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三月三蛇出山、九月九蛇鑽土」是啥意思?有道理麼?

2020-12-03 三農的高度

這句農村俗語,是人們根據觀察蛇在春秋季節,甦醒與冬眠的特點,來表達不同的季節氣候變化特點。春暖花開時,蛇在冬眠中甦醒出山;春去秋來時,秋風蕭瑟,氣溫下降,蛇開始入土冬眠度越冬。老話說過:「蛇吃鼠半年,鼠吃蛇半年」,就是根據蛇冬眠的規律,與會鑽洞不冬眠的老鼠之間此消彼長。還有俗話說:「七橫八吊九盤樹,閻王背上蛇纏腰」,是根據蛇類,為了適應不同季節的氣溫變化,會因地制宜待在舒適的地方。

無論是棲息在洞穴、樹上、陸地、或者水中的蛇類,它們的體溫隨氣溫而變的變溫動物。因為蛇本身沒有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來產生和維持恆定的體溫,出現了明顯的季節性特性。它們在自然進化中,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遺傳特性,在低溫的秋冬季節進入冬眠期,新陳代謝降到最低水平,靠體內積累的脂肪消耗提供能量,以維持其生命活動的最低需求,來度過不適合它們活動的時間段。

蛇類最明顯的季節性活動特徵,就是夏天人們常常見到蛇類活動,秋冬季節,自然界活動的蛇類急劇減少。這種現象在我國四節分明的地區,或者寒冷地區,特別明顯,而熱帶地區的蛇類,每年活動時間更長,甚至全年不用冬眠。所以你看,地球上熱帶地區蛇類更多,因為有適合蛇類活動更長的溫度等有利因素。這是因為蛇類,最適合活動的自然溫度大致在20℃~35℃,氣溫降至10℃時,它們就失去活力,逐漸開始入土冬眠。

記得《農夫與蛇》的故事場景,就是農夫用懷裡的溫度,使得在低溫環境下,失去活動能力的毒蛇,恢復了活動能力,天性使然咬了農夫。實際上,在野外每年發生的蛇類傷人事件,多發生在蛇類活躍的盛夏季節。在寒冷的冬季,氣溫下降,我國絕大部分地區野外並沒有蛇類活動的自然條件。因為夏季的溫度、空氣溼度、以及食物來源等都非常適宜蛇類活動。所以在毒蛇類橫行的地區,人們在蛇類活動頻繁的季節,戶外活動要更加注意人生安全。

根據蛇類這些生態習性,人們很早以前就發現,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每年農曆三月三以後,自然界氣溫高於10℃時,就有蛇類出洞活動的規律;進入農曆九月九重陽節,氣溫下降以後,蛇的活動蹤跡漸無。所以有時候,人們在秋季會見到樹洞裡、洞穴裡等地方,會出現「蛇上朝」現象——就是一堆蛇盤繞在一起,「報團取暖」,減少彼此身上的水分蒸發,少消耗體能,利於蛇類冬眠越冬。

從這句俗語:「三月三蛇出山、九月九蛇鑽土」中,我們可以看出,人們發現蛇類對自然溫度變化感知的活動規律,和「春江水暖鴨先知」有異曲同工之妙!依據春秋季節,蛇類「出山」或者「入土」的活動軌跡,根據生活經驗總結得出的這句俗話,還是有道理的。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三月不見蛇交媾,四月不見人成雙」是什麼意思?
    村俗語「三月不見蛇交媾,四月不見人成雙」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老話說得好:出門看天氣,進門看臉色。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在今天大家都有一個求吉的心理,人逢喜事精神爽啊。如果一大清早就遇到倒黴事,那一整天都心情不會太好了。
  • 注意:今年已進九月頭,寒露已過,農村這些說法你知道嗎?啥意思
    俗語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面對自然災害,畢竟我們有時也是無可奈何的。但農村老人常說:「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這話值得我們去體會,秋收碰到不好的天氣,我們再愁也是無法改變的,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要儘量放下憂愁,照顧好身體,有了好身體才能創造好財富,過上好日子。這不轉眼已到農曆九月頭了,九月來臨,農村這些說法你知道嗎?啥意思?
  • 俗語「龜背蛇腰不可交」,說的是啥意思?下半句深刻有內涵
    摘要:俗語「龜背蛇腰不可交」,指的是哪類人不可交?下半句深刻有內涵!文/農夫也瘋狂俗話說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出門在外多一個朋友,就多一條路。當遇到什麼困難了,有朋友在身邊,總是能有所幫助的。據說晚清的曾國藩在看人用人方面就相當有經驗。有人認為這些都是封建迷信的思想,其實也不完全是這樣,多數還是有幾分道理的。因為這些都是古人人生閱歷的一些總結,至少在大概率事件上還是比較準確的,尤其是在古代的時候。在古人所傳下來的《麻衣相法》中就有一句很經典的老話:龜背蛇腰不可交,說的是啥意思呢?具體是指哪類人不可交呢?其實它還有下半句,道理深刻又有內涵。
  • 農村俗語「七月蜂,八月蛇,九月黃鱔惹不得」,什麼意思?
    不過在這裡要給大家提個醒,未來幾個月在農村出門的時候,有三種動物是碰不得的,每年都有不少人因它們受傷。農村有句俗語叫做「七月蜂,八月蛇,九月黃鱔惹不得」,說的就是不能碰的三種動物,那麼,這句俗語具體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俗語「火心要空,人心要實」到底是啥意思,又有啥道理呢?
    導語:農村俗語「火心要空,人心要實」到底是啥意思,又有啥道理呢?現在在農村有著許許多多的農村俗語一直廣泛流傳著,而這些俗語也是我們的先人通過自己實踐經驗所總結而來。這也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 農村老人說明年是「三蛇鬧春,十鼠搶糧,十一牛耕田」,是啥意思
    雖然農村的老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但是每個人的肚子裡的墨水卻卻不少,聽農村老人說,2021年是「三蛇鬧春,十鼠搶糧,十一牛耕田」,這是什麼意思呢?農村老人所說的「三蛇鬧春,十鼠搶糧,十一牛耕田」是來自《灶馬頭》一書。
  • 農村俗語「蛇是錢袋,鼠是糧袋」,蛇鼠一家,為何待遇卻不一樣?
    蛇和老鼠在農村都是常見的動物,蛇令人毛骨悚然,老鼠令人心生厭惡,他們兩個在農村基本沒有好印象,而由於他們它們的生活環境幾乎接近,在農村經常會把老鼠洞當蛇洞,把蛇洞當成老鼠洞,殊不知,蛇和老鼠天生相剋,但對於農村人來說他們是「一家人」
  • 「三月三蛇出洞」,農村裡面蛇多,這些驅蛇方法可以收藏下
    相信在農村裡面生活過的人都聽過一句話,那就是「三月三,蛇出洞」。今天已經是二月二十八了,再過幾天就是三月三了。隨著氣溫的逐步升高,蛇也很快的就要出沒了。想想自己,從小就是一個很怕蛇的人,以至於到現在依舊是看到蛇的時候就心跳加速,手心冒汗。特別是我家前後左右至少要相隔一百多米才有別的人家,所以一直都是兩條小道通往外邊。而在小道兩邊就長有很多的雜草,並且路兩邊的小水溝裡最容易出沒蛇這些東西。所以,每到了四月後自己就特別怕突然碰到蛇。
  • 俗語「正月蛇進門,發財不費神」,正月蛇進門真的好嗎?答案來了
    但是也有特殊情況,比如在正月時蛇已經爬出洞,在農村關於這個怪象有句俗語,那就是「正月蛇出門,發財不費神」,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呢?正月蛇進門,發財不費神的意思是,在正月時如果有蛇爬到自己家的話,那麼便意味著今年的家裡的財運比較好,發財不費勁。
  • 農村三月三都有什麼說法講究呢,三月三為啥這麼神秘
    按照農曆的說法,很多日子都是比較特殊的,二月二,三月三,五月初五,六月六,七月初七,這些疊加的日子都有比較多的說法,也都有各自的節日,也有人是其他疊加的日子都曉得其意,唯獨這三月三有點神秘,為什麼神秘呢?
  • 農村俗語『人怕臘月生,又怕臘月死』,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之所以流傳千年,肯定有他存在的意義,這些俗語凝聚著先人們的智慧,由於是農村俗語,所以書本上很少能看見,生活在農村,就會發現這些俗語無時不刻的被傳誦著,比如這句『俗語人怕臘月生,又怕臘月死』,啥意思?有道理嗎?
  • 農村老人常說「見蛇不打三分罪,打若不死七分罪」,是什麼意思呢
    在農村一到了夏天就會經常看到蛇的蹤影,蛇是一種軟體動物,雖然在農村很多蛇並不是毒蛇,也不會主動進攻人類,但是人們在看到蛇以後都會覺得很覺得很害怕。也正是因為大家對蛇的恐懼,所以在農村有「見蛇不打三分罪,打若不死七分罪」,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呢?
  • 農村俗語:「蛇纏兔輩輩富」是真的嗎?蛇與兔結合真的能富裕嗎?
    農村俗語:「蛇纏兔輩輩富」,不管歷史上有什麼傳說和典故,舊時,農村現實生活中,指的就是男女之間所屬生肖的婚配問題。那麼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呢?但是,從舊時社會背景來看,這種說法,隱藏著當時歷史背景下,農村人們的一種青年男女婚姻之中適當的年齡差距觀。從這一點來看,這句俗語又有其現實生活中合理的一面,所以才得以流傳至今。為什麼這樣說呢?這得從這句俗語產生的社會背景來分析。舊時,男女都是封建禮制下的包辦婚姻,青年男女自已做不了主,而是由雙方的父母做主。
  • 農村俗語「男佔二五八,女佔三六九」是什麼意思?老話有道理嗎?
    在農村中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新生兒的出生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男佔二五八,女佔三六九」,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一豬二熊三老虎,最猛不過野豬王」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一豬二熊三老虎,最猛不過野豬王」啥意思?有道理嗎?文/農夫也瘋狂這兩年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農村的山上有很多之前不常見到的動物現在很常見了,像野豬在我們村的後山上,偶爾運氣好就能碰到。聽村裡的老人說,現在山上不僅野豬有了,而且還有點多,它們經常成群的到莊稼地裡來禍害糧食,讓農民對其也是十分的反感,想起幾十年前還沒有禁獵,每個村子基本都有幾個獵人,在不忙的時候他們就會上山去打獵,來改善一家飲食。以前就聽老獵人說起過「一豬二熊三老虎,最猛不過野豬王」這句俗語。你知道它說的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五喜進家福壽財,五樹進宅人亡財敗」,這話啥意思呢?
    要說起農村的俗語,那真算得上是歷史久遠了,俗語也是農村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也是農村的一種文化,可以說在農村裡幾乎人人都會說上幾句俗語,有的時候我們看到一些俗語覺得也是比較簡短,殊不知俗語的魅力就在於此,有的俗語你別看是很簡單,有的俗語讓人覺得不太了解,但是你要是真正的領悟到了其中的意思,那麼你就知道其中的奧妙了
  • 農村俗語「白露水、毒死人,寒露水、救世人」,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白露水、毒死人,寒露水、救世人」,啥意思?有道理嗎?在古代,二十四節氣的作用十分重要,是古人用來預知天氣、表徵物候的重要手段,古人把二十四節氣的這些重要作用,用一些言簡意賅,朗朗上口的俗語、諺語來進行概括,讓其更方便流傳於後世,很多至今依然很有道理。白露,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其中之一,這一天是全年中,氣候溫差變化最大的一天,也是又暖轉涼的一個節點。
  • 俗語「千年王八萬年龜,百年兔子沒人追」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俗語「千年王八萬年龜,百年兔子沒人追」是啥意思,有道理嗎?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歷經時間的洗刷慢慢的被人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後一直流傳至今。那麼農村俗語也是農村傳統文化的一種,而很多流傳很久的俗語也蘊含了深厚的中國文化。
  • 在農村,老人說:「有錢莫沾三,沒錢莫望二」,啥意思?有道理嗎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話題是【在農村,老人說:「有錢莫沾三,沒錢莫望二」,啥意思?有道理嗎】社會在發展,人口在流動,城市發展之後,湧入城市就業的農村人口越來越多,脫離土地,把戶口遷到城鎮的農村居民逐年增加,留守在農村生活的也只剩下老弱婦孺,農忙的時候,筆者回村幫忙收割糧食,在地裡幹活的基本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年輕的村民看不到幾個。
  • 農村俗語:七不葬父,八不葬母,是啥意思,有什麼道理?
    在農村的人生活久了的話,就知道一些農村的特色,而在城裡是沒有見過的這些,其實也可以說是祖先們留下來的一些規矩,需要後人去遵守吧,經常會把這些些規矩濃縮成了農村的俗語,告訴後人他們該怎麼做?其實這些事祖先智慧的結晶,從這些詞語中可以了解農民的一些想法,還有農村的情況,下面就有三句俗語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有什麼道理呢?小夥伴們,隨小編去看看這三句是什麼吧!1.冬不坐石頭,夏不坐木,相信聽了的人都能夠非常理解這句話的意思,說的就是在冬天不能坐石頭,在夏天不能坐木頭,怎麼會有這種說法?我們可以知道在農村人嗎?幹活幹累了就隨地而坐,經常都是些石頭或者木頭,甚至是席地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