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自2014年10月份開始,藍鯨TMT每年都會到矽谷採訪,並且以矽谷為中心,走遍了包括羅利、西雅圖、芝加哥等科技巨頭公司落腳的美國城市。《走進矽谷》提到的矽谷並不是狹義上的矽谷,而是一種美國高科技的代名詞。藍鯨TMT希望可以通過實地走訪,對這些影響全球的科技公司的商業模式進行解讀,並儘可能真實的還原給中國的讀者。本文為走進矽谷系列報導第二篇:走進史丹福大學。
(圖為藍鯨TMT創始人劉瑞剛在史丹福大學校園)
出於工作的需要,拜訪過多所國外的大學,比如杜克大學,芝加哥大學,內華達大學,華盛頓大學等。印象比較深的2家,一個是哈佛,一個是史丹福大學。之所以印象深刻, 是有原因的。
先說哈佛,從小就被灌輸了各種心靈雞湯,比如《哈佛校訓20條》之類的。事實證明,這些都是假的。按照一般邏輯,除非學校知名到一定程度,否則不會有段子手樂此不彼的瞎編。而哈佛之所以被段子手看上,是有原因的:這家學校的全球排名,經常排在第一,就好比手錶界的百達翡麗。
儘管哈佛聲譽如日中天,但在科技界,首屈一指的,卻是一個年輕的後起之秀,名字叫史丹福大學。這是一個神一樣存在的公司,它通常和矽谷聯繫在一起,並被認為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矽谷的繁榮。
關於史丹福大學的由來,有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傳說,但因為非常勵志,所以流傳甚廣:
一對打扮得像農夫的老人夫婦,來到哈佛大學,想要求見校長。
雖然,美國的校長沒有行政級別,但是,校長也很忙呀。於是,助教就說,校長沒空。
老農民就說,我們有個孩子,名字叫斯坦福,之前在哈佛上學,很喜歡哈佛。現在,孩子不幸去世,為了紀念孩子,我們想在哈佛蓋個教學樓。
助教說,你知道蓋個大樓有多貴嗎?750萬美金。
老夫婦一聽:我靠!這麼便宜呀?那我們為什麼不自己蓋個學校呢?
於是,這對億萬富翁,就在加州蓋了一所大學,取名叫 史丹福大學。
這個故事流傳甚廣,但是,如同《哈佛校訓20條》,這個也是假的。下面,我們就開始一本正經的介紹史丹福大學了。
1,校園美如畫,這應該是最直觀的感受了
以北京大學為代表的東方大學,通常會體現一種園林美,比如小橋流水。要是哪個大學裡面沒有一座人工湖,或者一個假山石橋,就顯得不上檔次。
而史丹福大學,體現的則是建築之美,猶如壁畫般的建築,處處透露著宗教的色彩。需要注意的是,宗教並不具備迷信的色彩,很多西方的知名建築,都和宗教相關。
儘管風景優美,這裡並沒有像中國的大學校園一樣遊人如織。當然,這是美國大學的共同特徵,不像北大清華,都變成一日遊的景點了。所以,你在校園裡,能夠感覺到非常安靜,遠離喧囂。
2,矽谷的發動機
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提到,企業成長的關鍵是要有發動機文化。而發動機的核心,就是人。我們先來看看,史丹福大學,培育出了多少優秀的人才。
谷歌的創始人布林和佩奇,都是史丹福大學畢業的。谷歌高管,基本上算是史丹福大學校友會。
楊致遠,雅虎公司的創始人,當年的網際網路鼻祖級的人物,阿里巴巴和馬雲的貴人,也是這個學校畢業的。
戴維-帕卡德,這個名字有點陌生,但是,賈伯斯對這個人卻比較推崇,原因是年輕的時候,賈伯斯來這個人創辦的公司打工。這個人,參與創立了惠普,是惠普創始人之一。
思科創始人也來自這個學校,即使在東方,這個學校也有一批擁躉。比如,晶圓代工的世界大王張忠謀,臺灣教父級別的IT老闆,也是這個學校的。
鑑於這個學校這麼出名,很多人也慕名把孩子送到這兒來,比如曾經的華人首富李嘉誠,先後把兩個兒子送到這個學校來。
3,史丹福大學到底有多麼牛?
類似於中國高校在牆上貼點名人照片,斯坦福也有這個好傳統。比如,我上學的時候,學校貼滿了名人,歐拉,法拉弟,牛頓,特斯拉,陳景潤等。
和中國學校不同的是,史丹福大學的牆上貼的很多人,是自己的校友。你可能會問,這個學校為什麼如此不謙虛?
怎麼說呢?如果你們學校在21世紀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能夠位居世界第一,如果你們去年有60位諾貝爾獎得主在你們學校工作或學習過,你也可以這麼驕傲。而史丹福大學,做到了。
當然,如果只是拿諾貝爾獎來說事,斯坦福比不上哈佛,論美國總統的產出人數,斯坦福也比不上哈佛,現在最火的商學院,斯坦福也比不上哈佛。
類似於中國家長喜歡自己的孩子當老師和醫生,美國人也有自己的專業選擇標準。有4個專業,在美國學生當中非常受歡迎,分別是:醫學、法學、工程和工商管理。在這四大領域,史丹福大學都不是第一,但是,史丹福大學都進入了前三名。
好比,哈佛是一個偏科的天才級的學生,在一些領域比如商學院有著其他學校無法企及的優勢,但斯坦福,卻是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孩子。
4,史丹福大學和國內大學有什麼區別?
本著知行合一的原則,我們從碩博研習這個角度來說一下這個事。前幾天,在中國有一個悲劇,某個實習碩士去世了,原因是他去了導師參股的公司做實驗,碩士論文沒有按時發表,且還搭上了性命。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是一個個案!並不具備普適性,但是,碩博學生外出去企業實習這個事,還是司空見慣的。比如,我有一個朋友,就被分配到了比亞迪。用他的話說,就是感覺意義不是很大。
史丹福大學的年輕人,並不如此。不管是雅虎的楊致遠,還是思科創始人,當年的出發點很簡單,就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然後,不知不覺中做成了一個產業。
5,一個誤區:車庫創業是糊弄人的
為了描述史丹福大學創業多麼艱苦,很多杜撰就出來了,比如車庫創業。說小夥子們很貧窮,沒錢只好租個地下車庫,然後創業。
中關村創業大街,開了一家叫車庫咖啡的咖啡館,不知道是不是和這個有關。但是,美國真正在車庫裡創業的企業,少之又少,為什麼 呢?
原因是,和現階段中國投資環境類似,矽谷的風險投資人手中有大把的金錢。不同於中國投資環境的是:國外的投資人不會借看項目之名去抄襲創意,然後自己山寨。
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在於:國外人視信用如生命,他們認為,山寨是毫無技術含量的,只能是低利潤的成本之爭。這讓我想到一個很搞笑的例子:曾經發生在中國的真假開心網之爭。本來,都是借鑑了國外的商業模式,一個借鑑得早,一個借鑑的晚,結果還撕個死去活來。
結束語:
中國全國各地都在上馬產業園區,希望複製美國的矽谷,並在尋找中國版的史丹福大學。學得有模有樣的不多,原因是中美兩地國情差別太大。這裡,我倒是覺得劉積仁老先生比較務實:培養個企業創始人難,弄個學校解決自己公司的員工用工荒問題,比較實際。
http://news.zol.com.cn/587/5874432.html news.zol.com.cn true http://news.zol.com.cn/587/5874432.html report 5124 題記:自2014年10月份開始,藍鯨TMT每年都會到矽谷採訪,並且以矽谷為中心,走遍了包括羅利、西雅圖、芝加哥等科技巨頭公司落腳的美國城市。《走進矽谷》提到的矽谷並不是狹義上的矽谷,而是一種美國高科技的代名詞。藍鯨TMT希望可以通過實地走訪,對這些影響全球的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