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陸家嘴論壇第六場全體大會 新民晚報記者陳夢澤 攝(下同)
金融科技近年來蓬勃發展,為金融創新提供了源源動力。金融科技的發展,不僅與日常生活和企業發展息息相關,也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息息相關。打造上海金融科技中心,讓科技為金融服務賦能,是提升金融業服務能級的重要切入點和突破口。今天下午,中外嘉賓圍繞「金融科技中心助力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主題,在陸家嘴論壇第六場全體大會上展開腦力激蕩。
試點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
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表示,近年來,數位化轉型已成為社會共識,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金融業數位化轉型的步伐。數位化轉型讓各類要素重新配置,產品服務更智能,供需匹配更精準,專業分工更精細,對金融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上海地區的銀行證券保險機構眾多,擁有豐富的經營場景,創新意願很強烈,本地科技企業也都有很強的技術實力。」
李偉強調說,中國人民銀行高度重視對金融科技創新的監管。「我們支持在上海等地探索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的試點。上海要在試點過程中藉助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推進金融市場交易報告庫數據交換管理平臺的建設,通過對數據的管控,提升風險防控能力和水平。」
中日金融機構合作空間廣闊
瑞穗金融集團董事長佐藤康博說,受疫情影響,無接觸經濟顯得格外重要。「在金融領域有一個明顯的方式轉換,從擴大實體網點配置大量櫃員的傳統面對面營銷,過渡到利用智慧型手機開展數位化營銷。經歷全球疫情,轉化過程會進一步加快。」
佐藤康博對中日合作充滿期待。他說,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需要在數字領域取得開創性成果,與日本金融機構開展合作的空間非常廣闊。「中日兩國今後可以就一些重要話題,比如確保數據自由流通的信息管理方法等,開展密切溝通和公開對話,以形成數字經濟未來的全球標準。這對兩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批量化賦能中小型金融機構
平安集團總經理謝永林介紹,科技助力金融業高質量發展,有兩條路徑:一是「0到1」,以金融公司本身為主體,透過一系列新技術,比如「ABCD」,即人工智慧(AI)、區塊鏈(Block chain)、雲計算(Cloud Computing)及大數據(Data Analytics)等新技術,來實現金融主業的提質增效。
但對一些中小型金融機構而言,「0到1」有難度,門檻比較高,可以嘗試「1到N」。謝永林解釋,「1」就是以金融科技能力較強的金融公司為主體,提煉從「0到1」的成果和經驗,批量化賦能「N」個中小型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老百姓。
政府推動金融科技深入融合
上海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金煜認為,政府的參與,是金融和科技融合的重要推動力量。比如,上海建立大數據中心,就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嘗試,對推動金融科技的應用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上海打造金融科技中心的過程中,政府、金融機構、科技公司很好地結合,能夠不斷挖掘數據的價值。」
安盛集團董事長丹尼斯·杜威判斷,未來金融科技的發展將集中在B2B領域,有兩大機遇:第一,藉助金融科技改變現有金融機構的內部流程,包括改善金融產品、數據分析、提升客戶關係管理等;第二,幫助現有金融機構擴大服務,縱深進入非金融領域。「技術企業能在很多領域迅速改善用戶體驗,所以和金融企業有非常好的合作前景。」
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英國Z/Yen集團指數部主任Mike Wardle也都發表了真知灼見。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曹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