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常識到科學——為什麼常識不可靠?

2020-12-05 獨視角

很多人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常識並不總是可靠的。實驗是從常識走向的重要推動因素之一。實驗給出的因果關係要超越我們的感官。當一個事件A發生後,另一個事件B一定發生。通常人們會建立兩者的因果關係。如果A通過一個看不見摸不到的事件H起作用,我們覺得事件H才是真正的原因。那麼事件H是如何定義的?這時的因果關係又是如何定義的?

因果性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

著名哲學家約翰·洛克(1632 – 1704),大衛·休謨(1711 – 1776)和伊曼努爾·康德(1724 – 1804)都對因果關係進行過討論。這裡,我把因果性和歸納推理作為學習的一種形式,即聯想學習。我們的大腦和感官是相關性檢測器,同時也是頻率檢測器以及儲存器。這些特點是我們建立因果關係和進行歸納推理的結構基礎。但這只能給我們帶來常識。我們必須依賴邏輯才能建立科學的因果關係。正像休謨所認為的那樣,人類知識要麼直接和我們能夠感知的經驗相對應,要麼來源於對知識中各種關係的抽象推理。在真空的發現過程中,那個看不見的東西被一些人假設成精氣,被託裡拆利假設成大氣壓力。這兩個東西都超越了我們的感官。大氣壓力的存在是因為我們能夠通過實驗操作來推論它的存在。在實驗中我們獲得一些關係把真空,大氣壓力和我們的經驗聯繫起來。借用貝克萊的一句話,存在就是被感知(to be is to be perceived),我們可以說,物理學的存在就是被測量。實驗操作是確定物理學因果性的重要工具,使得物理學離常識越來越遠。

原子存在嗎?

這也是非常有趣的例子。1803年,約翰·道爾頓(John Dalton, 1766 – 1844) 提出原子的存在。原子可以解釋他的倍比定律。奧地利物理學家路德維希·玻爾茲曼(Ludwig Eduard Boltzmann, 1844 – 1906)對統計物理學的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玻爾茲曼是個原子論者。他晚年投入了大量精力來捍衛他的理論。在統計物理學中,原子和分子可以預測物質性質,如壓力,溫度,粘度,熱傳導和擴散。但很多科學家還是否定原子的存在。1897年,玻爾茲曼在皇家科學院做報告。報告之後,馬赫宣稱:我不相信原子存在。1904年,在聖路易斯舉辦的一個物理學會議上,與會的大多數物理學家否定原子的存在。1905年7月18日,愛因斯坦關於布朗運動的論文發表。這篇文章被認為為原子和分子的存在提供了決定性的論證。1906年,玻爾茲曼的精神狀態已經糟糕到他不得不離職。當年9月他在與妻子及女兒在義大利的的裡亞斯特度假時自縊身亡。他也許沒有讀到愛因斯坦的文章。1908年,Perrin在愛因斯坦的工作的基礎上,測定了阿伏伽德羅常量和玻爾茲曼常數,並向世界證明了原子和分子確實存在,並因此獲得1926年諾貝爾獎。我們看到,原子的物理實在的論證要求一個非常強的關係,這些關係給出一個原子的模型,最終解釋我們能夠感知到的物理現象。

可以說,真空,原子,分子,電子已經離我們的感官世界越來越遠,但卻大大地豐富了我們的經驗。伽利略有這麼一句話:一經發現,真理是容易理解的;問題是如何發現真理 (All truths are easy to understand once they are discovered; the point is to discover them)。這裡強調發現真理的困難,就是因為真理超越人的感官和常識

相關焦點

  • 日常對象:從科學主義形上學到常識本體論
    對於這些論證的爭論如今方興未艾,其中的主要質疑是這些論證往往基於研究形上學的科學主義立場,而這一立場值得商榷。本文嘗試梳理這一爭論,並進而試圖不基於科學主義立場來提出一個拒斥日常對象存在的論證。前面提到,那些支持日常對象存在的「硬」證據被認為是非判定性的,為什麼會如此?難道我看到、摸到這張桌子還不能表明它的存在?對此,拒斥者並不否認我們看到、摸到了某物,他們只是否認所看到、摸到的是日常對象,因為還有另一個候選者可供我們看、摸,甚至坐上去。這一候選者即是更基本的物理實體(基本粒子、場等)。
  • 在今天,為什麼反常識才是新的常識?
    她以《反常識》一書為例,這本書的前四章講的都是常識陷阱,而之所以會出現常識陷阱,是因為常識的成立都有條件,忽略這些條件,就會導致用錯常識,從而掉入常識陷阱,「所以說反常識,並不是常識本身是錯誤的,而是我們用錯了常識,沒有搞清楚它應用的條件。」那麼,常識不成立的場景有哪些呢?
  • 七條有關地震的錯誤常識:「生命三角」不靠譜
    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果殼網總結七條有關地震的錯誤常識  「生命三角」不靠譜 「蛤蟆聚集」非地震先兆  遇地震可躲在「生命三角」;動物異常、天氣灼熱乾燥等是「地震先兆」……這些廣為流傳的內容其實都是錯誤常識。
  • 科學網—科學知識比生活常識重要得多
    然而在筆者看來,僅在高端人才的選拔中重視科學素養與知識顯然是遠遠不夠的,提高科學素養要從基礎教育抓起,在日常課程學習中強調科學素養與知識。然而,我國基礎教育的一個趨勢是強調和普及生活常識,筆者對這樣的傾向表示不解和擔憂。 在基礎教育的學科教育中,不應該強調生活常識,而更應該強調特定學科的抽象知識。
  • 兩大不真實的宇宙常識!地球形狀如土豆?火星上被拍到人臉?
    文/行走天涯兩大不真實的宇宙常識!地球形狀如土豆?火星上被拍到人臉?地球是我們人類共同的家園,倘若地球有一天不適合人類居住了的話,那麼等待著全人類的問題都將是生存的壓力,這也是為什麼科學家們一直在不斷的尋找類地行星的原因?除了是想跟其他星球的文明來一次握手交流,也是人類迫切的認為這些類地行星很可能因為跟地球環境非常相似的緣故,就能夠讓人類居住!
  • 科學常識一、我國科學成就二、外國科學成就;生活科學常識
    第四章-科學常識(一)第三節 科學常識一、我國科學成就二、外國科學成就三、生活科學常識(一)天文(二)地理(三)醫學(四)農學和手工業(五)四大發明1.天象記錄(1)商朝:最早記錄日食、月食、流星雨和新星。
  • 常識判斷類題目答題技巧 科技類常識
    常識判斷類題目的特點是知識點很散,對考生來講複習起來比較困難。很多考生認為,如果對於這些知識點沒有足夠儲備,那就只能靠運氣來猜答案。雖然,常識判斷對於考生的知識儲備要求比較高,但是並不意味著要求考生成為全才。實際上,常識判斷所考察的很多知識點,只需要考生有一點相關基礎即可。
  • AAAI 2020學術會議提前看:常識知識與常識推理
    Table1 展示了 MSVD 視頻數據集上的實驗結果,前四種方法是簡單的 sequence-to-sequence 模型,沒有利用到對象間的關係,相比而言作者的方法取得了更好的性能,證明了聯合常識和關係推理的優越性。與使用了在圖像數據集上預訓練的檢測器然後視頻中檢測對象的方法相比,作者的方法仍舊更好,說明使用先驗知識來識別對象是更為可靠的。
  • 2021北京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備考:科技常識之物理之最
    北京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判斷解題方法技巧匯總行測常識判斷解題技巧:北京人事考試網提供2021北京公務員考試行測輔導資料,包括北京公務員行測答題技巧、行測常識判斷資料,常識判斷題庫、常識判斷技巧、行測分值分布情況等。
  • 為什麼與機器溝通很難?因為它們沒常識
    人類之間的交流和人機交流不一樣,因為我們需要依靠語言背景和一些「不言而喻」的假設條件,比如,「水是溼的」,「大家都想要快樂」等等。我們也會知道,與自己對話的人也很清楚同樣的道理。這個概念組成了交流的基礎,讓我們不僅可以快速、有效的進行溝通,還能進行深層意義的探討交流。
  • 基礎物理常識解釋陀螺為什麼不容易傾倒
    但是旋轉的陀螺究竟為什麼踉踉蹌蹌就是不倒,很多人可能說不是分清楚。比較流行的版本是從角動量作為出發點討論的,當輪子旋轉的時候,半徑方向與速度矢量方向的兩個向量乘積會得到一個垂直於平面的矢量方向,旋轉的越快,這個矢量的模越大,也就越穩定。
  • 堅信常識科學擁抱人性良知,遠離宣傳的欺瞞和謊言
    在充斥著各類宣傳機器與各種欺瞞謊言的社會裡,只有堅信常識科學並擁抱人性良知,才能遠離這些烏煙瘴氣的欺瞞和謊言,並保留做人的最後一點點底色。常言道: 每當你認識那類人多一點,你的人性就少一點。所謂常識科學就是人類社會數千年來在自然科學上和社會科學上已被無數的科學實驗和社會實踐反覆證明了的普通知識。
  • 南懷瑾缺乏地理和歷史常識到如此地步?
    剛剛查閱南懷瑾於2008年出版的《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洋洋灑灑幾大篇,看似文字冠冕堂皇,卻隨便就可以找出一大堆的文史錯誤。他的有些錯誤,根本就是不允許犯的低級錯誤,因為那些知識原本並非高深學問,也沒有任何爭議,堂堂的「南師」居然可以「睜著眼睛說瞎話」,不僅張冠李戴,甚至就是「胡說八道」。這就讓人非常的不解。
  • 請中科院上海藥研所尊重常識!自重!
    那麼,2月1日深夜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新聞發言人用183個字符宣稱:「向媒體提供的《上海藥物所、武漢病毒所聯合發現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一文,內容是準確無誤的」表示,儼然是一份向科學,不對,是向常識宣戰的戰書!
  • 從三件違反現代醫學常識的事情,看待人體生命科學
    關於全世界各國的特殊機構掌握的高科技,人類常識的知識資料以及技術,很多,時常有坊間的人議論起,就是一種茶語飯後的談資。我們就開始來侃侃這個大山,第一件,據說全球的特工機構,基本都知道一個事情,就是人體在催眠的情況先,人體的骨折等骨骼損傷處,可以快速對正,快速恢復,康復時間短暫。
  • 衛星為什麼不會掉下來?關於衛星的這些常識,你知道嗎?
    衛星為什麼不會掉下來?關於衛星的這些常識,你知道嗎?不到沙灘球大的衛星在軌道上待了三個月,它小小的無線電發射機發出的信號音表明人類能夠將物體發射到軌道上。那麼關於衛星的常識,你知道多少呢?
  • 「科學怪談」顛覆常識的詭異現象
    筆者做了一個測試,問了身邊的幾個人,他們大部分說的都是冷水先結冰,畢竟這好像是常識,可有一個人卻說是熱水先結冰。這個問題,其實用常理來想的話,肯定是冷水先結冰啊,那些說熱水先結冰的人,是腦子壞掉了嗎?時間到了1963年,坦尚尼亞的馬乾巴中學三年級的一位學生姆潘巴經常與同學們一起做冰淇淋吃。在做的過程中,他們總是先把生牛奶煮沸,加入糖,等冷卻後倒入冰格中,再放進冰箱冷凍。有一天,當姆潘巴做冰淇淋時,冰箱冷凍室內放冰格的空位已經所剩無幾。
  • 吳軍:投資科技股需要懂得一些科學常識
    近期他又推出了新作《信息傳》,吳軍寫作這本書的初衷是,他認為每個人都必須具備一些關於信息科學的常識,尤其是那些試圖投資於科技公司的投資者們,否則他們很可能會去追逐一些從科學原理上來說就是錯誤的方向,徒勞無功。
  • 在先驗觀念論與常識實在論之間
    通過對兩位先驗觀念論者胡塞爾和麥克道爾思想的關聯比較,得出的結論是:一方面,先驗哲學的立場使我們在理論中思考和展現處在常識實在論中的自然生活的結構,在此意義上,它與後者是相容的,或是對於後者的辯護;另一方面,先驗哲學力圖在哲學反思中審視和批判自然態度的某種致命傾向,即令自己迷失在自然主義之中的傾向。就此,先驗哲學與受自然主義浸染的常識實在論之間存有張力。
  • 2021北京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備考:科技常識之物理之最_北京中公教育
    縱觀整個人類歷史,到今天我們所取得的的一切成就歸根到底,都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帶動了人類的進步。所以,作為將來的一名公職人員,我們應該具備最基本的科技常識,同樣在我們公務員考試和事業單位考試常識中也是會考到此類題目。這次中公教育就帶著大家來積累一個科技常識:物理之最。一、世界上最硬的物質—金剛石金剛石俗稱「金剛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