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們的修羅場:金融科技與數字科技如何平衡

2020-12-05 OFweek維科網

這是《輝常觀察》的第1099篇原創

文/孟永輝

數字賦能,正在成為一個被越來越多提及的詞彙。

所謂的數字賦能,其實就是要發揮數字在驅動行業發展和進化過程當中的作用,通過改變行業的底層運作邏輯來實現提升行業效率,甚至達成行業蛻變的目的。

無論是頭部的科技巨頭,還是專注行業賦能的玩家,幾乎都在將發展的重點從流量賦能轉移到數字賦能的方向上。

不過,流量賦能的效果顯現的速度較快,而數字賦能的效果似乎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需要具備更多的特質。

數字科技,便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誕生的。

現階段,以阿里、騰訊和京東為代表的科技巨頭幾乎都有涉足數字科技的業務,並且開始用數字科技的相關手段來改變那些在網際網路時代無法解決的痛點和難題。

在很多情況下,數字科技是以金融科技的替代者的身份來出現的,人們對於數字科技的認知都經歷了一個從金融科技時代向數字科技時代轉移的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數字科技與金融科技之間存在著莫大的聯繫,甚至可以說數字科技衍生於金融科技,但是,我們並不能夠僅僅只是把數字科技看成是金融科技的新形式,而是要把數字科技看成是一個與金融科技有本質區別的存在。

理順了數字科技與金融科技之間的關係,我們才能找到適合數字科技的發展路徑,而不僅僅只是把數字科技看成是金融科技的代名詞。

數字科技,並非金融科技的簡單進化

現在,以螞蟻金服、京東數科、360數科為代表的諸多數字科技玩家誕生於金融科技的現實會給人一種錯覺,即,所謂的數字科技其實是誕生於金融科技的存在,甚至還有的玩家會把數字科技看成是金融科技的代名詞來看待。

這其實是曲解了數字科技的內涵和意義的,一味地將數字科技與金融科技進行深度綁定,而不去發現數字科技本身的獨特性,所謂的數字科技最終或許將會陷入到金融科技的怪圈之中,無法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功能和作用。

事實上,數字科技,並非金融科技的簡單進化,而是有著自身獨特的內涵與意義的。

數字科技超脫了金融的界限,更加具有普適性。所謂的金融科技,僅僅只是一種衍生於金融行業本身的,較為基礎的物種,它存在的內涵和與意義在於對金融行業本身進行改造。

從本質上來看,所謂的金融科技,其實是一個圍繞著金融這個核心運作的存在,無論是對金融行業進行賦能,還是對金融行業進行改造,它都沒有擺脫對於金融行業的依賴。

簡單來講,金融科技的出現,其實就是為了解決那些網際網路金融尚未解決的痛點和難題。

數字科技則與金融科技有著本質區別的。如果我們把金融科技看成是金融行業的一種新物種的話,那麼,數字科技則是一個跳出了金融的限制,而將應用的場景更多地拓展到了金融以外的場景的全新存在。

換句話說,數字科技不僅僅適用於金融行業,同樣還適用於金融行業之外的其他行業,教育、零售、物流等諸多行業,我們都可以為數字科技的應用找到註腳。

可見,數字科技並不是簡單意義上的金融科技的再進化,而是具有了更多的普適性。

這體現在它的應用場景的廣泛和多元上,還有由此所衍生而來的更加普適的特徵上。

認清了這一點,我們才會在落地和實踐數字科技的時候,徹底擺脫數字科技對於金融科技的限制,從而進入到更加多元的範圍內,更加普適和基礎。

金融科技依然是流量思維,數字科技則是賦能思維。儘管金融科技與網際網路金融相比有了很多的進化,並且不再將平臺模式作為主流的發展模式,但是,從本質上來看,金融科技的主流商業模式依然是流量模式,只不過是金融科技已經將流量的對象從網際網路時代的C端用戶轉移到了B端。

以銀行、證券、保險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以網際網路金融為代表的新金融機構都是金融科技的改造對象,說到底,金融科技依然在做流量的買賣。

流量思維關注的不是對行業進行了多少改變,而是本身擁有了多少的流量,這是我們看到的很多金融科技的玩家依然將服務了多少的金融機構當成是自身發展衡量標準的具體原因。

同網際網路金融一樣,這種僅僅只是簡單地收割流量,卻無法從本質上塑造金融行業的做法,到最後依然會因為流量的見頂而退場,賦能行業,重塑行業的新模式必然要來臨。

數字科技便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誕生的。

同金融科技僅僅只是一味地收割流量不同,數字科技更加關注的是對行業進行深度的賦能和改造,通過這種賦能來改變傳統行業的運行邏輯,從而把行業的發展帶入到一個全新的發揮在那階段。

和金融科技僅僅只是關注流量的多少不同,數字科技關注的是對於行業進行了多少的賦能,還有在這些賦能的基礎上對於行業進行了多少的改變。

從這個邏輯上來看,數字科技與金融科技之間同樣是存在著本質區別的。

金融科技的運行機制由外而內的,數字科技的運行機制是由內而外的。何為金融科技?所謂的金融科技其實就是將新技術應用到金融行業本身,從而去改變金融行業的痛點和難題。

金融科技的運行機制是由外而內運作的,這其實與利用網際網路技術來解決金融行業的痛點和難題存在著一定相似之處的。

因為網際網路金融對於金融行業運行效率的提升,是通過網際網路技術的去中間化的方式來實現的,這同樣是一個由外而內的運作過程。

當數字科技時代來臨,以阿里、騰訊和京東為代表的玩家其實是挖掘金融行業本身內在的潛能,在將它們與新技術結合,產生新的物種,利用這些新的物種再去賦能外部行業的過程。

可見,所謂的數字科技,其實是一個有內而外的運作過程。簡單來講,數字科技,其實就是新技術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與嬗變之後,然後再去外化的一個過程。

通過對於數字科技與金融科技的運行機制的分析,我們同樣可以看出兩者之間其實是存在著根本區別的。

從這個角度,我們依然可以看出數字科技與金融科技之間存在著的這種區別。

基於這種運行機制的不同,我們同樣不能僅僅只是簡單地把金融科技與數字科技劃等號,而是要區別看待。

數字科技,並非金融科技的簡單進化,更不是金融科技的代名詞,而是一個全新的、獨立的存在。

它與當下的數字賦能的行業發展大方向其實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

釐清了這一點,我們才能真正讓數字科技跳出金融科技的怪圈,從而真正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數字科技,巨頭們的「修羅場」

數字科技的獨特性,最終決定了它不是一個巨頭們繼續收割紅利的工具和手段。

筆者認為,所謂的數字科技,其實更像是一個巨頭們的「修羅場」。

在這個過程中,考驗的不再是簡單意義上的資本和流量的多寡,而是更多地考驗的是巨頭們的綜合戰鬥力。

誰真正理解了數字科技的內涵和意義,誰真正找到了數字科技的正確方式和方法,誰才能成為數字科技時代的最後贏家。

賦能有效性,決定數字科技的成敗。同網際網路時代掌握了資本和流量就可以佔據主動不同,在數字科技時代,你掌握了資本和流量並不代表就可以笑傲數字科技時代。

現在,很多的玩家依然將資本和流量看成是關鍵,甚至還因為掌握了海量的資本 和流量而沾沾自喜,實質上,在數字科技時代,人們更加關注的是賦能的有效性。

所謂的賦能有效性並不僅僅只是說掌握了新的技術,而更加關注的是如何將這些新技術應用到所要賦能的行業當中,並且對這些行業帶來新的改變。

所以,我們看到很多的玩家都在做新技術的研發,但是,這些新技術的研發僅僅只是開始,如何將這些新技術應用到行業當中,並且真正給行業帶來改變,才是真正保證數字科技成敗的關鍵所在。

角色的再定位,決定數字科技的未來。對於數字科技的玩家們來講,特別是對於那些業已掌握了龐大資源的巨頭們來講,對於自身角色的再定位和再認識,將會直接決定著它們在數字科技時代的未來。

如果依然將自身看成是一個平臺,如果依然僅僅只是做簡單的撮合和中介,那麼,它們必然無法適應數字科技的發展,必然無法享受到數字科技時代的發展紅利,甚至還有可能被數字科技時代所淘汰。

在數字科技時代,以巨頭為代表的大型平臺其實更像是一種全新類型的「基礎設施」,它們深入到了行業發展的方方面面,它們不再是一個平臺,而是一個行業的參與者。

對於那些想要在數字科技時代有所作為的巨頭玩家們來講,必然想要對自身進行再定位,從而開啟有關數字科技的全新未來。

場景的多元化,決定數字科技時代的走向。如果我們僅僅只是數字科技看成是一個金融科技的代名詞,並且僅僅只是將數字科技應用到金融行業的話,那麼,所謂的數字科技僅僅只是一個在金融行業的存在,它的未來的走向將會越來越窄。

對於巨頭們來講,它們在網際網路時代已經將自身的發展觸角深入到了多元、生態化的場景當中。

以大型的電商平臺為例,其實,很多的電商巨頭已經不再僅僅只是簡單意義上的電商平臺,而是變成了一個涵蓋零售、金融、物流等諸多場景的「綜合體」。

如果一個玩家想要在數字科技時代走得長遠,我們就不能僅僅只是簡單地把自己定位成為一個某個領域的巨頭,而是要把自身看成是一個涵蓋諸多領域,並且能夠將這些領域建構起底層聯繫的存在。

當一個數字科技的玩家建立了多元化的場景,並且在不同的場景裡尋找新的發展機會時,它們才能在數字科技時代走得長遠,而不再是白駒過隙,轉瞬即逝。

結語

以數字科技為代表的全新發展時代的來臨,吸引了新舊勢力關注的目光。

越來越多的玩家開始深入到了數字科技的戰役裡,試圖在數字科技時代找到新的發展機會。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的是很多的玩家僅僅只是把數字科技看成是一個金融科技的衍生品,甚至將數字科技看成是金融科技的代名詞,這種觀點是非常錯誤的。

正確地看待金融科技與數字科技之間的關係,並且真正找到投身數字科技的正確方式和方法,才能成為數字科技「修羅場」裡的勝者。

—完—

作者:孟永輝,資深撰稿人,專欄作家,特約評論員,行業研究專家

未央網2017年度最佳專欄作家

品途網2017年度產業影響力媒體TOP20

百度百家2019年度卓越作者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19年度最佳人氣作者

騰訊雲-雲社區2019年度最佳作者

長期專注行業研究,累計發表財經科技文章超400萬字

支持保留作者來源的分享,轉載請保留作者版權資訊,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螞蟻上市,巨頭轉身:金融科技重裝上陣
    但事實上,起始於2013年的這場金融業科技變身還遠未行至下半場,我們不過只經歷了序篇,正文似乎才剛剛打開,質變時刻仍有待到來。相對於序篇中洋溢的躁動、混沌,當前的金融科技可謂眾神歸位下的重裝上陣。現實中,ToB轉型路上的網際網路科技巨頭,並沒有放棄ToC業務,甚至在刷臉支付這樣的新領域繼續排兵布陣;招商銀行與京東數科組建的招東銀行,已在路上;呼之欲出的數字貨幣,更是集結了金融、電信、IT各路精英……顯然,金融科技的踐行者們仍要在跨界的路上繼續遠行,因為這正是創新的源泉。
  • 平衡金融科技與金融安全的關係是重點
    10月24日,在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上,財政部副部長鄒加怡表示,要平衡好金融科技與金融安全的關係,防止金融科技助長「贏者通吃」的壟斷。在此次峰會上,鄒加怡談到了全球金融體系的風險和應對問題。她認為,為有效防範全球金融體系中的風險,需要妥善處理好幾個關係,包括要把握好逆周期調節和金融穩定的關係,協調好金融監管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以及平衡好金融科技與金融安全的關係等。
  • 融360|簡普科技 為金融科技發展把準「新脈搏」,推動金融科技創新...
    近日,受2020香港金融科技周全球Fast Track——中國大陸區總決賽邀請,葉大清在點評參賽企業時表示:與初創公司創新合作,共同搭建起金融科技生態體系,比打造一個金融科技企業巨頭更具有現實意義。作為評審嘉賓,融360|簡普科技葉大清在「大企業與初創公司創新合作」的圓桌討論環節上,同參賽企業分析了當前金融科技行業的變化趨勢。從技術創新角度來看,ABCD(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數字普惠)+5G技術已經得到行業的廣泛關注,未來需要多關注在與具體業務結合中所產生的微創新。
  • 中國金融科技和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報告(2020)
    站在2020年的高度上展望2021年,我們發現,金融科技發展逐漸由雙穩階段向集聚階段過渡;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更加精準;底層技術乘數效應顯現,加速帶動上層業務深度融合;新基建推進金融科技B端服務,加速智慧社會建設;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逐步擴展;金融機構全流程數位化轉型力度加強;區塊鏈與實體經濟融合更加深入;金融科技監管更加全面、系統;金融科技與科技金融相互賦能效應凸顯;數據隱私保護逐漸規範
  • 科技巨頭們的量子計算「情節」
    早在10年前,科技巨頭們就開始了量子計算的「軍備競賽」。不過科技巨頭們的量子計算研究有著不同的目標,走的路徑也不盡相同。以谷歌和IBM為首的科技巨頭們通過自研的方式一直希望能夠實現「量子優越性」,即證實量子計算機可以完成經典計算機無法做的的事情。在這方面,兩家公司的表現一直都非常活躍。
  • 日新月異的金融科技
    探索金融科技賦能傳統金融機構之路 早年,BATJ網際網路公司設立金融事業部「搶灘」傳統金融機構業務。網際網路巨頭的「跨界」,倒逼傳統金融機構思索業務模式與效能的優化升級。
  • 希伯倫科技:數位化供應鏈促進金融科技服務模式創新
    「金融服務供給主體,無論是持牌金融機構,還是新興金融科技公司,都必須保護好金融消費者權益。」11月3日,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局長郭武平發文表示,要加強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的持續監測,依法將金融活動全面納入監管。隨著"數據"被列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跨入新時代。
  • 薩摩耶數科林建明:金融科技的未來,不在金融,在數字中國的全景
    海量的用戶湧入網際網路金融,傳統的風控模型捉襟見肘,難以高效識別智能終端背後的信用風險,金融機構對用戶管理和風控升級需求倍增。這時,一大批金融科技巨頭趁勢而起,深度參與金融業資源配置,尤其是在資金分配和分散風險方面。金融科技抓住了金融業數位化升級紅利,在技術開發和場景應用上不斷迭代,完成自身商業模式和服務能力的打磨。
  • 金融科技企業如何在開放金融中創新發展?
    開放金融是一種平臺化的金融發展模式,金融機構通過與金融科技企業、數字科技企業以及商業生態系統的市場主體等共享數據、算法、交易、流程和業務功能,創造新的金融服務價值,打造新的金融服務能力。在開放金融的發展過程中,金融科技企業和數字科技企業的角色和作用越來越重要。
  • 鄧迪受邀參加第三屆十字門金融周「金融+數字經濟與數字科技」分論壇
    11月18日,第三屆十字門金融周「金融+數字經濟與數字科技」分論壇在珠海國際會展中心召開,全國工商聯併購公會區塊鏈專委會主任、太一集團董事長鄧迪受邀參加。鄧迪與其他數字經濟專家《實踐數字經濟 發展數字產業》圓桌論壇隨著國家 「產業轉型升級」政策深入,數字經濟與數字科技滲入到眾多領域。
  • 從二八定律到長尾至上:金融科技時代銀行的演化路徑
    本文來源於銀行家雜誌,作者陳劍銳,以下是億歐智庫為您帶來的精選內容:不知從何時起,金融成了科技的戰場。憑藉著科技優勢,一些過去和金融毫無關聯的企業,如今都成了金融巨頭。財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二八定律便是這種不平衡關係的簡稱。對於銀行業而言,過去80%的利潤來自20%的人群,儘管這部分客戶數量較少,但對金融產品的需求較大,且重複購買的次數較多,因此對商業銀行利潤貢獻也較大,在客戶群體中佔據重要的地位。毫無疑問,這20%的人群自然成為各家商業銀行角逐的焦點。
  • 荷月科技加入PNP China 金融科技加速營第三期
    9 月 22 日,Plug and Play china(即聯即用中國) 中國金融科技第三期加速營甄選日在上海召開,PNP 與各界合作夥伴共同探索金融如何賦能技術、場景和產業,踐行「金融即服務」的理念。
  • 史丹福大學教授:如何監管科技巨頭
    兩年前,我確定地認為,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會讓更多的人要求監管科技公司,特別是科技巨頭亞馬遜、蘋果、Facebook和谷歌。我在當時指出,監管政策需要實現一個敏感的平衡,既要降低科技最有害的副作用,也要允許科技公司繼續改善人們的生活。如今,那天已經到來,而實現這一平衡將非常困難。
  • 金融科技樹:各國金融科技政策比較(中)
    本文根據以下類型對金融科技行為的監管對策進行分類(圖3):監管狀況不變:現有監管框架沒有變化,以包括金融科技行為。在這一類別中,監管當局可以闡明現有要求如何應用於金融科技行為,而無需在其監管框架中引入任何新的金融科技特定要素。
  • 五問銀行金融科技子公司,PK網際網路巨頭勝算幾何?
    二問破局:如何打開市場?中小銀行科技轉型是個大市場。據銀保監會統計,2015年銀行業科技投入達1135.73億元。金融科技的滲透、被時代拋棄的焦慮,更是加劇了中小銀行拆舊樓、蓋新樓的需求,據我所見所知,誰能幫中小銀行解決科技轉型難題,花多少錢它們都捨得。藍海就在那裡,可誰能填這個海呢?
  • 金融科技始於金融,終於千行百業
    海量的用戶湧入網際網路金融,傳統的風控模型捉襟見肘,難以高效識別智能終端背後的信用風險,金融機構對用戶管理和風控升級需求倍增。這時,一大批金融科技巨頭趁勢而起,深度參與金融業資源配置,尤其是在資金分配和分散風險方面。金融科技抓住了金融業數位化升級紅利,在技術開發和場景應用上不斷迭代,完成自身商業模式和服務能力的打磨。
  • 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前:本質上金融科技風險依然是金融風險
    隨著金融科技的應用和普及,數字鴻溝有可能是在縮小,而不是在擴大。對於習慣了金融服務的新一代客戶,他們顯然不願再接受原來繁瑣的服務模式。科技浪潮中的金融變革流程變革金融科技改造了傳統金融業務流程。法定數字貨幣的發行意味著央行資產負債表將向更廣泛的公眾開放。許多國家央行正在開展基於分布式帳本技術的法定數字貨幣試驗,如加拿大的Jasper項目、新加坡的Ubin項目、歐央行和日央行的Stella項目。法定數字貨幣的發行將是現代貨幣發行機制的重大創新,勢必會對社會支付體系、金融市場體系、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產生深遠影響。如何實現整體經濟效益和社會福利的最大化,將是法定數字貨幣發行設計的核心命題。
  • ...虹吸效應對外不對內 金融科技巨頭上市將會吸引更多場外資金
    此番螞蟻集團、京東數科這些金融科技巨頭搶灘科創板,對所屬行業板塊以及A市場會有怎樣的影響呢?昨日,財聯社直播節目「金融雲會議」《金融科技巨頭登陸科創板 IPO激增之下如何投資?》中,多位專家分析認為,這些金融科技巨頭的上市並不會給A股場內帶來風險,反而會吸引更多的場外資金入市。
  • 螞蟻折戟,「小螞蟻」們急剎車,金融科技還能怎麼玩?
    撰文/ 仉澤翔 唐煜編輯/ 張澤螞蟻集團無疑是網際網路金融科技的先驅,在它之後平安、騰訊、小米、美團、百度、360等大小巨頭一字排開,都想在自己的流量中啖下一口金融湯。他們許多業務和運作模式與螞蟻集團大同小異,可謂「小螞蟻們」。
  • 揚帆逐浪 奮楫篤行 全球數字科技金融晚宴圓滿成功
    2020年11月30日,INFINITE超級公鏈全球數字金融科技晚宴在福之寶地福建莆田盛大舉行。本場晚宴匯聚了INFINITE全球社區的布道者、共識者等眾多嘉賓,共謀科技金融行業的發展,共同見證科技瞬息萬變,時代創新和緊扣數字機遇的每一個榮耀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