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美國政府14日將9家中國企業列入所謂「與中國軍方相關」的黑名單中,其中包括手機製造商小米及飛機製造商中國商飛。大國博弈背景下科技成為重要的競爭焦點。
導語
全球價值鏈正處於新一輪重構當中,大國競爭的焦點正在由經貿領域轉向科技領域。誰能在產業科技創新發展上佔領制高點,誰就能在全球價值鏈中佔據優勢位置。在此背景下,金融業要直面產業創新的新形勢和挑戰,繼續在投融資領域發揮關鍵支撐作用。本文對金融支持高科技產業科技創新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文/中國工商銀行現代金融研究院分析師邱牧遠
當前,我國正在打造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發展的新格局。在這一過程中,推動產業科技創新發展已經成為引領「雙循環」格局、推動全球價值鏈升級的「牛鼻子」。從國內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已經成為發掘內需潛力的關鍵所在;從國際看,全球價值鏈正處於新一輪重構當中,大國競爭的焦點正在由經貿領域轉向科技領域。誰能在產業科技創新發展上佔領制高點,誰就能在全球價值鏈中佔據優勢位置。在此背景下,金融業要直面產業創新的新形勢和挑戰,繼續在投融資領域發揮關鍵支撐作用。
當前高科技產業技術創新的新特點
第一,高科技產業創新能力取得長足進步,但技術短板更加突出。截至2017年,中國高技術產業營業收入達到15.7萬億元,較2006年增長11.5萬億元。出口規模達到5043.8億美元,較2007年增長2016億美元,佔製造業出口總額的比例達到23.8%,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高技術產品出口額最大的國家。但在另一方面,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格局沒有改變。特別在核心原材料、關鍵零部件和高端製造裝備等方面,自主研發比例上升明顯。數據顯示,2018年高技術企業內部研發經費支出3559億元,較2007年增加近3000億元,佔所有研發經費比例超過80%。產業科技水平突破較多依賴基礎科學和複雜交叉學科,對原始創新、基礎創新、理論創新能力要求更加突出。
第二,龍頭企業創新實力穩步提高,中小企業對產業科技創新的作用更加凸顯。高科技龍頭企業具有較大市場、穩定的技術積澱與研發投入,一直走在產業科技創新的前沿。華為、中興、百度、騰訊等一大批龍頭企業對產業鏈上下遊科技進步的帶動能力很強。與此同時,中小企業的科技創新活力也不容小覷。目前,科技型中小企業佔我國專利申請總量的65%,佔新產品總量的80%。在美國對華科技制裁的背景下,或將成為產業科技進步的主力軍。
第三,產業協同創新、地域協同創新對高科技產業技術進步的推動作用愈發明顯。產業地域協同創新呈現出很強的規模經濟特徵。某個高技術產業成長可以帶動相關高技術產業的成長,相關高技術產業成長也會拉動該高技術產業成長。這種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關係,使高技術產業在空間分布的集聚特徵明顯。目前,我國高技術企業主要分布在東部和中部,企業數量佔到全國總量的85%,企業營業收入佔全國總量的86%,已初步形成以京津冀、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帶為中心的區域高技術產業經濟帶。隨著知識外溢、良性競爭和產業間合作的逐步加深,高技術產業區域聚集的趨勢將更加明顯,將成為推動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的發展的重要推手。但從國際比較看,與紐約、舊金山、東京等國際知名產業集群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在區域內,迫切需要提高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完善市場營商環境並加大人才儲備。
第四,高技術產業出口持續增加,推動貿易模式轉變。中國的出口規模已超過法國、英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近兩年來,隨著貿易額的逐步擴大,中國部分高科技產業創新實力已經走在世界前列。截至2014年,中國通信設備行業專利合作條約(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簡稱PCT)申請量已由2000年的34件上升至4429件,首次超越美國,位居全球第一;計算機產業PCT專利申請量達1652件,接近日本和美國,位居全球第三;裝備製造業PCT專利申請量以年均22.6%的速度增長,位於美國、日本、德國之後,居全球第四。科技附加值增高帶動中國高科技產業的國際貿易分工由高度互補的產業間垂直分工(在這種產業分工和貿易模式下,中美高科技產業高度互補,美國處於產業鏈的高端,獲得全球高技術產業鏈的絕大部分利潤;中國處於產業鏈中低端,僅依靠成本優勢獲得微薄利潤)轉向相互替代的產業內分工,高技術企業「走出去」步伐正在提速。部分組裝、加工生產環節逐步向海外轉移,本土自主研發、海外投資和品牌宣傳需求穩步增長。許多高新技術企業已經在海外設立多家分公司或分支機構,建立初具規模的營銷網絡並佔領本土一定份額的產品市場。
推動產業科技創新對金融提出新挑戰
隨著中國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高技術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愈發明顯,也對金融支持提出了新挑戰。
第一,缺乏對基礎科研的市場化融資渠道。基礎研究是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高科技產業的成果轉化能力決定了基礎科研成果的市場價值。在缺乏合適融資支持的情況下,將導致整個循環運行中斷。從資金用途看,目前「卡脖子」的關鍵技術和基礎性科研越來越依靠企業自主內部科研經費支持,資金需求量逐年增大;從資金來源看,上述領域具有很強公共品屬性,目前資金來源仍以財政財稅、產業科創基金和政策性金融機構為主。相較於主要創新型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同時,科創板等直接融資渠道仍處於起步階段,迫切需要支持基礎科研成果市場化的融資機制,進一步推動金融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推動作用。
第二,融資模式與科創型企業成長不匹配。在高科技企業成長的不同階段,融資需求也不盡相同。初創型中小科創企業技術和產品開發風險高、實物資本少、管理不規範、專利估值困難,對融資規模的要求較高;成長期的科創企業處於研發到產品化的階段,需要大量融資購買生產設備以及開拓銷售管道。資金和風險承擔能力有增強,但市場風險較大,需要更加穩定的資金流;成熟的大型科創企業市場規模大、科技研發投入高,亟須提供包括財務顧問在內的一攬子綜合金融服務方案。但在目前,間接渠道傳統授信模式不匹配的問題依然突出,金融機構對於專利等人力資本的估值能力不足,缺乏合適的擔保機制;風險投資、股權投資規模較小,科創板、創業板的融資規模與高技術企業的資金需求依然存在一定差距。
第三,產業、地域協同創新的金融支持機制有待完善。要建立貫穿產業鏈和供應鏈的融資機制,涉及對上下遊企業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整合及綜合處理能力。但在目前,金融體系尚未形成與此相適應的跨區域、跨產業融資模式。一是跨產業融資服務成本高。以供應鏈應收帳款服務為例,其中涉及企業、增信機構、保理機構等多方參與,業務處理時間長、費用高的痼疾仍未有效解決;二是跨行業、跨地域評級擔保機制不健全。缺乏對差異化產品、服務的統一定價的機制;三是信息整合能力弱。金融機構跨區域、跨行業、跨產業綜合融資服務能力不強。
第四,金融支持高技術企業「走出去」能力有待提高。從國內看,高技術企業海外投融資主要依賴內保外貸方式,企業的擔保資源不足,融資手續繁雜、期限短,擔保機構承保品種少、規模有限;從國際看,高技術企業對各國經濟、政治、社會風險評估能力不足,缺乏一體化的投融資指導服務。融資成本居高不下,嚴重製約海外市場拓展速度。隨著美國及部分西方國家加緊實施科技制裁,高技術企業的資金交易安全和境外資產安全將面臨更大挑戰。
金融支持高科技產業科技創新的政策建議
創新銀行融資模式
商業銀行在我國的金融體系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仍是高技術產業發展和技術研發的重要融資渠道。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高科技產業對國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貢獻將更加突出。
第一,創新信貸管理模式,建立與高科技企業特點相適應的信貸管理體系。一是加大行業政策傾斜,加大對「卡脖子」的重點科技領域和國家科研重點項目的支持力度;二是完善產業區域融資機制,梳理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科創產業,建立集群企業銀行融資信用體系,通過建立專業化的區域科創金融中心,為區域優勢高科技企業提供政策支持;三是改進信貸管理機制,在客戶準入、評審機制、評級授信模型、貸後管理等方面,建立適應高技術企業不同成長階段的信貸管理流程。
第二,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建立與高科技產業相適應的供應鏈金融體系。通過整合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構建以高科技產業供應鏈為核心、上下遊一體化的金融供給體系和風險評估體系,為高技術產業提供系統性的金融解決方案。探索保貸聯動機制,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探索高端人才貸款擔保、融資租賃擔保業務,推進智慧財產權抵押貸款擔保,通過資產證券化等方式,提升這類抵押品的市場流動性。
第三,完善投貸聯動模式,建立與資本市場相適應的產品體系。要完善風險分擔機制。發展與政府擔保基金、重點行業發展基金相匹配的投貸聯動模式。要提升業務專業性。加大與同業機構、優秀的創業投資(Venture Capital,簡稱VC)、私募股權投資(Private Equity,簡稱PE)機構、產業資本的投貸聯動合作,建立貫穿產業鏈的投貸聯動生態圈;要建立差異化的風險管理體系,健全投貸聯動退出機制。
第四,加強專業儲備,建立多層次、專業化人才隊伍。一是招募基礎學科、交叉學科專業人才,補充前臺客戶經理及後颱風控隊伍;二是加大行業研究力度,及時跟蹤、分享重點科創產業政策、行業信息,加大對高新技術行業研究追蹤力度;三是組建柔性團隊,形成以政府部門主管部門、優質創投機構、重點證券公司、行業專家為主體的外部智庫團隊,為盡調指導、信息諮詢、行業研究提供智力支持。
建立與高技術產業相適應的資本市場體系
為充分滿足高科技產業的發展趨勢,需要進一步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提高直接融資渠道對高新技術產業的融資支持。
第一,繼續構建、完善多層次股票市場體系。一是明確主板、新三板、科創板和區域性股權市場的定位,完善不同股票市場升版、轉版機制,為不同成長周期的高科技企業提供覆蓋全生命周期的融資渠道;二是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為不同類型投資人甄別具有成長價值的科創型企業提供支持;三是完善上市公司的降板退市制度和法律法規,切實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第二,大力發展私募股權和創投基金市場。一是完善適應創投行業的差異化監管機制,推動私募基金的治理能力和投資專業化水平;二是加大對私募股權和創投基金的財稅支持,進一步支持私募股權基金投向高新技術企業與產業;三是推動對外開放。鼓勵國外具有較強實力的責任投資和長期投資基金開展與支持高技術創投企業相關的資管業務。END
本文刊發於《清華金融評論》2020年11月刊,2020年11月5日出刊,本文編輯:謝松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