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華為利用自身在數據存儲、傳輸和安全等方面的技術優勢,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積極參與銀行業數據基礎設施建設
作者|康曉宇「華為數據存儲與機器視覺中國區總裁」
文章|《中國金融》2020年第22期
近年來,隨著中國銀行業開啟數位化轉型的新徵程,金融科技正成為銀行競爭的利器,有望引領銀行業高質量發展。雖然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擾亂了經濟發展節奏,但我國數字經濟也獲得了加速發展機遇,各家金融機構也加快了科技研發的節奏,拓展了金融場景化應用的廣度與深度,金融科技對銀行業生態的塑造正發揮著前所未有的作用。而金融科技創新離不開數據基礎設施的底層支撐。數據基礎設施是傳統IT基礎設施的延伸,它以數據為中心,讓數據存得下、流得動、用得好,使數據要素價值實現最大化。華為利用自身在數據存儲、傳輸和安全等方面的技術優勢,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積極參與銀行業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為銀行業數位化轉型貢獻力量。
金融科技生態百花齊放
我國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先後經歷了金融業務電子化、金融渠道網絡化階段,目前已進入金融科技階段,信息技術逐步由支撐業務發展轉變為引領業務創新,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已是大勢所趨。在此過程中,中國人民銀行作為頂層設計者,積極運用前沿科技持續優化金融基礎設施,支撐金融體系結構轉型升級和金融資源高效配置。近年來,人民銀行除搭建統一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打造首個外匯期權中央對手清算系統及建成網聯平臺外,先後還成立了深圳金融科技有限公司、長三角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成方金融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金融科技公司,以期升級監管科技手段,推動金融科技深度應用,並促進構建金融科技國際競爭力。
面對更激烈的市場競爭,近年各商業銀行都在尋找差異化定位,深耕特色服務,通過打造自身獨特優勢積極探索高質量發展之路。特別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隨著用戶消費場景、行為習慣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紛紛加快了業務向線上轉移的步伐。從市場發展脈絡來看,越來越多的銀行希望用數位技術解決金融服務中的難點和痛點,通過對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探索,讓數字金融科技滲透到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方方面面。目前,已有5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和大部分股份制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作為獨立法人機構,各家銀行的金融科技子公司正在以市場化機制,依託總行資源,不斷探索新技術、新模式,積極構建新的金融科技生態。
儘管如此,我國銀行業的科技投入佔比仍然較低。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上市銀行分析報告2020》顯示,2019年國內大中型上市銀行平均科技投入佔營收比例約為2%,平均科技人員佔比約為4%。更為緊迫的是,銀行業務的競爭已不再局限於銀行之間。受益於數字科技的發展及金融監管的創新,中國已湧現一大批全球排名靠前的金融科技公司,並在支付、消費金融、雲服務等多領域取得領先優勢。相對於傳統金融機構,金融科技公司在部分業務領域中優勢明顯,並已獲得市場的認可。可以預見,藉助5G、物聯網和雲計算等技術,金融科技生態將更加豐富。
從市場現狀來看,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機構的合作仍以場景端為主。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現有客戶數據量巨大,底層技術以內部開發為主,僅僅與金融科技公司開展部分場景、營銷合作;部分股份制銀行通常內部開發與外部合作並重,與金融科技機構開展全方面場景、營銷合作;地方中小銀行存量客戶較少,且主要在當地開展業務,往往以尋求外部支持為主,聚焦本地場景和生態;而網際網路銀行則持開放合作態度,全方位聚焦線上場景。
數據基礎設施夯實場景競爭根基
場景端的合作固然可以快速提升銀行的獲客能力、產品銷售能力,但改善銀行創新生態,激發創新活力更為重要,這背後需更多依賴數據基礎設施。金融基礎設施在金融市場運行中居於樞紐地位,是金融市場穩健高效運行的基礎性保障。
近年來,在人民銀行等金融監管機構的大力推動下,我國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快速提升,但部分領域仍相對落後。2020年3月5日,人民銀行、發展改革委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的《統籌監管金融基礎設施工作方案》指出,經過多年建設,我國逐步形成了為貨幣、證券、基金、期貨、外匯等金融市場交易活動提供支持的基礎設施體系,功能比較齊全,運行整體穩健;但隨著金融市場快速發展,金融基礎設施的安全和效率也面臨一定挑戰,在法制建設、管理統籌、規劃建設等方面還有待加強。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近期發布的《中國金融科技生態白皮書(2020年)》顯示,很多國家和地區已經認識到現存的金融基礎設施較難支撐未來金融科技的不斷發展,數字貨幣、虛擬銀行、智能金融等創新金融模式,迫切需要新型金融市場基礎設施來支撐,推動金融業基礎設施的數位化轉型成為各國政策關注重點。從目前的發展現狀來看,各國普遍關注的主要是支付清算系統、基礎徵信系統、帳戶體系和客戶身份識別系統等金融基礎設施領域的數位化改造升級。
挖掘和釋放金融數據要素潛力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將數據列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標誌著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進入了新時代。銀行數據體量大、敏感性高、場景多維,數據治理不僅面臨著信任、安全、監管等多重要求,還要應對海量交易、高效數據處理和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的挑戰。此外,「信息孤島」導致有「數據」不能用,數據質量不高導致有「數據」不好用,融合應用困難導致有「數據」不會用,治理體系缺失導致有「數據」不善用,這些都成為制約銀行數位化轉型的主要因素。作為銀行基礎性戰略資源,如何釋放數據核心價值一直是困擾銀行的難點。更為關鍵的是,銀行如何選擇一家安全、可靠的合作夥伴。
數據有效應用和價值實現的前提是構建一個數據完整價值鏈條,包含數據採集、數據存儲、數據分析以及數據智能,而數據基礎設施的作用就是幫助千行百業的用戶構建起「數據價值鏈」,釋放數據價值。圍繞數據的「採、存、算、管、用」,華為堅定不移地推進數據基礎設施戰略,並憑藉領先的技術能力成為全球各行業數據存儲與處理的優先選擇。在金融領域,華為致力於幫助銀行構建智能時代的創新數據基礎設施,使銀行的海量數據釋放出更大的價值,為金融業務創新賦能。
圍繞「新核心」,全快閃記憶體高可靠方案和「兩地三中心」方案幫助銀行構築最穩定的核心平臺。銀行核心系統是銀行最重要的業務生產系統,是其綜合業務處理的關鍵核心,必須保持「持續穩定」,時刻保障金融業務「恆穩在線」。為了提供敏捷的線上服務,金融機構逐漸引入混合雲、多雲環境,這就要求存儲系統可靠性的發展需要跳出過去相對封閉環境,以更廣闊的視角匹配金融業務要求。華為OceanStor全快閃記憶體存儲在NVMe全快閃記憶體的高性能基礎上,創新性地通過盤控配合技術FlashLink,在幫助客戶獲得極致性能體驗的同時,也保證了全快閃記憶體存儲系統的壽命和數據可靠性。容災建設則主要採取「兩地三中心」的解決方案,通過「一鍵式」操作即可實現業務系統的高效恢復,保證核心業務穩定運行,實現「業務永遠在線」。這兩項解決方案在大量金融核心業務部署實踐中均得到了有效驗證,幫助銀行構築最穩定的核心平臺,使之成為金融業務創新和數位化轉型的壓艙石。
圍繞「新服務」,網際網路金融存儲資源池解決方案可以幫助客戶加速業務創新。隨著新興金融科技的加速落地,金融服務線上化、數位化、智能化成為創新發展的方向。而這些創新服務應用強調快速與敏捷,業務開發上線的時間周期已經從原來的年、月級別下降到周級。網際網路金融存儲資源池解決方案提供針對資料庫、虛擬化、大數據分析業務等不同場景的資源池,並通過標準化存儲資源池架構,實現資源的快速發放,可以滿足業務敏捷上線、持續快速迭代能力的需求,實現無處不在的線上金融服務。
圍繞「新渠道」,智慧網點解決方案幫助銀行網點實現智慧營銷、智慧運營、智能安防,提升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目前我國銀行業務離櫃率已經超過90%,銀行網點渠道迫切需要找到一條區別於線上渠道的發展路徑,越來越多的傳統網點準備改造升級為智慧網點。智慧網點解決方案以機器視覺、人工智慧、企業智慧屏等創新技術為基礎,創新性地採用「前端智能化」,將AI算法、前端智能架構等技術賦予到攝像機前端,讓攝像機能夠對視頻數據做結構化或半結構化處理,快速甄別數據,得出結果,幫助銀行網點提高客戶服務能力,為客戶提供便捷的個性化服務。
在過去的十多年中,華為通過聯合全球5400多合作夥伴,已經服務於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600多家金融機構客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解決方案,金融科技創新生態鏈日益豐富和完善。華為還攜手合作夥伴共同發起成立「金融開放創新聯盟」,旨在構建全行業、全場景解決方案,加速金融業的數位化轉型,實現全產業的智慧升級。■
(責任編輯 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