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張曉燕:金融創新的根本是數據

2020-11-29 和訊網

  11月27日,2020北京國際金融安全論壇在北京金融安全產業園召開,本屆論壇主題為「新金融 新基建 新安全」。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張曉燕出席論壇並發表演講。


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張曉燕

  在張曉燕看來,數字經濟時代的金融科技對金融安全的挑戰和機遇並存。一方面,金融科技帶來了大量的新的機遇,能夠提升效率,可以推動發展等。同時,因為創新發展,存在一定的監管空白,使得監管滯後,確實帶來非常大的挑戰。

  張曉燕認為,整個數字經濟、金融創新的根本是數據,對於數據資產要有非常恰當的安全保護。金融科技既可以用到金融服務商,同時也可以運用到監管上,監管科技要快速跟上。

(責任編輯:李悅 )

相關焦點

  • 2020北京國際金融安全論壇舉辦,林毅夫、郭為等論道「新金融、新...
    證券時報記者 王小偉11月27日,由國家網際網路應急中心、中國經濟信息社主辦,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作為學術支持單位,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政府擔任指導單位
  •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周皓:金融基礎設施必須被嚴格監管
    11月27日,2020北京國際金融安全論壇在北京金融安全產業園召開,本屆論壇主題為「新金融 新基建 新安全」。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周皓出席論壇並發表演講。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周皓  周皓表示,如果一個金融科技的業態,發展成一個佔有主導地位的支付平臺,就具備了金融市場上基礎設施的形態
  •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2020中國金融學術年會 | 徵文通知
    ,積極推動金融研究與國際交流,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和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聯合發起舉辦中國金融學術年會(China Financial Research Conference,CFRC),打造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的高端學術會議。
  • 《中國金融》|數據基礎設施支撐金融科技創新
    雖然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擾亂了經濟發展節奏,但我國數字經濟也獲得了加速發展機遇,各家金融機構也加快了科技研發的節奏,拓展了金融場景化應用的廣度與深度,金融科技對銀行業生態的塑造正發揮著前所未有的作用。而金融科技創新離不開數據基礎設施的底層支撐。數據基礎設施是傳統IT基礎設施的延伸,它以數據為中心,讓數據存得下、流得動、用得好,使數據要素價值實現最大化。
  • 數字經濟時代如何構建新金融安全體系?大咖們這樣說
    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張曉燕指出,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數字經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並存。一方面可以通過技術有效地配置資源,通過大數據改善徵信質量,幫助平臺更精確地預測違約率;另一方面也面臨著金融安全、用戶隱私洩露、監管方面的風險。「金融科技帶來的紅利我們要吸收,它帶來的風險和不好的東西,我們就應該把它攔在門外。」
  • Fintech 2021金融科技創新日曆,你不能錯過的金融工具書
    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年度重磅出品!金融人必備工作日曆,等你來購!作為一名金融行業從業者,多希望每天能用有限的時間了解更多更廣泛的行業發展信息。由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精心編撰,重磅推出的《金融科技創新日曆》正式啟售!日曆精選300餘家海內外金融科技創新公司,讓日曆不僅是記錄時間的工具,更是探索金融科技行業發展的工具書!
  • 正確理解消費金融風險的含義——訪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春
    來源:中國金融近年來,為了拉動內需,刺激消費,國家已出臺多項政策鼓勵消費金融創新,為行業的未來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消費金融的初心要回歸到服務實體經濟、服務消費、拉動內需和經濟發展的層面上來,但是相關業務發展必須符合規律,嚴格按照監管規定和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政策進行。
  • 預測「監管沙盒」未來發展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李峰...
    日前,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會計學教授、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聯席院長李峰接受澎湃記者採訪,圍繞上述話題分享觀點。他認為,未來,政府不僅要強化與企業的業務溝通,還需要大力發展監管科技,通過對ABCD等新興技術的運用和監管創新來應對監管沙盒測試流程,防範金融科技風險。把試點評估的效果和行業準入、監管規則的完善緊密聯繫起來。
  • 康曉宇:數據基礎設施支撐金融科技創新
    雖然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擾亂了經濟發展節奏,但我國數字經濟也獲得了加速發展機遇,各家金融機構也加快了科技研發的節奏,拓展了金融場景化應用的廣度與深度,金融科技對銀行業生態的塑造正發揮著前所未有的作用。而金融科技創新離不開數據基礎設施的底層支撐。數據基礎設施是傳統IT基礎設施的延伸,它以數據為中心,讓數據存得下、流得動、用得好,使數據要素價值實現最大化。
  • 金融科技企業如何在開放金融中創新發展?
    二、開放金融中金融科技企業創新發展的驅動因素將BigTech的運作模式、功能屬性與我國當前的金融發展環境結合分析可以發現,開放金融中金融科技企業的創新發展是三個因素共同驅動的結果:技術上龐大的數據基礎和新興信息科技的支持;需求上現有需求未得到充分滿足和客戶需求的持續升級;供給上金融科技企業和金融機構業務拓展的需要。
  •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我國債券市場發展滯後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萬敏 11月28日,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在「2020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暨中國金融論壇」的主題演講中表示,我國的「新基建」和「雙循環」戰略都在推動科技創新的發展與全面的經濟數位化轉型。
  •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科學企業家開學典禮成功舉辦,首開大灣區班
    本期科學企業家項目由清華五道口聯合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以及MIT斯隆管理學院共同舉辦,以清華大學和麻省理工最強科研力量為基礎,整合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美國、歐洲、香港頂尖科研機構的資源,打造科學家與企業家的深度對話平臺,幫助學員跨界學習、拓寬視野,實現科學思維與金融思維的融合與迭代,打造全球前沿科技與中國資本的深度對話平臺,塑造面向未來的新一代科學企業家
  • 技術轉移碩士:科創+ 金融+ |育科創英才
    202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初試於2020年12月27日結束,共有262名考生申請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非全日制技術轉移碩士項目。項目考生來自於科技創新、經濟金融和公共服務領域,並以單獨考試形式參加初試選拔。該項目首屆計劃招收30人,錄取學生將於2021年秋季入學。
  • 金融科技給我們生活帶來哪些改變?銀行金融科技創新策略!
    ,貸款也只需要身份證與手機號就可以完成所有操作,購買理財產品手機在線下單,隨時可查,根本不用再去銀行網點。可謂是只有想不到的,沒有科技做不到的。那您知道銀行在金融科技方面是如何創新的嗎?如平安銀行早已在移動互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分布式計算和區塊鏈等方面布局,會讓未來關於金融需求會更加便利,需要資金打開手機輕鬆一點即刻到帳,企業經營貸款也不用準備各種材料,直接可以在線申請辦理,銀行還明確公示沒有給任何中介機構或個人授權辦理貸款,無需任何費用,大大降低了我們用款成本。銀行在金融科技方面是怎麼實施落地的?
  • 張彧通:科技、金融創新與監管,三要素博弈是正方向
    按照金融穩定理事會的定義,金融科技指的是,技術帶來的金融創新,能創造新的業務模式、應用、流程或產品,從而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或者金融服務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響。行動支付、大數據風控、智能投顧、無人銀行等都是金融科技的「最佳實踐」。現階段尤以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對金融行業帶來的衝擊最直接。
  • 疫情後的綠色金融如何發展?2020年綠金委年會將釋放重大信號
    >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清華大學綠色金融發展研究中心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工商銀行現代金融研究院報告人:馬駿,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綠色金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三、綠金委成果發布10:30-12:00主持人:王文,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
  • 時評|金融科技監管水平關乎未來全球金融中心競爭力
    GFCI28行業分類指數排名前15位金融中心聚焦到金融科技行業指數,紐約、新加坡、上海、倫敦、香港在排名中居前五。此外,調查問卷顯示,受訪者指出四個最為影響金融科技提供商競爭環境形成的因素,以及當前金融科技活動的最重要領域。其中,融資渠道和高技術人員被視為主要因素,大數據分析和交易支付系統則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應用場景。
  • 喧囂之後,金融科技的未來在哪裡?
    業內專家告訴《金融時報》記者,無論叫科技還是數科,去金融化、回歸科技本源應成為這些公司以不變應萬變之根本,而二者交織前行留下的印記,也終將對金融創新與監管產生深遠影響。受益金融創新無論身在何處,都別忘了當初為何出發。連偉認為這句話用在網際網路金融行業很合適。
  • 薩摩耶數科林建明:以技術創新領跑金融科技,做金融機構信賴的合作...
    為推動零售金融行業的創新發展,加強零售銀行與金融科技企業間的合作交流,由零壹財經舉辦的「2020第二屆中國零售金融發展峰會」,於8月27日在重慶啟幕。峰會匯集行業專家、銀行、金融科技等行業專業人士,激發創新思維,共享零售金融數位化轉型經驗。
  • 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未來金融競爭的關鍵在於金融科技創新
    人民銀行將繼續同各方一道,不斷培育科技新動力、創造金融新機遇,落實「雙循環」發展的要求,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希望成都把握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家戰略的歷史機遇,加快推動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全力打造金融科技創新高地,為我國金融發展賦能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