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思維和全息視角下的經濟學理論創新

2020-12-01 中國經濟導報

——評述獨立學者甘潤遠新著《螺網理論》

 

                                 邱仰林

 

如何用最簡單的經濟學原理來解釋社會的發展動力?市場與政府究竟是怎樣的關係?應該如何調整產業結構?怎樣應對當前的經濟形勢?如何實現國民經濟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都可以在獨立學者甘潤遠的新著《螺網理論——經濟與社會的動力結構及演化圖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9月出版)一書中尋找到比較科學的答案。

20168月上旬的一個晚上,我與甘潤遠先生相識於上海外灘藝術館的一次高端沙龍活動中。甘先生溫文爾雅,多才多藝,他既是一個文化經濟學者,也是一個作家,同時還擔任上海市一家企業的高管。他是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會會員,也是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他畢業於大連交通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先後做過工廠技術員、報刊記者、網站主編、雜誌總編、研究院及企業高管等。除了《螺網理論》以外,他還出版有傳記評論《精神生活的孤獨圖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00年圖說》、詩文集《春天的翅膀》等圖書,還參與編撰過《創意經濟學》、《個人財務策劃》、《國際學術期刊運作實務》、《廣東省公安志》等8部書籍。此外,他還撰寫過一部科技專題電視片並獲獎,全程監製過一部大型動畫片,還策划過一個總面積2.2平方公裡的旅遊主題公園。

在《螺網理論》一書中,甘先生應用系統科學的哲學思維、進化論的基本範式和結構功能主義的基本方法,對傳統經濟學和社會學進行綜合研究,把社會系統劃分為人文、經濟、政治、科學、法制、教育等子系統,探討了這些子系統之間的聯繫以及它們與社會進化的複雜關係,闡述了經濟與社會的動力結構及其演化規律。《螺網理論》一書指出,人類社會系統演化發展普遍遵循四大規律——分叉律、協同律、分形律和周期律。其中,關於分叉律和和周期律,各國學者(尤其是經濟學家)已經做過大量研究和論述,而這本書重點論述了協同律和分形律。整部書滲透著系統思維,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而作者所論述的「分形」,是指事物的部分與整體之間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其實,「分形」這一概念與物理學中所說的「全息」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我覺得,用「全息」一詞要更加通俗一些。可以說,全息視角是《螺網理論》一書最為獨特的地方。這本書在理論上的一個重要創新是,揭示出了從企業系統、產業系統到國民經濟系統在一般結構方面的自相似性、層次性、嵌套性等全息特徵!

尤其值得重視的是,甘先生經過研究後得出,社會系統具有整體的複雜性、運行的周期性、結構的全息性等顯著特徵,人類社會演化的總體圖景是一張多維動力交織、螺旋式發展的「螺網圖」。他所描繪的這個「螺網圖」,令人印象深刻,頗具震撼力!我相信,這個「螺網圖」及其所包含的思想必將會引起國內外眾多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的關注和思考!

關於《螺網理論》一書,如果說上面的概括顯得有些抽象和籠統的話,那下面我們來摘引這部書中的部分精彩片段,再結合當前各國所面臨的現實問題進行說明,讀者將會領略到這部書的思想魅力所在。

例如,在《螺網理論》第六章第三節「經濟系統發展的動力結構」中,甘先生提到,「一國經濟系統演化的直接外部動因,主要來自其國內環境中的人文、政治、科學、法制、教育等因素」;「一國經濟系統演化的間接外部動因,主要來自國際環境中的人文、經濟、政治、科學、法制、教育等因素,特別是來自與該國具有貿易、投資、信貸等經濟聯繫的社會環境因素。」(參見《螺網理論》一書第183頁)

為解決現實世界各國的經濟問題,甘先生在這部書中提出了以下一些簡單而重要的觀點:

第一,從國民經濟系統的外部環境來看,影響經濟系統發展的一般性外部因素是需求和供給;第二,外部環境的需求因素是拉動經濟系統發展的原始動力,外部環境的資源要素供給因素是經濟系統發展的必要條件;第三,從長時段來看,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經濟系統成長演化的過程,就是不斷從外部環境中吸納、內化、整合包含生產、產業、市場、分配、消費、知識、技術、制度、文化、教育等要素的過程;第四,影響一個國家經濟系統發展的內部因素,來自經濟系統內部的生產、產業、市場、分配、消費、知識、技術、制度、文化、教育等要素,其中最主要的動力因素來自經濟系統中的產業體系和消費體系,在產業體系中的所有產業中,主導產業對經濟系統的成長演化具有重要的帶動作用。第五,在現代社會,由於經濟全球化的深刻影響,影響一國經濟系統的總需求,實際上包括來自國內環境的國內總需求和來自國際環境的國外總需求兩部分;影響一國經濟系統的總供給,實際上也包括來自國內環境的國內總供給和來自國際環境的國外總供給兩部分。

關於市場與政府的關係、關於如何調整產業結構等問題,甘先生也在《螺網理論》一書中給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指出:「在產業發展過程中,除了需要市場進行自發調節以外,同時還需要政府進行主動調節」,「政府部門調節產業結構的總體方向是,保持產業成長的動力沿著『消費結構需求結構供給結構生產結構交換結構分配結構國民收入增長新消費結構』的路徑良性循環」。根據《螺網理論》一書的基本觀點,在當前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我國政府部門調節產業結構進而保持經濟增長,應該從國內和國際這兩個方面入手綜合考慮,而不是僅僅只考慮國內的各種因素。

面對京津冀地區時常出現的霧霾,面對多處出現的河流汙染,面對化工企業造成的湖泊和土壤汙染,甘先生在《螺網理論》一書中強調說,「在影響國民經濟系統發展的外部因素中,人類社會的消費需求是無止境的,而外部環境對經濟系統的資源供給卻是有限的,特別是自然資源,它幾乎是制約一個具體經濟系統發展的最大邊界。」這裡所透露出的思想,與習近平主席曾經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斷不謀而合。如要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要以保護自然環境為基本前提!有鑑於此,中國各地乃至全球各地都要重視環境保護問題。

如何實現國民經濟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甘先生在《螺網理論》一書中指出,從經濟系統的外部動力因素來看有兩個途徑,一是限制人類社會消費需求的過度膨脹,二是不斷開發出新的可供人類社會利用的資源;從經濟系統的內部動力因素來看,完善產業體系、交換體系、分配體系、科學技術、經濟制度和文化教育等因素的結構和功能,不斷提高整個經濟系統的運行效率和發展水平,從而使人類社會在現有的資源供給條件下實現經濟系統的持續發展。對一個具體的國家系統來說,就需要這個國家中人文、經濟、政治、科學、法制和教育等系統的相互協同、共同配合才能實現,而其中政治系統發揮著重要的主導作用(參見《螺網理論》一書第185頁)。

關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動力問題,甘先生反對單純用經濟決定論、政治決定論、科技決定論或者環境決定論等任何一種偏執一端的理論,對人類社會發展過程進行片面化、線性化、簡單化的解釋。他在《螺網理論》一書中指出,人類社會的發展動力是由人文、經濟、政治、科學、法制和教育等諸要素之間的「合力」共同決定的,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其中的主導因素(或主導力量)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始終處於動態變換之中。人類社會演化的總體圖景是一張多維動力交織、螺旋式發展的「螺網圖」!

 螺網圖(參見《螺網理論》一書第294頁)

     在螺網圖中,十個維度分別是:①生態優化;②資源利用;③人文系統;④科學系統;⑤經濟系統;⑥法制系統;⑦政治系統;⑧教育系統;⑨社會發展;⑩文化進化。在這個圖中,從小到大的五個同心圓圈分別表示人類社會在原始時代、農業時代、工業時代、資訊時代和未來時代所達到的文明程度;從第二個圓圈起,每一維軸開始出現較細小的分支,這些細小分支進一步分叉,從而形成更細小的分支,這些分支或分叉表示社會的分工或分化現象。社會系統發展的分工與協同、分層與分化、漸變與突變等機制,都可以比較形象地從這幅圖中展示出來。上面的螺網圖,以簡化而形象的方式描述了人類社會的演化歷史,這幅圖對於人們認識社會進化機制、重新整合碎片化的知識體系,對於指導社會實踐活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參見《螺網理論》一書第294-295頁)

    《螺網理論》一書所闡述的整體的、系統的世界觀,對各國政府的國際戰略決策及宏觀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啟發價值。在處理國際事務中,在當前全球經濟失衡的情況下,各國的國際政策十分需要相互協同,只有各國的政策能夠相互協同,人們才能找到全球經濟復甦的路徑,最終才能使全球經濟良性發展!而在處理國內事務中,在推動社會發展時,不能僅僅考慮經濟系統的問題,而是應該把人文系統、經濟系統、政治系統、科學系統、法制系統和教育系統等聯繫起來考慮,同時把國內與國外的總需求和總供給聯繫起來考慮,從而綜合制定社會發展戰略和宏觀政策。

    以上只是對《螺網理論》一書浮光掠影式的評述,實際上,這本書所涉及的學科眾多、知識十分豐富,作者不但將系統論、進化論和結構功能主義的基本思想應用於社會系統的具體分析中,而且還將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文化學、歷史哲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眾多理論要義熔於一爐,這本書可謂為讀者奉獻了一桌包含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人文知識的思想盛宴。

(作者為中國總部經濟研究院院長、國家總部經濟課題組研究員、經濟學博士)

 

 

相關焦點

  • 中國的發展實踐與發展經濟學的理論創新
    1979年,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在北京大學舉辦「國外經濟學講座」,範家驤、陶大鏞和張培剛介紹了西方發展經濟學的經典理論;1981年譚崇臺發表了第一篇評介發展經濟學的論文;1985年,譚崇臺撰寫的《發展經濟學》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是中國第一本系統介紹西方發展經濟理論的著作。
  • 夏斌:「中國奇蹟」——一個經濟學人對理論創新的思考
    (二)未認識到科學理論是發展的,主流理論並非是普適的 作為一種理論,不管是哪個領域的理論,如果稱得上是科學的理論,其理論本身一定是曾經經歷和正在經歷不停發展,不斷豐富的過程。最先藉助於物理學這一自然科學思維進行經濟學思維創新的歷史,也是一部經濟學不斷否定自身又不斷豐富自身的歷史。
  • 探究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與發展——評《創新生態系統:理論與實踐》
    我國要在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進而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在建立創新生態系統方面必須走出堅實的步伐。張貴教授等學者所著的《創新生態系統:理論與實踐》(經濟管理出版社,2018版)一書正是在以上背景下出版的,該書凝結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研究的重要成果,對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和發展進行了深入研究。
  • 詳解宇宙全息理論
    但是享譽當代的美國量子物理學家和科學思想家戴維·玻姆拋出了一個大膽卻十分直接、簡單的想法:此發現意味著客觀現實並不存在,儘管宇宙看起來具體而堅實,但其實它只是一個幻象,是一張巨大而細節豐富的全息攝影相片!2全息宇宙理論-發展首先我們得了解什麼是全息相片。
  • 樊綱:更加重視「理論假說」的提出——經濟學的學術規範與理論創新
    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教授、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發表了題為「經濟學的學術規範與理論創新」的主旨演講。樊綱首先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的發展成就,指出中國經濟學在學科建設、研究方法和社會貢獻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 穩態經濟學助力高質量發展
    吉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袁茵談道,穩態經濟學將經濟系統作為生態系統的子系統。穩態經濟學認為,隨著人口增長、財富擴張和技術進步,經濟發展的生態約束將會逐漸顯現,因此限制財富和人口的線性增長在生態上具有合理性。生產和消費的物質流通量需要基於未來理想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標準而實現最小化,以減少對自然生態環境資源的需求,從而實現從注重生產、增長和數量到注重保護、穩定和質量的轉變。
  • 系統分析視角下的法院文化
    這一觀念與其他社會事實和社會理論之間存在著內部觀察視角和外部觀察視角的差異。內部視角是法院人看待法院文化和進行司法實踐的心態和自我價值定位,但是法院文化的社會承認與司法價值的穩定必須置於社會之中,通過外部視角來觀察,也正是在外部視角下,法院文化對於社會以及司法自洽的意義才能夠展現出來。
  • 探究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與發展——評張貴等著《創新生態系統:理論...
    張貴教授等學者所著的《創新生態系統:理論與實踐》(經濟管理出版社,2018版)一書正是在以上背景下出版的,該書對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和發展進行了深入研究。該書對創新生態系統的理論論述和實踐分析進行結合。從全面性上,理論部分不僅涵蓋創新生態系統的內涵、特徵和功能等方面,而且也詳盡分析了創新生態系統的形成、演化、運行以及治理等機制,既有基本概念,又有理論支持。
  • 南哲思享|周嘉昕:經濟學與辯證法之間——政治經濟學批判視角下...
    盧卡奇對《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過度關注,折射了其自身的理論困境。關鍵詞:《歷史與階級意識》;盧卡奇;物化;對象化;經濟學;《青年黑格爾》;社會存在本體論本文關注的焦點是盧卡奇思想歷程中對於經濟學與辯證法之間哲學聯繫的考察。之所以選擇從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視角出發重新探討盧卡奇,在直接的意義上是受其自述的影響。
  • 經濟學視野下的人工智慧與就業
    請問如何理解科學意義上的人工智慧,如何從經濟學視角來定義它的本質和內涵? 黃澤清:顧名思義,人工智慧就是由人工製造的智能,本質上指的是人們通過計算機等設備模擬或再現人類思維和智能行為的過程。人類關於智能化設備的探索已持續了近一個世紀。
  • 幻覺宇宙:驚人的全息宇宙理論
    從前,我們總認為要了解任何事物和現象,不論是一根筷子還是一片麥田,最好方式就是把它們分解開,從而研究它們的每個組成部分。但全息理論告訴我們,如果把某個由全息相片式結構組成的事物「解剖」開來,我們不會得到部分,而會得到較小的整體。  事實上,全息理論為我們觀察世界引出了一個新的視角,經歷一番思考,你會發現,原來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竟是這樣的:世界的每個局部似乎都包含了整個世界!
  • 360全息星圖網絡空間測繪系統獲評「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
    在技術層面,360全息星圖網絡空間測繪系統將網絡空間探測、數據分析和地圖繪製能力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結合自研的Vscan探測引擎和360安全大數據,可把局部視角轉化為全局視野,有助於將被動響應轉化為主動監測與主動預警。
  • 2020年當代經濟學博士創新項目結果揭曉 資助金額共100萬元人民幣
    會議公布了2020年博士創新項目入選名單,舉行了2019年、2020年博士創新項目證書授予儀式,並邀請到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教授作主旨演講。 「當代經濟學博士創新項目」由當代經濟學基金會設立,旨在激勵和資助有志於在經濟學領域作出創新貢獻的中國高校經濟學優秀博士畢業生,助力其在學術前沿領域潛心研究,為經濟科學的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 行為經濟學摘諾獎,理論也有Bug
    媒體人談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花落理察·塞勒。這位學者於中國而言並不陌生,其曾在中國出了好幾本書。塞勒獲獎前,筆者曾閱讀過他的著作,但並不以為然。今日回頭看,結論沒有動搖。事實上,行為經濟學是心理學「入侵」經濟學的產物,至少從自由市場的角度看,很多內容值得商榷。
  • 物理經濟學:從黑洞理論、熱力學等理論中看清經濟行為的本質
    這促使我們更深入地探究不同科學與經濟學領域之間的相互聯繫。首先,當我們發現這樣一個被稱為物理經濟學的領域的存在時,我們非常驚訝,它把理論物理學,量子力學和其他一些物理學分支的知識運用到經濟學中。這篇文章主要討論了三種類型的領域,在這些領域中,物理學家建立的模型已經被用來發展一種新的視角來看待經濟學。
  • 物理經濟學:從黑洞理論、熱力學等理論中看清經濟行為的本質
    這促使我們更深入地探究不同科學與經濟學領域之間的相互聯繫。首先,當我們發現這樣一個被稱為物理經濟學的領域的存在時,我們非常驚訝,它把理論物理學,量子力學和其他一些物理學分支的知識運用到經濟學中。這篇文章主要討論了三種類型的領域,在這些領域中,物理學家建立的模型已經被用來發展一種新的視角來看待經濟學。
  • 微觀經濟學所培養的思維方式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
    然後打住,因為再說下去就深了,需要一整篇文章的長度,於是借著這個機會,我想好好的談談經濟學究竟是怎麼回事。   學科中的思維角度   任何一門學科說深了都是思維方式,理工科簡單一點,都是追尋存在、正確和精確,問題擺在那裡,找到一個固定的答案。社會科學就相對複雜很多,社會科學的問題不是擺在那裡,而是需要學者自己去提,答案也並不固定。
  • 2020年當代經濟學博士創新項目證書授予儀式暨學術討論會在上海...
    結合自己在「空間政治經濟學」這一領域中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心得,陸銘闡述了在「頂天立地做研究」大前提下,除把握現實、理論和證據之外,具體應「如何做研究」的問題。陸銘認為,研究要「興趣至上」,要理解中國乃至整個世界;利用比較優勢,研究中國問題;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等。倡導博士生做論文之前要多思多想,論文發表之後也要不斷接受時間和實踐的檢驗。
  • 陳平:如何看待當代經濟學
    這篇訪談稿為理解現代經濟學和經濟現象提供了一個複雜演化經濟學家對主流經濟學的批判視角。1. 請簡要介紹一下您是從什麼視角看待經濟學的?我的視角是複雜動力學和演化經濟學。複雜性的含義是非線性相互作用和非均衡演化,它們是生命起源和勞動分工的動力。新古典經濟學的線性及均衡模型只能看做是複雜系統的初級近似。
  • 2020年當代經濟學博士創新項目結果揭曉,資助金額共100萬元人民幣
    「當代經濟學博士創新項目」由當代經濟學基金會設立,旨在激勵和資助有志於在經濟學領域作出創新貢獻的中國高校經濟學優秀博士畢業生,助力其在學術前沿領域潛心研究,為經濟科學的創新發展貢獻力量他們從中國大陸、港澳臺84所高校的153所經濟學相關院系中脫穎而出。這些受資助獲獎論文,勇於探索經濟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的創新,對推動大中華區經濟學領域青年學子的學術追求,意義深刻,影響深遠,在高校博士圈發揮了學術標杆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