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鋒亮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長聘副教授
從今年1月初以來,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在我國不斷蔓延,牽動了幾乎所有國人的心。隨著疫情的發展,各種「謠言」「偽科學」和所謂的「建議」滿天飛,更加劇了人們的焦慮與恐慌。於是,有網友感嘆「科學永遠幹不過『偽科學』」。
這提醒我們,國人的科學素養亟待提高。
2018年9月,中國科協公布的第十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僅為8.47%。這一數據儘管相對於2015年第九次調查的結果6.20%提高了2.27%,但也意味著2018年我國超過90%的人口並不具備基本的科學素養。
近期,網絡上流傳一篇題為《中國有3億人在過去一年算過命》的文章。該文引用2011年美國普渡大學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發布的數據:「中國有1.45億人相信風水,1.41億人相信財神,3.62億人曾在過去12個月內算過命或看過相」。另外,在豆瓣裡搜索「佔卜」「算命」等關鍵詞,和算命有關的小組有400多個,最大的群組人數高達38萬人。通過這些數據,該文作者得出了標題所述的結論。
2015年,中國科學技術館副館長龐曉東也通過其研究得出結論,認為網絡上的各種「偽科學」有泛濫之勢。因此,提高國人科學文化素養,普及科學常識是當今社會所面臨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近日,教育部發布了《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這意味著我國將取消從2003年開始的自主招生,從2020年開始實施「強基計劃」。有觀點認為這是一種未雨綢繆的手段,主要是應對某些國家的「晶片封鎖」,以及後續可能發生的長期更大規模「科技封鎖」,這是一項用高考的指揮棒重新提高考生科學素養的重大舉措。「強基計劃」旨在「服務國家戰略」,「聚焦高端晶片與軟體、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位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以及國家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
然而在筆者看來,僅在高端人才的選拔中重視科學素養與知識顯然是遠遠不夠的,提高科學素養要從基礎教育抓起,在日常課程學習中強調科學素養與知識。然而,我國基礎教育的一個趨勢是強調和普及生活常識,筆者對這樣的傾向表示不解和擔憂。
在基礎教育的學科教育中,不應該強調生活常識,而更應該強調特定學科的抽象知識。因為生活常識即使在學校沒有學到,離校後還能通過生活掌握,而特定學科的抽象知識,離校後就難以再學到了。但是,科學素養由眾多學科的抽象知識決定,而非由生活常識所決定。
更重要的是,我國傳統文化歷來有實用主義的哲學淵源,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使民眾忽視對抽象知識的學習與科學素養的培養。因此,我們需要在基礎教育的學科教育中,對實用主義的弊端進行中和。
需要說明的是,筆者並不是否定實用主義,而是希望更多的人認識到實用主義可能給科學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
我國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是培養有豐富生活常識卻不懂建設的旁觀者。製造晶片、研製疫苗可以不需要豐富的生活常識,但是必須掌握深邃的科技知識,具備高層次的科學素養;高鐵、電網的建設者同樣不一定需要豐富的生活常識,但是必須掌握豐富的科技知識,具備較高層次的科學素養。
在基礎教育階段如果重視生活常識,很有可能會弱化抽象知識,尤其是科學知識的傳授與學習。目前我國的現狀是未富先老,如果科技未強,便考慮削減基礎教育對科學素養、科學抽象思維的要求與考核,那等於自毀長城。如果繼續放任這種趨勢,很可能導致我國具備科學素養的人口比例持續性下降;今後面對重大疫情、輿情時,「偽科學」與各種謠言依然會大行其道,我們依然需要時刻擔心歐美的科技封鎖。
基於此,筆者強烈建議數學、物理、生物、化學、歷史、地理等課程的教學與考試回歸這些學科本身,儘量少拿所謂的生活常識去考查學生對抽象知識的掌握,更不要在這些科目中考查一些文字上的閱讀理解。
不必擔心因為缺乏生活常識或閱讀理解能力而導致看不懂科技論文。因為從來只有不懂科技本身者才會看不懂科技論文。科技論文之所以晦澀,從來不是因為文字晦澀,而是因為知識難懂。
所以,在新型冠狀病毒依然肆虐神州大地,各種「偽科學」「謠言」橫行的時候,筆者只想將千言萬語歸於一句話,儘管這句話有些極端,容易招致很多人士的批評——加強科學知識的傳授一百年不動搖,哪怕代價是學生缺乏生活的常識。
最後,筆者想說的是上述關於科學課程的建議可能純屬「偽科學」,懇請諸位基礎教育課程教學領域的專家批評與指正。
《中國科學報》 (2020-02-04 第7版 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