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矽谷傳奇靠什麼?美劇《矽谷》是否真實反映了這裡所沉澱下來的精神印記?
研究結論:
1.矽谷傳奇的創造離不開像Frederick Terman教授、「集成電路之父」Robert Noyce等天才式人物。他們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尤為寶貴,「不要被過去的成功歷史所牽絆,大膽出走,去做奇妙的事。」
2.下一個創新浪潮能否誕生在矽谷還不得而知,但矽谷的人才、技術、資本、文化、社交網絡等區位優勢毫無疑問能很大程度上助力其引領下一股浪潮。
3.過去一年,矽谷獨角獸公司增加了一倍。矽谷融資額和交易量也不斷創下新高。
4.資本在創造神話的背後隱藏著幾大不容忽視的問題,如住宅成本不斷攀升、人才競爭慘烈、白人掌權缺乏多樣性,以及近期一直困擾矽谷的網際網路泡沫「狼來了」。
一、矽谷為何成為矽谷?幾波創新潮沉澱下的精神印記
矽谷是個誕生奇蹟的地方,很長一段時間,紐約、波士頓、特拉維夫、倫敦、柏林、班加羅爾等創新之都試圖打造下一個「矽谷」,卻迄今只能冠名為「以色列版矽谷」或「印度版矽谷」。
那麼矽谷的哪些獨特優勢是其它地區無可比擬的?為什麼這裡能在短時間內誕生如此多「獨角獸」公司?HBO美劇《矽谷》又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真實的矽谷?另外,為何很多人對矽谷愛恨交加?
今年7月,美國知名調研機構Compass發布了一份《2015全球創業生態》的報告,就融資、市場、人才等各個維度進行比較後,得出結論矽谷在各項指標上仍領先於紐約,洛杉磯,特拉維夫等地區。
先來看一組報告數據,矽谷創業平均年齡為36.2歲,約85%的公司有聯合創始人,鍾子期融資額90-95萬美元不等,由本土投資人投資的概率達61%,43%的員工因籤證或住宿等問題進行遠程辦公,外籍員工佔比45%。
矽谷人口佔比不到全美1%,但這片彈丸之地的風投金額已佔全美風投的40%左右。每年都有成百上千家初創公司誕生於此,成百上千家在五年內銷聲匿跡,但每一代都能看到幾家大公司崛起,當然也不乏曾經慘遭失敗卻東山再起的創業者。
這片土地之所以能創造神話,也許與其近一百年的歷史,幾波創新浪潮與積澱下來的幾股精神息息相關。每一波浪潮都由一名或幾名核心人物引領。
矽谷的進化歷程
第一波浪潮的技術推動力始於國防。
五六十年代,美國東部馬塞諸塞的麻省理工(MIT)黑客文化興起,當時麻薩諸塞128號公路地區科技遠遠領先於西部的矽谷。而就在賈伯斯,蓋茨出生那年1955年,知名物理學家 William Shockley 帶著他的電晶體發明回到老家聖克拉拉谷,並在同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被譽為「電晶體之父」。
很多東部的人才紛紛前往矽谷,投奔到Shockley的實驗室。但這位偉大的發明家對管理一竅不通,不久,他的八名核心骨幹離職並聯合創辦了一家名為「仙童」的半導體公司。而有趣的是,這八人後來又離開這個團隊各自創辦了包括Intel, AMD在內的幾個公司,人們戲稱仙童八人為「背叛八人」。
同一時期,還有一個關鍵人物是被譽為「矽谷之父」的Frederick Terman教授。是他致力於將史丹福大學打造成「西部的MIT」,並鼓勵師生創業,他自己和其他教授願意成為公司董事成員,他的理念是大學期間與社會接軌反而有助於職業發展。
仙童八人
第二波浪潮由半導體和集成電路推動。
這波浪潮始於70年代中期,並延續至80年代,由一位天才人物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引領。他被譽為「集成電路之父」,發明了集成電路,也是仙童八人中的一員,並聯合創辦了英特爾。這位不安分、愛折騰的天才幾乎改變了半導體和電子行業的歷史。
在《微晶片幕後人:羅伯特·諾伊斯與矽谷的創建》一書中,作者Leslie Berlin寫道,羅伯特思考速度之快以至於有人稱其「Rapid Robert」。他留給世人的精神也許可以用英特爾總部羅伯特·諾伊斯大樓門口的那句來詮釋,「不要被過去的成功歷史所牽絆,大膽出走,去做奇妙的事。」
作為賈伯斯的精神偶像,羅伯特也曾對年僅二十來歲的賈伯斯說過,只有了解過去,才能預知未來。
第三波浪潮的產物是個人電腦,主要集中在90年代,最具代表的人物當屬蘋果創始人賈伯斯與微軟創始人蓋茨。
第四波是網際網路浪潮,出現在90年代後期至2000年,期間「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大批初創公司瞬間灰飛煙滅,但也誕生了像谷歌、亞馬遜、eBay、PayPal、網景等企業,及佩奇,貝索斯等一批偉大的企業家。
第五波浪潮由社交媒體和移動化等推動。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Snapchat, WeChat等爆發式湧現。
二、下一個「矽谷」,很可能還在矽谷
在經歷了五波浪潮之後,這個世界對變革的期望值也被推得越來越高。下一個浪潮是什麼?是物聯網,人工智慧,虛擬實境,生物科技還是其他?我們目前還不得而知,但可以預測的是,引領下一波浪潮的企業或人物,誕生於矽谷的概率比全球任何一個地區都要高。
為何矽谷有可能在未來繼續保持領先?有如下的具體原因:
1.高技能移民人才匯聚地
矽谷的開放性吸引了大批各層次優秀人才,其廣度和深度是全球其他地區無法媲美的,也正是這批高技能移民人才推動著一波又一波的創新。
《2015矽谷競爭力和創新項目》報告中指出,2013年,一半以上科學家和工程師出生在海外;2012年,43.9%的初創公司由移民創辦。矽谷擁有高學歷的移民者比比皆是,且移民人數還在不斷攀升。
矽谷科技公司創始人中,各國移民數目對比
有趣的是,考夫曼基金會(Kauffman Foundation)2012年發布的一份題為《美國新移民創業者》的報告稱,矽谷印度裔創始人數目多於其他任何一個國家,華裔(包括大陸和臺灣)位列第二,但與第一名相距甚遠。
目前,矽谷高科技公司印度裔高管已多得不足為奇了,如谷歌CEO Sundar Pichai,Airbnb營運長Varsha RAO,前Linkedin首席數據科學家DJ Patil等。為什麼印裔能脫穎而出?難道僅僅是英語優勢嗎?
矽谷創業者兼大學教授Vivek Wadhwa認為,此前印度裔也並未受到重視,但十五年前印度裔打破了這種平衡。1995-2005年間,印度人學會抱團,相互扶持,才扭轉了局勢。
2.自發形成的生態,不是規劃出來的
LinkedIn創始人裡德·霍夫曼(Reid Hoffman)曾表示,矽谷絕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它更像是一種思維方式或心態的映襯。
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蘋果創始人賈伯斯,這類奇才能誕生於此,是因為在這裡,無論多麼瘋狂的想法,多麼雄心壯志的構想都不會被他人固定思維模式所澆滅,大家會給創業者證明他們想法有價值的自由。
同時,大家樂於分享自己的想法,其他地區的創業者可能會擔心萬一想法被他人竊取了怎麼辦?在矽谷,大家認為,想法重要但也是廉價的,很多時候你認為的獨特想法也許早有人已經考慮過,而從一個簡單的想法到創辦公司並實現上市關鍵靠執行能力。
矽谷創業者的一大特點是,不滿足於僅僅做出一款偉大的產品,而是夢想著如何改變世界,成為歷史的一部分。他們信奉「Live to Work」的生活方式,其工作生活密不可分,甚至有點「工作即生活」的味道。
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斯蒂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也曾說過,這裡的一切並非由當地政府事先規劃的,而是自發形成的一種生態。
相比而言,中國政府大力構建高新科技園區,愛爾蘭政府花重金著手打造創投生態,這些行為值得肯定,但倘若缺乏某種文化基因,也許從一開始就與矽谷拉開了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