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文津獎得主、矽谷投資人吳軍:信息決定未來

2020-11-23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億歐網」(ID:i-yiou),作者:毛文倩,36氪經授權發布。

莫爾斯電報編碼是如何被發明?柯達膠捲為什麼命名為柯達?計算機的存儲單元英文為什麼是「store」(貨倉)?這些看似沒有聯繫的冷知識,實則與信息產業發展中的每一個受益者緊密相關。

隨科技發展,人類接收、傳遞、存儲信息的方式不斷變遷。在早期,人類在不斷探索嘗試中發明新技術。然而,探索過程中存在各種的不確定性,導致不是每個探索者都能獲得成功,也導致成功者的經驗難以複製。

從前,大數據對多數人來講只是停留在概念階段。而如今,信息創造價值,數據支撐決策。在傳統行業紛紛進行智能化轉型的浪潮之下,掌握海量數據並進行專業化處理,已成為企業在智能商業時代制勝的關鍵。

吳軍博士畢業於清華大學、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他不僅是當前Google中、日、韓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設計者,還曾在騰訊擔任搜索業務副總裁,之後回到Google負責計算機問答項目。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行業經驗,使吳軍對科技、經濟、商業現狀及未來趨勢有獨到的見解。

近日,基於其新作《信息傳》,吳軍與億歐EqualOcean分享了他對於信息、5G技術、量子計算的解讀,以及他對未來技術發展及商業趨勢的展望。

資訊理論的劃時代意義

說起信息,就不得不提到資訊理論。提到資訊理論,就不得不說起香農。這位誕生於上個世紀的偉大數學家在1948年發表了著名的《通信的數學理論》(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並創建了資訊理論,後者從此成為了資訊時代的理論基礎。

在《信息傳》書中,吳軍稱香農為「開啟資訊時代的天才」。他從香農進入麻省理工攻讀碩士研究講起,為讀者展現了一代天才從接到導師任務——用開關取代螺絲刀控制微分分析儀,並由此將電路設計從自發狀態上升到自覺狀態的故事。

吳軍認為,香農對於世界的貢獻遠不止於找到通信的數學基礎,更重要的是,他揭示了信息的本質,給人類帶來了一種新的世界觀。

吳軍對於資訊理論的重要性和其對於當今商業社會的影響頗有感悟。他提到,香農指出「信息本身的含義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用信息對不確定性的度量」,並且引入熱力學領域的概念「熵」來衡量信息傳遞過程中的不確定性。

對此,吳軍舉了一個生活化的例子:「一場足球賽結束時,已經知道結果,是完全確定;對比賽一無所知則是完全不確定;那麼如果只看了上半場——半場領先的話整場輸的可能性就小一點——這是部分確定。」

確定性和信息兩件事是可以掛鈎的。為了把不確定變成確定,我們就需要輸入信息。大數據對這個時代的關鍵作用便在於此。

從商業思維上講,過去當商業規則、生產製造等流程較為簡單時,人們只需要很少的信息就能將所有事情確定下來。因此,過去的工業、產業發展都是按照確定性來考慮的。「咱們國家以前叫做五年計劃,而改成『規劃』是為什麼呢?」

吳軍解釋,這是因為「計劃」是未來一段時間內做一個計劃去執行的內容,但計劃需要確定性才能執行。而如今在市場經濟中,計劃趕不上變化,只能叫做規劃,「市場不斷產生信息——比如地攤經濟,『管用』就發展下去,『不管用』就停了。這不算事先有一個設計,而是在變化中不斷摸索道理。」

「每次變化就多一份信息的輸入,確定性也就越來越高。」吳軍說。

香農的資訊理論使信息能夠被量化,而量化的信息才能被描述,能夠描述的才能實現控制。

以此為基礎,吳軍將拓寬帶寬的理念引入到商業場景之中:供求關係的形成實質上就是對信息的傳輸和掌握。在網際網路時代,隨帶寬的增加,信息傳播的速率也不斷提升,獲取信息的效率因此提高,成本隨之變低。

簡言之,在大數據時代,企業將有機會通過掌握大量信息,來對抗業務和環境中的不確定性。

從自發到自覺

吳軍在《信息傳》中將信息的發展歷程劃分為「自發」和「自覺」兩個時代。如果去細究,今天我們已經到達自覺時代,但在某些細分領域也許還處在自發階段。那麼未來有哪些領域可能會實現從自發到自覺的大突破?

吳軍告訴億歐EqualOcean:「科學和技術不一樣——技術總是不斷地發展,而科學的很多規律一旦確定以後,其實往後不管多長時間,它都是一直適用的。」

他以幾何學舉例——兩千年前提出的一些定理,如今依然適用,基礎的東西是不太會變的。「資訊理論中的香農第一、第二、第三定律也是不會變的。」吳軍說。

至於接下來可預見到的一個重大的技術和認知突破,吳軍認為可能會是量子計算。「現在的計算基本上就是二進位的一些串行處理。如果量子計算突破了,我們在認知上會對計算有全新的認識。」

吳軍解釋道,每一個計算單元只做一件事,做完才能處理下一件事。即使是並行處理,也只能是因為有多個計算單元。而量子計算所能實現的是,一個計算單元同時疊加多個任務,任務疊加起來並不互相干擾。這將是計算數量級上的提升,會大幅拓寬計算的概念。

而我們當前經常討論的移動通信技術,從1G發展到5G,則是在相對「自覺」的框架體系內,有清晰發展路徑的提升。

香農第二定律說的是噪音與信道的通信速率。「比如,下載速度是被一個指標限制的,這個指標就是信道容量。」吳軍解釋,信道容量是信道所能傳輸的最大信息量,而最終的接收效果還與信號和噪音的比例有關。

從1G到5G的進化,實際上就是增加信道容量和提高速率。吳軍指出,實現這件事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一是增加帶寬;二是提高發射功率,即提高信號能量與噪音的比率。

但是在城市之中,不僅發射功率受限,降低噪音也幾乎不可能。因此,5G的基站建造就要更密集一些——隨著5G技術使用波頻的提高,其波長越短,這樣的信號就越難以繞過障礙物(波長越長,繞過障礙物的能力越強,如聲波)。

5G與未來

說起5G的作用和意義,吳軍認為其實現的飛躍不亞於1G到2G——1G到2G的跨越在於將原本高耗電、無法普及的手機,變成了大多數人能用的手機。

從4G到5G的飛躍則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通信和網際網路。

「(這兩件事)從3G、4G的時候開始統一,手機網際網路慢慢取代PC的網際網路,但我們依然有兩套通信系統。」吳軍解釋道,「不是同一個產業:一個是網際網路產業,一個是通信產業,所以收費方式等各方面都不一樣。」

5G時代會導致上述兩個產業進一步合併。

吳軍以手機與固話作比:「就像有了行動電話以後,家裡可能就不裝固定電話了一樣——網際網路產業和通信產業可能也會合併,商業上來看這會是一個很大的改變。」

而5G在另一方面的作用,則是對萬物互聯的影響。

吳軍這樣說:「沒有5G,就不可能實現萬物互聯。」如今,可穿戴設備在增加,IoT在不斷發展。從機器與機器聯網的第一代網際網路,到人與人通過手機互聯的第二代網際網路,再到未來的萬物互聯,這一切的實現需要5G的成熟發展。

吳軍預測,在假設法律不禁止——即在沒有反壟斷的市場之中,如果5G技術基本成熟,大的網際網路公司將實現對通訊公司的併購,這從社會效率與個人收益來說都是大勢所趨。

「很多年前,Google也曾參與過無限頻帶的拍賣——其實它不是真正要運行無限頻帶,而是想讓電信公司為移動網際網路開放帶寬。」吳軍認為,網際網路企業對於通訊公司的併購會導致計費模式等特徵逐漸向網際網路發展,對於用戶來說是有好處的,也能激勵用戶的使用。

如今,5G被稱為信息通訊的巨大飛躍,R16標準已經落地。

對於5G技術完全成熟的時間點,吳軍也給出了自己的預測:「目前一些城市已經有了5G網絡,但尷尬的是沒有完全落地——實際上,已經買了5G手機的話,也不一定比4G快多少,因為建設網絡還需要時間。」

為《信息傳》作序的鄔賀銓院士兩年前曾說,中國5G網絡成熟,差不多需要10年的建設。基於現階段的發展,吳軍判斷這一天的到來會更快些,只要一半的時間。也就是2024年左右,5G通信產業的發展即會相對成熟。

尾聲

對於《信息傳》的副標題「決定我們未來發展的方法論」,吳軍這樣為我們解讀:經驗有時候支離破碎,且常常只與他人有關,不能通用;方法論實際上是大家從經驗出發的總結,最後上升到有點哲學層面的、在很大範圍內都能夠適用的一套思想。

而資訊理論對未來發展的決定性,則體現在數據(信息)將對生產、生活具有更加重要的指導意義。

「沒有了信息,基本上你在未來社會就寸步難行了,你做任何的決策,其實都要是以信息為依據。過去很多人做決策,可以根據直覺和經驗來進行;而現在你可能先有了結論再知道原因,這個是未來的工作方式。」

「通過信息來消除不確定性,這是一種措施、方法——不要再探求問題之間的因果關係,因為有時候找不到,也很難證明。但通過大數據,我們能知道其中的相關性,然後通過這種方式解決問題。」吳軍說。

吳軍最重要的一個判斷之一,是人類在用更少能量處理、傳輸、存儲更多信息這一方向上的追求,將永遠不會停止。要適應未來整個信息社會的發展,企業所需要了解的並不僅是信息的前世今生,真正重要的是在實踐中利用已有的理論體系和方法論,將商業成功變得可以複製。

「信息理論被證明能夠去指導信息技術的進步和發展,讓人類少走彎路,讓偶然的成功變成必然的結果。」——《信息傳》

相關焦點

  • 對話吳軍:中國新生代公司贏在國際視野,兩個城市比較像矽谷
    吳軍7月1日,智能搜索科學家、矽谷投資人吳軍在與澎湃新聞記者對談時,對中國的新生代科技公司表示了讚賞,認為他們與上一代公司的思維定勢不同,瞄準的是國際市場。關於科技公司如何激發員工創造力,吳軍的觀點是,收入上要有股權激勵,讓個人的利益和企業的利益能夠比較好的掛鈎非常重要。
  • 《信息傳》出版 從信息的角度理解萬物和未來
    《信息傳》 吳軍 著 中信出版集團近日,「文津圖書獎」得主吳軍的全新科普力作《信息傳》出版。吳軍將信息的發展史分為自發和自覺兩個階段,對信息發展脈絡進行了詳細梳理,為我們了解信息的本質和發展規律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框架和視角。70多年前,馮·諾伊曼、圖靈、維納和香農等人時常聚集在紐約比克曼酒店,討論後工業時代層次的科學問題。作為信息史上劃時代的傑出人物,香農指出,信息的意義就在於消除對未知世界的不確定性,建立新時代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 吳軍:投資科技股需要懂得一些科學常識
    編者按:  很多科技股投資者出身於科學家或者工程師,矽谷風險投資人、暢銷書作者、得到專欄《矽谷來信》主理人吳軍就是一個例子。早在谷歌擔任工程師時期,他就在谷歌黑板報上普及數學知識,後來集結成為《數學之美》一書,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認為這本書是最好的科普書之一。
  • 吳軍博士解密矽穀神話背後的秘密——《矽谷之謎》
    究竟那種觀點,才能正確的解釋矽谷發展背後的秘密呢?吳軍博士在《矽谷之謎》一書中,認為以上的解釋都有些道理,但是過於表面和狹隘,不夠深入和細緻。吳軍在矽谷生活工作多年,在書中解釋了矽谷發展的前世今生,深入刨析了矽谷發展的原因,矽谷的發展有很多原因,而個人認為較為重要的是以下四點:一、對叛逆的鼓勵和寬容新事物都是誕生在舊系統的基礎之上,這往往意味著對舊系統的叛逆,如果對這種叛逆缺乏寬容,那麼新事物的發展就會受到阻礙。
  • 吳軍、香帥、尤瓦爾·赫拉利……聽聽他們如何預測未來!
    張瑋:歷史讓我們讀懂過去,活好當下,坦面未來我們未曾了解的,可能還有歷史的溫度。我們為什麼要學歷史?《歷史的溫度》作者、「饅頭大師」張瑋的答案是:「讀懂過去,活好當下,坦面未來。」吳軍:科技強國,人才是關鍵「文津圖書獎」得主、矽谷投資人吳軍博士的發言,則圍繞「信息」這個主題展開。在與主持人的問答中,他回溯了信息技術的發展史,用信息科技的視角對個人決策、財富增長、國際格局等問題進行了全新解讀。中國的自研晶片困局如何突破?我們距離「科技強國」還有多遠?吳軍認為,人才是關鍵。
  • 矽谷碼農永久在家辦公?諾獎科學家說這將是新常態
    「冷凍電鏡之父」、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元老、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約阿希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在與WLF的專訪中表示:「我希望虛擬會議能夠成為生活的常態。」在未來疫情過後,我們仍然能夠採用遠程會議作為一種主要形式,通過網絡互動就能夠避免因為旅行帶來的壓力和危險。事實上,弗蘭克教授的想法並非個例,遠程電子見面模式也遠不局限於學術界。行動力超強的美國矽谷早已洞察到了遠程工作的巨大潛力。
  • 又一諾獎得主被質疑論文造假,有華人學者牽涉其中
    作者 | 陳彩嫻編輯 | 青暮近段時間,2019年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 Gregg Semenza 深陷「學術不端」的質疑風波,在打假網站PubPeer上被各路網友曝出:自2001年至今,Gregg疑似有41篇論文涉嫌造假。Gregg至今仍未回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 對標諾獎,讓中國科學家的貢獻被世界看見 | 專訪未來論壇秘書長
    未來論壇秘書長武紅在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時表示,讓這個華人發起的科學大獎得到世界認可,讓更多中國科學家的貢獻被世界看見,是他們的終極目標。以下為武紅專訪實錄《中國科學報》:很多人把未來科學大獎視作「中國的諾貝爾獎」,您認同這種說法嗎?
  • 諾獎得主 探秘未來科學「黑洞」 揭秘他的發明「前傳」
    與此同時,在2016創交會上,瞄準未來世界的高端論壇——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世界未來科技論壇,將是2016創交會兩院院士最密集的智慧盛宴,從生命科學探索,傾聽宇宙聲音的引力波,再到新一代信息技術未來趨勢,這場解密未來科學「黑洞」的論壇,將成為2016創交會最「燒腦」的科學論壇。
  • 最最最權威的文津獎pick了這九本書,你確定不看看嗎?
    文津獎可以說是目前國內針對社會科學類、科普類和少兒類大眾圖書所設立的最高獎項。去年我司的獲獎圖書是《一想到還有95%的問題留給人類,我就放心了》。《迷人的液體》(彩圖升級版)[英] 馬克· 米奧多尼克丨著孫亞飛丨譯2019年10月 未讀丨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迷人的材料》就是文津獎的推薦圖書
  • 劉潤對話吳軍:資訊時代,每個人都必須了解的基本常識
    當所有人傳輸的信息總量超過一個閾值,所有人都會上不了網。這是由香農第二定律決定的:如果信息傳輸率超過信道容量,就不可能實現可靠傳輸。這個時候,誰也傳不出去任何信息。吳軍老師是計算機科學家,是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先驅者,是谷歌公司的智能搜索科學家,騰訊公司的前副總裁,同時也是矽谷著名的風險投資人、暢銷書作家。 他著有《數學之美》、《浪潮之巔》、《矽谷之謎》、《智能時代》、《文明之光》、《大學之路》、《全球科技通史》、《見識》、《態度》等,本本都是超級暢銷書。
  • 巔峰對話:瞰見2021——專訪諾獎得主 | 每經網
    巔峰對話:瞰見2021——專訪諾獎得主 每日經濟新聞 2021-01-06 22:41:15
  • 專訪諾獎得主費林加:再過50年,機器能植入體內修復細胞
    專訪諾獎得主費林加:再過50年,機器能植入體內修復細胞 澎湃新聞記者 張蓓 2016-11-16 21:08 來源:澎湃新聞
  • 《未來簡說》赴美專訪諾貝爾獎得主 王星對話阿希姆·弗蘭克
    《未來簡說》近期推出了重磅之作——科學領域最高峰的諾貝爾獎得主專訪,每一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是對於全球科學界的大盤點,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六個領域對全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將進入榮譽殿堂,《未來簡說》的製作團隊在2017年頒獎典禮舉行前夕前往美國,專訪了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分享他們在科學探索路上的挑戰與收穫,以及對未來的期待。
  • 73歲諾獎得主、WLA副主席萊維特:我知道B站,手機玩的賊溜
    目睹諾獎得主、WLA副主席萊維特自如地講出B站暗號的小夥伴們。圖|pinterest萊維特教授得意在與B站的專訪中表示:「我知道B站哦,因為我在人民廣場的上海當代藝術館看到過它。而且我還知道上面有很多新番。」
  • 未來大猜想2020丨專訪新晉諾獎得主哈維阿爾特 不會講段子的科學家...
    「諾獎電話是我聽到的最棒的鬧鐘!」「我想和你們分享我的獎金啊……但我得先去問問我愛人同不同意。」「你問我諾獎如何改變我的生活?它讓我意識到我曾經是有生活的。」他就是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哈維阿爾特(Harvey J. Alter)。嚴峻的新冠疫情,讓今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備受關注。2020年10月5日,哈維·阿爾特、麥可·霍頓和查爾斯·賴斯因發現了C型肝炎病毒,共同成為本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 每經專訪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維特裡希:未來兩三個月是新冠...
    身處科學技術加速迭代、科技創新深度影響未來發展的今天,我們不禁想要探求:怎樣才能進一步培養科學精神、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2021年初之際,每日經濟新聞重磅推出「巔峰對話:瞰見2021」系列策劃。在第一季,每日經濟新聞每經商學院將獨家對話六位諾貝爾獎得主,圍繞世界經濟前瞻、科技創新等問題,進行深度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