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未來金融競爭的關鍵在於金融科技創新

2021-01-08 每日經濟新聞

10月30日,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主辦,成都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營業管理部承辦的「2020金融科技創新成都峰會」在成都中國西部博覽城舉行。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在峰會上發表了主旨演講。

李偉指出,未來金融競爭的關鍵在於金融科技創新。人民銀行將繼續同各方一道,不斷培育科技新動力、創造金融新機遇,落實「雙循環」發展的要求,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希望成都把握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家戰略的歷史機遇,加快推動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全力打造金融科技創新高地,為我國金融發展賦能助力。

金融科技創新與風險相伴相生

新一代信息技術從算力、算法、網絡等方面為金融系統架構升級、業務流程再造、服務渠道拓寬等提供強勁的變革動力,讓不可能成為可能,讓不能做變為可以做,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廣度和速度激發金融創新活力,不斷催生出金融新業態、新模式。

李偉表示,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成為重要生產要素。金融機構基於海量多維數據資源的深度挖掘,能夠從中發現新知識、創造新價值,進一步明晰事務間的關聯關係,構建以用戶和場景為中心的關係網絡和知識圖譜,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預測未來」,推動金融機構的業務流程更高效、用戶服務更精準、風險防控更智能。

關於創新,李偉認為,不能一上來就管死,需要給它一個觀察期,在看準後適時出臺制度讓創新穩定固化為成熟業態。把握好制度的出臺時機和監管力度尤為重要,出早了、管嚴了可能扼殺真正有價值創新;出晚了、管鬆了也會讓披著「創新」外衣的偽創新肆意發展、野蠻生長,在歪路歧路上漸行漸遠。例如,P2P網貸的大起大落是典型反面案例;而行動支付則是成功典範,成為我國金融科技創新的亮麗名片。

李偉表示,金融本質上是經營風險的行業,創新與風險如影隨行。金融業要正確處理創新與風險的關係,牢記有技術不能任性、有數據不能濫用,嚴格落實風險主體責任,不能突破制度的籠子,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金融數據的高價值導致金融隱私信息買賣的市場需求巨大、經濟利益豐厚,不法分子為了牟利建立黑產鏈條,非法數據交易屢禁不止。

科技創新的應用普及給金融隱私保護帶來更多風險挑戰,例如一些金融APP存在高危漏洞、隱蔽收集用戶信息等安全風險。加之部分金融機構缺乏隱私保護意識,存在數據管理不嚴,風控機制不強等問題,更是導致了數據洩露事件頻發。

金融數位化在提升服務質效同時,也深刻改變了風險傳播方式與速率,增加了金融體系的脆弱性。

此外,李偉表示,算法安全也不容忽視。

近年來金融與科技融合邁入智能化階段,全流程智能金融模式正在逐步形成。然而,智能算法輸入輸出間存在大量複雜非線性變換和大規模神經元連接,中間分析決策過程不可見,實質上形成了「黑箱」,存在不確定性風險。

金融機構要意識到技術不是萬能的,不能僅靠智能算法、大數據就完全決定信貸業務審批,而不管申請人實際是否具有償還能力,不應該誘導沒有收入的學生超前消費、過度信貸。

金融科技創新潛能有待進一步激發

李偉指出,紓解小微企業融資之困是金融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的重中之重。金融業要堅決落實《政府工作報告》,利用科技創新降低融資服務門檻和成本,提升融資服務精準度。

針對融資難,推動信貸服務從以「網點辦」為主的線下模式,逐步升級為「雲上辦」「掌上辦」的線上線下結合模式,降低小微企業找貸、申貸、辦貸的難度,提升金融機構尋客、獲客、拓客能力,增強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獲得感和滿意度。

針對融資貴,通過科技創新實現審貸放貸自動化、批量化處理,利用工商、稅務、司法、供應鏈等涉企數據完善風控模型和風險定價機制,控制貸款不良率,降低信用風險成本。

針對融資精準度,運用基礎設施動態監測信貸資金流向流量,強化數位化穿透式監管,實現資金精準投放、可信使用、全程管理,為實體經濟「精準滴灌」。

李偉表示,數位化轉型是提升金融競爭力、補齊傳統產業短板、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迫切需要。金融業要將數位化轉型作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充分釋放數字紅利對金融發展的疊加倍增效應,健全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優化敏捷型、創新型組織架構,形成靈活、彈性的內部協同網絡。

要全麵塑造數字理念和思維,加快業務流程再造,推動金融服務向數位化和智能化升級,構建廣覆蓋、多層次、有差異的數位化金融服務體系,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內生動力。

人民銀行結合我國實際,借鑑巴塞爾協議等國際監管框架,設計包容審慎、富有彈性的創新試錯容錯機制,10月22日發布《中國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白皮書,正式推出了符合我國國情、與國際接軌的創新監管工具。下一步,將充分發揮創新監管工具的引領、護航和孵化作用,支持金融機構、科技公司在風險可控的真實市場中對創新應用的理論原型、技術選型、業務模式進行全鏈條實踐測試,及時識別並防控風險,有效驗證創新價值,快速打造既滿足市場需求、又符合監管要求的優質產品服務。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泛鈦客科技智能工廠解決方案斬獲《金融電子化》2020「開發創新...
    青島泛鈦客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泛鈦客科技)憑藉自主研發的汽車金融智能工廠解決方案斬獲「2020金融科技創新突出貢獻獎——開發創新貢獻獎」,將智慧金融賦能於金融業轉型的突出表現得到業界專家評審的一致認可。同臺獲獎的還有郵儲銀行、農業銀行、民生銀行等大中型銀行,以及華為、IBM等科技企業。
  • 陸家嘴論壇全體大會六|腦力激蕩:科技賦能金融 創新源源不斷
    圖說:陸家嘴論壇第六場全體大會 新民晚報記者陳夢澤 攝(下同)金融科技近年來蓬勃發展,為金融創新提供了源源動力。金融科技的發展,不僅與日常生活和企業發展息息相關,也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息息相關。打造上海金融科技中心,讓科技為金融服務賦能,是提升金融業服務能級的重要切入點和突破口。今天下午,中外嘉賓圍繞「金融科技中心助力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主題,在陸家嘴論壇第六場全體大會上展開腦力激蕩。試點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表示,近年來,數位化轉型已成為社會共識,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金融業數位化轉型的步伐。
  • 上海要如何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這三個基因和四大基本條件值得重視
    在第十二屆陸家嘴論壇開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於書面致辭中指出,上海正努力打造擴大金融開放的新高地,由衷希望上海立足自身優勢,大膽開拓,不斷創新,在金融、科技和產業良性循環與三角互動方面進行新探索,在引領未來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也在演講中表示,上海正在成為金融科技中心。
  • 喧囂之後,金融科技的未來在哪裡?
    在央行層面,1990年,中國人民銀行清算總中心成立,開啟了央行異地跨行資金匯劃電子化時代;同樣在上世紀90年代初,央行成立科技司;2020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在第十二屆陸家嘴論壇上表示,人民銀行會整合自身在滬科技機構的科技資源,通過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建設數據中心等實際的具體措施支持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
  • 金融科技轉型升級的路徑選擇
    在央行層面,1990年,中國人民銀行清算總中心成立,開啟了央行異地跨行資金匯劃電子化時代;同樣在上世紀90年代初,央行成立科技司;2020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在第十二屆陸家嘴論壇上表示,人民銀行會整合自身在滬科技機構的科技資源,通過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建設數據中心等實際的具體措施支持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
  • 《中國金融》|數據基礎設施支撐金融科技創新
    》2020年第22期 近年來,隨著中國銀行業開啟數位化轉型的新徵程,金融科技正成為銀行競爭的利器,有望引領銀行業高質量發展。在此過程中,中國人民銀行作為頂層設計者,積極運用前沿科技持續優化金融基礎設施,支撐金融體系結構轉型升級和金融資源高效配置。近年來,人民銀行除搭建統一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打造首個外匯期權中央對手清算系統及建成網聯平臺外,先後還成立了深圳金融科技有限公司、長三角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成方金融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金融科技公司,以期升級監管科技手段,推動金融科技深度應用,並促進構建金融科技國際競爭力。
  • 康曉宇:數據基礎設施支撐金融科技創新
    在此過程中,中國人民銀行作為頂層設計者,積極運用前沿科技持續優化金融基礎設施,支撐金融體系結構轉型升級和金融資源高效配置。近年來,人民銀行除搭建統一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打造首個外匯期權中央對手清算系統及建成網聯平臺外,先後還成立了深圳金融科技有限公司、長三角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成方金融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金融科技公司,以期升級監管科技手段,推動金融科技深度應用,並促進構建金融科技國際競爭力。
  •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金融行業網絡安全等級保護測評指南》
    2020年11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批准發布金融行業標準《金融行業網絡安全等級保護測評指南》(JR/T 0072-2020)。本標準規定了金融行業對第二級、第三級和第四級的等級保護對象的安全測評通用要求和安全測評擴展要求。本標準適用於指導金融機構、測評機構和金融行業網絡安全等級保護主管部門對等級保護對象的安全狀況進行安全測評。
  • 時評|金融科技監管水平關乎未來全球金融中心競爭力
    未來全球金融中心的競爭力,越來越取決於金融科技的發展水平,這一點已經形成了廣泛共識。但是,為何把金融科技的監管水平置於如此重要的地位,甚至認為很大程度上決定未來全球金融中心的競爭力?長期跟蹤研究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筆者試圖做出梳理,進而呼籲重視金融科技的監管問題。
  • 吳曉求:國家金融間的競爭歸結到底是金融人才的競爭
    來源:新浪財經新浪財經訊 11月17日消息,第三屆贛江金融高端論壇「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與風險防範」於11月17日於南昌江西財經大學舉行。吳曉求教授發表題為「中國金融如何走開放之路?」的主旨演講。他認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過程中,只有通過不斷的金融創新來解決和實現。因此國家金融之間的競爭歸結到底是金融人才的競爭。
  • 金融科技(FinTech)定義、技術應用及未來
    金融從來離不開科技,科技賦能一直是金融行業突破傳統、升級創新的利器。2019年以來,伴隨總體發展回 歸理性和內核策源深度創新,科技正逐步從底層基礎設施上升至前臺金融解決方案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 科技加速推動金融業務精品化、場景化、智能化,日益成為產業生命線支點。科技對金融的作用被不斷強化,大力發展金融科技已成為金融行業的共識。
  • 金融科技企業如何在開放金融中創新發展?
    未來,金融科技企業和數字科技企業的創新發展情況,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開放金融的發展速度和質量。一、開放金融中金融科技企業的功能定位大金融科技企業(Bigtech)是已在數字服務市場中建立業務並開展金融服務的科技企業,又稱大科技公司或科技巨頭。
  • 中國人民銀行的金融監管職責是什麼?
    中國人民銀行的金融監管職責是什麼?  高效備考:加入2021年諮詢工程師高效實驗班 選報1+1考期可續學哦!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中國人民銀行承擔的金融監管職責有:  (1)監督管理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和銀行間債券市場;  (2)實施外匯管理,監督管理銀行間外匯市場;  (3)監督管理黃金市場。
  • ...組織研製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等17項金融科技標準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12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二級巡視員楊富玉在「2019銀行數位化轉型高峰論壇」暨第十五屆中國電子銀行年度盛典上指出,提升銀行數位化轉型的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急需強化標準引領。論壇由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聯合近百家成員銀行舉辦。
  • 關於中小商業銀行金融科技轉型的幾點思考
    金融科技的資源配置和創新驅動屬性,能夠在提升商業銀行獲客能力、優化服務品質、降低運營成本、重塑業務模式、提升風險防控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當前我國金融科技的發展具有先發優勢,國內銀行業的金融科技轉型布局,已然不是混沌未開之際,經過前期探索發展業已形成行業共識、實踐路徑。對於中小商業銀行來說,釐清思路、補齊短板、消除觀望、起而行之,實為上策。
  • 薩摩耶數科林建明:金融科技的未來,不在金融,在數字中國的全景
    金融科技通過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技術推動金融創新,形成連結金融機構、金融服務和用戶的數位化商業模式。金融科技這種智能化、數位化服務模式,從賦能金融業市場前端的線上化逐漸延展到中後臺智能化,成為拉動金融業增長的重要引擎。
  • 金融科技平臺輸出:競爭戰略下彈出的二向箔
    1、背景:金融科技公司與傳統金融機構邊界的初步形成2010年以來,隨著快捷支付、餘額寶等的興起,金融科技公司(下文簡稱「FinTech」)在個人金融以及主要以個人形態運營的部分小微企業等領域攻勢犀利,頗有橫掃傳統金融機構腹地之勢。FinTech和傳統金融機構會發展成何種關係,競爭?參股?取代?抑或合作?當新生事物的能力、意願範圍、邊界未定之時,一切都是未知數。
  • 科技博弈與金融創新|邱牧遠:科技博弈背景下金融支持高科技產業政策
    大國博弈背景下科技成為重要的競爭焦點。 導語全球價值鏈正處於新一輪重構當中,大國競爭的焦點正在由經貿領域轉向科技領域。誰能在產業科技創新發展上佔領制高點,誰就能在全球價值鏈中佔據優勢位置。在此背景下,金融業要直面產業創新的新形勢和挑戰,繼續在投融資領域發揮關鍵支撐作用。本文對金融支持高科技產業科技創新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 範文仲:金融科技基礎設施決定國家的核心金融競爭力
    來源:經濟日報北京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範文仲19日在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上表示,當前,我們正處於信息革命時期,數據和信息成為社會核心經濟資源,搜集、處理、應用數據和信息的平臺,將構成核心金融基礎設施,金融科技基礎設施決定國家的核心金融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