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白露水、毒死人,寒露水、救世人」,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古代,二十四節氣的作用十分重要,是古人用來預知天氣、表徵物候的重要手段,古人把二十四節氣的這些重要作用,用一些言簡意賅,朗朗上口的俗語、諺語來進行概括,讓其更方便流傳於後世,很多至今依然很有道理。
白露,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其中之一,這一天是全年中,氣候溫差變化最大的一天,也是又暖轉涼的一個節點。比如民間俗語有言「喝了白露水,蚊子閉上嘴」。白露之後蚊子真不咬人了嗎?白露實際上是表徵天氣已經轉涼,蚊子閉上嘴表徵一種物候現象。「喝了白露水,蚊子閉了嘴」的真實意思是過了白露,氣溫降低,不適合蚊子繁殖後代,所以蚊子不會再繁殖,數量逐漸減少,咬人也少了。
前人說事喜歡比喻,用誇張的修辭手法來喻理明事,這會起到強調重視不忽略輕看的效果。例如農村俗語說的:「白露水,毒死人,寒露水,救濟人」。其實是指下雨,意思是說白露下不下雨,對種冬小麥爛不爛種爛苗而言的。而另一種說法是指白露水,白露水即水氣遇涼凝結成露,表示秋涼了,再不隨便喝生水洗涼水了,不然容易感冒生病,這都有一種警誡的作用,注意身體保養。
人們常說「蚊子喝了白露水就張不開嘴,知了喝了白露水就成了啞巴」。其實,自然界的蚊子和蟬喝了白露水送命是昆蟲的壽命到了,蚊子和蟬不喝白露水它也會死。而另一個說法是:「白露水是至陰之水,涼性很大,冷熱交替之時,飲之對身體傷害很大」。這是從陰陽五行角度來說的,並非是露水有毒。
寒露水,救世人,寒露這一天夜霜降凝結,凌晨成露,經過寒露水的滋潤之後,很多農作物和果實才能夠成熟,由於霜露的降落,會將植物體內的有機物形成沉澱,糖分轉化率更高,不但可以成熟收穫,而且味道也是極好,萬物皆成一派成熟的景象,樹葉變紅,螃蟹肥香,菊花飄黃,這也是寒露之後的一番豐收成熟的景象,在民以食為天的前提下,沒有什麼比收穫更為重要的事情了,都盼望著寒露的到來,能夠有很好的收成來養家餬口,所以也被稱之為寒露水,救世人。
水有三態,受不同氣溫影響而定,氣溫高了,水會化為霧氣,成氣態,低了會結成冰霜,成固態,正常的水是液態。露是靠近地面的水蒸氣,夜間遇冷凝結的水珠。總的來說「白露水,毒死人,寒露水,求世人」。雖然明顯有誇張成分,但意在凸顯白露寒露季節時間不同。白露水毒人,寒露水救人,最初的說法源出於泡茶製藥的要求而言的,並非兩露的水差別有那麼大,達到毒人救人的效果。因時令氣溫不同,水也會有質的差異。
在中國農村中,有很多類似這樣的俗語,我們隨口都可以說出一些。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農諺已經不再適合現在的實際情況了,但它畢竟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讀著這些俗語,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我們祖先的聰明智慧,他們善於從實際生產生活中總結經驗,概括成簡單、通俗易懂的語言,並口口相傳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