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仲:金融科技基礎設施決定國家的核心金融競爭力

2021-01-07 新浪財經

來源:經濟日報

北京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範文仲19日在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上表示,當前,我們正處於信息革命時期,數據和信息成為社會核心經濟資源,搜集、處理、應用數據和信息的平臺,將構成核心金融基礎設施,金融科技基礎設施決定國家的核心金融競爭力。

範文仲稱,在未來,金融創新、金融科技的應用基礎設施將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核心競爭力。金融競爭力本質上是社會資源跨時間、跨空間兩個維度的分配能力。過去在中西方的金融競爭中,面對西方崛起的現代金融體系、金融基礎設施,中國的錢莊、票號不堪一擊,日升昌票號當年非常強盛,在越南、印度,很多地方都有分號,但面對現代銀行業,全球資本市場為特徵的西方金融基礎設施,毫無競爭之力。現在很多國家和地區對金融競爭力的理解還停留在有多少金融機構、數量、牌照、資產規模上,但在未來,我們相信一個國家金融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將是核心競爭力。今年9月份,中央深改委的會議就指出,金融基礎設施是金融市場穩健高效運行的基礎性保障,深刻指出了我們巨變時代搭建金融基礎設施的重要意義。

範文仲認為,風險管理制度是金融創新的「穩定器」,金融法規制度的完備程度決定了金融創新的持續度。今天,面對金融創新更要重視風險,對數據更要存有敬畏心,對數據和信息的合理使用是關鍵。在這個合理使用的過程中,我們建議要把握好「四權」和「三性」的關係。「四權」就是數據的所有權、使用權、管理權和收益權,這四個權屬要非常明確。「三性」就是使用的便捷性、數據的安全性和主體的隱私性,這三性要做好平衡。處理好這些關係,需要加強制度建設。例如現在對個人生物特徵的採集和識別,一定要規範,要意識到數據的使用權和所有權是個人,使用個人數據一定要經過授權。對數據的管理必須由政府類的公益機構進行,收益分配要非常謹慎,而不能光把它作為盈利的熱點

範文仲表示,價值觀是金融創新的「方向盤」,價值觀正確與否決定了金融創新的社會意義。「有了強大的金融創新能力,我們到底應該拿它來做什麼。很多人都以為金融業的目標是賺錢,我們認為金融的核心功能是跨空間、跨時間有效分配社會經濟資源,金融的真正目標是讓每個老百姓在每一個時間點有更多的經濟生活選擇,可以選擇吃葷,也可以選擇吃素;是騎中國的電動車,還是開德國的汽車。在未來,為全社會提供更多的產品和服務,擴大整個社會的福利邊界,擴大我們的帕累託最優邊界。從這個角度講,好的金融活動就是使整個社會的福利大餅做大,壞的金融活動就是在這個社會大餅中我分一個大塊,其他人分一個小塊,有的甚至不良的金融活動還會縮小整個社會的福利大餅。」

相關焦點

  • 時評|金融科技監管水平關乎未來全球金融中心競爭力
    未來全球金融中心的競爭力,越來越取決於金融科技的發展水平,這一點已經形成了廣泛共識。但是,為何把金融科技的監管水平置於如此重要的地位,甚至認為很大程度上決定未來全球金融中心的競爭力?長期跟蹤研究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筆者試圖做出梳理,進而呼籲重視金融科技的監管問題。
  • 《中國金融》|數據基礎設施支撐金融科技創新
    雖然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擾亂了經濟發展節奏,但我國數字經濟也獲得了加速發展機遇,各家金融機構也加快了科技研發的節奏,拓展了金融場景化應用的廣度與深度,金融科技對銀行業生態的塑造正發揮著前所未有的作用。而金融科技創新離不開數據基礎設施的底層支撐。數據基礎設施是傳統IT基礎設施的延伸,它以數據為中心,讓數據存得下、流得動、用得好,使數據要素價值實現最大化。
  • 中國科學院吳朝暉:金融科技作為金融發展核心要素的三大特徵
    不久前召開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朝暉金融科技作為金融發展核心要素的三大特徵從金融與科技的關係看,科技正從外在的輔助支撐轉為內在的改造力量,已經成為金融發展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
  • 微財榮膺「2020卓越競爭力金融科技影響力企業」
    2020年11月23日,由《中國經營報》和中經未來主辦的2020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周盛大開幕。本屆年會周覆蓋多個行業,深入分析2021年中國經濟將迎來的機遇和挑戰,助推各行各業在變量之中尋找新的契機,突破商業邊界,激蕩創新思維,求索未來發展之道!
  • 擁抱金融科技新未來 富國基金採用Nutanix軟體定義基礎設施來實現...
    此次部署是富國基金數據中心現代化改造項目的一部分,旨在為客戶提供一流的產品和服務,為金融行業數位化轉型樹立標準。中國的金融服務行業正在經歷巨大的變革。銀行、保險和基金管理等傳統金融機構正迎來新商業時代,過去幾十年來曾行之有效的業務、服務和產品模式正在逐漸失去吸引力和可行性。
  • 康曉宇:數據基礎設施支撐金融科技創新
    雖然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擾亂了經濟發展節奏,但我國數字經濟也獲得了加速發展機遇,各家金融機構也加快了科技研發的節奏,拓展了金融場景化應用的廣度與深度,金融科技對銀行業生態的塑造正發揮著前所未有的作用。而金融科技創新離不開數據基礎設施的底層支撐。數據基礎設施是傳統IT基礎設施的延伸,它以數據為中心,讓數據存得下、流得動、用得好,使數據要素價值實現最大化。
  • 吳曉求:國家金融間的競爭歸結到底是金融人才的競爭
    特別在金融領域,整個結構模式,也會體現出更多的現代經濟的市場核心元素,包涵了一般元素,否則你很難說是市場經濟。我們在座的老師和學生很多都知道,比如說市場是資源配置的決定力量,比如說價格是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的。每個市場主體在資源配置方面必須是平等的,沒有優劣先後,有了平等才會有自由競爭,比如說我們要保護產權和創新。在我看來,對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都是非常重要的。
  • 科技創新推動金融變革,薩摩耶數科榮膺「金融科技影響力企業獎」
    11月23日,由《中國經營報》主辦的「2020卓越競爭力金融峰會」在北京隆重舉行。活動以「金融革新力」為主題,邀請國內經濟領域知名學者、金融科技企業高管,共議經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金融改革與創新的核心力量。薩摩耶數科副總裁李堯受邀出席會議,分享了薩摩耶數科以科技賦能金融機構的創新舉措和成果。
  • 金融科技始於金融,終於千行百業
    金融科技的核心在於專注服務效率和質量的提升,在金融科技融入數字中國之中,它的核心隨之被植入各行各業。金融只是科技的起點科技與金融的交融貫穿於網際網路發展的各個階段,從PC時代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金融科技大致經歷了三次迭代。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網際網路概念被引入中國,大型金融機構和監管系統初步探索電子化改造,金融科技雛形開始出現。
  • 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未來金融競爭的關鍵在於金融科技創新
    10月30日,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主辦,成都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營業管理部承辦的「2020金融科技創新成都峰會」在成都中國西部博覽城舉行。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在峰會上發表了主旨演講。李偉指出,未來金融競爭的關鍵在於金融科技創新。
  • 前沿譯文 | 金融科技的前景:後疫情時代的普惠金融(上)
    幸運的是,各國監管者已經意識到調整監管方法的必要性,以在確保金融創新和解決對金融誠信、消費者保護和金融穩定的帶來的風險和挑戰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此外,政策制定者應達成在數據隱私、網絡安全、數字身份識別、跨境數字貨幣和大型科技公司監管規則方面的國際協議,以確保在後疫情時代,金融科技領域能夠保持足夠的競爭力。
  • 2020北京國際金融安全論壇舉辦,林毅夫、郭為等論道「新金融、新...
    新發展格局下,如何凝心聚力保障國家金融安全,如何進一步提升中國金融體系韌性,並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來自金融監管部門、金融機構、金融科技公司等與會嘉賓齊聚一堂,深入研討。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張勁松指出,北京將積極發揮金融監管、基礎設施、市場環境、人才資源、專業服務等方面的綜合優勢,以貫徹落實「兩區」政策為著力點,持續推進建設法定數字貨幣試驗區和數字金融體系等。將探索制定跨境數據流動和交易規則,支持金融機構和大型科技企業設立金融科技公司,設立國家金融科技風險監控中心等。
  • 解碼科技金融:萬字長文,為科技金融正本溯源
    同時,國家層面也明確將金融體系視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推手,初步形成了金融支持科技的理念與方向。在萌芽期,政府是推動金融支持科技的主導者,主要的支持手段是加大財政經費在科技領域的支出。同時,國家層面也明確將金融體系視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推手,初步形成了金融支持科技的理念與方向。例如,國家提供軟貸款、國家引導金融機構利用基金、貼息、擔保等方式,引導商業金融機構提供信貸支持。
  • 金融科技的定義與辨析
    在國際層面,作為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機構,金融穩定理事會於2016年3月首次發布了關於金融科技的專題報告,其中對「金融科技」進行了初步定義,即金融科技(FinTech)是指技術帶來的金融創新,它能創造新的業務模式、應用、流程或產品,從而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或金融服務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響。
  • 全能銀行:金融利維坦能否提升國家金融能力?
    ,已經成為決定當前我國經濟穩健發展的主要矛盾之一。資產荒的本質是銀行核心能力的貧乏,缺乏相應的風險控制與定價技術來創造資產。換言之,依靠經營槓桿的商業銀行來構建的國家金融資產負債表十分脆弱,能否通過向銀行發放券商牌照幫助解決資產荒的問題值得探索。3、從經濟進化論的角度,產業結構的升級需要金融體系的進化。
  • 中國金融科技和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報告(2020)
    核心觀點隨著新冠疫情在國際上不斷蔓延,中美貿易摩擦變數增多,給全球金融科技產業發展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根據我院研究,當前的國際形勢對金融科技發展產生的影響利大於弊,重點在三個方面:加快了金融科技發展變革和融合應用以人工智慧、5G、物聯網等為主的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突破逐漸成為國際競爭焦點,推動金融科技發展模式創新安全發展被擺在了一個更為突出的戰略位置,金融科技監管和標準化工作進程加快。尤其是部分金融科技企業通過跨界混業經營成長為BigTech,反壟斷也被提上日程。
  • 金融科技樹:各國金融科技政策比較(中)
    原文:金融穩定協會(FSI);編譯:人民大學數字經濟研究中心2019年,國際清算銀行(BIS)下設金融穩定協會(FSI)對31個國家和地區的金融科技政策進行了比較。在此基礎上,FSI提出了一個名為「金融科技樹」的概念框架:樹梢是金融科技行為,樹幹是相關的核心技術,樹根則是作為支撐的政策環境。
  • 金融科技孵化器將亮相湖南金融中心
    金融科技行業從業者如果想在湖南湘江新區創業,不久將有自己的「大本營」了。湖南金融中心金融科技大廈將於4月揭牌,其中6000平方米的金融科技孵化器也將落地,進一步提升金融科技的產業鏈、創新鏈和價值鏈。在去年9月舉辦的第二屆湘江金融峰會上,湖南金融中心提出了「科技普惠」的發展定位,精準發力,搶抓金融科技發展機遇。
  • 許晨飛:中科聚信將為傳統金融植入創新「DNA」重構金融基因工程
    而金融科技也在近幾年迸發出不可逆轉的創新力量,不斷地重構金融行業基因,再造金融業態。智能化將成新金融趨勢,欺詐及風險把控已成核心課題傳統金融和以FinTech、網際網路金融為代表的新金融具有不同基因。從金融主體、金融媒介到金融客體,傳統金融通過單一管道進行連接,形成了中心化的從上至下的管理體系,具有數據封閉、基礎設施龐大、勞動密集、運營效率低、信息不對稱等特徵。
  • 金融科技轉型升級的路徑選擇
    受益金融創新  金融科技發展對金融業的首要貢獻是提高核心競爭力,更有效地促進市場效率的提高,提升金融市場定價機制的合理性。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告訴《金融時報》記者,金融科技發展對金融業的首要貢獻是提高核心競爭力,更有效地促進市場效率的提高,提升金融市場定價機制的合理性。伴隨金融體系的日趨成熟,相關部門對普惠金融的創新抱有更多的包容,監管更加完善,再加上新一輪技術發展浪潮,也為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打開了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