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始於金融,如今開啟了「二次創業」的新徵程——向數字科技進軍。
回顧近五年金融業發展歷程,移動網際網路掀起行動支付浪潮,受理環境線上化改造完成,為網際網路金融打開流量入口,而後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應用催生了眾多新的金融形態,重塑金融服務產業鏈上下遊格局。
海量的用戶湧入網際網路金融,傳統的風控模型捉襟見肘,難以高效識別智能終端背後的信用風險,金融機構對用戶管理和風控升級需求倍增。這時,一大批金融科技巨頭趁勢而起,深度參與金融業資源配置,尤其是在資金分配和分散風險方面。
金融科技抓住了金融業數位化升級紅利,在技術開發和場景應用上不斷迭代,完成自身商業模式和服務能力的打磨。數位化轉型從金融延展到各行各業,金融科技所具備的新興科技先發優勢,也迎來一個更大的機遇,即用科技賦能數字中國。
近些年實體因數位化轉型需求而產生的市場缺口非常大,特別是疫情之後,零售、餐飲、教育培訓、醫療、製造業等場景急需線上化、智能化改造。這種數位化改造既包含內部治理數位化,又涉及對外服務的數位化,給金融科技服務商的業務拓展帶來諸多機會。
圖:薩摩耶數科董事長林建明
當前,在賦能產業各方數位化轉型領域已經出現了金融科技的影子。薩摩耶數科董事長林建明在第十七屆中國國際金融論壇上發表了主題為「金融科技的未來,不在金融,在數字中國的全景」演講,其中就提到以數位化、智能化為代表的金融科技正不斷走向深水區,基於「數字」這個樞紐點,聯結起了金融數位化和產業數位化這兩個意義重大而深遠的命題。
從國內金融科技服務商的發展內涵演變來看,金融科技的服務邊界被重新定義。金融科技的核心在於專注服務效率和質量的提升,在金融科技融入數字中國之中,它的核心隨之被植入各行各業。
金融只是科技的起點
科技與金融的交融貫穿於網際網路發展的各個階段,從PC時代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金融科技大致經歷了三次迭代。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網際網路概念被引入中國,大型金融機構和監管系統初步探索電子化改造,金融科技雛形開始出現。
進入21世紀第一個十年,網際網路商業化提速,電商興起帶動金融線上化,一批為金融機構提供營銷、電子交易、在線支付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和金融科技服務商應運而生,金融科技逐步滲透到金融業務的前端。
近年來,伴隨移動智能終端設備全面覆蓋,行動支付成為主流,金融展業環境被重塑,牽引金融科技快速發展,邁入成熟階段。金融科技通過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技術推動金融創新,形成連結金融機構、金融服務和用戶的數位化商業模式。
金融科技這種智能化、數位化服務模式,從賦能金融業市場前端的線上化逐漸延展到中後臺智能化,成為拉動金融業增長的重要引擎。在金融科技重塑融資、投資、保險、交易等金融服務過程中,出現了京東數科、薩摩耶數科等行業領先的金融科技公司,它們以數字科技應用和創新產品幫助金融機構數位化轉型。
以薩摩耶數科為例,在營銷、產品、運營、風控、治理等維度,為金融機構提供一整套數字科技解決方案。據統計,截止2020年12月,薩摩耶數科已與包括商業銀行、持牌消金和小貸公司在內的近100家持牌金融機構達成合作,已累計為持牌金融機構輸出了6000萬+用戶。
金融科技能在較短時間內穿透金融機構的營銷、獲客、風控、貸後管理以及公司治理,主要源於金融行業數位化程度較高。金融科技發軔於金融,同樣能超越金融,反哺社會經濟生活數位化變革。
數字經濟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是數據,算法的優化和模型的迭代必須建立在大數據基礎之上,金融服務背后豐富的數據和應用場景,為金融科技的落地提供了生態土壤,一系列數字科技工具在反覆打磨驗證過程中趨於成熟。
就本質而言,金融科技主要是通過技術手段推動金融創新,重塑基礎設施,把分散、無序的業務單元數據化、系統化,進而更加高效地配置資源。
金融科技發展的背後,核心驅動要素在於大數據和數位化平臺能力,當這些能力與其他產業發生更緊密的融合時,也可以進化成賦能企業精細化運營、降本增效的數位化解決方案。從長遠角度來看,金融科技作為一種先進生產力對整個商業活動的作用舉足輕重。
數字中國才是未來
2015年12月16日,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開幕式上「推進『數字中國』建設」內容被提出,之後建設「數字中國」被寫入了黨的十九大報告。數字中國作為新時代的國家戰略,是驅動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領域信息化建設。目前,各領域均在進行數位化轉型,以求儘快建成數字中國。
金融科技歸根結底是數字中國時代下的產物,從金融科技中抽象出來的數字科技,也將服務數字中國的發展。換言之,數字中國戰略方興未艾,未來金融科技的價值將在數字中國全景中實現。
本身作為連接實體與資金方的橋梁,金融科技在服務產業時漸漸意識到各類實體存在的數位化轉型難題。隨著金融科技觸角的延伸和數字科技能力沉澱,金融科技企業開始滲透金融以外的場景,充當它們發展道路上的智能引擎。
林建明談及金融科技的未來時,也指出:對科技公司來說,我們的全量客戶,就存在於全社會各行各業的經濟體,也就是實體經濟,尤其是數以千萬計的中小微企業。
實體經濟數位化,是以數位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信息網絡平臺作為重要載體,通過信息通信技術提升企業運營效率並優化管理結構。金融科技企業所具備的數字科技能力,如數字營銷、生物識別、大數據建模,能與實體經濟數位化轉型無縫銜接。
隨著數字中國戰略的推進,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空間逐漸被打開,為金融科技開闢新戰場創造了條件。中國有萬億個市場主體,還有政府部門、學校、醫院、事業單位等組織機構,它們都需要數字科技賦能,但這塊市場大部分處於空白狀態。
從金融科技企業的實踐來看,部分企業已調整戰略布局,兼顧金融與非金融業務,服務觸達政府組織、零售、餐飲、三農等領域。以薩摩數科為例,近兩年與政府監管部門一起搭建數字監管平臺,與線下零售商場超市一起探索顧客畫像及新型交易模式,把智能識別、數字監控技術運用到農產品批發交易、農畜養殖屠宰乃至田間地頭。
新冠疫情倒逼實體數位化轉型,數字科技能力也從可選項變為必選項,這將加速金融科技延伸服務廣度,把數位化血液灌入實體的體內,幫助實體降本增效。數據表明,數位化轉型可以使相關製造企業成本降低17.6%,營收增加22.6%。
「對數字科技來說,金融是起點,不是終局。」林建明認為金融科技的未來在於服務普惠群體,讓普羅大眾享受到更智能、更便捷、更溫暖的品質生活;服務實體經濟,用最新科技成果打通實體產業轉型升級的任督二脈;服務智慧社會,使社會進入自我運轉、自我規範、自我進步的後現代共享時代——這便是未來數字中國的美好藍圖,也是金融科技必須承擔起的使命和追求。
在數位化願景中,每一個企業都嚮往成為數字科技型公司,擁有更加智能化的管理運作模式。金融科技歷經金融業轉型迭代,一路摸爬滾打積累的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開發和應用能力,必將成為數字中國基礎設施上的重要一環。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並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連結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智慧財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依法儘快聯繫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