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信在深圳讀書月上的重頭戲之一,11月24日閉幕啦!
前幾天已經介紹過,作為深圳讀書月的主賓社,我們邀請了16位不同領域的重磅嘉賓,以5G國際連線大直播+沉浸式演講的形式,串起13場知識大秀,和讀者盆友們狂歡3天,就大家所關心的話題,暢談「我所看到的未來」。
阿信整理出了他們的對談和演講精華,一文讀懂每位嘉賓的2020年度觀念!
蘇世民X韓秀云:明年經濟會緩慢復甦
20日晚的第一場活動,邀請到的是黑石集團董事長蘇世民與清華大學教授韓秀雲以「看清周期,穿越周期」為主題進行跨國對談。兩人圍繞全球經濟形勢將如何發展、如何應對投資中的不確定性及穿越周期、新形勢下哪些產業值得關注、個人如何擇業、理財、買房等問題展開了精彩對話,為企業、創業者和普通人提供了實用的建議。
蘇世民和韓秀雲共同表示隨著疫苗的研發有了突破性進展,對於經濟會是重大利好消息,預測明年經濟將迎來復甦。談到未來最值得關注的賽道,兩人看好大健康、人工智慧、生命科學、養老以及倉儲物流這幾大領域。
在被問到面對生活的不確定性,年輕人如何找到自我定位時,蘇世民的建議是不斷嘗試、即時調整、聆聽過來人的經驗。買房這個在中國大熱的話題,蘇世民也有談及,他說自己租房的時間比買房的時間長多了。韓秀雲則說,如果買房是剛需,她的建議是,什麼時候買都是對的。但她同時也表示,如果一線城市房價太貴,也不必非要做房奴,如果經濟條件不允就租房。只要這個城市很有活力,還是鼓勵在這打拼。
活動的末尾,蘇世民提到了自己的新書《蘇世民:我的經驗與教訓》一書,他說這本書大家讀起來只需要幾個小時,但他寫這本書的過程很艱辛,反覆修改了40多遍。在保證趣味性的同時,將自己幾十年來的經驗、教訓、成功的法則、人生的原則,毫無保留地分享。這本書上市以來,在中國乃至全球都迅速成為暢銷書,目前出了18個語種,並且都在不斷加印中。
香帥:兩極化趨勢,是每個人要面對的問題
關於未來,不知道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麼?
對於阿信來說,第一個想到的有點俗,就是兜裡的小錢錢了。
這次活動中,著名金融學者香帥就通過汽車廠家特斯拉的例子,為我們講述了影響未來經濟金融趨勢的重要因素。
香帥認為,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增長的分化。這種分化,通俗地說就是「兩極化」。
曾經,美國被稱為一個紡錘形的社會,中產家庭是社會最龐大的群體。然而到了現在,美國10%的人佔據了67%的財富,還有後50%的人在美國財富版圖上一直基本上不存在:他們沒有資產,只有負債。
這種分化的趨勢,在全世界都已經出現。背後的原因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科技進步。信息化和數位化的浪潮,狠狠地衝擊了原本的勞動市場和企業結構。
她強調,在這樣的時代,找到能被大眾都接受的「敘事」路徑,會變得更加重要。
郭浩:中國傳統色是中國人的美學基因
過去兩年裡,文化學者郭浩翻閱了近400部與色彩相關的文獻典籍,從故宮裡考據出384種中國傳統顏色,寫成了《中國傳統色》這本書。
在研究中,郭浩總結出了中國傳統色的三個特性。
第一是精緻、微妙。比如「玄」是太陽將出未出之時,天空黑中透紅的顏色;而「纁」則是太陽落下了地平線,折射出來的紅黃交織的餘光。
第二是詩意和曼妙。比如「東方既白」來自蘇東坡《赤壁賦》,可是蘇子與客在文中「相與枕藉乎舟中」,這種顏色完全來自詩人浪漫的想像。
第三是貴氣和雋妙。比如「天水碧」,是南唐李後主宮中一次染綠色忘記收,被露水打溼後變幻出的色彩。
耿華軍:在地理中,重新發現中國之美
除了傳統色中的東方之美、漢語之美,中國還有著雄奇壯麗的河山。
《這裡是中國》的主創者、「星球研究所」創始人耿華軍,就為我們講述了在研究中國地理中,他得到的啟示:
遊客嘖嘖稱奇的喀斯特地貌,對於當地人卻是貧困的罪魁禍首;
雲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其實來自空間和時間上的大摺疊;
羅布泊歷史上的環境惡化,導致了一個文明的滅亡,這是自然對我們的警示;
九寨溝現在的美麗景色,是由冰川運動、地震、山體崩塌等等毀滅性的自然力量造就的,這引發了他對人生的思考……
他說,最近的100年,是地理學家重新認識中國的100年,然而,這片土地還有很多地方未被大眾了解。《這裡是中國》這本書,正是我們重新認識中國的一小步。
張瑋:歷史讓我們讀懂過去,活好當下,坦面未來
我們未曾了解的,可能還有歷史的溫度。
我們為什麼要學歷史?《歷史的溫度》作者、「饅頭大師」張瑋的答案是:「讀懂過去,活好當下,坦面未來。」
他分享了三個關於信念的故事:
1922年,短跑健將劉長春克服困難在奧運賽場上為國出徵,這是一個人的信念;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郭永懷等一大批科學家回到貧窮落後的祖國,為了「兩彈」研究甚至犧牲了生命,這是一群人的信念;淞滬會戰的戰場上,70萬中國軍人用血肉之軀抵抗日本軍隊的鋼鐵洪流,傳達出的是三個字——不投降!這是一個民族的信念。
張瑋說,歷史並不是冷冰冰的數字和年份,歷史是有溫度的。2020年,我們正在遭遇一場百年未遇的大變局,但是這些關於信念的故事告訴我們:中國是有辦法的!
薄世寧:醫學永遠給我們帶來希望
當提到2020年的困難和挑戰,就不得不提到當下仍在全球持續的新冠疫情了。
對於大家關心的疫苗研發和特效藥的問題,北醫三院ICU副主任醫師薄世寧談到,曾經平均15年才能研發出來的疫苗,如今不到10個月就已經進入臨床三期研究。
他認為,抗體藥是我們目前已有、最有希望戰勝新冠肺炎病毒的特效藥。以前,單獨的技術都在各自的道路上快速迭代,但今年各種技術融合在一起,就帶來了1+1大於2的改變。
未來還會發生類似的烈性瘟疫嗎?薄世寧的回答是:一定會的。
但是,「人類最危難的時候一定也是醫學發展最快速的時候。不論怎樣,醫學永遠給我們帶來希望。」
劉洹:科學減脂,7分吃、2分練、1分睡
關於個人健康,如何科學減脂也是困擾著很多人的問題。
有沒有高效率同時可持續的減脂法呢?
高效健身減脂專家劉洹表示,只有做到高效健身,才能持續終身。在健康減脂的影響因素中,飲食的佔比最大,達到70%,其次是鍛鍊,佔20%,還有睡眠,約佔10%。
他不僅分享了他的4分鐘高效減脂法,還帶著現場的觀眾們一起做了一套健身操,手把手教大家如何高效健身。
劉洹還提到,按照目前中國的肥胖率增長趨勢來看,未來可能有超過80%的人存在肥胖問題,他開玩笑地說:
「只要現在懂一點點減肥的知識,以後就會成為一個躺瘦加躺贏的人。」
王瀟:用100天的時間,堅持做好一件事
懂得了健身的方法,那麼問題來了——堅持不下去怎麼辦?效率專家王瀟曾經通過科學的激勵和幹預,將「100天訓練營」的打卡完成率從過去的2.7%提高到了74%。
她表示,當確立起點、正視目標、設立監督制度、遵循計劃、記錄對照、相互鼓勵這幾點都能做到時,正反饋就會開始。
逯薇:為父母的家「適老化改造」,也是一種盡孝
在自我提升之外,人性化的家居設計對於提高生活質量也非常重要。
面對將要到來的老齡化社會,住宅研究者逯薇介紹了「住宅適老」的概念:
不需要專門的養老機構,適老住宅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爸爸媽媽的家;不要總覺得爸爸媽媽還很年輕,最好在父母75歲前、甚至70歲前為他們完成小家的適老化改造。
那麼,該如何進行居所改造,讓父母可以更加幸福、平安地度過晚年呢?
她總結出了一段順口溜:衛浴改造重點抓;地面防滑無高差;牆面握杆扶手加;門洞八十夠寬大;燈光亮度要增加;緊急呼叫秒應答!
尹燁x悉達多·穆克吉:更好地帶瘤生存,是未來的趨勢
當談到老齡化的問題,無可避免要談到一種疾病——癌症。
我們該如何應對癌症?
《生命密碼》系列作者、華大基因CEO尹燁認為,不同地區發展情況、不同年齡區間的人群中,致死疾病的類型其實並不一樣。比較中國和美國的腫瘤五年生存率會發現,美國的五年生存率67%,而中國大概是37%。
在未來群體平均壽命提高的情況下,防比治更重要,如何帶瘤生存,會成為重要的議題。
穆克吉也表示,雖然基因技術已經有了一些前沿突破,但是對於治療癌症來說,目前除非能夠將百萬以上甚至十億級以上的細胞全部修正,否則無法實現對癌細胞的斬草除根。
穆克吉還特別談到了中國科學家在這些領域的貢獻:慢性例細胞白血病治癒方法,就來自中國的科學家;為了撰寫《基因傳》,他特別來到了北京的基因所參觀。在他的新書中,他還會為中國的科學家貢獻更多的篇幅和筆墨。
吳軍:科技強國,人才是關鍵
「文津圖書獎」得主、矽谷投資人吳軍博士的發言,則圍繞「信息」這個主題展開。
在與主持人的問答中,他回溯了信息技術的發展史,用信息科技的視角對個人決策、財富增長、國際格局等問題進行了全新解讀。
中國的自研晶片困局如何突破?我們距離「科技強國」還有多遠?
吳軍認為,人才是關鍵。我們需要有更多的人投入暫時沒有實際收益的基礎科學,這背後離不開國家和企業的支持和投入。
此外,企業也需要持續生產出有競爭力的產品,最後,還需要更多有風險承擔能力的人投身科技創業行業中來。
陳楸帆:科幻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我們對於未來科技的暢想,也離不開科幻小說的描繪。
科幻作者陳楸帆認為,科幻是關於變化的文學,當閱讀時,會將原有的世界理解拋至腦後,建立起一種全新的對科幻的世界觀的想像,這種想像,對於保持自身的開放性非常重要。
通過科幻文學的講述,我們對未來的暢想,能夠讓不同文化、語言、信仰的人感同身受。用共情故事而不是語言強權,才能更好地彌合撕裂的現實,構築人類共同的信念和未來。
赫拉利x吳伯凡:人類的未來會走向何方?
技術顛覆與生態災難,這兩個問題值得關注
活動最後的最後,我們邀請到了兩位重磅嘉賓——以色列著名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教授和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評論員吳伯凡,他們就「人類的未來會走向何方」這個大問題進行了跨國連線探討。
赫拉利教授曾經在《未來簡史》中預言,生態崩潰與技術顛覆,是除核戰爭外,人類所面臨的兩個最重要的問題。
在連線中,他表示,今天的技術比過去我們在歷史上的技術更強大,但同時也要警惕這些技術可能會把一小部分擁有特權的人變得更加強大。技術應該用來解決大多數人所面臨的難題,為所有人創造福祉,科技向善才應該是企業所追求的。
讓阿信超級驚訝的是,赫拉利教授提到,他直至現在都沒有使用智慧型手機,因為智慧型手機帶來的碎片化和紛繁複雜的信息會極大分散他的注意力。
吳伯凡也表示認同,他說百年來,人類擁有的技術越來越強大,但是人類管理技術、如何讓自己去使用技術的能力並沒有隨之而增加。如何不被信息操控,是保持良好的個人生態和社會生態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在談到生態問題時,赫拉利教授和吳伯凡共同認為,我們今天面臨的生態災害,應該用一種新的全球化視野來看待它。
全人類的問題,必須要全人類一起解決。任何把責任推給別人的做法,對於解決問題都毫無幫助。
赫拉利教授強調,全球化和國家化是不矛盾的。
比如當下的新冠疫情:德國開發和研究的疫苗,猶太人不會因為當年歷史的原因而拒絕使用。真正的民族化,應該是讓國民的愛國主義情懷更深厚、強調國家的身份認同,而不是要去仇恨外來人口。
兩人在對談中也談到了後疫情時代的影響。
巨大的災難往往也帶來巨大的變革。新冠疫情會讓我們吸取教訓,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全球的醫療保障系統。有些行業受到了巨大的衝擊,但是也有新的工種會出現……
未來危機四伏,但也生機湧動,面對席捲而來的未來浪潮,我們只有以變革的姿態迎接未來,決勝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