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哭就不喜歡你了!」壓抑孩子情緒的表達,可能有以下3種危害

2021-01-15 網易

  作者\VV

  編輯\青青

  一、引言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過這樣的場景:孩子不聽話哭的正傷心,家中突然暴怒一聲"不準哭!眼淚收回去!"家長的話孩子不敢不從,所以抽嗒嗒地把眼淚憋回去了!

  我嫂子年輕氣盛,管孩子也是比較簡單粗暴的!有一次孩子任性非要鄰居家孩子手裡的玩具,不管旁邊的人怎麼勸她就是不聽話,可是鄰居家的孩子比她還小,手裡的玩具根本拿不下來,她看到這樣的情況一直"嗚嗚"地哭個不停。

  

  我媽看到孩子這種情況正準備把孩子抱回家,誰知道我嫂子一把抓過孩子開始對孩子說"不準哭,眼淚趕緊收回去,不然媽媽就喜歡小妹妹不喜歡你了",聽到媽媽這樣的一句話,孩子哭不敢哭,可是讓她笑她也笑不出來,最後孩子憋的吐奶了!

  現在很多年輕的家長都跟我嫂子一樣,想要孩子能夠聽話些,不要給別人帶來困擾,所以在孩子發脾氣或者哭的時候,都會嚇唬孩子讓孩子別哭了,其實這種行為是不對的,壓抑孩子的情緒表達,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其實各位家長平常在孩子哭的時候,一般會有以下3種表現,家長可以試著對比一下,找出家長的那種行為在解決孩子哭的問題上效果最好。

  二、孩子哭時候家長的3種表現

  第一,輕聲安慰孩子

  孩子如果哭了,肯定是因為發生了什麼讓他們覺得很難過的事,比如說家長打他或者兇他了,自己的玩具被別人搶走了,零食丟了等行為,都會讓孩子哭。

  面對這種情況,很多家長選擇的是把孩子抱在懷裡哄,安撫孩子當下的傷心情緒。家長的這種做法讓孩子覺得很舒心,可能會快速止哭,因為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的情緒來的快去的也快。

  

  第二,冷眼旁觀

  很多家長在孩子哭的時候,可能根本不管他們,任由他們發洩自己地哭泣,等他們宣洩情緒完以後,家長還跟孩子講道理,可是家長的這種行為會讓孩子變得更想哭。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如果自己正傷心的時候,希望得到家長的懷抱,可是家長不僅不理自己,等到自己情緒穩定以後,還跟自己講大道理,你是什麼想法?不會更想哭嗎?

  

  第三,大聲呵斥,不讓孩子哭

  有些耐性很差的家長,在聽到孩子哭聲的時候,就覺得頭皮發麻,想要快速止住孩子的哭聲,所以可能直接大聲地呵斥孩子,讓他閉嘴,不要哭。家長的這種做法,會一時地止住孩子的哭聲,換來的可能是孩子長久的噩夢。

  

  面對哭泣的孩子,家長的行為是很重要的,正確的處理方式會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愛,壓抑孩子情感表達的錯誤方式會給孩子的成長留下陰影,可能有以下3種危害。

  三、家長壓抑孩子表達的3種危害

  第一種,孩子的情緒變得更加激烈

  家長壓抑孩子的感情表達,不讓孩子哭的行為很有可能讓孩子的情緒變得更激烈。孩子在小的時候,他們哪裡懂得要控制,他們只知道開心就笑,不開心就哭。所以,如果家長不讓孩子哭的話,他們當下難過的心情就會加倍。

  

  第二種,孩子因為家長的行為變得麻木

  家長在孩子哭的時候,如果選擇不理會孩子或者大聲地呵斥孩子,一次兩次可能會收穫孩子的安靜,可是次數多了以後,孩子就會變得麻木。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哭收穫不了家長的關注,還可能引起他們的厭煩,這會讓孩子減弱家長在他們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三種,孩子變得叛逆

  如果在孩子哭的時候,家長不管什麼原因地就要求孩子止住哭泣,很有可能讓孩子敵對家長。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非常渴望家長的理解,所以在他們哭的時候,他們渴望家長能夠問自己發生了什麼,然後幫助自己提供解決方案。

  可是家長在自己哭的時候不僅不安慰自己,還大聲地訓斥自己,這讓孩子的心很受傷,如果這種情況頻繁地發生,孩子很容易變得叛逆。

  

  家長在孩子哭的時候,要注意不要使用一些強制的手段,讓孩子憋住不哭或者哭的時候別發聲,畢竟孩子不是提線木偶,他們也有自己的情緒表達。在孩子哭的時候家長可以參照以下的處理方術,輕鬆解決孩子哭的問題。

  四、家長正確的處理方式

  首先,擺正自己的心態,包容孩子

  

教育孩子如育花,精心澆水、施肥、呵護,方能成功。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養好花,不懂得就要向別人請教,學習養花的經驗與藝術。——舒天丹

  家長在聽到孩子哭聲的時候,要注意擺正自己的心態,因為你的心態決定你對待孩子的態度。如果家長在聽到孩子哭聲的那一刻,下意識地皺眉,這種情況下家長自然沒有好的情緒面對愛哭的孩子。

  

  其次,接納寶寶不好的情緒

  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以後再面對孩子,這個時候家長要注意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因為孩子哭的時候已經證明孩子不理智了,這種情況跟寶寶講道理是沒效果的。

  孩子接收到家長的安撫以後,他們的情緒會慢慢的穩定,因為孩子小的時候意識不夠完全,他們做什麼事都是靠感覺。所以,面對哭泣的孩子時,家長要接納孩子的壞情緒。

  

  最後,教會孩子合理表達自己的不開心

  等孩子的情緒平和以後,家長要跟孩子講道理,告訴他們雖然哭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可是絕對不是最好的表達方式,因為在別人看來你哭了就代表你在無理取鬧。這個時候家長可以教會孩子合理地表達自己的不開心,比如說可以通過某些特定的行為或者畫畫來表達。

  
五、結語

人類愛是教育的強大力量。誰能以自己的生命倍增人類的寶貴的精神財富,誰能進行自我教育,那他就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教育孩子的實質在於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蘇霍姆林斯基

  大多數家長在教導孩子的時候,總是想讓孩子老實或者安靜一點,可是家長抑制孩子的情緒就是不正確的。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有表達情緒的權利,家長不能因為自己的想法,壓抑孩子的情緒表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孩子哭泣該怎麼做?壓抑情緒對孩子有害,家長不如換個方式
    天天就是這樣一個被壓抑了情緒的孩子,由於是男生的原因,從小天天的媽媽在孩子出現哭鬧的時候都會第一時間的去制止,哪怕使用打罵教育也要讓孩子停止哭泣。漸漸地,在媽媽的教育下,天天不敢在大人面前表達自己的情緒,只能把眼淚重新逼回去。
  • 「有啥好哭的,開心點」別總是抹殺孩子的情緒,做情緒引導型父母
    一旁的媽媽看到後趕忙安慰起孩子,說裙子破了媽媽再買一條,有啥好哭的,開心點。 從心理學來看,父母對待孩子的反應分為情緒消除型和情緒引導型兩種,很顯然朵朵媽媽採取的是第一種方式。這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呢? 情緒消除型家長分為三類,分別是壓抑型、放任型和縮小轉換型。
  • 動不動就哭的孩子,和「忍著不哭」的孩子,成長過程中會看出差距
    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你身邊有特別愛哭的孩子嗎?小孩子似乎都比較玻璃心,每當有小磕小碰或者被家長批評時,就會委屈地大哭起來。可身邊好多家長非但不去哄,還對著孩子說出傷人的話,似乎在他們心裡只有不哭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前兩天帶著女兒去超市,逛到玩具區時,看到一名家長雙手叉腰站在孩子面前,大聲喊著你哭什麼哭?再哭就把你扔在超市。
  • 孩子的叛逆與衝突,源於兒時自由情緒表達受阻
    這點小事你也煩?」 當我們表達出:「這麼點小事就把你愁成這樣了,想想辦法啊!」孩子就會感受到我怎麼這麼糟糕,我不應該有這樣的情緒啊,然後更加糾結。 「房間沒收拾好的確讓人挺煩的,你希望房間收拾成什麼樣子呢?」 「作業有這麼多太煩了,寫這麼長時間是挺累的了,喝杯牛奶再寫吧!」
  • 調節孩子的情緒,方法有哪些?
    本來玩得好好孩子,突然大哭大鬧,或者出門在外,看見喜歡的玩具不給買,就立即在地上打滾,這些場景是不是很熟悉,這也使得很多家長為之頭疼,那麼究竟該怎麼做才能更加有效調節孩子的情緒一、哪些因素會影響孩子情緒想要了解如何讞節孩子情緒,那麼就最好先知道哪些因素會影響孩子的情緒,通常來說會有以下幾點:1
  • 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共情到孩子?
    人有兩個大腦,一個是動物腦,也叫情緒腦,另一個叫理性腦。當你生氣時,你的大腦蓋子就會打開,動物腦就露出來,你的行為就會被它主導,如情緒化、不理智等,把情緒亂丟出去,傷害他人也氣了自己。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選擇用一些方式,讓大腦蓋子合起來,我們的理智腦出來。
  • 實用情緒管理法!專治孩子暴躁、易怒、愛尖叫,卻很少有家長知道
    其實,如果你想讓孩子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至少要在3歲以後,因為此時,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已經有了一定的雛形。我們常聽到家長問怎麼做才能讓家裡1-2歲的孩子不亂發脾氣呢?看上去好像並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其實你要知道孩子不是天生脾氣壞的,1-2歲的孩子,只要父母有適當的引導,也可以有好脾氣。
  • 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大多都有這3種表現,家長別再輕視了
    洋洋今年7歲了,媽媽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暑假給洋洋報了鋼琴班、繪畫班、英語輔導班、小主持人班、遊泳班等課程,單單是一個暑假,課程學費就要交2萬元。媽媽覺得,小時候洋洋多學一點東西,吃點苦頭,這長大了才會出人頭地。其實,洋洋並不喜歡上這麼多課程,但是沒辦法,被媽媽逼著也只能硬著頭皮去上課。
  • 孕期媽媽的情緒不遺傳給寶寶?別被騙了,真實感受很多人不明白!
    而孕期媽媽的情緒給腹中胎兒帶來的影響也是有好有壞的。 芭芭拉·弗雷德裡克森 在《積極情緒的力量》提到過: 積極情緒包括誘發積極情緒的樂觀態度以及由此帶來的開放的思想、柔和的性情、放鬆的肢體和平靜的面容。它們通過幫助你創造最佳的生活狀態,改變著你的身心。
  • 孩子動不動就情緒失控?家長要建立好「情感連接」,解救孩子情緒
    這時候已經快要上課了,看著其他小孩子乖乖的走進校門,門口越來越冷清,老師也上來安慰孩子,讓孩子進去上課。可是兒子就是不聽,抱著媽媽不讓走。安慰了許久。媽媽又趕著去上班,火氣漸漸上來,就硬把孩子的手從自己的身上扒開,對著孩子說:"你不去上課,你要幹嘛。要在這裡站一天嗎?"兒子被媽媽的動作和語氣嚇到,抽抽噎噎的哭了起來。
  • 哈佛研究發現:父母這六種行為會讓孩子大腦「變笨」,可別大意了
    哈佛研究發現:父母這六種行為會讓孩子大腦「變笨」,可別大意了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樂的長大,大多數父母還對孩子給予厚望,而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選擇的方法不同,孩子的能力會大有不同。可能在孩子年齡小的時候還看不出來,隨著年齡增長,自己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差距會越來越大。
  • 有種顏色看起來很正常,但喜歡它的孩子,很可能是「抑鬱質人格」
    它屬於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家長可以通過分析孩子偏愛的顏色,來判斷孩子的性格。其中,有一個顏色,看起來很酷,實際上代表的卻是孩子可能是「抑鬱質人格」。這種顏色就是黑色。在衣服搭配上,黑色是非常百搭並且不容易出錯的顏色,黑白配永遠都不過時。有些孩子覺得自己喜歡黑色很酷,但實質上,黑色代表的卻是壓抑。
  • 掐臉蛋揪頭髮,疼哭都不鬆手,寶寶喜歡「折磨」自己或因這3點
    「我娃也是,我還沒出月子他就學會揪自己了,回回越揪越疼越哭,回回越哭越疼越揪。」掐臉蛋揪頭髮,疼哭都不鬆手,寶寶喜歡「折磨」自己或因這3點無獨有偶,有位家長也在網上分享了發生在自家寶寶身上類似的事情。可能是寶寶在發洩情緒或表達需求剛出生的小嬰兒不會說話,只會用哭聲和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有的時候他們就會採取「折騰」自己的方式,來引起大人的注意。也有的時候,他們在不慎抓痛自己後感到疼痛緊張,卻不知道自己疼痛的原因。為了紓解緊張的情緒,小寶寶反而更加用力地抓自己,以至于越掐越痛,越痛越掐。
  • 心理學:長時間壓抑自己的情緒,會讓你變成這4種樣子!
    心理學:長時間壓抑自己的情緒,會讓你變成這4種樣子!在我們身邊經常會碰到行色各異的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有的人外向活潑,有的人成熟穩重,而有的人呢,鬱鬱寡歡,悶悶不樂,我們看不出他的臉上有任何的表情變化,似乎只會這一種表情。
  • 孩子動不動就情緒失控?打罵或服軟都不可,做好情感連接是關鍵
    很多時候,孩子的情緒失控並非是一種無理取鬧,而是在不被家長理解或滿足之後導致的情緒宣洩。這時候家長最需要的是正確引導孩子控制情緒。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情緒智力"它指的就是可以清楚並克制自己情緒,同時理解和回應情緒的能力。簡單來說就是學會控制情緒的能力,這種能力對孩子的成長更是極為重要,足以影響孩子的一生。而當孩子缺乏對情緒的控制力時,就會帶來不良的影響。
  • 孩子負面情緒多怎麼辦?巧用「鐘擺效應」,幫助孩子調節情緒
    選房子時,因為沒有選擇喜歡的房子而崩潰大哭,在與爸爸短暫分離時崩潰大哭,甚至于田亮都在吐槽女兒說「你是來表演哭的嗎?」顯然,森碟身上的愛哭體質著實讓大人們有些招架不住。在隨後的爸爸互換項目中,被稱為帶娃能手的林志穎在面對森碟的負面情緒時也是手足無措的,看來當孩子情緒激動時,再會帶孩子的父母也會很頭疼。
  • 書評《高情商養育》|律己養兒,不讓孩子為自己的情緒和認知買單
    忍著沒發作的媽媽再也控制不住:「哭什麼哭?考試沒考好,也沒見你難過,不讓買玩具就哭?」孩子哭得更傷心了。這些場景熟不熟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積極、向上、自信、陽光?但我們的教育方式真的能教出心底灑滿陽光的孩子嗎?0-18歲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問題,大多是情緒和心理方面的問題。每一種偏差行為的背後,必然都有深層次的原因。
  • 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排第一
    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孩子有時候的焦慮、崩潰,正是因為你平時表達情緒的方式在影響他。對於很多父母來說,他們希望孩子能立刻馬上執行他們的命令,這叫「聽話」,孩子不許哭、不許問、不許辯解。不知道看這篇文章的你怎麼看待自己的童年,我希望你可以了解自己作為父母的樣子,同時也想像一下你的孩子將來會怎麼回憶自己的童年。與榮格齊名的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博士在將家庭教育研究中,將父母們大致可以分為4種類型,即忽視型、壓抑型、放任型和情緒管理訓練型。
  • 孩子愛哭不好哄?教家長用「鐘擺效應」,幫教孩子控制好情緒
    有次在幼兒園做手工,一不小心剪壞了一張紙,也是哭得不行,老師哄了半天才哄好。家長們面對孩子如此愛哭,往往會擔心:這要是什麼事都哭一場?以後可怎麼辦?但實際上,在兒童心理學上,有一種叫做「鐘擺效應」的心理學原理可以明確的幫助家長們教育孩子,讓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再隨時隨地的大哭不止。
  • 擁有這五種能力的孩子,情商一定很高!聰明的父母早已收藏!
    人的基本情緒有喜、怒、哀、樂、懼等不同的情緒,孩子通常對自己情緒的表達都比較籠統,比如常用「不高興」代表大部分的負向情緒,但其實「不高興」之下有很多不同的情緒,例如「挫敗」「失望」「焦慮」「嫉妒」「緊張」「內疚」......不同的情緒需要不同的應對和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