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股災3.0結束以來,反覆出現這個事實:
多數投資者一兩個月緩慢積累的收益,在一兩天的暴跌中幾乎全部被洗劫。
每次如此,沒有「不一樣「。那麼,這說明了什麼常識呢?
————————————————————————————
1、 一個有效市場不允許大多數人持續盈利,總會適時進行再分配
2、 投資者一致性預期越強,離市場轉向越近
3、 市場呈現鐘擺式運動,循環往復
—————————————————————————————
「天長地久有時盡」,物極必反,資本市場一直在遵循這個常識。去年和今年是震蕩市,鐘擺效應特別明顯,始終有一隻手在後面控制節奏:"底牌既然已經看見了,而且不會突然抽走,那麼,各大類資產的投資風險應該都不大:跌多了,政策會放鬆,反彈可期;漲多了,政策會收緊,要注意回落風險。(李迅雷)「
市場像鐘擺那樣起落,與每個常識一樣,都是模糊的正確,不可能藉此進行精確的量化或預測,但可以提醒投資者,在過於樂觀或悲觀時,總有一盆冷水要潑來。常識只會遲到,不會缺席,有幾點可以確定:
——————————————————————
1、 往一個方向的擺動是有盡頭的,終將折返
2、 擺動是往正反兩個方向進行的,循環往復
3、 擺動的幅度是變化的
———————————————————————
道理簡單,如同白開水一樣無味無趣,但是有多少次,在鐘擺反轉來臨前,我們都不相信會反轉。
鐘擺的幅度無法量化,但根據市場既往的運動軌跡,模糊地劃出一個範圍。指數20日均線,代表著中線趨勢,以此為基準來考量鐘擺的幅度。下圖天數為自然日,包括交易日和非交易日,因為情緒、估值、基本面、政策面的量變是在每一天持續進行的。下圖常規天數、極限天數不等同觸發反轉,只是提醒你,是時候抬頭看一下鐘擺了。
因為鐘擺背後有形的手在控制,初步判斷上證指數的上下極限值為:3500和3100,一旦越過會很快修正。
現在距離3100還遙遠嗎?
不在樂觀的時候更加樂觀,不在悲觀的時候更加悲觀,常識總是遲到,但從不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