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投資科技股需要懂得一些科學常識

2020-12-02 和訊科技

  文 | 《巴倫周刊》中文版撰稿人 彭韌

  編輯  | 康娟

  特斯拉的估值可能是零,也可能很高。

  編者按:

  很多科技股投資者出身於科學家或者工程師,矽谷風險投資人、暢銷書作者、得到專欄《矽谷來信》主理人吳軍就是一個例子。早在谷歌擔任工程師時期,他就在谷歌黑板報上普及數學知識,後來集結成為《數學之美》一書,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認為這本書是最好的科普書之一。

  近期他又推出了新作《信息傳》,吳軍寫作這本書的初衷是,他認為每個人都必須具備一些關於信息科學的常識,尤其是那些試圖投資於科技公司的投資者們,否則他們很可能會去追逐一些從科學原理上來說就是錯誤的方向,徒勞無功。

  在《巴倫周刊》中文版的採訪中,吳軍談到了關於他對於科技股的看法,為什麼特斯拉的價值可能等於零,也可能很高,他對癌症早期篩查公司Grail的投資,他的投資觀和金錢觀,以及他的新書《信息傳》。

  特斯拉的估值可能是零,也可能很高

  《巴倫周刊》中文版:作為投資者,您如何看待當前科技股所處的歷史高位?當前價值股和科技股的估值分歧已經接近歷史最高水平,您對科技股的未來仍然保持樂觀嗎,為什麼?

  吳軍:我以前曾經說過,對股市我從來不做預測,漲有漲的辦法,跌有跌的方法,正如過去杭州人講,下雨賣雨傘,晴天賣陽傘。

  舉個例子,就拿亞馬遜來說,它的市盈率現在差不多在100左右,如果你把亞馬遜當成一個純電商公司,市盈率可能也就20-30,所以亞馬遜的股價除以3,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至於特斯拉,股價除以10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我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投資人朋友,在這裡我就不說他的名字了。有次他發表了一個很驚人的觀點,他說,特斯拉的價值等於0。他的邏輯是這樣的:電動車所能獲得的利潤,跟全世界所有內燃機汽車公司所能獲得的利潤應該是差不多的,因為最終市場的總體規模是差不多的。而全世界所有掙錢和虧錢的內燃機汽車公司加在一起,總利潤基本上等於0,這些汽車公司在扣除了固定資產之後,真正的企業價值基本等於零,而特斯拉基本上沒有固定資產,所以它的價值就是0——這不是我的觀點,是我一個朋友的觀點,我只是轉述一下,為大家提供一個視角。

  但從另一個視角來說,特斯拉可能還真的值很多錢。比如我另一位朋友就認為,如果特斯拉能夠真正實現無人駕駛,把賣汽車變成賣服務,那麼每一輛汽車創造的價值可能是製造汽車所創造價值的差不多40倍,這樣它的股價就完全能夠得到支撐。

  對於特斯拉的價值,每個人可能都會有自己的判斷,這些判斷其實是基於不同的假設前提。如果特斯拉不過是一個汽車製造工廠,那麼它的價值相當有限,如果特斯拉是一個高附加值的IT企業,那麼它的價值可以很高。我要提醒一句,即便現在特斯拉的股價這麼高,你也不該去做空它,因為做空非常危險,世界上只要有20%的投資者相信特斯拉能進入新的領域,就能把股價炒得很高。

  《巴倫周刊》中文版:最近《巴倫周刊》採訪了方舟資產管理公司的凱薩琳·伍德,她的邏輯類似您的後一個朋友,她認為特斯拉可能會推出一個叫車網絡來跟優步和 LYFT競爭,這樣盈利想像空間就會很大。正如您所說,對於科技公司的估值其實建立在不同的前提之上,那麼您如何看待大科技公司現在可能面臨的反壟斷訴訟和拆分等可能性,拜登的當選是不是意味著這些大科技公司在未來四年將面臨更多風險?

  吳軍:的確如此。我再舉一個例子,同樣是一個非常有名的投資人,在這裡我也不能透露他的姓名,有一次我們在討論,十年之後全球將有多少家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他的答案是:一家都沒有。大家說怎麼可能,現在就已經有三家了。他說,你們放心,10年之內,美國政府都會把這幾家公司都拆分了。

  美國有拆分大公司的傳統,但這絕不是一件壞事,反而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我們都知道,矽谷其實起源於一家公司,那就是仙童半導體。如果我們把仙童派生出來的這些子公司、孫公司都算在一起的話,大概會有上百家,光上市公司就有二三十家,市值加起來近3.5萬億美元。上世紀60年代末,全世界半導體企業的大亨們在一起開會,中間茶歇的時候相互一聊天,發現90%的人原來都在仙童工作過。

  隨著仙童公司不斷拆分,衍生出子公司、孫公司等,世界才有今天的半導體產業,英特爾公司、AMD公司這些晶片公司都是它的子公司,當初給蘋果創始人斯蒂夫·賈伯斯和斯蒂夫·沃茲尼亞克投資的邁克·馬庫拉來自於仙童,凱鵬華盈和紅杉資本這兩家風投公司的創始人克萊納和瓦倫丁也來自仙童……所以說,拆分了仙童這一家公司,繁榮了整個矽谷。從對美國國家利益的角度來講,我不覺得拆分是一件壞事。

  首先尋找一個大市場,然後用科技來改變

  《巴倫周刊》中文版:您的投資是偏向於早期初創企業的風險投資,還是二級市場投資?

  吳軍:我其實兩個市場都做。一開始我們是專門做二級市場,當初我跟谷歌一些早已溫飽不愁的早期員工一起成立了一個對衝基金,專做量化交易,早期我們的投資風格非常主動,業績也很好,但是慢慢地大家的目標和風格改變了,我也轉向了風險投資。

  我做風險投資和那些要靠投資回報謀生的基金合伙人的目的是不一樣的。我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個目的是通過投資來了解科技的變化和市場情況。當你真準備拿100萬美元投資給它時,你才會認認真真去研究這家公司,了解相應的技術和市場,想弄清楚它到底好不好,否則就不會真正上心。

  另一個目就是幫助一些想做事的年輕人。其實有些創業想法我們自己也有,但是現在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再去帶團隊、做工程了,既然有很多年輕人願意去做你想做的事,動力還更強,就不妨拿錢來支持他們。

  這就是我做風險投資的兩個主要目的,所以我參與第一輪和第二輪投資比較多,到第三輪基本上就不太參與了。如果突然出現一家我特別感興趣的公司,我可能就會開始花時間來研究它。

  《巴倫周刊》中文版:您近年有哪些可以分享的投資案例,您的基本投資理念是什麼樣的?

  吳軍:這幾年我一直非常看好IT信息技術在生物醫療上的應用。在美國,大健康產業的產值比網際網路產業還高,大概佔據美國20萬億GDP的20%,也就是4萬億美元,新冠疫情之後這個比例肯定還會更高。

  今年夏天,我們投資的Grail公司以80億美元的價格被收購了。這家公司所做的事情就是通過驗血來發現異常DNA,進行癌症早期檢測。癌細胞的DNA和正常身體細胞DNA不太一樣,人要是有了腫瘤癌,細胞代謝以後細胞球進入血液,DNA就可以被檢測到,這家公司通過監控 DNA來進行癌症早期篩查。

  這種技術的難點在於,由於那些異常DNA含量非常少,所以它必須複製很多份,於是計算量就變得非常大,檢測最後就變成了一個運算問題。利用雲計算,Grail可以把成本降低90%,但是計算量依然很大。公司早期的天使投資人是亞馬遜的傑夫·貝佐斯給這家公司派了一個20人的工程師團隊,配合使用亞馬遜的雲服務(AWS),然後還把價格又打了9折,所以他們用其他公司大約1%的成本就能夠完成檢測,做一個類似於CT的全身癌症篩查,大概只需要一兩千美元,價格非常有競爭力。

  這家公司去年通過了FDA的批准,今年就以80億美元被併購。我們過去一直在看這種用大數據監控健康方向的公司,我覺得這家公司的投資也體現出了我的基本投資理念:首先要尋找一個非常大的市場,然後用科技的方式來重新改變市場。

  科技投資者應該懂得一些信息世界的常識

  《巴倫周刊》中文版:除了投資以外,您還一直在寫書,從《數學之美》到《浪潮之巔》,從《態度》和《見識》,再到《智能時代》和《全球科技通史》,以及最新這本《信息傳》,您的內容輸出品質和速度都令人驚嘆,您為什麼想寫這本《信息傳》,您認為它能夠給投資者帶來的最大啟發是什麼?

  吳軍:我們可以把世界分成兩個世界,一個是物理世界,一個是信息世界,雖然我們的肉身生活在物理世界,但是花在信息世界的時間可能比物理世界的時間一點也不少。

  幾乎現在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哪怕只是高中畢業,也具備很多物理學常識。比如說,知道速度不能超過光速,知道機械效率不能超過百分之百,誰要是告訴你說他發明了永動機,大家都會說他是騙子。其實我們在信息領域也有一些類似的規律和常識,但大家還不具備這些常識,所以大家有意無意間,還是會在信息領域裡做很多類似於製造永動機、超光速這樣的事情,尤其是在創業的時候。

  我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前幾年國內出現過很多視頻網站,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流量很貴,所以這些網站大都在虧錢,於是很多公司都在做同一件事,那就是嘗試在不犧牲解析度的情況下把圖像壓縮得更小。

  當時不少人也在問我。我說這件事是辦不到的,香農(資訊理論創始人)在資訊理論裡已經講過,信息最後壓到信息熵就壓不下去了,再往下壓就會有損失。信息熵就相當於物理世界的光速,速度無法突破光速,壓縮也無法突破信息熵。這是很基本的信息學原理,但是很多創業者也不懂這個原理,花了很多工程師力量想去突破,其實這跟造永動機和超光速火箭是一樣的。

  再舉一個例子。很多媒體都報導了特斯拉的「星鏈計劃」,並將「星鏈計劃」跟中國的5G建設做對比,說這是比5G還發達的「6G技術」。但這兩件事完全是橘子和蘋果在做對比——甚至都不是橘子和蘋果在做對比,而是拿一顆大白菜和一隻雞在做對比,完全風馬牛不相及。

  因為這兩者的目標完全不一樣,星鏈是為了覆蓋一些我們無法建立基站的地方,比如海上、極地等,而不是替代基站。從傳輸速率來看,衛星通信永遠無法與基站通信相比。如果你理解能量信號源的能量和傳輸率的關係,你就知道,信息傳輸的能量與距源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你跟衛星的距離是幾百公裡,跟基站的距離是兩三百米,這個距離在平方之後就差了100萬倍,也就是說基站通信速度很容易做到衛星通信的100萬倍,所以你就不應該把基站通信和衛星通信來做對比。

  順便說一句美國、韓國和日本等國已經開始啟動了6G聯盟,包括英特爾、微軟、三星、Google和蘋果等公司都已經加入了,而6G的實現方法依然是今天我們知道的建立基站的方式。

  我覺得這些科學知識都應該成為常識。我在國內也有一些投資人朋友投資於類似星鏈這種項目,跟他解釋一時也解釋不透,所以我就想寫一本書,把資訊理論的基本原理寫出來。但是教科書沒人讀,所以我就想把資訊理論的原理以歷史傳記的方式寫出來,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案頭上放了兩本書,一本是史丹福大學的資訊理論教授,託馬斯·科沃的《資訊理論》,還有一本是史蒂芬·茨威格的名著《人類群星閃耀時》。

  美國還曾經出過一個醜聞,一個叫伊莉莎白·霍爾姆斯的創業者創辦了一家通過指尖採血來進行體檢的公司,她找了很多名人來站臺,但那些名人裡頭沒有一個是懂科技的,都是亨利·基辛格這樣的政治家。後來我有一次聽斯坦福醫學院的一個教授說,他說所有搞醫學的都知道一個常識,那就是你血管裡血的成分,跟你手指尖血的成分是不一樣的,所以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指尖取血體檢一定是個騙局。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投資科技股或者科技公司,你得對科學基本原理有所了解,否則可能就會追逐一些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方向。

  晶片製造需要踏踏實實按照規律來

  《巴倫周刊》中文版:現在中國也在努力實現晶片國產化,您看好中國晶片國產化的前景嗎,為什麼?

  吳軍:我先說有利的方面。打個比方,現在造晶片有點相當於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造汽車,美國汽車產業覺得已經沒什麼可優化的了,發動機效率也不太可能大幅提升,最多造得再精緻一點,後來日本人就接過美國人的班,果然把汽車造得更精緻了一點。

  現在的晶片產業就有點像70年代的汽車業。其實美國的晶片公司市值都不高,所以最近一二十年,在晶片製造領域可能投資中國會受益大一些,這是有利的一方面。

  不利的方面就是,任何產業它都有自己的規律,你得按照規律來,不能蠻幹。我在《信息傳》這本書裡講了一個故事:英特爾創始人諾伊斯早在1957年就說過,未來電子產業的原材料就是沙子和銅線,誰能把沙子和銅線變成電子元器件,關鍵在於工藝,也就是技術的附加值。早在60年代他就預測,未來修理電子產品的成本比新買都貴,壞了就扔。我們今天就是手機壞了,沒什麼人會去修,因為修的成本比重新買還貴。

  一說到中國的半導體,大家就會想到臺積電,因為他們也是中國人。臺積電為什麼能做好?臺積電對於工藝經驗的積累是二三十年長期努力的結果。哪怕做最高端的晶片,成品率也80%以上,而國內有些跟它競爭的企業成品率還不到一半,差距太大了。

  所以我覺得,發展半導體就要下點狠功夫。當年日本汽車也一樣,剛出口到美國的時候,誰都看不上日本車,日本人是一點一點打磨出來的,三星和臺積電做晶片也是用了幾十年才打磨出來。半導體不是一個算法、一個設計或者一個天才就能解決的,也不是砸錢就一定能成功,這個產業需要很多人在默默無聞的崗位上踏踏實實工作,成為工匠型的工程師,工藝才能上得去,就算是同樣的光刻機來了,也得有十幾年的經驗來調試它,才能把成品率做上去。

  巴菲特也投過科技股以及好的金錢觀

  《巴倫周刊》中文版:在《信息傳》中,您還提到了巴菲特投資過諾伊斯的公司這段不太為人所知的往事,打破了很多人對於巴菲特不投科技股的固有印象,您怎麼看待巴菲特的這筆投資?

  吳軍:這件事對巴菲特來說是歪打正著。其實巴菲特的本意是做一次慈善,當時是上世紀60年代,巴菲特的投資已經初具規模,他想做一次慈善事業,於是就找到風險投資之父阿瑟·洛克。正好當時仙童公司的諾伊斯出來創業,他特別希望過去讀本科的母校格林內爾學院能夠從他的創業中獲益,諾伊斯的博士學位是在麻省理工學院讀的,本科是在格林內爾學院讀的。

  於是阿瑟·洛克就按照他的想法, 將格林內爾學院的董事會的席位標價10萬美元,巴菲特認購了其中一個席位,作為慈善捐贈給了學院。這筆投資非常成功,格林內爾學院也變得非常有錢,但是這些錢大都被糟蹋了。

  因為這件事,巴菲特後來再也沒給慈善基金投過錢。很多人看到巴菲特很提倡要做慈善,但是他自己沒怎麼捐錢,覺得他有些口是心非。實際上巴菲特之所以不太做慈善的原因跟這筆捐贈也有關,因為學院基金沒有好好利用資金,所以導致巴菲特對慈善基金的印象很糟糕。他說,我要找一家信得過的慈善基金,最後他把錢捐給了比爾·蓋茨的蓋茨基金。

  《巴倫周刊》中文版:在投資之外,您還曾經多次談到了金錢觀和理財觀,它們跟投資之間有什麼關係?

  吳軍:投資是教你怎麼把錢變得更多,金錢觀是說有了這些錢以後該怎麼使用它。一輩子如果只顧著賺錢,你就是金錢的奴隸,所以金錢觀實際上是教你做金錢的主人。

  在美國,金錢基本只有四個去處:第一是捐獻,第二是繳稅,第三是消費,第四是留給你的孩子。留給孩子也有好有壞,你會發現那種極為富裕家庭的孩子,如果沒有能力管理這麼多錢,錢對他來說是個詛咒,而不是福祉。

  19世紀末的時候,美國很多有錢人家的孩子,也跟現在中國富二代似的糟蹋錢。後來卡耐基、洛克菲勒帶頭把錢都捐出來,一方面是為了社會公平,另一方面也是覺得如果孩子不能好好處理金錢,錢反而是禍害。所以即便是把錢留給孩子,也應該讓他把錢用在正道上,有條件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無所事事。

  《巴倫周刊》中文版:非常感謝!

  作者簡介:吳軍,矽谷風險投資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工學院董事,「文津圖書獎」得主。畢業於清華大學、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2002年加入谷歌,是當前谷歌中、日、韓算法主要設計者。2010年加盟騰訊,擔任搜索業務副總裁,後回到谷歌負責計算機問答項目。2014年,作為創始合伙人創立豐元創投。著有《智能時代》《浪潮之巔》《數學之美》《文明之光》《見識》《態度》等多部暢銷書。

  巴倫書單

  《信息傳》

  作者:吳軍

  出版社:中信出版(300788,股吧)集團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巴倫。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

相關焦點

  • 劉潤對話吳軍:資訊時代,每個人都必須了解的基本常識
    在機械時代,關於物理世界的一些常識,只要學過中學物理,我們基本都了解。比如,速度不能超過光速。溫度不會低於絕對零度(-273攝氏度)。發動機的效率不可能超過100%。正因為有了這些常識,大家就會知道做一件事情可以做到什麼程度,比如汽車的效率能提升到多少。
  • 吳軍新作《全球科技通史》俯瞰人類科技文明演進歷程
    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4月出版    繼《見識》後,近日,學者吳軍又推出全新科普力作《全球科技通史》,本書首次從科技視角串聯歷史,以能量和信息兩條主線,系統闡述了人類文明的演進,繪製了一幅科技驅動歷史的恢宏畫卷,既從不同角度對人們熟知的常識進行解讀和剖析,又挖掘出了許多新的觀點。
  • 專訪文津獎得主、矽谷投資人吳軍:信息決定未來
    從商業思維上講,過去當商業規則、生產製造等流程較為簡單時,人們只需要很少的信息就能將所有事情確定下來。因此,過去的工業、產業發展都是按照確定性來考慮的。「咱們國家以前叫做五年計劃,而改成『規劃』是為什麼呢?」 吳軍解釋,這是因為「計劃」是未來一段時間內做一個計劃去執行的內容,但計劃需要確定性才能執行。
  • 吳軍:《數學之美》延伸閱讀,為什麼數學是科學的女王?
    與你分享讀書、跑步以及一些生活原則,歡迎關注。第27篇,全文約1814字,閱讀時長約4分鐘。01看完吳軍的《數學之美》後,我又做了一些延伸閱讀,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為什麼「數學是科學的女王」?牛頓的力學原理和定律依賴於微積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則與黎曼幾何及其他數學的發展緊密相關。
  • 對話吳軍:中國新生代公司贏在國際視野,兩個城市比較像矽谷
    關於中國哪個城市比較像美國矽谷的問題,吳軍表示,可能深圳比較像,上海浦東這一帶也比較像一點。不過,他認為中國會發展得很好,不一定要需要出現矽谷。吳軍博士,智能搜索科學家、美國矽谷風險投資人、暢銷書作家。
  • 吳軍、香帥、尤瓦爾·赫拉利……聽聽他們如何預測未來!
    兩人圍繞全球經濟形勢將如何發展、如何應對投資中的不確定性及穿越周期、新形勢下哪些產業值得關注、個人如何擇業、理財、買房等問題展開了精彩對話,為企業、創業者和普通人提供了實用的建議。蘇世民和韓秀雲共同表示隨著疫苗的研發有了突破性進展,對於經濟會是重大利好消息,預測明年經濟將迎來復甦。談到未來最值得關注的賽道,兩人看好大健康、人工智慧、生命科學、養老以及倉儲物流這幾大領域。
  • 「MBA價值」吳軍老師-網際網路+訓練營 筆記圖文分享-交大安泰EMBA
    吳軍老師的大名,相信很多同學都已經如雷貫耳了,作為得到大V,前谷歌高級科學家、騰訊副總裁,《態度》《格局》《數學之美》《浪潮之巔》《大學之路》等諸多暢銷書的作家,吳軍老師深受當代年輕人的喜愛。● JP摩根投資眼光特別好,不僅投資了愛迪生,還投資了競爭對手特斯拉,後來特斯拉不爭氣他還迅速止損,他還投資了特斯拉的對手,馬可尼,老馬後來還得了諾貝爾獎● 為什麼他不支持特斯拉的無線輸電,而去支持馬可尼搞無線傳輸?● 他看到了電除了能傳輸能量,還可以傳輸信息。● 旁邊的人,叫杜邦,開創了現代化學產業。
  • 心動還是幡動,A股和科技股目前在鐘擺的什麼位置?
    反觀A股市場,在2月份以來較快上漲之後,上周受新冠病毒蔓延、境外股市表現不佳影響,A股尤其前期較強勢的中小股票、科技股突發大幅震蕩。這樣的震蕩,究竟是基本面變化的結果,還是市場情緒導致?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本期「麒麟研習社」希望從橫向、縱向兩個維度,以人為鏡,以史為鑑,找尋A股和科技股目前在鐘擺中的定位。
  • 民生加銀基金孫偉:科技股再次迎來布局時機
    進可攻,退可守,在回撤控制的基礎上追求進攻性,是成長股投資的難點,而孫偉歷經6年來不同市場風格轉換、數次市場大跌的考驗,交出了一份相當不錯的成績單。而近期,當市場上關於風格切換的討論明顯升溫時,孫偉卻計劃發一隻成長風格基金——民生加銀成長優選股票基金,作為自己未來一兩年的收官之作。
  • 科學網—科學知識比生活常識重要得多
    因為生活常識即使在學校沒有學到,離校後還能通過生活掌握,而特定學科的抽象知識,離校後就難以再學到了。但是,科學素養由眾多學科的抽象知識決定,而非由生活常識所決定。 更重要的是,我國傳統文化歷來有實用主義的哲學淵源,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使民眾忽視對抽象知識的學習與科學素養的培養。因此,我們需要在基礎教育的學科教育中,對實用主義的弊端進行中和。
  • 每個人都要有高財商:3個投資常識
    在投資領域有一種說法:從長期來看,只有股票的賺錢能力最強,作為一名普通人,如果不投資股票,等於錯過了人類文明。這種說法從美國近百年來的道瓊指數和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增長可以得到驗證。
  • 科技部:應多一些懂得敬畏的人,約束一些為名利不顧法律的人
    科技部:應多一些懂得敬畏的人,約束一些為名利不顧法律的人 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 2019-03-11 09:59 來源
  • 從常識到科學——為什麼常識不可靠?
    很多人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常識並不總是可靠的。實驗是從常識走向的重要推動因素之一。實驗給出的因果關係要超越我們的感官。當一個事件A發生後,另一個事件B一定發生。通常人們會建立兩者的因果關係。如果A通過一個看不見摸不到的事件H起作用,我們覺得事件H才是真正的原因。
  • 期貨投資的本質:人性 常識 概率
    一、期貨投資的不是商品,而是人性 期貨投資的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大多數的投資者仍然不能夠穩定獲利?而且不同的人在使用同一套交易系統時的投資結果卻千差萬別呢?
  • 四維彩超檢查不出畸形兒,這點常識還是要懂得,別到時候受騙
    四維彩超很多人都知道是用來確定胎兒的樣子,包括手足、其他一些外在器官是否出現畸變,不過對於四維彩超很多人都誤解了,有的畸形兒是檢查不出的,做四維彩超前,你需要先弄清楚這3件事。四維彩超究竟有沒有那麼神?這點常識還是要懂得,別到時候受騙。
  • 《火流星》正熱播 吳軍:我的片子都是收視冠軍
    昨日,記者電話採訪《火流星》製作人吳軍,他信心十足地告訴記者,「我做的片子都是同時段收視率第一名。」     融入美劇歐劇等拍攝手法    著名製作人吳軍曾經成功製作過《歷史的天空》、《守候幸福》、《鋤奸》等幾部經典電視劇,這次選擇製作電視劇《火流星》也是經過千挑萬選,吳軍表示:「我當時看到《火流星》的時候就覺得這部片子和其他的戰爭戲不一樣,這部劇中融入了美劇、歐劇的拍攝手法,所以全程節奏都很快。」
  • 科技股依舊是投資主線,5G、晶片ETF或是最佳投資方式?
    而從投資的常識看,科技股板塊的休整,是否又是一個很好的介入機會呢?華夏基金數量投資部副總裁魯亞運在作客尺度直播間交流分享時認為,科技行情不會戛然而止,邏輯在於支撐科技股行情的三大因素沒有變,即政策突然轉向、流動性突然收緊和業績被證偽。相反,魯亞運認為科技行情依舊是主線,回調後估值性價比凸顯,疊加四季度盈利驅動,科技股布局正當時。
  • 吳軍博士解密矽穀神話背後的秘密——《矽谷之謎》
    有人認為是氣候的原因,有些人認為是因為史丹福大學,也有人認為這得益於風險投資,當然還有人認為是政府的扶持。究竟那種觀點,才能正確的解釋矽谷發展背後的秘密呢?吳軍博士在《矽谷之謎》一書中,認為以上的解釋都有些道理,但是過於表面和狹隘,不夠深入和細緻。
  • 華創資本熊偉銘:生命科學領域需要更包容長周期的投資體系丨專訪
    「國內生命科學投資領域最大的不足,我認為就是人民幣基金的期限問題。在投資端,我們還是需要一套可以去包容長周期行業的投資體系,來支撐生命科學的創新。」華創資本是中國領先的天使投資機構之一,自 2006 年成立伊始,華創資本一直專注於軟體與服務、科技與前沿、產業與消費等領域的早期投資。
  • 每日新書|吳軍2020年新作!一本書,了解未來財富在哪裡
    本書的作者吳軍,此前寫過多部暢銷書,比如《浪潮之巔》、《見識》、《態度》等等。他畢業於清華大學,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還是當前谷歌中、日、韓算法的主要設計者。既有深厚的學科背景,又兼具豐富的中美高科技企業工作及投資經驗。《信息傳》講述了信息前世今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