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金融科技」,這或許是最好的科普文

2021-01-08 21世紀經濟報導

走進經濟生活裡的一切

導讀:金融科技作為信息技術帶來的創新,強調前沿信息技術對合規金融業務的輔助、支持和改進作用,其核心是幫助金融業務實現「三升兩降」,即提升效率、體驗、規模,同時降低成本和風險。

自2015年以來,國內外企業開始探索金融科技(FinTech)技術。以深圳為例,通過某企業信息平臺進行查詢,名稱及經營範圍中含「大數據」或「雲計算」關鍵詞的企業已超5000家查詢上限,含「人工智慧」關鍵詞的企業亦超2000家,含「區塊鏈」關鍵詞的企業也已有600家。

亂花漸欲迷人眼,其中有不少優秀企業,但也不乏一些無實質技術儲備、借金融科技之名行政策套利之實的企業。

那麼金融科技到底厲害在哪裡?哪些才是名副其實的金融企業呢?下面就從金融科技的內涵入手,釐清中外金融科技的發展差異,區分金融科技企業的含金量,找準金融科技產業的發展走向。

「金融科技」的內涵與範圍

關於金融科技(FinTech)的內涵,國際金融穩定理事會(FSB)給出了一個國際通用的標準定義:

「技術帶來的金融創新,它能夠產生新的商業模式、應用、過程或產品,從而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或金融服務的提供方式產生重大影響。」

更進一步地,在金融科技所覆蓋的範圍與領域方面,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區分出四個核心應用領域:

「存貸款與融資服務」、「支付與清結算服務」、「投資管理服務」以及「市場基礎設施服務」。

「存貸款與融資服務」領域涵括網貸、徵信、眾籌等產品;

「支付與清結算服務」包括行動支付、P2P匯款等內容;

「投資管理服務」典型代表是智能投顧與智能投研等;

「市場基礎設施服務」的內容則最為廣泛,意指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安全等技術所帶來的金融產品的創新。

圖:金融科技的應用領域範圍(點擊可放大) 資料來源:巴塞爾委員會

「金融科技」的中外語境差異

由於中外的金融監管環境與社會環境存在一定差異,中外金融科技(FinTech)概念的發展與演變也存在較大的區別。

就美國而言,其語境上的FinTech公司以初創型企業為主,大部分是經營行動支付、財富管理、網貸等業務。

而中國在「金融科技」的概念被提及之前,事實上已經歷了數年「網際網路金融」階段的發展,亦正是以第三方支付、P2P網貸企業為典型代表。

在過去,由於從事「網際網路金融」業務的大多是非金融持牌的網際網路企業,一度出現了一些忽視金融本質、風險屬性和必要監管約束的現象,導致了業務運作不規範、風險管理不到位、監管適用不恰當或不充分等問題,也引發了一些監管套利風險與消費者保護風險。

因此,國內官方組織與監管機構所鼓勵發展的「金融科技」,更多是強調前沿技術對持牌合規的金融業務的輔助、支持和優化作用,技術的運用仍需遵循金融業務的內在規律、遵守現行法律和金融監管要求。最終的金融科技產品或服務的提供者,也聚焦在合規經營的金融機構的範圍內。

具體而言,中國發展金融科技的側重點在於前文提到的巴塞爾委員會劃分的「市場基礎設施服務」的細分領域。

其實質,是以前沿科技能力的方式賦能(Empower & Enable)傳統金融行業或傳統商業模式,為產品本身注入區別於傳統金融產品的能力,如遠程核身能力、大量數據存儲及運算能力、自動化與智能化服務能力、多機構對等合作及共享資源的能力、降低成本能力、安全加固能力、精準營銷能力、精細化風險管理、防欺詐及風險定價能力等,以科技帶動金融業務的革新,最終實現服務實體經濟與普惠大眾的目標。

哪些企業是「金融科技」的領軍者?

目前,金融科技的生態體系也在逐漸成熟。從參與主體角度,生態體系中不僅包括了通過技術手段提供創新金融服務的金融科技公司、和提供金融合規料技應對方案的監管科技公司,還包括了傳統金融業機構,和為金融業提供技術服務的科技公司,並涵蓋金融科技投資機構、商業模式孵化器、金融監管機構、科技監管機構和金融科技監管機構等。

圖:金融科技的生態體系 資料來源:微眾銀行

金融科技領域的領軍企業主要分為三類。

一是科技公司,以科技賦能金融業務,甚至直接進軍金融行業,成為金融科技市場的主要參與者。例如,海外有新興企業「GAFA」(Google/Alphabet、Amazon、Facebook和Apple)和老牌計算機公司Microsoft、IBM及Intel,中國則有「BATJ」(百度、阿里、騰訊、京東)等大型企業。

二是持牌金融機構,通過創新技術為客戶提供更先進的金融服務。國內金融機構從2017年開始也加快在金融科技領域的布局,據報導,四大國有銀行已分別與騰訊、阿里、百度、京東籤訂戰略合作協議,此外,螞蟻金服、財付通、微眾銀行、招商銀行、平安銀行、眾安保險等也有較多的金融科技產品推出。

三是除大型科技公司與持牌金融機構以外,部分網際網路金融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網絡小貸公司等也或多或少在從事金融科技業務。較突出的有平安金融壹帳通、平安陸金所、京東金融、百度金融等。

值得一提的是,金融創新不能偏離實體經濟的需要,金融業的外部性、公共性也非其他行業可比,所有的金融業務都應持牌經營,都應納入監管,且應立足於服務實體經濟。

隨著監管制度的完善,未來無金融業務牌照的金融科技公司或將轉型,以提供技術、提供流量導流、提供部署實施等服務為主,而不直接提供金融產品給終端客戶。

中國金融科技的關鍵技術與典型應用

金融科技的相關技術層出不窮,只要是對金融服務行業乃至人類經濟社會產生廣泛影響的技術,都可以被納入金融科技的範疇。

目前,發展較為成熟的關鍵技術有人工智慧、大數據、安全/生物識別、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區塊鏈、雲計算等,這些技術將為金融服務行業帶來實質性變化,或將全面顛覆傳統金融服務的技術基礎和商業流程,促使金融機構選擇新的戰略發展方向。

1、基於人工智慧的金融服務

金融行業具有牽涉面廣、高度信息化、海量大數據、高頻交易、安全級別要求高、監管要求嚴格等特殊性,在業務流程中如果人工環節較多,容易產生操作風險與道德風險,不僅成本較高,效率也難以提升。

因此,金融行業也是較早開始探索人工智慧技術,並已經在智能客服、遠程身份認證、智能化運維、智能投顧、智能理賠、反欺詐與智能風控、網點機器人服務等場景中進行應用,從而加快產品創新的周期,節約系統建設和運維成本,實現系統的快速迭代與升級等。

2、基於大數據的金融服務

大數據堪稱是多類新興技術得以發揮效用的源泉和基石,隨著大數據不斷在金融業的深入應用,其將為傳統金融機構、金融科技公司帶來更多的創新點和想像空間。金融機構可藉助於新興的大數據技術廣泛收集各種渠道信息進行分析應用與風險管理,運用大數據進行精準營銷與獲客,通過大數據模型為客戶提供金融信用,進而輔助各項業務決策等。

3、基於安全技術的金融服務

安全技術領先的企業也開始將其整合成產品提供給金融同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採用了生物識別技術的身份認證產品。從最基礎的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掌紋識別、到聲音識別、基因識別、靜脈識別、步態識別都屬於生物識別範疇。

生物識別在金融領域的應用處於一種「補充手段」的作用,與傳統身份核驗等手段的關係屬於配合而非取代,其在金融支付領域的應用逐漸從早期的身份認證走向金融支付,已經進入實用化階段。

4、基於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金融服務

行動支付作為移動網領域和金融領域的革命性創新和代表應用,在促進電子商務及零售市場的發展、滿足消費者多樣化支付需求方面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二維碼支付、電子銀行、直銷銀行業務等均體現了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在金融服務的應用。

5、基於區塊鏈的金融服務

區塊鏈技術按共識機制及治理方式的不同,劃分為公有鏈、聯盟鏈等。其中,聯盟鏈技術更注重權限控制、業務合規、監管友好、性能提升和安全保障,因此國內金融機構通常是選用聯盟鏈技術。

從金融業的應用路徑來看,預計存證、對帳清算、結算將會是三大類逐漸落地的通用場景。存證方面,機構間可構建對等互信的聯盟鏈網絡,並採用共享帳本記錄核心數據,避免數據被篡改、被偽造或產生一致性差異,還能實現全業務流程的可追溯可審計。

例如,在金融仲裁場景中,採用聯盟鏈技術可縮短仲裁流程,降低司法成本,還避免了摩擦成本與糾紛,有效解決過去金融業務取證難、仲裁難等痛點。對帳清算方面,機構間可基於聯盟鏈帳本、通過智能合約功能實時自動生成對帳文件。

一方面,可提升對帳的時效性,將對帳時間縮短至T+0日準實時對帳;另一方面,機構與機構之間無需兩兩對帳,可以降低運營成本,提升效率,同時提高合作透明度。此外,長期來看,在央行法定數字貨幣正式上線運行後,各類基於區塊鏈的業務都有望實現支付即結算功能,大大提升結算效率並降低運營成本。

6、基於雲計算的金融服務

雲計算引發了軟體開發部署模式的創新,是承載各類應用的關鍵基礎設施,也是金融科技創新產品的最佳交付載體。雲計算和分布式架構的核心思想是在低成本、標準化的開放硬體和開源軟體的基礎上,通過分布式處理架構實現系統處理能力的無限擴展;採用數據複製、多副本、讀寫分離等技術彌補基礎軟硬體的不足,滿足系統高性能、高可用和容災備份等方面的要求;並採用了分布式中間件或分布式資料庫實現聯機交易處理的一致性等事務管理要求。

圖:金融科技的典型應用場景 資料來源:微眾銀行

以監管科技應對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作為信息技術帶來的創新,強調前沿信息技術對合規金融業務的輔助、支持和改進作用,其核心是幫助金融業務實現「三升兩降」,即提升效率、體驗、規模,同時降低成本和風險。

不過,金融科技本質上並沒有脫離金融業,其運用仍需遵循金融業務的內在規律和秩序、遵守現行法律和金融監管要求。

現實中,亦存在一些利用前沿技術手段規避金融監管,進行監管套利、擾亂金融穩定的破壞性創新行為,例如在沒有相應金融業務牌照的情況下,開展基於大數據技術的現金貸、基於區塊鏈技術的ICO和虛擬貨幣等業務,這並不具備發展的可持續性,也帶來了相應的風險。

因此,監管機構也正在逐步引進「監管科技(RegTech)」技術,實現穿透式監管,提升合規效率,降低監管成本,提高監管規範性和風險監測識別的能力。展望國內外,監管科技在風險數據整合,風險建模、分析和預測,實時交易監控、匯報和攔截,以及法律法規跟蹤等方面已有初步的探索與嘗試。

本文作者丨微眾銀行金融科技首席研究員 李斌

(專題)

相關焦點

  • 解碼科技金融:萬字長文,為科技金融正本溯源
    在此後的一系列政策中,如《國家「十一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關於改進和加強中央財政科技經費管理的若干意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當前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皆提出了政府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投入力度、加大財政對科技創新、技術改造和兼併重組、區域協調發展的信貸支持等一系列科技金融措施。
  • 日新月異的金融科技
    這一年,央行出臺了一系列金融科技監管政策,制定了金融科技發展規劃,指明了未來金融科技的發展方向,促進了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為特徵的新興技術縱深發展。 2019年的金融科技:濃墨重彩 保障創新產品的安全應用 為了有效遏制以P2P網貸為代表的網際網路金融產品的亂象,央行於2019年1月發布了《關於做好網貸機構分類處置和風險防範工作的意見》,提出了防範化解網貸機構風險的解決思路
  • 360數科吳海生:金融機構對抗熵增的最好方法是科技投入
    9月22日,360數科召開了品牌升級後的首個技術開放日,首次體系化地對外展現360數科在金融科技領域中的普惠金融實踐與核心技術成果。同時,360數科CEO吳海生發表演講,分享了360數科在發展過程中的實踐經驗。吳海生表示,企業的成長應該是一個熵減的過程,因此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對抗熵增,而金融機構對抗熵增的最好方法就是科技投入。
  • 陳越:關於我國商業銀行未來發展的設想——基於金融科技的視角
    中國進出口銀行深圳分行陳越發表「關於我國商業銀行未來發展的設想—基於金融科技的視角」的主題發言。  以下為嘉賓發言全文:  陳越:我是來自中國進出口銀行的陳越,這次我分享的題目是《關於我國商業銀行未來發展的設想—基於金融科技的視角》。
  • 關於中小商業銀行金融科技轉型的幾點思考
    放眼國際,不少金融強國已將金融科技上升為國家戰略。我國頂層設計的出臺,更是加速推動了金融業金融科技轉型的步伐。2017年,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了金融科技委員會,2019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並提出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國金融科技發展的「四梁八柱」。
  • 後金融科技時代:銀行向左,科技向右
    我們見證了「金融科技」的「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01  「這得影響一大片,這個領域的小公司將更加艱難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發布的那天中午,我正在跟頭部機構的某大佬一起吃著自助餐。我們連忙按LPR的4倍一算,15.4%。
  • 金融科技樹:各國金融科技政策比較(中)
    本文根據以下類型對金融科技行為的監管對策進行分類(圖3):監管狀況不變:現有監管框架沒有變化,以包括金融科技行為。在這一類別中,監管當局可以闡明現有要求如何應用於金融科技行為,而無需在其監管框架中引入任何新的金融科技特定要素。
  • 金融科技的定義與辨析
    越智能化、越技術化,越需要治理和配套機制,以確保「技術」、「網際網路」這些中性概念與「金融」這一負外部性很強的概念合在一起,能產生我們提升金融服務效率的正「外部性」。這是每一個國家金融科技領域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 金融科技給我們生活帶來哪些改變?銀行金融科技創新策略!
    可謂是只有想不到的,沒有科技做不到的。那您知道銀行在金融科技方面是如何創新的嗎?如平安銀行早已在移動互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分布式計算和區塊鏈等方面布局,會讓未來關於金融需求會更加便利,需要資金打開手機輕鬆一點即刻到帳,企業經營貸款也不用準備各種材料,直接可以在線申請辦理,銀行還明確公示沒有給任何中介機構或個人授權辦理貸款,無需任何費用,大大降低了我們用款成本。銀行在金融科技方面是怎麼實施落地的?
  • 金融科技對普惠金融發展推動效用的實證分析
    同時,隨著金融科技在今年來取得的飛速發展,科技在金融領域各個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多,全面提升了金融機構服務能力。在這其中,金融科技對於金融業賦能作用最強的就是普惠金融領域,金融科技利用其低成本、高效率、大數據分析、線上覆蓋等自身特點,完美解決了普惠金融成本高、效率低、信息不對稱、覆蓋率難以保障的問題,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中國金融科技論壇上指出「金融科技與普惠金融有著天然的相容性」。
  • 訪談實錄:為什麼金融科技公司成為銀行這麼難?
    這種方法一直吸引著有創業精神的金融科技公司,因為它在有限的監管審查下帶來了收入和規模。但它也存在局限性,這讓我們想到了第二種選擇:成為一家全方位服務的銀行。這聽起來可能很瘋狂,但一些公司只是意識到他們最好成為自己的銀行合作夥伴。然後還有第三種選擇,短暫休息後我們再談論這個。Ⅳ. 金融科技特許執照實際上是我在美國貨幣監理署(OCC)發起的一個重大項目。
  • 馬雲的金融科技公司,螞蟻集團有沒加槓桿?本文給你答案
    時間回到10月24號,當天馬雲在上海金融峰會做演講,上臺演講前主持人還調侃他說:馬雲是來扔一顆"炸彈"的,結果他真的扔了一顆重磅"炸彈"。演講中馬雲提到中國的金融沒有系統,銀行幹著當鋪的工作,還有當前的一個JG已經趕不上,網絡科技時代的一個商業發展。
  • 金融科技(FinTech)定義、技術應用及未來
    就全球整體來看,跟人工智慧、移動網際網路、區塊鏈等技術這幾年迅速發展有關;單就中國而言還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國內金融管制較為嚴苛,金融產品和服務都相對不足,這給金融科技的發展留出了巨大的空間;二是金融開放全面提速、新冠疫情突然爆發、新基建重磅政策出臺,這些大事件都極大提升了金融科技應用與落地的速度。
  • 時評|金融科技監管水平關乎未來全球金融中心競爭力
    未來全球金融中心的競爭力,越來越取決於金融科技的發展水平,這一點已經形成了廣泛共識。但是,為何把金融科技的監管水平置於如此重要的地位,甚至認為很大程度上決定未來全球金融中心的競爭力?長期跟蹤研究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筆者試圖做出梳理,進而呼籲重視金融科技的監管問題。
  • 金融科技始於金融,終於千行百業
    薩摩耶數科董事長林建明在第十七屆中國國際金融論壇上發表了主題為「金融科技的未來,不在金融,在數字中國的全景」演講,其中就提到以數位化、智能化為代表的金融科技正不斷走向深水區,基於「數字」這個樞紐點,聯結起了金融數位化和產業數位化這兩個意義重大而深遠的命題。從國內金融科技服務商的發展內涵演變來看,金融科技的服務邊界被重新定義。
  • 萬億消費金融市場角力,小花錢包用金融科技突圍
    消費金融的萬億賽道正湧入越來越多參與者,各大消費金融巨頭都在布局競逐這一前景廣闊的市場。與之相伴的,自然還有來自金融監管部門的強監管政策。從 2017 年《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的「 141 號文」開始,到今年初《關於做好網貸機構分類處置和風險防範工作的意見》的「 175 號文」,高速發展中的行業陷入了動蕩期。金融科技,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整個行業現階段的關鍵詞。
  • ...金融科技如何助力經濟「雙循環」?|金融科技|阿比吉特·班納吉|...
    度小滿金融CEO朱光說,金融業「與其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他的觀點獲得現場一片掌聲。借勢新經濟時代的紅利,度小滿金融已在小微信貸上嘗試開闢一條新路。在新經濟浪潮下,支持小微企業在中國社會新發展格局裡不掉隊,乃至實現高質量發展,這是金融科技助力經濟發展的全新使命。
  • 巨頭們的修羅場:金融科技與數字科技如何平衡
    這其實是曲解了數字科技的內涵和意義的,一味地將數字科技與金融科技進行深度綁定,而不去發現數字科技本身的獨特性,所謂的數字科技最終或許將會陷入到金融科技的怪圈之中,無法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功能和作用。事實上,數字科技,並非金融科技的簡單進化,而是有著自身獨特的內涵與意義的。數字科技超脫了金融的界限,更加具有普適性。
  • 螞蟻井賢棟:遵從監管是金融科技行穩走遠的保障
    我們國家馬上迎來十四五開局之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明了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方向,數字經濟正步入加速發展時期,在這樣的時點,我們金融科技從業者非常需要思考,如何真正做好「金融為民、科技向善」這個課題。這一個多月來,我們在監管的指導下全力做好暫緩上市的善後工作。
  • 喧囂之後,金融科技的未來在哪裡?
    「無論是做助貸,還是做平臺連結消費場景,這些或許都是現存的一種形式,未來科技公司的發展方向還需要探索。」互金從業者連偉這樣說道,連偉所在的公司從網貸轉型而來,公司經歷了海外上市的榮光,也經歷了網貸業務清退的陣痛,現在公司正在全力向to B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