「都說我冷漠,其實只是不會愛」丨缺乏共情能力背後是怕受傷
    她告訴我,她以前不是這樣的,但那時的自己,現在好像想不起來了。朋友的感慨讓我想到了之前KY關於共情能力的討論(點擊查看��為什麼我對別人的情緒格外敏感?| 研究:共情能力太強會更不開心嗎?)。那麼,對這些「大寫冷漠」的人來說,他們真的是缺乏共情能力嗎?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缺乏共情能力是怎麼回事。普遍來說,缺乏共情能力可能會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 高情商父母:在孩子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軟實力」是共情
    而浩浩媽並沒有將孩子的這種敏感表現放在心上,反而在每次安慰孩子的時候還要說一句,你太不勇敢了,這麼一點小事就哭個不停。結果可想而知,哭聲沒止住,反倒變本加厲。浩浩媽也是非常的苦惱,也不知道是哪個環節出現了差錯。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還是因為家長缺共情能力不足,缺乏站在孩子角度去理解他內心情緒的能力。
  • 一個聰明的孩子必然心智成熟,心智如何培養父母這樣做
    高智商的孩子,不一定有高情商,如果兩者兼得,這樣的孩子應該被稱為「心智」成熟。那麼心智從何而來,如何培養?語言幫助孩子完成人際關係,人際關係才能產生心智誇一個孩子,我們可以說聰明、機靈、活潑、懂事、成熟等等,這些都是「心智」的表現,孩子的「心智」是怎樣煉成的?
  • 孩子人緣差,對別人態度冷漠,可能是缺少「共情能力」
    孩子不斷成長,他的人生也將會變得豐富多彩,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足夠優秀,能夠擁有高智商和高情商。但是有些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人緣很差,別的小朋友都不願意和孩子一起玩耍,而且孩子無論是對陌生人還是對待家人,總是一副冷漠的態度,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是孩子缺少「共情能力」的表現。
  • 影響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
    影響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分為生物因素和社會因素,生物因素又包括遺傳因素和生理成熟因素,社會因素包括社會環境和家庭教育,下面分開來進行闡述。(1)遺傳因素:遺傳是祖先、父母的一些生物特徵傳遞給後代,大多數特殊能力、身體特徵都有可能通過遺傳傳遞給孩子,比如:遺傳性近視等。遺傳也是提供人類物質發展的最基礎的自然物質前提,也就是說,遺傳只是一種可能,而不是必然,明星的顏值自是不必說,但是明星的孩子並不一定都長得好看。遺傳就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 心理學:心理成熟的人,大都經歷這三個發展階段,你在第幾階段
    昨天收到一個讀者留言,他問,一個心理成熟的人需要經歷幾個階段,今天想和大家探討下這個話題。通常來說,人的成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大概需要經歷這三個階段才能較為成熟與完善:第一個階段的心理成熟過程大都與我們年幼的撫育關係有關。心理學曾發現,成長在愛中環境孩子,自我認識會更充分,因為愛是包容的,是允許各種情緒流動的,也是允許孩子自主的,所以孩子會充分認識到自我的重要性。
  • 2008年4月浙江省自學考試心理衛生與心理諮詢真題
    ,都可能造成一種兒童最常發生的情緒睡眠障礙,即( )A.哭泣 B.夜驚C.失眠 D.嗜睡4.在大學生的自我發展中,存在著( )A.自我認識與實際情況的差距 B.自我認識與自我情感的差距C.自我認識與自我控制的差距 D.理論自我與實際自我的差距5.心理活動超越或偏離正常狀態,被稱為( )A.心理疾病 B.
  • 缺乏界限感的父母,會破壞孩子的心理健康,可能給孩子一生的影響
    很多父母十分注重孩子的前途發展,為了讓孩子免受挫折,他們事事包辦,將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得很周全,每一步都考慮得很完善,把自己的意願和認為好的東西強加給孩子。這樣做看似是對孩子好,其實是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探索周圍事物的能力,會讓孩子產生過度依賴,面對問題或困難時感到退怯、無助、沒有主見,容易本能地採取逃避的辦法。在以後的生活和工作中,缺少應有的擔當或責任感。
  • 不懂察言觀色的藍盈瑩,我開始同情你了,趕緊學會共情能力吧
    特別是藍盈瑩這種不懂察言觀色的人來說,更加是重要的課題。01 什麼是共情能力?共情能力是指理解別人的經歷並相應做出恰當回應的能力。要學會共情能力,重點是理解別人和做出恰當的回應。而缺乏共情能力的人,大致有兩方面的原因。
  • 面對挫折一蹶不振,孩子的心理彈性,能從嬰幼兒時期開始培養
    如果僅僅是一次小誤會就讓孩子封閉自我、自我懷疑,就不可能建立起良性的人際關係。03孩子心理彈性的發展歷程其實,等到大部分家長發現孩子抗挫能力差的時候,就已經晚了。心理彈性,其實從嬰幼兒時期就已經開始了發展徵程。
  • 精神病早期症狀有哪些 小心這些因素導致精神病
    那麼,精神病早期症狀有哪些呢?引發精神病的原因有哪些呢?如何預防精神病呢?感興趣的朋友就請看下文吧。精神病早期症狀有哪些1、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持續和令人苦惱的腦力易疲勞(如感到沒有精神、自感腦子遲鈍、注意不集中或不持久、記憶差、好遺忘,丟三拉四,思考及工作效率下降)和體力易疲勞,經過休息或娛樂不能恢復。
  • 孩子有情緒一定要共情?這4種情況就不適合共情,父母別搞錯
    她兒子已經中班,可是經過一個暑假不適應了,每天哭鬧。她早上上班前把兒子送到幼兒園,小孩哭鬧得厲害,怎麼安撫也不管用,每次她都落個「倉皇而逃」。她還吐槽說:怎麼育兒文章裡學來的共情技巧都沒用?平時用著還有點用,現在關鍵時候卻失效,太氣人了。一聽她這話,我是非常有共鳴。我也經常用「共情」,因為育兒書裡都說要有同理心,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安撫孩子情緒共情最管用。
  • 青春期易出現哪些不良心理?這5種不良心理家長應制止
    原標題:青春期易出現哪些不良心理?這5種不良心理家長應制止   青春期生殖器官慢慢的發育成熟,此階段身體健康已經趨於定型的階段,對異性產生了好奇心,性意識開始萌芽和發展,一定要做好心理發展,不然會誤入歧途他的話。   青春期容易出現5種不良心理,家長應學會制止!
  • ...之三、青少年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 & 四、青少年面臨的心理社會...
    5.有較強的自尊心在其言行受到肯定和讚賞時,會產生強烈的滿足感;反之,易產生強烈的挫折感。6.道德意識的高度發展總之,到了青少年中晚期,個體在自我觀察、自我評價、自我監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識的諸成分上都獲得了高度發展,並趨於成熟。
  • 幾類易導致胎兒畸形的因素,孕媽要早知,讓孩子成為「完整」的人
    胎兒畸形有哪些危害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孩子易出現自卑傾向。畸形胎兒在出生後是很難通過努力恢復正常的,孩子永遠不會像正常人發展。而且在日後的生活中,孩子會遭受別人異樣的眼光,在各種議論中自我否定的意識會增強。
  • 夫妻關係的甜蜜武器:「共情」能力
    看到這個問題,大家不禁要問我了:「什麼是共情能力?」共情能力,英文:empathy ability。也叫「換位思考」,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這種能力人類天生自帶,只是有的人強,有的人弱。共情能力高的人,在處理任何人際關係時,會顯得遊刃有餘。共情能力低的人,很少能去感知別人的情緒。
  • 孩子缺乏安全感,是因為什麼?
    1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經常會有以下這三種表現: 1、經常害羞或者害怕 當孩子面對陌生人感到害羞、害怕,面對陌生環境退縮、不敢自我表現,就是典型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 2009年7月心理衛生與心理諮詢自考真題(浙江省)
    ( )A.華生 B.阿伯瑞C.弗洛伊德 D.畢爾4.有的人常常感到鬱悶、沮喪、苦悶和思慮重重,常有長籲短嘆的表現,缺乏人生樂趣和動力等。這類人屬於情感缺陷類型的( )A.焦慮狀態 B.疑病狀態C.淡漠狀態 D.抑鬱狀態5.人過了中年到了更年期,生理和心理變化( )A.不明顯 B.不劇烈C.比較劇烈 D.非常劇烈6.把不愉快的事情忘掉或不承認,認為它根本沒有發生過。這是心理防衛的______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