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這樣的事嗎?世界上竟然有公司之間因為沒有相互挖牆腳而遭到罰款。
2011年加州政府狀告蘋果、谷歌、英特爾和adobe四家公司。他們發現四家公司之間很少主動去挖對方的員工,加州政府的理由是這4家公司不挖牆腳,影響了員工的收入。經過三年的訴訟加州地方法庭最終判4家公司敗訴,並且要求他們賠償3.24億美金的罰金,蘋果等4家公司不服,提出上訴,結果遭來了更重的罰款4.15美金。
這就是發生在世界上最偉大科技中心——矽谷的一個故事。
矽谷位於美國舊金山灣區因為早期盛產矽谷而得名,面積佔美國,總面積的0.2%,大約佔美國總人口1.5%,那就是這個小小的地方,創造出了人類科技史上和工業史上的奇蹟。這裡誕生了很多偉大的公司,像英特爾、雅虎、思科、蘋果、甲骨文、惠普、谷歌包括較新的公司twitter、snapchat、Facebook、特斯拉,除了偉大的公司,矽谷還是很多新技術的發源地。
矽谷為什麼能持續的創造奇蹟,不斷的誕生偉大的公司?
有人認為是氣候的原因,有些人認為是因為史丹福大學,也有人認為這得益於風險投資,當然還有人認為是政府的扶持。
究竟那種觀點,才能正確的解釋矽谷發展背後的秘密呢?
吳軍博士在《矽谷之謎》一書中,認為以上的解釋都有些道理,但是過於表面和狹隘,不夠深入和細緻。
吳軍在矽谷生活工作多年,在書中解釋了矽谷發展的前世今生,深入刨析了矽谷發展的原因,矽谷的發展有很多原因,而個人認為較為重要的是以下四點:
一、對叛逆的鼓勵和寬容
新事物都是誕生在舊系統的基礎之上,這往往意味著對舊系統的叛逆,如果對這種叛逆缺乏寬容,那麼新事物的發展就會受到阻礙。
世界上很多公司,都會籤署員工同業禁止協議,以免公司內部的員工拿著公司的技術去開創新的公司,對原公司造成競爭威脅。
2005年微軟狀告李開復跳槽谷歌一案就是這種同業禁止的典型案例。
而矽谷對叛逆行為的做法完全不同,像開篇提到的加州政府狀告蘋果等4家公司一例就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
雖然矽谷法律上也有一定的規定,但在實際上。他們對這種行為卻非常的寬容甚至鼓勵。
關於矽谷的一個著名的謊言,就是所謂的車庫文化,很多偉大的公司都是創業者,白手起家在車庫裡面做出來的。實際上,在矽谷誕生之後,除了蘋果公司之外,其他偉大公司都不是這樣創辦的,在矽谷成功創辦一個偉大的公司真正的秘訣是,在原來的公司和大學裡孕育了新的公司。
英特爾是從原來的先同公司裡面創辦出來的,而且做的還是同樣的業務,谷歌、思科、太陽、雅虎則是從史丹福大學裡面走出來的公司。
谷歌當年的技術就是佩奇和布林在史丹福大學所研發的技術,這項專利屬於史丹福大學。
思科公司的兩位創始人原本是斯坦福的員工,思科的核心技術,多網絡路由器也是在斯坦福就職的時候發明的,而斯坦福在斯克並沒有任何的利益。
而在美國其他地方,像斯坦福這種大度的,大學很少見。
思科甚至允許公司內部員工自主創業,有些人還在公司裡面上班,使用思科公司的各種資源,但思科的身份卻由僱主變成了投資人。如果創業成功了,思科在通過投資或收購把它們買回來,2015年思科收購的200多家公司裡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思科員工在公司內部創辦的企業。
現在矽谷很多公司利用本身的風險投資基金,為自己員工創辦公司提供的資金,已經非常常見了。
矽谷對叛逆的寬容寬容使得在現有公司基礎上孕育出更加優秀的公司,使得很多創業公司不必從零開始,而是在一定的技術和資源基礎之上,它提高了公司成功的概率和發展的速度;同時這種對叛逆寬容可以很好鼓勵創新,使矽谷保持創新和活力。
二、多元化和國際化
要在矽谷生活一段時間,就會體現到這裡的多元化,到那裡到處可以看見黑頭髮黃皮膚的亞裔,你會感覺不到生活在美國。
矽谷有著多國移民的人口結構,大量的移民湧入,使得矽谷地區人口結構與美國的整體結構完全不同,下圖是矽谷鎮中心地區帕羅阿圖市的人口構成
而蘋果總部所在地庫帕蒂諾市,大一的人口佔到了總人口的2/3左右。見下圖:
多元化的文化,給美國帶來了很多好處,甚至說沒有多元化文化,矽谷地區就不可能具有如此的創造力,創造如此的繁榮。
首先,多元化人口結構,使得矽谷匯聚了全球的精英人才,並且不斷有大量的外來優秀移民加入,不斷的給矽谷地區輸送了新鮮的血液,他們的冒險精神,創新能力,給矽谷帶來了極大的活力。
其次多元化帶來全球化的視野,使得美國公司幾乎都是面對全球市場。
以矽谷為主的美國科技公司,有一半的收入來自於海外。很多國家的做法還是首先做好國內市場,然後再逐步擴展到國外市場。而矽谷的公司則不一樣,一開始就具有國際視野。很多只是有十幾個人的小公司就開始進入國際市場,很快成為跨國公司了 。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2014年Facebook耗資200億收購的what APP公司。
這家公司主營的是網際網路即時通信業務,相當於國際版的微信,如今全球有8億多活躍用戶超過微信許多,這個只有六七個後臺工程師的小公司,產品功能並沒有特別完善,很多細節還做的,不夠好的時候,卻做著20種語言的版本,一開始他們的產品就是全球化的思維,這也是典型的矽谷思維。像蘋果Facebook,谷歌都類似,他們一開始在做產品的時候,著眼點就是全球市場。
其次,多元化的人才結構,而他們能夠了解不同世界的需求。從而做出能夠讓全世界都接受的優秀產品。
三、對失敗寬容文化
在傳統的社會,人們對於失敗成的排斥。,很多人不願意去創新和嘗試,就是怕失敗之後被別人嘲笑,甚至社會給他貼上失敗者的標籤,所以心理壓力非常大。
在矽谷地區人們對失敗的寬容度非常高。沒有人去責備那些創業和投資失敗的人,更沒有人會因為失敗而裹足不前。
扎克伯格經常在公司裡講,「如果你沒有遇到失敗,說明你跑得還不夠快。」
這既是對創新的鼓勵,也是對失敗的寬容。
矽谷BEAsytems共同創始人比爾克曼,總結寬容失敗是矽谷成功的必要條件,因為做成一件事情太難,中間有很多運氣因素,沒有能夠保證第1次成功,如果沒有第2次第3次的機會,不僅很少有人來冒險一次,而且無法通過失敗變得更聰明。
矽谷區對待失敗態度不僅體現在對失敗者的寬容,而且在一開始就做好了失敗的準備,矽谷人們常常有一種試錯的方法來嘗試新的東西,開啟更多的可能性,不斷的嘗試,直到成功,類似現在流行的精益創業想法。
另外公司內部對項目失敗的寬容度也是很高,谷歌蘋果內部會同時開展很多項目,而外界看到產品的數量卻非常有限,原因是因為大部分項目都夭折了,在谷歌從來沒有出現過,因為花掉公司的錢或者資源,最後項目不成功而走人的事情。
正是在這種寬容的大環境裡,工程師才能夠放開手腳大膽的創新。
四、工程師文化
工程師在美國與其他的社會地位相比,有著天壤之別,在美國工程師和律師醫生一樣屬於專業人士,社會地位高,受人尊敬。
在矽谷的優秀公司裡面尤其如此。
谷歌的創始人佩奇曾多次在公司裡面講過,在谷歌工程師是處於金字塔尖上的人,在公司的地位是最高的,不僅過去如此,而且將來永遠如此。
工程師文化不僅僅是因為給工程師很高的待遇和地位,更重要的是,在公司內部管理和做事方法上,面對工程師的支持。
工程師文化主要表現在動手能力,面對一個問題,工程師們會自動自發的,動手解決問題。
矽谷工程師文化的一個核心是要學會自己動手解決問題。
Android作業系統的發明人安迪魯賓的工作就是典型的自己動手用現有的技術做小東西。linux系統早就有了,簡單的手機作業系統也有,但體量龐大,消耗資源比較多,所以魯濱遜用這些現有的技術大氣做了一個小玩具,他把小玩具稱作安德魯德的小東西,並以自己的名字,Andrew前面的幾個字母和小東西後面的詞根_iod詞根拼起來,這就是安卓的英文名字的來源。
像魯賓這樣搗鼓小東西的人在矽谷比比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些事情不是老闆下達的任務,而是出於自己的興趣,他們工程師有著巨大的創造力,並且喜歡自己動手做一些小東西,所以才有不斷的創意,很多小創意慢慢的改變了整個世界。
書中把工程師分了5個等級,不同等級工程師的能力不一樣,對公司的貢獻也有很大的差異,詳細如圖:
不同級別的工程師對公司的貢獻差異非常巨大,因此在矽谷,不同等級的工程師之間收入的數量會非常巨大。在金字塔頂尖的工程師甚至高過很多副總裁的收入。
小結
當今世界很多地區都在學習矽谷,創辦了各種各樣的科技園,但都不是很成功。
他們所缺乏的不是資金,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專業人士,他們甚至比矽谷有更多的土地資源,但是他們所缺少的是矽谷的這些文化土壤。這才是矽谷很難複製的真正原因。
吳軍博士在書中告訴我們:
矽谷是無法複製的,也沒有必要複製,很多地區創業園其實有自己的特色,沒必要再造一個矽谷。但是我們可以從矽谷的發展中借鑑一些經驗,在我們真正領悟了矽谷發展的精髓之後,再結合具體的情況,探索自己的創新之路,才有可能超越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