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潤峰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可以說是歷年來離股市最近的一次。儘管許多股民未必聽說過法瑪、漢森和席勒的大名,但他們的研究在股市中應用相當廣泛。
用諾貝爾經濟學獎評選委員會的話來說,「人們無法預測股票和債券在三五天內的價格,卻可以預測更長期例如在未來三年至五年內的走勢,這些看似矛盾卻又令人驚訝的發現,正是基於三位教授的研究貢獻。」
這段話包含了兩個極易引起爭議的論斷:股市短期走勢無法預測;長期走勢可以預測。有趣的是,之所以會出現如此論斷,是因為今年的諾獎頒給了同一理論的正反兩方。
這個理論就是法瑪提出的 「有效市場理論」 :如果在一個證券市場中,價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獲信息,這樣的市場就是有效市場。在有效市場中,投資者在買賣股票時會迅速有效地利用潛在信息,所有已知影響都已反映在股價中。
伴隨有效市場理論的是隨機漫步理論:股價變動類似於化學中的「布朗運動」,具有隨機漫步的特點,投資者無法根據歷史價格來預測其未來走勢,這意味著技術分析毫無用處。
既然所有已知信息都已反映在當前股價中,那麼選股、選時都變得毫無意義——這正是ETF在全球資本市場蓬勃發展的理論基礎。信奉這一理論的投資者從主動選股,轉變為購買指數基金的被動跟隨模式。
有效市場理論顯然是一種理想化的假說。法瑪後來修訂其理論,提出了強有效市場、半強有效市場和弱有效市場三種類型,但他仍堅信「看不見的手」的有效性,強調政府對於金融市場需要做的事情僅僅是做好信息披露和投資者教育。
有效市場理論的反方是席勒。他以曾經成功預警美國上世紀90年代股市科網泡沫和2007年房市次貸危機而出名,其專著《非理性繁榮》、《動物精神》均名噪一時。
席勒認為消費者的心理因素而非經濟因素決定著價格和交易,人在動物精神驅動下導致金融市場出現「非理性繁榮」。這意味著市場中的人會出問題,市場會失效;因此政府的監管要加強。顯然,這與相信市場萬能、假設人們都是「理性經濟人」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大異其趣。
現實中,永遠找不到法瑪提出的完全有效的市場。再嚴格的信息披露政策,都不可能讓所有投資者同時接收所有已知信息,並據此做出完全理性的投資決策。
但有效市場理論仍然意義重大。與經濟學中的完全競爭市場假說類似,其價值在於提供了金融市場分析的基準。它還意味著長期而言,沒有投資者能夠持續地正確預測股市,也就沒有任何人能夠持續地獲得優於市場的整體收益。
這一點也適用於A股。有經驗的投資者會發現,每一種投資理論,都有其階段性成功的時候,但死守一種理論,很可能在接下來的行情中受挫。股評家常說的「風格切換」,背後的原因就在於此。
(作者為本報編委)
(責任編輯:周忠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