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福大學教授:如何監管科技巨頭

2021-01-13 第一財經

兩年前,我確定地認為,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會讓更多的人要求監管科技公司,特別是科技巨頭亞馬遜、蘋果、Facebook和谷歌。我在當時指出,監管政策需要實現一個敏感的平衡,既要降低科技最有害的副作用,也要允許科技公司繼續改善人們的生活。

如今,那天已經到來,而實現這一平衡將非常困難。民主政府多年來仁慈地對這些公司視而不見,現在開始制定各種政策組合來監管它們。風險在於倉促決策會矯枉過正,弊大於利,如非故意地遏制創新和競爭。

至少有四個不同的監管政策問題需要解決:隱私、市場權力、言論自由和審查(包括不恰當內容),以及國家安全和執法。因此,科技行業政策必須精準對標,仔細制定,儘量減少副作用。

所有四個問題都在最近披露的科技公司令人尷尬的行為中凸顯無疑,其中一些在業內人士所著書籍中有詳細描寫。比如,在隱私問題上,亞馬遜有數千名員工聽取客戶對Echo音箱索索的內容,而該公司並未事先尋求用戶的允許。

在市場權力方面,歐盟最近向谷歌開出了第三大規模的罰單,懲罰其多年來三次濫用市場主宰地位(谷歌正在上訴。)在內容方面,3月紐西蘭克萊斯特徹奇(Christchurch)清真寺大屠殺的視頻在Facebook上直播,與此同時,關於刪除仇恨言論和定義仇恨言論的可能的反保守偏見,每天都有爭議。而在國家安全方面,美國特別檢察官羅伯特·穆勒(Robert Mueller)的報告中不乏一些可以追溯到2014年的信息,俄羅斯特工用社交媒體擾亂美國選舉。

在這樣的環境下,公眾和政客的關於「做些什麼」的喧鬧不足為奇。監管的必要性是顯而易見的,一些科技巨頭老闆也承認這一點。Facebook執行長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最近呼籲政府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監管網際網路,為有害內容、選舉誠信、個人隱私和數據可移植性制定明確的規則。對許多人來說,這就像是酒鬼或癮君子要求「保護我免受我自己傷害」。

監管者在扎克伯格發出呼籲之前,便早已開始行動。在數據隱私方面,歐盟一般數據保護規則(GDPR,2018年5月生效)要求所有在歐盟經營的企業——不管是否位於歐盟——的全球經營活動(而不僅僅是在歐經營活動)都必須遵守GDPR。但是,由於龐大的固定合規成本對小公司影響最大,GDPR最終可能起到讓大企業免於和小企業競爭的效果。

此外,科技巨頭企業所擁有的網絡效應——新增用戶讓所有用戶都更有價值——形成了進入壁壘,限制了競爭。除了歐盟的罰款,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也在重新考慮其在經濟集中化的新時代的反壟斷政策。一些2020年美國總統競選的民主黨候選人也紛紛給出了遏制科技巨頭市場權力的建議。

但解決市場集中化問題的嘗試也可能帶來適得其反的效果。民主黨候選人伊莉莎白·沃倫(Elizabeth Warren)所提出的方案最為徹底,它將禁止科技巨頭經營平臺以及在平臺上提供自己的產品。但目前消費者因為使用的便利性以及價格有可能更低而獲益,包括依靠平臺廣告利潤而成為可能的「免費服務」。

將科技平臺納入監管功能也是有問題的。最新的英國報告草案提出建立一個監管機構負責行為準則執法——包括實現競爭者產品在數字平臺上公平競爭、公開的數據用戶標準,以在併購決策中更多地考慮對競爭的潛在危害。儘管該報告比沃倫的方案更令人憧憬,但仍有可能讓很容易淪為監管俘虜的機構權力過大。

最後,科技公司必須解決因使用它們的產品所造成的潛在國家安全風險。2016年蘋果和聯邦調查局之間關於前者拒絕解鎖恐怖分子iPhone手機,以及谷歌員工堅持公司應該拒絕美國防務和情報合同都是如此。

這些案例表明,科技公司和國家安全和執法專業人士之間需要合作和互相諒解。比如,在聯邦調查局的例子中,蘋果執行長蒂姆·庫克(Tim Cook)擔心在iPhone中加入後門可能導致竊取和入侵,有可能造成遠為更大的傷害。但科技企業必須明白,有害於利潤的行為,可能是為了在異常環境中保命而不得不為之,只要相應的措施適用範圍精確並有法庭監督的話。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本文所討論的四大挑戰還會更加激烈。正因如此,科技企業和政府更應該未雨綢繆,絕不能讓特別醜陋的事件導致更大規模的群眾騷亂,從而推動範圍更廣、更加魯莽的監管,不必要地限制科技的毋庸置疑的好處。

(作者系史丹福大學經濟學教授、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1989~1993年間任老布希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版權:辛迪加)

相關焦點

  • 史丹福大學教授崔屹:中國新能源汽車大有可為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矽谷的帕羅奧多(Palo Alto),這裡雲集了大量的科技巨頭,電動能源公司特斯拉(Tesla)也是其中的明星企業之一。致力於用納米材料提升鋰電池密度的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納米材料科學家崔屹提出,「如果鋰電池能量密度能達到500瓦時/每千克,電動車一次充電就可以開800-1000公裡。預計十年內,我們將開發出適用於電動車的高密度電池。」近日,南方日報記者在史丹福大學辦公室裡對崔屹進行了獨家專訪,就中美新能源汽車產業趨勢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等話題進行了交流。在他看來,中國電動新能源車或將在未來超過美國。
  • NLP應該如何學、如何教?史丹福大學大牛Dan Jurafsky教授專訪
    密西根大學信息學院助理教授 David Jurgens 就對不同老師教授的課程中的區別非常感興趣,或者說他也很關心這些老師們是如何看待這個領域、如何看待自己的教學的,畢竟這直接關係著這個領域未來幾十年的人才會如何成長。他和自己的學生 Lucy Li 一起打算對教授自然語言處理的教授們做一系列採訪,解答自己的問題,也是從這個常被忽略的角度向大眾展現這個領域的現狀。
  • 前史丹福大學校長漢尼斯,如何成為傑出領袖?
    Hennessy),史丹福大學第 10 任校長,任期長達 16 年,帶領史丹福大學從地區性教育機構蛻變為世界頂級大學。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董事會主席,思科、創銳訊等科技公司的董事會成員。「矽谷教父」,矽谷創新生態的重要塑造者之一,親自推動史丹福大學和矽谷互通資源,共同發展為世界創新的引擎。計算機體系結構宗師。
  • 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研發柔性電子材料,軟似皮膚並且可拉伸
    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鮑哲南領導的研究團隊在開發出一種導電性和拉伸性俱佳的高分子材料。 目前,智能服飾開始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如何讓智能服裝變的既智能又人性化是科學家追求的目標。
  • 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崔屹專訪
    原標題: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崔屹專訪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清華管理評論」 文 / 張春晏:《清華管理評論》高級編輯 崔屹 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創業是我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不是每個教授都喜歡,即使在斯坦福,也不是每個教授都創業。研究上花費的時間最多,因為就教課而言,一門課程在發展之時,準備講義、準備講課要用很多時間,成熟了之後,每次所需要的時間就不會那麼多了。
  • 對話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終身教授:AI如何在學術界和產業界相結合
    美國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終身教授、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谷歌雲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首席科學家、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李飛飛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系教授Dawn SONG分別發表了主題演講。此外,針對科技和產業的結合,該論壇還邀請了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六位嘉賓進行了深入探討。據了解,AI論文發表中,有43%都是中國作者,根據高盛調研出來的數據,中國在AI論文發表的數量超過美國。
  • 斯坦福確認未與賀建奎合作 基因編輯嬰兒如何收場?
    賀建奎曾在2011年-2012年在史丹福大學做博士後訪問學者,自此與該校幾位學者有往來,史丹福大學也因此陷入「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漩渦。自今年2月以來,史丹福大學已對多名涉及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的研究人員展開調查,如今公布結論。在事件調查陸續公布結論的同時,國內在基因編輯領域的規則制度建設也加緊步伐。
  • 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謝德蓀做客常平國際創新劇場
    12月14日下午,美國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亞太中心主任、《重新定義創新》作者謝德蓀做客常平國際創新劇場第二期活動,並作了「Madein China 向Made for China 的轉變」主題分享。
  • 從史丹福大學園區的成功看中國高校改革
    矽谷之父要理解在史丹福大學基礎上是如何生長出矽谷的歷史,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這就是被稱為「矽谷之父」的弗裡德裡克·特曼(Frederick Terman,1900—1982)。肖克利在貝爾實驗室時只是一位研究人員,回到矽谷與特曼等人在一起,作斯坦福教授只是一方面,成立公司創業很快就順理成章了。
  • 谷歌如何從斯坦福的一個小項目成長為全球科技巨頭
    對於塑造現代網際網路和現代生活,沒有哪家科技公司比谷歌更有資格了。這家以新穎搜尋引擎起步的公司,現在管理著八種產品,每種產品的用戶超過10億。其中許多人通過谷歌軟體搜索,遨遊在人類知識、通訊、執行工作、消費媒體的網際網路海洋中。9月4日周二,谷歌20歲了,也成為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科技公司之一。
  • 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終身教授崔屹做客北洋大學堂
    本站訊(通訊員 孫潔 陶衛靜)應化工學院邀請,9月12日下午,美國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終身教授、世界知名科學期刊《納米快訊》副主編、美國灣區光伏聯盟主任和電池互動環節中,在場師生就鋰離子電池的工業化應用等問題與崔教授進行了面對面地討論,學生代表向崔教授贈送了北洋大講堂紀念品並向其表示衷心的感謝。
  • 史丹福大學戴宏傑教授到蘇州納米所進行學術交流
    8月8日下午,國際著名化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史丹福大學化學系戴宏傑教授應邀訪問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並做了題為Nanoscience for Biological Systems的學術報告。蘇州納米所所長楊輝研究員及相關科研人員、學生100餘人聆聽報告,報告會由蘇州納米所副所長陳立桅研究員主持。
  •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崔屹訪問理化所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崔屹訪問理化所 2018-03-12 理化技術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應理化「未來論壇」、中國科學院仿生材料與界面科學院重點實驗室邀請,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崔屹於
  • 開學季丨第一課 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來分享成功的好習慣
    開學第一課,重慶第二外國語學校請來了學術大牛——美國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納米材料科學家崔屹博士跟同學們分享他的成長感悟和引導他成功的力量。開學典禮上,學校授予崔屹博士「優才計劃導師」。中學時代的好習慣影響一生如何從一個鄉村的普通孩子,一步步攀登高峰,成長為世界名校的教授、科學家?崔屹侃侃而談自己的成長曆程。崔屹的媽媽是一位小學教師,因此5歲的時候就上了小學。然而媽媽當班主任的日子並不好受,小 學一二年級的時候,他的成績也不是班上最好的。
  • 薛其坤會見史丹福大學教授、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
    薛其坤會見史丹福大學教授、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清華新聞網10月31日電 10月28日上午,史丹福大學教授、美國能源部前部長、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一行訪問清華,副校長薛其坤在工字廳會見了來賓,雙方對加強科研合作等內容交換了意見。
  • 走進矽谷:你可能被史丹福大學的故事騙了
    題記:自2014年10月份開始,藍鯨TMT每年都會到矽谷採訪,並且以矽谷為中心,走遍了包括羅利、西雅圖、芝加哥等科技巨頭公司落腳的美國城市藍鯨TMT希望可以通過實地走訪,對這些影響全球的科技公司的商業模式進行解讀,並儘可能真實的還原給中國的讀者。本文為走進矽谷系列報導第二篇:走進史丹福大學。
  • 比哈佛還難進,如何「搞定」傲嬌的史丹福大學?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Frank Bruni曾在專欄中寫道:史丹福大學常年霸佔低錄取率排行榜第一名。毫無疑問,想拿到斯坦福的錄取通知書,需要申請者具備出色的研究能力、優秀的綜合素質以及認真的學術態度。那麼,面對如此難以攀登的一座高山,如何提高自己被錄取的機率呢?
  • 史丹福大學憑啥成為「全球第10大經濟體」? 小錢頻道
    「如果把史丹福大學歷屆師生們所創辦的公司聯合起來組成一個經濟體,則它所創造的GDP,可以排在全球第10位。」9月18日,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張首晟在一場演講中以此來形容斯坦福在產學研結合方面的成就。史丹福大學的教授們不僅自己創辦企業,而且還紛紛當起了投資人。
  • 史丹福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
    這也側面證明了史丹福大學優秀的教學實力和強悍的就業競爭力。 同時它也是相當「壕」的大學之一,根據《福布斯》2010年盤點的億萬富豪最多的大學,史丹福大學名列第二,億萬富豪數量達28位,僅次於哈佛大學。
  • 專訪史丹福大學教授崔屹:矽負極鋰電池走向產業化
    新華社舊金山10月3日電 專訪:矽負極鋰電池快速走向產業化——訪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崔屹  在現代科學體系內,能開闢一個重要研究領域的科學家並不多,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崔屹是其中一個。2016年,美國權威學術雜誌《科學》發表長篇通訊,專門介紹崔屹和他對矽負極鋰電池發展做出的開創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