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數字人民幣的商業啟示: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或將重塑

2020-11-30 中國新聞網

  央行數字人民幣的商業啟示: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或將重塑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今年5月底表示,數字人民幣體系(DC/EP,即Digital Currency and Electronic Payment,直譯為「數字貨幣和電子支付」)堅持雙層運營、現金(M0)替代、可控匿名的前提下,基本完成了頂層設計、標準制定、功能研發、聯調測試等工作。

  數字人民幣首先在幾個城市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以檢驗理論可靠性、系統穩定性、功能可用性、流程便捷性、場景適用性和風險可控性。隨後,8月12日,商務部印發《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總體方案》,正式公布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及中西部具備條件的試點地區,開展數字人民幣試點。可以預期,數字人民幣使用將逐步展開。

  毫無疑問,數字人民幣的推出將夯實我國數字經濟長遠發展的基礎設施,提升中國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數位化)全球競賽的競爭力。當然,數字人民幣的推出既蘊含諸多商業機遇,也將讓部分行業領域面臨挑戰。

  給消費者帶來的變化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數字人民幣可能將在支付(交易及流通媒介)以及未來可能在投資(存儲購買力和財富)兩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儘管最近幾年由於手機端行動支付快速發展,大多數國內消費者已經習慣了無現金交易,但是目前行動支付仍然是基於銀行帳戶的現金,而數字人民幣的出現或將提供更多選擇。

  首先,未來消費者在接收和支付人民幣時,多了「數字人民幣」一種無現金選擇。隨著普及程度提高,用數字人民幣投資也可能實現。但是,向消費者推廣選擇使用數字人民幣可能需要一個過程,其「便利性」或「其他利益」尤其重要,這需要央行、商業銀行及其他機構進一步謀劃。例如,商業銀行之間競爭儲戶存款,如果沒有額外利益,沒有儲戶願意把存款從一家銀行轉移到另外一家銀行。

  其次,要讓消費者接受和支付時願意選擇數字人民幣,可能需要政府包括央行、財政部以及國有企業等部門提供政策性便利或優惠,以及商業銀行讓利等。例如,為居民的數字人民幣提供跨境使用便利(即一定額度內自由在海內外流通交易和投資,也就是在較小額度內人民幣資本項下自由流動),包括高速公路ETC、加油站、水電煤帳單、醫保卡、退休金帳戶綁定數字人民幣帳戶,以及政府為居民發放各類補貼甚至於企事業單位發工資等,均可以優先使用數字人民幣,既可以防止被剋扣,還節省成本提高效率。

  數字人民幣是否被用戶接受,商業銀行或其他機構還要在使用場景、市場營銷、市場培育上投入巨大的資源,也就是所謂的商業銀行如何利用網際網路思維去運營數字貨幣。雖然數字人民幣生態鏈的形成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但長遠來看,隨著科技進步及數字經濟滲透到生活各個領域,消費者最終將選擇以數字人民幣形式持有一部分或大多數人民幣。

  這個進程是否可以像過去幾年手機端行動支付迅速發展,目前還很難判斷,關鍵在於消費者和市場包括企業和金融機構是否接受。如果速度較慢,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不會過多影響行動支付格局

  不少市場人士擔心,央行推出數字人民幣,可能影響目前以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為主導的行動支付格局。對此,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表示:「央行數字貨幣不會對目前的行動支付產生過大的影響,而是會給老百姓帶來更豐富的支付工具選擇,滿足更多的支付需求。」

  國際清算銀行發布報告稱,中國央行的數字貨幣除了提供方便在線交易現金的補充外,也可能為目前由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共同佔有94%的行動支付領域帶來多樣性選擇。因此,數字人民幣對行動支付市場可能會帶來新變化。

  從本質上來講,數字人民幣是「錢或貨幣」,而行動支付是「取收錢的方式」。二者的關係或可以比喻為「魚」和「鉤」,或「水」和「瓢」,性質完全不同。但是,對於行動支付這把「瓢」來說,數字人民幣和銀行帳戶的紙幣是「水」和「冰」,兩者沒有什麼區別,「水」多還是「冰」多影響可能都不大,因為它們隨時可以互相轉換。

  而且,行動支付業務本身對於平臺公司來說,最大的價值在於支付之外的消費者衍生行為,以及其龐大的生態圈所產生的價值,對於消費者來說也是如此。

  無論是支付寶還是微信支付的成功,都離不開其所有者的強大實力和資源,尤其是作為電商場景和社交場景的強大入口,離開龐大的平臺或生態圈,很可能獨木難支。

  目前行動支付進入「斷直連」時代(指第三方支付機構切斷之前直連銀行的模式,接入網聯或銀聯),數字貨幣要替換它的意義不大,但是未來可能會重塑整個支付體系,不光是行動支付格局;目前我國大概有8套支付體系,包括大額、小額、農信銀、城市商業銀行匯票處理等,這些支付體系功能重疊、交叉,未來數字人民幣可能有機會把這些支付體系整合,形成統一的支付體系。

  因此,數字人民幣的推出短期內對行動支付格局的影響可能不會很明顯。但是,中長期來看,「兩強獨霸」的局面或可能由於政策變化、商業模式被重塑或科技進步面臨挑戰,能否形成「三足鼎立」或「群雄逐鹿」目前還很難判斷。

  對金融科技、商業銀行的影響

  數字人民幣可能為金融科技類公司帶來創新的土壤和重要的基礎設施,也可能為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帶來商業機會,尤其在數位化轉型方面。

  先看金融科技類公司,數字人民幣把錢從根本上進行了數位化,也就是說人民幣從發行、流通、存儲、投資、跨境流動等所有環節都可以變成「數據」,這為金融科技公司利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雲計算、甚至於物聯網來連結和處理這些數據打通了最後一公裡。因此,我們預計已經處於全球領先的中國金融科技領域,在數字人民幣正式推出之後或將迎來嶄新的歷史發展機遇。對該行業來說,數字人民幣有可能像一顆新生的「太陽」,既帶來了光明,又帶來了能源。

  再看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首先,很顯然,央行不會讓數字人民幣給商業銀行帶來新的負擔。央行副行長範一飛曾經撰文指出,數字人民幣的推出,不會構成對商業銀行存款貨幣的競爭,不會增加商業銀行對同業拆借市場的依賴,不會影響商業銀行的放貸能力,也就不會導致「金融脫媒」現象。

  其次,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來說,數字人民幣把我國貨幣所有環節都變成「數據」也可能為銀行帶來革命性的創新。長遠來看,商業銀行可能脫胎換骨轉換成「信貸數據管理公司」,如利用區塊鏈、生物識別及大數據等技術把每位客戶的大部分財務資料集中管理。商業銀行未來和科技金融公司的邊界可能更難分清,或兩者完全整合或可成為大趨勢。

  對其他行業領域也有著諸多潛在影響。儘管央行表示數字人民幣最開始是現金(M0)替代,但從最近幾年新興科技尤其是數位技術、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在金融領域的發展和應用來看,長遠來看,數字人民幣很可能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在多個行業或領域掀起變革。

  以人民幣國際化和貿易結算為例,隨著其他國家央行數字貨幣逐漸推出,我國貨幣國際化改革或可以率先利用數字人民幣展開實驗,或者讓「一部分」數字人民幣實現全球自由兌換和流通(由於其可追蹤性優勢,技術層面可行);國際貿易結算方面,因為我國是全球第一個推出數字貨幣的主要經濟體,可以利用先發優勢創立全新全球結算體系,或可逐漸擺脫對SWIFT支付系統的長期依賴。

  在企業客戶支付市場亦有巨大商機。例如利用數字人民幣可編程的特點,在供應鏈金融等方面大有作為,也可以彌補二代支付體系的不足;在政府端,例如補貼款的發放 (專款專用)、善款等,有巨大應用場景。

  同時亦能提升我國金融效率、優化資源配置。與發達經濟體相比,我國金融資源的市場化配置仍需改進。數字人民幣的推出,以及未來逐漸普及,一方面將節省紙幣包括硬幣印刷、流通的成本;另一方面,整個金融體系的結算和交易逐漸過渡到以數字人民幣為核心,將極大提升效率。數字人民幣的推出可以成為諸多金融改革的新載體,如果能藉此推動金融資源的市場化配置,例如個人包括企業家利用數字人民幣帳戶貸款或借錢,由於這類帳戶綁定了很多個人信息或資產(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發生違約或賴帳的概率將大幅下降。

  數字經濟已經連續多年成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最大驅動力之一,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報告,數字經濟的比重已經佔到我國GDP的36%,預計到2030年將提高到50%以上,在國際上處於領先水平。我國央行率先推出數字人民幣,是中國數字經濟飛速發展的產物,也將是這個趨勢繼續提升的堅實基礎和催化劑,一定會對諸多領域及行業包括企業提供嶄新的歷史機遇。(作者系普華永道中國資深經濟學家)

  文章作者 趙廣彬

相關焦點

  • 深度解析央行數字貨幣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另一方面,在傳統運行模式下,發展央行數字貨幣,有助於商業銀行對接金融科技前沿,提升商業銀行服務質量,推動金融行業發展。同時商業銀行使用央行數字貨幣後,可以在網際網路金融領域佔據業務的至高點,延伸網際網路金融業務的服務鏈條、豐富業務類型,提高業務的附加值。
  • 誰會扛起「中國Libra」的大梁:央行、科技巨頭、銀行聯盟?
    一個國家的力量總比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強大。」意指,中國可以發行自己的Libra。而在7月26日的一場活動上,上交所前總工程師白碩發表演講,並也表示,建議中國建立可與Libra抗衡的自主體系。鑑於Libra可能對各國的貨幣政策、金融穩定,乃至國際貨幣秩序造成的重大影響。目前各國均將國家數字貨幣作為研究重點,探索應對Libra的國家數字貨幣的新形式。
  • 【這一周】國務院、央行等發布多個重要文件 數字人民幣迎新進展
    《通知》要求,完善金融科技標準規則體系,推動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購物平臺等優化用戶註冊、銀行卡綁定和支付流程,打造大字版、語音版、民族語言版、簡潔版等適老手機銀行APP,提升手機銀行產品的易用性和安全性,便利老年人進行網上購物、訂餐、家政、生活繳費等日常消費。平臺企業要提供技術措施,保障老年人網上支付安全。
  • 數字人民幣應用五大猜想 你最關心哪一個?
    事實上,中國人民銀行早在2014年就成立專門研究小組研究法定數字貨幣,至今已有六年。近期,商務部發文稱將開展數字人民幣試點,也讓外界再次燃起對數字貨幣的遐想。啥是數字人民幣央行數字貨幣其實在概念上並不複雜。
  • 數字人民幣手冊②雙層運營架構有何講究,錢包生態如何建設
    數字人民幣的發行與流通:雙層運營架構數字人民幣採用「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其他運營機構」的雙層運營體系:第一層是中央銀行,第二層為商業銀行、電信運營商和第三方支付網絡平臺公司等。按照央行副行長範一飛的說法,中央銀行在數字人民幣體系中居於中心地位,負責向指定商業銀行批發數字人民幣並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商業銀行等機構負責面向社會公眾提供數字人民幣兌換流通服務。
  • 數字人民幣真的來了:深圳聯手央行 要發1000萬數字紅包 每人...
    此前,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對其進行了清晰定義,即「其功能屬性與紙鈔完全一樣,只不過是數位化形態」,「是具有價值特徵的數字支付工具」。  即央行數字貨幣的金融本質:人民幣現鈔一致。  央行數字貨幣就是指中央發行的數字貨幣,屬於央行負債,具有國家信用,與法定貨幣等值。
  • 中國首推主權數字貨幣DCEP,央行的初心是什麼?
    目前我國跨境清算依然高度依賴美國的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和紐約清算所銀行同業支付系統(CHIPS),央行發行數字貨幣有望擺脫對現有SWIFT和CHIPS支付體系的依賴,為人民幣的流通和國際化帶來便利。DCEP會對中國經濟與貨幣政策產生什麼影響?
  • 數字人民幣試點,西安能否分杯羹?
    加之近日公布的陝西「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穩步推進數字貨幣試點」。西安能否儘早爭取到數字人民幣試點?要知道,數字人民幣背後將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突破點和基礎,蘊含著諸多機遇……數字經濟的基礎支撐在第三方支付發展比較成熟、銀行支付體系比較健全的背景下,推動數字人民幣的動力何在?
  • 數字人民幣的理想與現實——基於對深圳數字人民幣試點活動的觀察
    姚前所構想的「一幣」即由央行負責「幣」本身的設計要素和數據結構;「兩庫」即數字人民幣發行庫(在央行私有雲上存放發行基金的資料庫)和數字人民幣商業銀行庫(商業銀行存放數字人民幣的資料庫);「三中心」分別是認證中心(央行對相關運營機構及用戶身份信息進行集中管理)、登記中心(數字人民幣產生、流通、清點核對及消亡全過程信息)、大數據分析中心(反洗錢、支付行為分析、監管調控指標分析)。
  • 數字人民幣究竟會顛覆誰
    我們先來看看現階段央行數字人民幣的設計思路。 《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0)》提出,數字人民幣定位於M0,屬於零售型 CBDC,採用雙層運營模式,不計付利息。 M0指流通中的現金,CBDC是英文簡稱,意思是「央行數字貨幣」。所謂雙層運營模式,指的是央行加商業銀行的模式。
  • 市場對數字人民幣的天大誤解 請不要與支付寶、微信類比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方支付未來反而還可能對數字人民幣的普及有所促進。數字人民幣將主要用於零售支付,而零售則需要渠道和場景。 央行的數字貨幣仍然會採用與現鈔類似的雙層運營體系,即上面一層是人民銀行對商業銀行,下面一層是商業銀行或商業機構對老百姓。
  • 周小川:一個競爭性、多方案的央行數字貨幣體系更適合中國
    在不久前舉行的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上,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澄清了人們對於數字人民幣最大的一個誤解,他表示:「微信、支付寶和數字人民幣不是一個維度上的,微信和支付寶是金融基礎設施、是錢包,而數字人民幣是支付工具、是錢包的內容……同時,騰訊,螞蟻的各自的商業銀行也屬於運營機構,所以和數字人民幣並不存在競爭關係。」
  • 金融科技與商業銀行效率——基於DEA-Malmquist模型的實證研究
    假設4(B):金融科技發展對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在業務創新能力較強的銀行更顯著。 假設4(C):金融科技發展對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在決策層年輕化的商業銀行更顯著。 假設4(D):金融科技發展對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在跨區域經營的商業銀行更顯著。
  • 數字人民幣不能兌換外幣?紙鈔將會停供?央行專家權威解答來了--上觀
    近日,「金融密碼杯」2020全國密碼應用和技術創新大賽頒獎在蘇州舉行。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競賽指導委員會主席範一飛及評審指導小組成員為獲獎團隊頒發了數字人民幣獎金。隨著測試應用場景的不斷擴大,數字人民幣越來越頻繁地進入到公眾視野,人們的疑問也越來越多:使用數字人民幣安全嗎?推出後紙鈔會停止供應嗎?未來如何管理?
  • 日新月異的金融科技
    同年10月,央行聯合國家市場監督總局發布了《金融科技產品認證目錄》以及《金融科技產品認證規則》,制定了金融科技產品的認證依據及標準;11月,央行又發布了《關於發布金融行業標準加強移動金融客戶端應用軟體安全管理的通知》,旨在有效保障金融科技創新產品的安全應用。
  • 歐洲央行近期將決定是否建立官方數字貨幣
    歐洲央行管委魏德曼此後也相同洩漏,歐洲央行將在未來幾周評論零售數字歐元。他表明,中央銀行數字錢銀是現金的互補而不是替代,不答應歐洲央行在央行數字錢銀方面落後。 當前,全世界首要中央銀行都在研討官方數字錢銀的創建,以抵擋比特幣和其他加密錢銀的競爭。根據國際清算銀行截至2020年7月中旬的統計數據,至少有36家央行發布了零售或批發央行數字錢銀的方案。
  • 央行透露,未來中國的數字貨幣體系是這樣的
    數字貨幣漸行漸近  2019年6月18日,美國臉書公司(Facebook)發布了Libra加密貨幣白皮書,正式進軍幣圈。Libra被定義為「全新的全球化貨幣,為數字世界設計」,宣稱將為全球數十億無法使用傳統銀行業務的人提供金融服務。
  • 黃奇帆:央行可能推出的數字貨幣與比特幣完全不同,比特幣只是市場...
    10月28日,在由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等機構共同推出的首屆外灘金融峰會上,黃奇帆透露,目前我國央行推出的數字貨幣(DC/EP)是基於區塊鏈技術推出的全新加密電子貨幣體系。人民銀行對於數字貨幣的相關研究已有五六年,趨於成熟。中國人民銀行很可能是全球第一個推出數字貨幣的央行。
  • 數字經濟時代,銀行怎麼把數字人民幣轉換為實體人民幣價值?
    我國的數字人民幣則不同,數字人民幣不是虛擬貨幣,是由央行發行的法定貨幣,本身就是具有確定價值的真實貨幣。因此,可以說數字人民幣本身就是人民幣,不過是數字形態的人民幣而已。簡單理解數字貨幣,數字貨幣的功能和紙幣完全一樣,只不過是以數位化的形態存在,替代流動的現金。
  • 深圳派發的1000萬數字人民幣紅包到底是個什麼「錢」?
    此前《IT時報》曾報導(見文末推薦閱讀:央行數字貨幣一出手,支付寶抖三抖,未來還有銀行嗎?),目前央行數字人民幣定義為MO,即大眾口袋中的現金,主要對應的是低頻小額場景。拉卡拉沒有在深交所互動易上直接回復《IT時報》記者對是否參與數字人民幣紅包試點的提問,只是表示公司積極參與數字貨幣在支付產品設計創新、場景拓展、市場推廣、系統開發、業務處理和運維等服務環節中。四方精創則表示目前公司有數字人民幣相關領域的技術儲備。似乎行動支付的上市公司還未加入數字人民幣試點的熱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