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近一月的深幅調整讓基金淨值損失慘重,但對部分基金經理而言,近期調整不僅無礙其報酬,甚至還可能利用監管層在股指期貨制度設計上的「疏忽」而大撈一筆。「雖然明文規定券商基金員工不得炒股票,但卻沒有任何一部規章規定他們不得炒作期指」有業內人士昨日向本報爆料稱,在近一個月股指超過600點的大跌中,有部分基金經理以個人名義做空期指謀私利。「這讓我們不得不懷疑,部分基金的大舉賣出砸盤與基金經理大肆做空期指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繫」該人士不無擔憂的表示。(5月18日《北京商報》)
就此,不用懷疑,如果在市場監管有效與基金經理職業道德具備一定公信度的市場前提下,可以說,即便是在制度設計上的確存在某種「疏忽」,那上述這樣的基金經理做空行為,也完全可能會因懾於市場監管和自已的職業生涯而受到相應約束。然在當前市場具體環境中,應該會有不少投資者與筆者一樣相信,目前有部分基金經理借做空期指謀私利的市場擔憂絕非只是空穴來風。
首先以基金管理的市場公信水平看,無疑應當承認,雖然與早前相比,監管層對基金經理違規行為的監管,無論在制度設計還是日常監管上,其有效性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然同時也不得不承認,至少在不少投資者眼裡,包括基金老鼠倉在內的各種內幕交易行為仍然應該大量存在,而早前類似上投摩根基金經理唐建等老鼠倉的被發現與查處,應該也僅僅只是股市違規行為的冰山一角。所以在此市場條件、尤其是在當前股市震蕩情況下,肯定有一些投資者會對上述這樣的基金經理以個人名義做空期指的擔憂會抱「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而對股市走勢失去信心,並非理性地作出自已的市場選擇。而這樣的市場心理一旦出現並在股市蔓延,結果無疑就會放大股市波動幅度,並進一步會對股市的不確定性產生推波助瀾的影響。
其次以市場監管角度而言,雖然在沒有確切的相關違規行為披露前,在理性上投資者應該不會輕信相關的市場老鼠倉傳言。不過在此不得不想說的是,如果上述報導所說的基金經理做空期指謀私利行為,能夠足以讓不少市場投資者相信的確可能存在,並且這種可能性還相當大時,那這樣的市場心理在某種意義上對監管機關來說無疑應該是一種市場信號,並且這樣的信號實際上就是監管機關應當及時展開調查,並將調查結果公開的市場要求,而如此才能有效打消相關的市場擔憂。否則,結果不僅可能會對市場監管的有效性產生負面影響,而且也可能會對股市的非正常波動產生(間接)不利影響。
所以筆者認為,針對上述基金經理做空期指謀私利的市場擔憂,不論從市場公信度建設還是從提高市場監管有效性層面來看,有關的市場監管機關都應該有所警惕,並應就此及時展開檢查。否則,這樣的基金經理行為無疑會對當前股市走向產生落井下石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