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晨飛:中科聚信將為傳統金融植入創新「DNA」重構金融基因工程

2020-12-04 中科聚信SCAI

隨著創新技術的高速發展和深入部署,包括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在內的一系列前沿技術逐漸融入金融行業各項業務操作的血液中,這首先讓金融服務不再顯得高冷,變得更具有情感和溫度。同時,也讓業務流程不再繁瑣,越顯高效和專業。產品的創新方向也逐漸告別同質化,更加貼近市場和用戶的實際需求,促使傳統金融向金融科技變革。而金融科技也在近幾年迸發出不可逆轉的創新力量,不斷地重構金融行業基因,再造金融業態。

近日,作為中國金融大數據挖掘與分析領域的佼佼者,中科聚信(SCAI)發布將為金融科技帶來深遠革新的新產品DNA(Deep Learning Network Analysis),即深度網路學習,該款產品匯聚了中科聚信(SCAI)在金融科技行業的深入洞察和在創新研發方面的多年技術沉澱,並最終趕在2018年底成功亮相。該款新品主要用於關聯分析、反欺詐、反洗錢(資金流向分析)、交叉銷售和企業圖譜等,能夠有效地解決信息不對稱、不關聯,勾畫借貸者的關係,深度挖掘、偵測欺詐模式,尤其團夥類欺詐,構建團夥欺詐網絡,同時生成預警的智能學習技術。這對於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的精準營銷,欺詐偵測和風險防控將是一次變革性的技術裡程碑。

智能化將成新金融趨勢,欺詐及風險把控已成核心課題

傳統金融和以FinTech、網際網路金融為代表的新金融具有不同基因。從金融主體、金融媒介到金融客體,傳統金融通過單一管道進行連接,形成了中心化的從上至下的管理體系,具有數據封閉、基礎設施龐大、勞動密集、運營效率低、信息不對稱等特徵。新金融則具備去中心化、長尾效應、短路徑、組織扁平化、共享金融等特徵,提供智能化和個性化服務。

「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已經對新金融帶來衝擊,將來也會重構傳統金融的基因工程。而在我看來,這已悄然發生著。」 中科聚信(SCAI)高級技術經理許晨飛這樣表示。「FinTech也會給金融體系帶來風險和挑戰,特別是在監管領域。網際網路領域的創新步伐非常快,監管很難跟上,強大不可控的人工智慧可能存在極大的技術和道德風險。而聚焦到中科聚信(SCAI)主打的銀行業,憑藉我們多年的行業深耕和技術根基,我們看到銀行信用卡及小微業務一直呈現高速發展,其中信用卡業務一年申請量達到2000 萬件,當前的傳統反欺詐手段不能滿足業務高速發展的需要。」

中科聚信(SCAI)高級技術經理許晨飛

正如許晨飛經理所言,隨著網際網路業務的發展,銀行每天都有大量來自不同渠道、網際網路、移動端的申請,相對於傳統渠道,這些申請處理的時效性要求更高,缺失傳統風險把控環節,容易被劣質借貸,有組織欺詐團夥攻擊,更難以對欺詐風險進行防控。而且如何有效地進行客戶篩選,識別欺詐風險的同時,使得審批人員能獲得較高的工作效率,維持良好的客戶體驗,成為銀行業務面對的一個挑戰。

中科聚信深度網路學習,四大「功能鹼基」構築新金融DNA

中科聚信(SCAI)自成立之初一直以引領中國金融科技創新、推動金融業務發展為己任,從產品策劃到技術研發始終密切貼近新金融及銀行業痛點,2018年中科聚信(SCAI)新品研發團隊,前後共歷時長達9個月,在各部門的通力合作下,研發上市了深度網路學習,即DNA(Deep Learning Network Analysis)。

該產品不僅傾注了中科聚信(SCAI)技術部門的心血,更凝聚了行業最領先的功能特性,四大核心功能也成為DNA的創新「鹼基」,引領新金融基因重構工程的進一步推進。

「中科聚信(SCAI)的深度網路學習(DNA)主打四項核心功能,每一項都能幫助金融業和銀行業實現對欺詐風險的高效管控。第一,該產品的網絡構建功能可以實現將複雜的業務關係當中的各個利益相關方獨立呈現,同時通過可視化構建的方式,將以該利益相關方為中心的關係網絡進行具象呈現,這樣可以根據已配置的關聯欄位,實現對數據的高效調用。第二,網絡展示功能,通過導入數據配合特有的監控模塊,實現告警案件展現,以及網絡詳細情況展現,藉此進一步大大提升構建效率,以100萬個節點為例,通過DNA的網絡展示功能可以將時間縮至30分鐘以內。第三,DNA模糊匹配功能,旨在成網過程中,對非結構化數據(如地址信息和公司名稱等)模糊匹配和檢索,防止欺詐份子矇混過關。第四,中科聚信(SCAI)始終堅持要讓數據分析回歸應用層,因此DNA的網絡分析功能可以對已經構建的網絡進行分析,整理出關係網絡的規則變量,引用這一功能,對於AUC的提升高達10%,這也能幫助客戶有效挽回經濟損失,保障客戶利益最大化。」 許晨飛經理介紹道。

以上四大核心功能將共同構築中科聚信(SCAI)DNA產品的基因,藉此協助廣大客戶進行反欺詐業務規則及申請反欺詐模型的開發和部署,實現了全面即時的欺詐偵測及業務流程自動化。

多重優勢疊加成競爭力,幫助新金融客戶實現效益最大化

毋庸置疑,科技創新成為撬動金融發展的推手,同時也在迫使傳統金融業變革。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和大數據等在內的新時代四大核心金融科技,正在改變甚至重構金融業態。科技滲透到了金融業務的每個層面,兩者之間早已沒有界限。而中科聚信(SCAI)的DNA,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金融業決定未來發展方向,重構了新金融行業的創新基因。

「中科聚信(SCAI)的DNA相較行業其他公司研發的深度學習產品有著本質上的不同,首先單從性能表現上,DNA使用了圖資料庫,原生支持圖數據和算法,使用各種內置的圖算法,讓DNA在某些業務上對比傳統關係型資料庫展現出超高的性能優勢。此外,DNA在網絡構建之後可以實現與規則引擎之間的無縫對接,將網絡加工成不同的網絡變量,這些網絡變量可以作為規則引擎的輸入,直接調用規則引擎來完成網絡風險的判斷,效能方面得到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中科聚信(SCAI)始終堅持讓數據分析回歸應用層,因此DNA在研發之初就考慮到多種業務場景需求,作為一個工具,DNA可以使用在不同的業務場景下,比如精準獲客、申請反欺詐、反洗錢、交叉銷售等。最後,DNA前端的設計均採用獨特的配置方式,具備極高的展示靈活性,比如高風險列表顯示哪些內容、網絡展示的圖標均可以通過配置的方式來實現。」 許晨飛經理表示。

在DNA的幫助下,客戶可以對申請欺詐的可疑度進行排序,配合高性能欺詐網絡分析技術,支持線上審批流程自動化,大幅度提升了審批欺詐偵測效率。同時,再以視圖化分析界面作為加持,直觀展示欺詐團夥之間的關聯關係和證據鏈條,並能對不同經驗的業務人員分別展示簡化關係和複雜關係。所有技術優勢疊加並「螺旋化」,形成DNA的核心競爭力並與其他同類產品進行區隔,彰顯出中科聚信(SCAI)在金融科技領域的傑出創新實力。

中國樣本引世界關注,中科聚信以創新DNA助中國新金融彎道超車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網際網路與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一系列顛覆式技術創新正迎來拐點。新技術會讓金融服務的方式和工具得到升華。目前,金融科技行業的同仁都有目共睹,我國金融科技在一些細分領域已經趕超歐美等科技大國,中國樣本已經引發了世界的密切關注。

在中科聚信(SCAI)看來,2018年無疑是金融科技發展的重要元年。人工智慧加快應用、大型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企業之間加強合作、成熟的金融科技企業拓展金融服務業務、金融科技企業和高科技巨頭之間會出現更多合作等趨勢愈發明顯。許晨飛經理認為:「金融領域目前已經進入科技驅動時代,傳統金融已經成為過去式,而新金融將成為未來主流。不僅僅是我們的新品DNA,中科聚信(SCAI)還將繼續憑藉自身的創新精神和對中國金融發展的責任感,重構國內金融基因工程,引領全球創新的時代,幫助中國新金融行業實現彎道超車。」

相關焦點

  • 金融科技企業如何在開放金融中創新發展?
    我國傳統金融體系存在一些結構性問題,融資體系過於依賴銀行貸款,金融服務的專業化、精細化能力有待加強,金融投資產品選擇較為單一,家庭部門、小微企業、創新創業等的金融需求仍未得到有效滿足。,傳統金融機構正在利用信息科技改革業務模式和推進產品創新,以及一些金融科技公司惡性競爭和「劣幣驅逐良幣」(見表1)。
  • 井賢棟看好上海建成金融科技中心:這座城市有技術基因、開放基因...
    本文轉自【人民網-上海頻道】;6月19日,第十二屆陸家嘴論壇上,對於上海提出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新目標,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非常看好,他歸納上海具備成功的三個基因,技術基因、開放基因、未來基因。而縱觀歷史上金融中心城市的更迭,排名的變化背後都是技術變革的推手。 井賢棟進一步指出,我們正處於新一輪數位技術變革期,此次的全球疫情,正加速社會和經濟全面數位化。而在數位化時代,其他技術是改進生產力,只有區塊鏈是重構生產關係的技術。他建議上海繼續極大支持力度,推動區塊鏈等數位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突破,建設數字經濟時代的信任新基建。
  • 中國科學院吳朝暉:金融科技作為金融發展核心要素的三大特徵
    1.金融科技將更具賦能效應以數據和計算為表徵的數位技術與金融服務的深度融合,有望產生全新的金融創新範式,優化金融機構的盈利模式、業務形態、資產負債等,特別是不斷改造傳統金融行業、打造未來金融產業,增強金融產品的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的品質和效率。
  • 2019年京交會金融服務展將於5月28日開幕 聚焦金融科技創新發展
    ,金融業對外開放暨外資金融創新,金融業改革創新、金融科技創新等方面的成果。新時代賦予了首都金融業發展的新使命,首都金融業需要不斷深化、拓展與首都定位相契合的金融服務和功能。新時代對首都金融發展提出了新要求,金融機構應謀求與首都發展總體規劃相匹配的新定位,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創新配套金融服務,夯實首都高質量發展根基。本屆展會上,多家金融機構展出助力首都經濟發展的創新實踐成果。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加大科技投入,力促自身業務的科技化轉型。
  • 5G技術賦能金融 到底會產生哪些金融化學反應?
    5G為生產、生活方式的創新提供了手段。5G賦能金融,使得金融服務變得無處不在,提升其便利性與可得性,通過技術手段推動金融創新,形成對金融市場、機構及金融服務產生重大影響的業務模式、技術應用及流程和產品。
  • 殷劍峰:非銀行金融部門的崛起 金融創新的結果
    如果將存貸款業務視為傳統銀行業務,那麼,這種變化說明,銀行部門內部也已經形成傳統銀行部門和包括金融同業、市場交易在內的非傳統銀行部門了,並且,後者的發展遠遠快於前者。  同時,銀行部門對非金融企業的淨債權和對居民部門的淨債務(負的淨債權)都在下降,教科書上所給出的銀行傳統形象——吸收居民部門存款、貸放企業部門——已經無法描述銀行的真正面目了。
  • 《中國金融》|數據基礎設施支撐金融科技創新
    雖然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擾亂了經濟發展節奏,但我國數字經濟也獲得了加速發展機遇,各家金融機構也加快了科技研發的節奏,拓展了金融場景化應用的廣度與深度,金融科技對銀行業生態的塑造正發揮著前所未有的作用。而金融科技創新離不開數據基礎設施的底層支撐。數據基礎設施是傳統IT基礎設施的延伸,它以數據為中心,讓數據存得下、流得動、用得好,使數據要素價值實現最大化。
  • 科技博弈與金融創新|邱牧遠:科技博弈背景下金融支持高科技產業政策
    導語全球價值鏈正處於新一輪重構當中,大國競爭的焦點正在由經貿領域轉向科技領域。誰能在產業科技創新發展上佔領制高點,誰就能在全球價值鏈中佔據優勢位置。在此背景下,金融業要直面產業創新的新形勢和挑戰,繼續在投融資領域發揮關鍵支撐作用。本文對金融支持高科技產業科技創新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 金融在前線丨傳統銀行80/20定律惹了禍
    金融服務行業從傳統四大行向多元化服務轉變金融服務行業難辨「敵友」新一代金融科技成為金融服務業務創新的基礎。傳統金融服務危機四伏在網際網路和新金融科技快速發展的勢頭下,傳統金融服務危機四伏。中國作為移動互聯的 第一大國,移動端業務創新能力決定著金融服務行業的競爭力。截至2015年底,中國金融科技融資額高達27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是2014年的4.5倍。
  • 金融工程的未來,量子計算
    具體來說,富士通數字退火機(一個受到量子啟發的硬體系統)使用傳統算法來模擬技術特徵,被用於概念驗證(POC)。結果表明,與傳統方法相比,當需要引入100多種資產或因素時,這種設備可以獲得更好的結果。另一家西班牙銀行CaixaBank以創新著稱,被《全球金融》(Global Finance)雜誌評為2019年最具創新性的銀行之一。為了保持技術的領先地位,CaixaBank被IBM說服,在兩個具體的案例中驗證量子計算的作用。
  • 薩摩耶數科林建明:以技術創新領跑金融科技,做金融機構信賴的合作...
    為推動零售金融行業的創新發展,加強零售銀行與金融科技企業間的合作交流,由零壹財經舉辦的「2020第二屆中國零售金融發展峰會」,於8月27日在重慶啟幕。峰會匯集行業專家、銀行、金融科技等行業專業人士,激發創新思維,共享零售金融數位化轉型經驗。
  • 即科金融與科利耳達成戰略合作 用金融力量推動醫療普惠
    即科金融是一家專注於場景消費金融的金融科技公司,自成立之初便著力於醫療領域的金融解決方案提供,目前已在全國200多個城市為近2000家各類醫療機構提供消費金融服務。科利耳是總部位於澳大利亞的人工耳蝸領域領導品牌,旗下產品在世界範圍內廣為應用,業務遍及20多個國家,佔據著全世界三分之二的聽力植入市場,全球共有超過46萬耳疾患者享受著科利耳提供的備受讚譽的服務。
  • 5G技術助力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風控中創新演變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一帶一路」論壇上進一步強調金融科技創新及發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性,鼓勵建立金融業雲計算、大數據等應用技術規範,加強對小微企業、三農和偏遠地區的金融滲透。在此政策背景下,建設銀行率先觸發內核,聚合運用全行資源,利用金融科技賦能傳統銀行業務,致力於將普惠金融打造成建設銀行的戰略高地和業務增長極,推動我國普惠金融迎來發展新生態。
  • 在智能投顧領域,國內傳統金融機構是怎樣開疆拓土的?
    有業內人士稱現在是金融與科技的第三次大碰撞階段,在借人工智慧這次東風上,Fintech公司似乎比傳統金融機構借勢得更及時。在智能投顧領域也是如此,盤點起智投平臺,互金、智能金融服務公司十佔八席,但事實上,不少傳統金融機構也已經坐上席位。
  • 融360|簡普科技 為金融科技發展把準「新脈搏」,推動金融科技創新...
    近日,受2020香港金融科技周全球Fast Track——中國大陸區總決賽邀請,葉大清在點評參賽企業時表示:與初創公司創新合作,共同搭建起金融科技生態體系,比打造一個金融科技企業巨頭更具有現實意義。作為評審嘉賓,融360|簡普科技葉大清在「大企業與初創公司創新合作」的圓桌討論環節上,同參賽企業分析了當前金融科技行業的變化趨勢。從技術創新角度來看,ABCD(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數字普惠)+5G技術已經得到行業的廣泛關注,未來需要多關注在與具體業務結合中所產生的微創新。
  • 捷信金融積極創新金融消費模式 為經濟內循環助力
    據《2019中國消費金融發展報告》顯示,當前,我國消費金融配置不均衡現象較為突出,不過消費金融公司憑藉其無抵押、授信額度低、審核快等產品特點,填補了消費金融業務在該長尾利基市場的服務空白。
  • 打破傳統網貸模式,昂道錢夾打造創新性金融生態系統
    原標題:打破傳統網貸模式,昂道錢夾打造創新性金融生態系統12月14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11月主要經濟數據。11月CPI(居民消費價格)同比增速1.7%,高於定期存款0.2個百分點。
  • 科技重繪金融產業天際線:ReFinTech大會展望金融數據化時代
    在雲計算、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眾多技術的衝擊下,金融科技行業走在了變革創新的十字路口。如何利用 IT 創新引領金融創新,在海量金融數據中尋求價值,是金融科技領域當下最為關注的話題。2020 年 11 月 24 日,路孚特主辦、極客邦科技承辦的「ReFinTech 探索 2021 金融科技大會」如期而至。
  • 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未來金融競爭的關鍵在於金融科技創新
    10月30日,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主辦,成都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營業管理部承辦的「2020金融科技創新成都峰會」在成都中國西部博覽城舉行。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在峰會上發表了主旨演講。李偉指出,未來金融競爭的關鍵在於金融科技創新。
  • 廈門自貿片區高效推動金融創新落地 種好金融創新試驗田
    廈門自貿片區先行先試,高效推進多項金融創新落地。圖為廈門自貿金融中心。(廈門日報記者何炳進攝)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呂 洋、通訊員陳新忠、趙文武)廈門自貿片區自2015年4月21日掛牌以來,緊緊圍繞對臺和對接「海絲」金融創新與合作,圍繞「三區一堡」的功能定位,多項創新先行先試。其中,金融服務作為廈門自貿片區的7大產業之一,經過4年的發展,金融創新碩果纍纍,實現了多項業務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