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數據基礎設施支撐金融科技創新

2020-11-25 騰訊網

導讀:華為利用自身在數據存儲、傳輸和安全等方面的技術優勢,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積極參與銀行業數據基礎設施建設

作者|康曉宇「華為數據存儲與機器視覺中國區總裁」

文章|《中國金融》2020年第22期

近年來,隨著中國銀行業開啟數位化轉型的新徵程,金融科技正成為銀行競爭的利器,有望引領銀行業高質量發展。雖然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擾亂了經濟發展節奏,但我國數字經濟也獲得了加速發展機遇,各家金融機構也加快了科技研發的節奏,拓展了金融場景化應用的廣度與深度,金融科技對銀行業生態的塑造正發揮著前所未有的作用。而金融科技創新離不開數據基礎設施的底層支撐。數據基礎設施是傳統IT基礎設施的延伸,它以數據為中心,讓數據存得下、流得動、用得好,使數據要素價值實現最大化。華為利用自身在數據存儲、傳輸和安全等方面的技術優勢,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積極參與銀行業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為銀行業數位化轉型貢獻力量。

金融科技生態百花齊放

我國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先後經歷了金融業務電子化、金融渠道網絡化階段,目前已進入金融科技階段,信息技術逐步由支撐業務發展轉變為引領業務創新,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已是大勢所趨。在此過程中,中國人民銀行作為頂層設計者,積極運用前沿科技持續優化金融基礎設施,支撐金融體系結構轉型升級和金融資源高效配置。近年來,人民銀行除搭建統一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打造首個外匯期權中央對手清算系統及建成網聯平臺外,先後還成立了深圳金融科技有限公司、長三角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成方金融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金融科技公司,以期升級監管科技手段,推動金融科技深度應用,並促進構建金融科技國際競爭力。

面對更激烈的市場競爭,近年各商業銀行都在尋找差異化定位,深耕特色服務,通過打造自身獨特優勢積極探索高質量發展之路。特別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隨著用戶消費場景、行為習慣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紛紛加快了業務向線上轉移的步伐。從市場發展脈絡來看,越來越多的銀行希望用數位技術解決金融服務中的難點和痛點,通過對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探索,讓數字金融科技滲透到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方方面面。目前,已有5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和大部分股份制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作為獨立法人機構,各家銀行的金融科技子公司正在以市場化機制,依託總行資源,不斷探索新技術、新模式,積極構建新的金融科技生態。

儘管如此,我國銀行業的科技投入佔比仍然較低。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上市銀行分析報告2020》顯示,2019年國內大中型上市銀行平均科技投入佔營收比例約為2%,平均科技人員佔比約為4%。更為緊迫的是,銀行業務的競爭已不再局限於銀行之間。受益於數字科技的發展及金融監管的創新,中國已湧現一大批全球排名靠前的金融科技公司,並在支付、消費金融、雲服務等多領域取得領先優勢。相對於傳統金融機構,金融科技公司在部分業務領域中優勢明顯,並已獲得市場的認可。可以預見,藉助5G、物聯網和雲計算等技術,金融科技生態將更加豐富。

從市場現狀來看,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機構的合作仍以場景端為主。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現有客戶數據量巨大,底層技術以內部開發為主,僅僅與金融科技公司開展部分場景、營銷合作;部分股份制銀行通常內部開發與外部合作並重,與金融科技機構開展全方面場景、營銷合作;地方中小銀行存量客戶較少,且主要在當地開展業務,往往以尋求外部支持為主,聚焦本地場景和生態;而網際網路銀行則持開放合作態度,全方位聚焦線上場景。

數據基礎設施夯實場景競爭根基

場景端的合作固然可以快速提升銀行的獲客能力、產品銷售能力,但改善銀行創新生態,激發創新活力更為重要,這背後需更多依賴數據基礎設施。金融基礎設施在金融市場運行中居於樞紐地位,是金融市場穩健高效運行的基礎性保障。

近年來,在人民銀行等金融監管機構的大力推動下,我國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快速提升,但部分領域仍相對落後。2020年3月5日,人民銀行、發展改革委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的《統籌監管金融基礎設施工作方案》指出,經過多年建設,我國逐步形成了為貨幣、證券、基金、期貨、外匯等金融市場交易活動提供支持的基礎設施體系,功能比較齊全,運行整體穩健;但隨著金融市場快速發展,金融基礎設施的安全和效率也面臨一定挑戰,在法制建設、管理統籌、規劃建設等方面還有待加強。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近期發布的《中國金融科技生態白皮書(2020年)》顯示,很多國家和地區已經認識到現存的金融基礎設施較難支撐未來金融科技的不斷發展,數字貨幣、虛擬銀行、智能金融等創新金融模式,迫切需要新型金融市場基礎設施來支撐,推動金融業基礎設施的數位化轉型成為各國政策關注重點。從目前的發展現狀來看,各國普遍關注的主要是支付清算系統、基礎徵信系統、帳戶體系和客戶身份識別系統等金融基礎設施領域的數位化改造升級。

挖掘和釋放金融數據要素潛力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將數據列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標誌著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進入了新時代。銀行數據體量大、敏感性高、場景多維,數據治理不僅面臨著信任、安全、監管等多重要求,還要應對海量交易、高效數據處理和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的挑戰。此外,「信息孤島」導致有「數據」不能用,數據質量不高導致有「數據」不好用,融合應用困難導致有「數據」不會用,治理體系缺失導致有「數據」不善用,這些都成為制約銀行數位化轉型的主要因素。作為銀行基礎性戰略資源,如何釋放數據核心價值一直是困擾銀行的難點。更為關鍵的是,銀行如何選擇一家安全、可靠的合作夥伴。

數據有效應用和價值實現的前提是構建一個數據完整價值鏈條,包含數據採集、數據存儲、數據分析以及數據智能,而數據基礎設施的作用就是幫助千行百業的用戶構建起「數據價值鏈」,釋放數據價值。圍繞數據的「採、存、算、管、用」,華為堅定不移地推進數據基礎設施戰略,並憑藉領先的技術能力成為全球各行業數據存儲與處理的優先選擇。在金融領域,華為致力於幫助銀行構建智能時代的創新數據基礎設施,使銀行的海量數據釋放出更大的價值,為金融業務創新賦能。

圍繞「新核心」,全快閃記憶體高可靠方案和「兩地三中心」方案幫助銀行構築最穩定的核心平臺。銀行核心系統是銀行最重要的業務生產系統,是其綜合業務處理的關鍵核心,必須保持「持續穩定」,時刻保障金融業務「恆穩在線」。為了提供敏捷的線上服務,金融機構逐漸引入混合雲、多雲環境,這就要求存儲系統可靠性的發展需要跳出過去相對封閉環境,以更廣闊的視角匹配金融業務要求。華為OceanStor全快閃記憶體存儲在NVMe全快閃記憶體的高性能基礎上,創新性地通過盤控配合技術FlashLink,在幫助客戶獲得極致性能體驗的同時,也保證了全快閃記憶體存儲系統的壽命和數據可靠性。容災建設則主要採取「兩地三中心」的解決方案,通過「一鍵式」操作即可實現業務系統的高效恢復,保證核心業務穩定運行,實現「業務永遠在線」。這兩項解決方案在大量金融核心業務部署實踐中均得到了有效驗證,幫助銀行構築最穩定的核心平臺,使之成為金融業務創新和數位化轉型的壓艙石。

圍繞「新服務」,網際網路金融存儲資源池解決方案可以幫助客戶加速業務創新。隨著新興金融科技的加速落地,金融服務線上化、數位化、智能化成為創新發展的方向。而這些創新服務應用強調快速與敏捷,業務開發上線的時間周期已經從原來的年、月級別下降到周級。網際網路金融存儲資源池解決方案提供針對資料庫、虛擬化、大數據分析業務等不同場景的資源池,並通過標準化存儲資源池架構,實現資源的快速發放,可以滿足業務敏捷上線、持續快速迭代能力的需求,實現無處不在的線上金融服務。

圍繞「新渠道」,智慧網點解決方案幫助銀行網點實現智慧營銷、智慧運營、智能安防,提升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目前我國銀行業務離櫃率已經超過90%,銀行網點渠道迫切需要找到一條區別於線上渠道的發展路徑,越來越多的傳統網點準備改造升級為智慧網點。智慧網點解決方案以機器視覺、人工智慧、企業智慧屏等創新技術為基礎,創新性地採用「前端智能化」,將AI算法、前端智能架構等技術賦予到攝像機前端,讓攝像機能夠對視頻數據做結構化或半結構化處理,快速甄別數據,得出結果,幫助銀行網點提高客戶服務能力,為客戶提供便捷的個性化服務。

在過去的十多年中,華為通過聯合全球5400多合作夥伴,已經服務於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600多家金融機構客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解決方案,金融科技創新生態鏈日益豐富和完善。華為還攜手合作夥伴共同發起成立「金融開放創新聯盟」,旨在構建全行業、全場景解決方案,加速金融業的數位化轉型,實現全產業的智慧升級。■

(責任編輯 張林)

相關焦點

  • 康曉宇:數據基礎設施支撐金融科技創新
    雖然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擾亂了經濟發展節奏,但我國數字經濟也獲得了加速發展機遇,各家金融機構也加快了科技研發的節奏,拓展了金融場景化應用的廣度與深度,金融科技對銀行業生態的塑造正發揮著前所未有的作用。而金融科技創新離不開數據基礎設施的底層支撐。數據基礎設施是傳統IT基礎設施的延伸,它以數據為中心,讓數據存得下、流得動、用得好,使數據要素價值實現最大化。
  • 中國金融科技和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報告(2020)
    英國、美國、新加坡、中國香港、日本等重點國家或地區金融科技發展各有所長,整體穩定推進,依然發揮著示範作用。市場:產業規模持續擴張融資:投融資趨於理性監管:進一步嚴格金融科技重點地區發展美國:發揮金融科技優勢推動數位化發展英國:創新監管舉措尋求發展突破點新加坡:創新活動與監管方式激發金融科技發展活力中國香港:加強風險監管提高金融科技發展韌性日本:金融科技發展緩中求進2.
  • ...組織研製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等17項金融科技標準
    楊富玉在論壇上透露,目前人民銀行正在抓緊組織研製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等17項金融科技標準。他還透露,人民銀行在組織中國金融電子化公司、CFCA等單位爭取在中國基於LEI的數字身份識別項目試點,希望商業銀行積極支持並參與。
  • 金融科技企業如何在開放金融中創新發展?
    二、開放金融中金融科技企業創新發展的驅動因素將BigTech的運作模式、功能屬性與我國當前的金融發展環境結合分析可以發現,開放金融中金融科技企業的創新發展是三個因素共同驅動的結果:技術上龐大的數據基礎和新興信息科技的支持;需求上現有需求未得到充分滿足和客戶需求的持續升級;供給上金融科技企業和金融機構業務拓展的需要。
  • 中國科學院吳朝暉:金融科技作為金融發展核心要素的三大特徵
    在「數字中國」宏偉藍圖的指引下,以數位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國「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的總任務。不久前召開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 範文仲:金融科技基礎設施決定國家的核心金融競爭力
    來源:經濟日報北京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範文仲19日在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上表示,當前,我們正處於信息革命時期,數據和信息成為社會核心經濟資源,搜集、處理、應用數據和信息的平臺,將構成核心金融基礎設施,金融科技基礎設施決定國家的核心金融競爭力。
  • 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張曉燕:金融創新的根本是數據
    11月27日,2020北京國際金融安全論壇在北京金融安全產業園召開,本屆論壇主題為「新金融 新基建 新安全」。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張曉燕出席論壇並發表演講。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張曉燕  在張曉燕看來,數字經濟時代的金融科技對金融安全的挑戰和機遇並存。
  • 陸書春:未來金融科技將呈現四大發展趨勢
    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秘書長陸書春11月11日在「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上表示,根據安永對全球27個國家和地區近3萬名消費者和5個國家的地區1000家企業的調研,我國消費者金融科技採納率和中小企業金融科技採納率分別為87%和61%,均居首位。  陸書春進一步表示,展望未來,金融科技有幾個發展趨勢值得期待。一是關鍵技術應用加快落地。
  • 2019金融科技服務(上海)高峰論壇
    張紅表示,浦東具有三大優勢:第一,浦東擁有功能完善的金融要素市場體系,為金融科技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完善的金融基礎設施支撐;第二,浦東擁有門類齊全的金融機構體系,為金融科技企業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所長助理楊濤在演講中表示,金融科技迎接了一個數位化時代挑戰,金融科技的衝擊和影響會越來越向金融基礎設施下沉,並且依託金融基礎設施的變革會對於承載於其上的金融交易活動帶來更深遠的影響。這一階段要把握住金融科技創新的窗口期,適應全球金融科技越來越脫離原有空間地域的競爭,著眼於數位化競爭的大趨勢。同時又需推動安全創新、規範創新作為生命線。
  • 中國信通院發布《「5G+金融」應用發展白皮書》,同盾科技參與編寫
    近日,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信通院」)主辦,中國信通院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中心的承辦2019(第二屆)中國金融科技產業峰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隆重召開。此次峰會吸引了包括監管部門、行業協會、金融機構、科技企業、科研院所及媒體等金融科技產業相關各方共計3000餘人出席。
  • 科技博弈與金融創新|邱牧遠:科技博弈背景下金融支持高科技產業政策
    在此背景下,金融業要直面產業創新的新形勢和挑戰,繼續在投融資領域發揮關鍵支撐作用。本文對金融支持高科技產業科技創新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文/中國工商銀行現代金融研究院分析師邱牧遠當前,我國正在打造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發展的新格局。在這一過程中,推動產業科技創新發展已經成為引領「雙循環」格局、推動全球價值鏈升級的「牛鼻子」。
  • 薩摩耶數科林建明:金融科技的未來,不在金融,在數字中國的全景
    金融科技通過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技術推動金融創新,形成連結金融機構、金融服務和用戶的數位化商業模式。金融科技這種智能化、數位化服務模式,從賦能金融業市場前端的線上化逐漸延展到中後臺智能化,成為拉動金融業增長的重要引擎。
  • 金融科技始於金融,終於千行百業
    金融科技通過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技術推動金融創新,形成連結金融機構、金融服務和用戶的數位化商業模式。金融科技這種智能化、數位化服務模式,從賦能金融業市場前端的線上化逐漸延展到中後臺智能化,成為拉動金融業增長的重要引擎。
  • 中國互金協會李倩:行業協會已成金融科技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面對金融科技帶來的一些新的問題和風險挑戰,李倩總結了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在金融科技發展方面已經做出的大量嘗試和探索,其中包括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開展金融科技前沿研究、推動金融科技領域標準化建設、做好金融消費者保護和教育工作以及有序開展金融科技國際合作交流。
  • 金融科技概念魚龍混雜,七大指標或可釐清界線 | 中國金融科技發展論壇前瞻
    畢馬威將金融科技公司定義為:非傳統企業以科技為尖刀切入金融領域,用更高效率的科技手段搶佔市場,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及更好地管理風險。畢馬威解釋,其從6個方面來判斷信息科技的創新應用:1.領先信息技術應用於突破;2.科技驅動數據歸集、挖掘、使用;3.模式創新和對傳統金融顛覆度;4.痛點解決與金融效率提升度;5.估值及資本市場認可度;6.具備未來發展潛能與廣闊發展前景。
  • 我來數科創新發展思維,繁榮金融科技行業生態
    近年來,在數字經濟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新引擎的背景下,數據無疑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新模式的發展和應用無一不是以海量數據為基礎。
  • 金融科技轉型升級的路徑選擇
    歐陽日輝認為,從中國金融改革開放進程看,無論是國有金融機構、股份制企業,還是異軍突起的金融科技公司,都是前赴後繼的探索者、受益者,其中,金融科技一直與之密切相連。通過金融科技創新,打破了傳統金融模式無法覆蓋的小微群體,實現了普惠金融的深度發展,以數字金融方式更好地服務產業經濟發展,同時,金融科技的創新也不局限於內部的應用,而是基於可信技術實現企業間的業務協作,從而實現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及業務創新應用的「雙輪」數位化升級。
  • 泛鈦客科技智能工廠解決方案斬獲《金融電子化》2020「開發創新...
    2020中國金融業「奧斯卡」揭曉中國人民銀行主管的《金融電子化》雜誌,是我國金融科技領域權威媒體。自1993年至今致力於報導央行及各金融機構的重大活動、表彰金融科技及服務創新項目,推動金融科技與業務深度融合發展,是我國金融行業與國內外產業界、專家、學者進行溝通的橋梁。
  • 5G技術助力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風控中創新演變
    作者單位:中國建設銀行合肥電子銀行業務中心身處網絡信息化新時代的今天,隨著我國經濟對外逐步開放,金融科技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一帶一路」論壇上進一步強調金融科技創新及發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性,鼓勵建立金融業雲計算、大數據等應用技術規範,加強對小微企業、三農和偏遠地區的金融滲透。在此政策背景下,建設銀行率先觸發內核,聚合運用全行資源,利用金融科技賦能傳統銀行業務,致力於將普惠金融打造成建設銀行的戰略高地和業務增長極,推動我國普惠金融迎來發展新生態。
  • 日新月異的金融科技
    這一年,央行出臺了一系列金融科技監管政策,制定了金融科技發展規劃,指明了未來金融科技的發展方向,促進了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為特徵的新興技術縱深發展。《規劃》提綱挈領地總括了未來3年我國金融科技的發展方向,強調金融科技工作的重點,是強化金融科技的戰略部署、拓展金融科技的行業應用、改善金融服務的質量效率、加強抵禦金融風險的能力、督促金融合理審慎監管、鞏固金融科技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