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英團系中國知名財經評論員
作為當前信息基礎設施的核心引領技術,5G全面構築經濟社會數位化轉型的關鍵基礎設施,賦能金融行業數位化轉型。截至目前,工行、中行、建行、浦發等商業銀行已相繼推出5G網點。有報導稱,全國首個「5G+金融小鎮」已在蘇州高新區科技城落地。在5G技術的加持下,小鎮內可實現智能金融網點應用測試,許多熟悉的銀行業務都延伸到VR/AR遠程模擬新渠道。
《5G金融:科技引領時代變革》(中信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以科普性與現實性相結合的方式聚焦5G和金融領域融合應用,對金融監管、金融行業的發展及普通的從業者、研究者都頗具借鑑價值。作者莫開偉、陳明銀、邱泉分別供職地方銀保監會、人民銀行和財經金融高校,具有深厚的理論和豐富的實踐基礎。他們認為,以5G賦能科技金融驅動產業融合,不僅對傳統金融業有著革命性的影響,還深刻地影響金融服務模式和內容,以及金融管理方式和經營思維,使得金融服務模式不斷地由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轉化。
融合發展與創造創新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5G技術以更快、更強、更廣的網絡傳輸能力創造新的連接,必將大幅度增加金融服務的廣度、深度和寬度。作者認為,現代信息技術與金融業相遇所起的化學反應,不是簡單的二者相加,更不是被動地將信息技術融入金融活動,而是二者的相互選擇、相互適應、相互滲透,更是融合發展與創造創新的過程,5G對於金融領域的影響可劃分為二:一是優化和創新現有的金融服務模式及體驗,如連接速度、產品形態、服務模式、觸達渠道等;二是在萬物互聯的背景下,探索金融服務的發展和變革。
該書對5G技術改造金融業的全面剖析及解讀,具有很強的變革性、時代性和發展性,不僅創造性地提出了5G金融的概念,還以生動的筆觸描述了5G金融的一般特徵、表現形式,鞏固和擴大了我國在5G技術、標準、產業、應用方面的領先優勢,進一步探索5G技術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金融行業的創新應用及產融結合,促進我國數字經濟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5G為生產、生活方式的創新提供了手段。5G賦能金融,使得金融服務變得無處不在,提升其便利性與可得性,通過技術手段推動金融創新,形成對金融市場、機構及金融服務產生重大影響的業務模式、技術應用及流程和產品。作為整個通信技術革命中移動技術變革的重要一步,5G速度、時延、容量、能耗的改進提升,不僅促使金融業務向更深、更廣的領域延伸,泛在網、低功耗、萬物互聯、重構安全體系等特性又豐富著5G金融的內涵和外延,並推動著金融業發生各種深刻的變革。
結合5G的高速度、泛在網、低功耗、低時延、萬物互聯、重構安全體系等六大特點對金融業的影響和深化,作者創新性地提出,5G技術與金融業深度融合,不僅徹底改造和創造新的金融監管理念、金融發展模式、金融產品、金融場景、金融服務及金融發展方向,還大幅提升傳統金融的服務效率、積極應對傳統金融的痛點,使得金融業的服務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並對金融行業帶來革命性的顛覆。
巨大的商業價值和投資機遇
5G不僅是一場信息通信技術變革,而且蘊含著巨大的產業價值和投資機遇。通過5G的萬物互聯及泛在網功能,可讓金融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增強發現金融風險的能力,重新認識自身經營不規範的行為。更為重要的是,5G可使金融機構對金融風險信息的掌握更加全面,對風險信息的抓取更加迅速和靈敏,再藉助於大數據分析,幾乎可以做到對客觀風險進行精準、量化或定性的判斷,並及時和實時實施幹預,使得風險監控更全面、更智能、更高效、更精準。
作者認為,藉助5G的萬物互聯、高速傳輸及泛在網等功能特點,建立與企業的連接,形成企業產業信息化的數據入口,輕鬆消除普惠金融供需信息不對稱的矛盾,根據服務對象主體的需求,提供定製化服務,做到「一對一」、多樣化的金融服務。作者斷定,5G時代的金融服務場景將更加豐富和美化,消費者不用到銀行營業大廳就可以辦理各種金融業務、購買理財產品,在賓館、咖啡廳甚至遠離城市的郊外,只要有行動網路覆蓋,就可輕鬆開展各種金融活動。
5G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安全審慎與合理應用,將極大地促進金融創新,減少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帶來的系統性風險,提升金融服務的可得性、便捷性、滿意度與安全水平,最終實現鞏固金融系統穩定性、提升金融服務效能。一是資金配置效率更高,二是交易成本更低,三是金融服務更加便捷。
作者還以獨特的視角論述了5G技術對銀行業、保險業及證券、信託、租賃、網際網路金融等產業的改造。他們認為,5G賦能第三方支付更加多元化,二維碼支付終將退出歷史的舞臺。第三方支付將迎來顛覆性重構,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生物識別」(如「刷臉」)不僅使支付場景更加智能化,對消費者的保護也更加全面可靠。而5G技術與金融的深度融合,也使得各金融監管機構之間的部分職能可被相互代替(或融合),這就需要重新整合、劃分各金融監管機構的職責和權限,以使監管更加規範合理。基於行政與效率的追求,一家金融監管機構就足以對所有金融業態實施有效的監管,並避免「多龍治水」之下的權力衝突。
作者預言,不久的將來,不僅金融混業經營將會得以真正實現,金融和其他行業的界限也會逐步模糊,此前部分被禁止的業務領域將可能放開,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將會誕生……目前金融行業經營規則、行業監管制度、風險防範邊界等都需要重新修正,整個金融行業的發展方向將被改寫。
研發推廣現狀及發展潛力
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5G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作者對比分析了發達經濟體之間5G金融研發推廣的現狀及發展潛力。他們認為,5G是我國網絡強國戰略的重點突破領域,而5G與金融機構的跨界融合既可以推動5G的發展和應用,也可以讓金融機構進一步優化和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服務效能。
一是傳統金融機構要在新一輪技術革新中不落伍、不掉隊,對5G金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充分認識,在戰略上積極主動,在戰術上審慎穩妥。二是加強技術儲備,提前布局5G金融發展新形態,通過創新鼓勵及市場開放,引導金融科技的發展。三是重構行業生態,通過金融產品創新、經營模式革新、業務流程改造及監管機制變革提升5G金融服務的可得性、便捷性、滿意度。四是守住5G金融安全底線。相較於傳統金融,5G接入的用戶、設備種類增多,風險隨之疊加,這對金融安全和穩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機構在戰略上應有特殊的應對預案。
5G技術與金融業深度融合,不僅徹底改造和創造新的金融監管理念、金融發展模式、金融產品、金融場景、金融服務及金融發展的方向,還使得金融業的服務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並激發高效能的服務效率和低成本的服務潛能,從而使金融向著與社會、與企業、與個人更加和諧的方向發展。
作者不僅深刻解析和預判了5G金融全面推廣所面臨的困難與障礙,還頗有前瞻性地論證了政府的角色定位。他們認為,5G金融的發展,政府應當具有高瞻遠矚的眼光、切實可行的政策目標和遠大的戰略願景。一是確定政策目標和戰略規劃,深化金融體制機制改革。二是孕育監管新思維,增強金融監管的前瞻性,消除金融監管盲區,處理好政府管理的邊界問題。三是完善5G金融生產要素市場體系和信用體系,通過稅收減免等方式、優化成果轉化渠道等支持5G金融初創企業。
5G金融的大門已經打開,正在向我們款款地走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類需求從低到高按層次可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種。5G技術突破了通信技術格局,滿足了我們對金融業的審美與實用、求知與情感的期待。這就是作者在《5G金融:科技引領時代變革》之中所言的顛覆,包括金融業傳統經營模式的顛覆、金融監管思維(格局)的顛覆等。
人的社會需求決定著5G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的方向。突破了5G技術瓶頸,接下來就要突破社會需求和商業應用瓶頸,要從「5G能做什麼」轉向「人們的需求是什麼」。作為基礎通信網絡,5G像「座架」一樣支撐著整個社會的生產和人的生活。不過,縱然5G金融前景無限,甚至可以避免金融風暴式的行業災難,但不是沒有隱憂。故而,還應加強對5G時代社會管理和風險防控的研究,以突破原有金融監管框架的各種局限,使我國金融監管(治理)體系適應5G金融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