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萬 來源:功夫財經
疫情的二次爆發還沒有來,年中時信誓旦旦的那些「預言」,都不見蹤跡。眼瞅著還剩幾十天就要跨入2021年,很多事情都要提前列入計劃。
美國大選至今仍不確定,拜登的落定,影響的絕不僅僅是美國,而是將推翻川普時期的全球政策。那麼過去按照川普時期做的策略和計劃,很多都要重新修改。
同時,全球應對疫情很可能會重新行動起來,有很大可能,疫情將從失控到有序可控,各大經濟體的正常經濟活動,在接下來的數年裡,將會慢慢回到正常軌道。
轉折,意味著改變,改變意味著利益群體的變動。在每一次轉身背後,都有著複雜的行為博弈。
1
流動性寬鬆還是收緊
這個月爆發了幾起信用債事件。單論今年的體量,包括信用債在銀行和保險實質佔比並不高。這件事之所以影響如此之大,僅僅是因為爆發的主體,是國企。
有一種說法,這是打破剛兌的決心。
可是,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這件事其實是很蹊蹺的。
首先,今年因為疫情,央行對市場投放了充足的流動性,也就是市場是不缺錢的,尤其是作為銀行投放信貸時的絕對寵兒,國企更是給的充足。
其次,按道理說,如果真的因為經濟問題,兌付問題,發生了嚴重的信用危機。那麼為什麼最近爆發的,是國企?是地方政府?按照經濟結構和層次來講,首當其衝的,難道不應該是民企違約麼?
而且,可以看到當信用債風暴爆發後,很多媒體給出的藥方:要央行放水給信用債市場補充流動性。甚至還有部分自媒體喊出信用債市場會產生巨大的金融風險,對於持有大量信用債的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會造成巨大傷害。
巧不巧?債務違約爆出來,發生在央行說準備要貨幣政策正常化的節點。
個別國企信用債就「驚人」地違約了,接著就快速蔓延到其它沒有違約的企業債、城投債、地方債。
然後開始傳說信用債市場要大範圍違約,銀行保險要受重創,央行應該放水補充信用債市場的流動性,給市場信心。
為什麼債會爆呢?爆給誰看的呢?
2
創新與監管
今年中國的宏觀槓桿率進一步上升,約為269.8%。央行也表示,宏觀槓桿率階段上升已確認結束。
而槓桿率的提升,意味著經濟體金融化,債務滲透率在不斷提高。
由此就帶來另一個話題,就是繼續蔓延這種金融自由化勢頭,還是把它監管起來?
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的博弈持續存在,在這個博弈中的獲益者和風險的製造者往往是一樣的。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在這個關頭,作為監管者現身出來表達自己的決心。而作為金融創新的主體,也很正面地回應了對監管的態度。
於是,我們一起吃了個大瓜,結果大家也都看到了。創新者被錘,錘得很徹底。
但是,非常懸疑的是,後者是念的稿子,也想必也知道這麼幹的後果。那麼,他又是怎麼提前知道的呢?
轉折節點,故事真是豐富又多彩!
3
多與空
要說精彩,還得是咱大A股精彩。雖然多少有點不爭氣吧,但是卻非常有內涵的。
伴隨著無風險利率上行,信用債違約事件、美國大選待定、流動性要趨緊的特殊節點。
年初的科技、半導體、醫藥已經開始大幅調整。而過去瞧不上的順周期,牛夫人又煥發新青春。
現在市場上更是瀰漫著各種言論。
有的要說貨幣要收緊,要去槓桿,行情沒有了。有的要說別啊,這還有明年一季度、二季度經濟數據的預期呢。
資本的博弈,就此展開。指數沒咋跌,最後各板塊、很多個股,紛紛跌成了傻瓜。
時代轉換,資本市場往往是最敏感,也最喜歡用腳投票的。
而這個時候,某重要人物的講話,非常值得重視:
而眾所周知,中國養老金在資本市場的佔比,是遠遠落後於世界水平的。
中國的事情,有時候很複雜,有時候道理又很簡單。每逢大事,必有紛爭。
每一件事的背後,都有著深厚的利益糾纏,都會有一些政策阻力。到最後呈現出來,就是一個個精彩的大瓜。
而對於我們普通人要做的,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大事不糊塗,服從政策,跟著走,不掉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