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和老鼠在農村都是常見的動物,蛇令人毛骨悚然,老鼠令人心生厭惡,他們兩個在農村基本沒有好印象,而由於他們它們的生活環境幾乎接近,在農村經常會把老鼠洞當蛇洞,把蛇洞當成老鼠洞,殊不知,蛇和老鼠天生相剋,但對於農村人來說他們是「一家人」,那麼為什麼在農村,農民喜歡把蛇稱作錢袋子,而把老鼠稱作糧袋子呢?下面小農人就來給大家講講這其中的淵源。
蛇是錢袋子
這個我們可以想像下,古人的過去的銅錢串子都是用一根比較結實的繩子來穿起來,而這種繩子和蛇的體型一樣,都是一條線型,所以人們常常把蛇比作穿銅錢的繩子,也就是咱們俗稱的「錢串子」。蛇在南方的生活貌似不是太舒服,畢竟蛇在南方經常是被放在餐桌上的,而在北方就不一樣了,北方的蛇在農村人眼裡都是「小龍」的化身,在北方,因為相傳天上的龍掌管著雨水,而農民種地基本都會祈求風調雨順,一旦我們把「小龍」抓起來,那麼就會冒犯到雨水,所以蛇在北方基本都是被保護的。
蛇是錢袋子在我們當地跑山人的眼中還是有一定威信的,在他們的圈子裡總是說,看見了蛇鑽洞,就可以在周圍找到上好的人參,因為蛇在農村人眼中是非常有靈性的存在,蛇可以記住攻擊它的動物相貌,同時也會尋著足跡找到它,雖然後來被證實是因為蛇的感知能力強,但在農村人眼中,這就是一種「靈性」,為什麼說找到蛇就能找到人參呢,這在農村其實也算是一個傳說了,因為蛇在農村又被稱為「護寶蟲」,它們的洞穴只安排在雨水較少,並且營養充足的地方,而且蛇的生活環境非常安靜,這些都是人參的生長好環境,所以農村人就認為,有蛇棲息居住的地方就是找到上好的人參,因此蛇被農村人稱為錢袋子。
鼠是糧袋子
人們見到蛇都是恭恭敬敬的,而見到老鼠就不一樣了,尤其在農村,「老鼠過街人人喊打」這句口號真不是空穴來風,老鼠在農村對於糧食的損耗是非常大的,老鼠跟燕子一樣都喜歡富人的家庭,因為富人家庭裡面的糧食充足,對於老鼠老說省去了跑來跑去的煩惱,坐著吃多舒服啊,所以老鼠就成為了農村糧食的「首害」。
其實之所以說老鼠是糧袋子,主要還是因為老鼠有一個習慣,他們一般都是穴居群體生活,一窩老鼠少的3隻、5隻,多的會達到10多隻,這麼一大家子生活如果在青黃不接的時候肯定是需要囤糧的,於是他們不僅偷吃糧食,還會偷偷的搬運糧食回到自己的洞穴,據村裡的老人講,很多老鼠囤的糧食最少一年,最多可以吃三年,當然發黴的東西他們也是不害怕的,所以,農村人就戲稱老鼠是個「糧袋子」。
結語:農村俗語雖然有時候非常形意,但其中蘊含的道理還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同時這些俗語的背後也都是老人們通過生活經驗的總結,雖然很多都不適合現在的生活,但經驗還是在的,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可以多學習俗語所帶來的人生哲理,就算不適用,最起碼也可以豐富我們的業餘生活不是,大家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