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39個國家科學傳播的得與失

2021-01-13 科學網

 

■武夷山

2020年9月,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由7位學者合編的Communicating Science:A Global Perspective( 本文作者譯為「傳播科學:全球視角」),該書共40章、996頁,收錄了39個國家的科學傳播故事,涉及的作者總數有108人。從全球視角來看,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科學傳播迄今在公共衛生、環境保護和農業科普方面已經發揮了特別重要的作用。

科學傳播的概念至今並未取得一致。比如在澳大利亞,半個世紀以來就有「科學普及」「公眾理解科學」「科學通俗化」「科學氣質的培養」等各種說法。有的學者採用的說法則是「科學技術的社會利用」。每種定義都能給社會與科學的關係帶來啟示。科學是社會的一部分嗎?科學受到高度尊重了嗎?科學與社會議題的關聯是強化了還是弱化了?人們對科學的感知理解是什麼?

在科學傳播方面,各國政府的角色不同。

比如在20世紀70年代,德國政府對科學傳播的態度是退出,或許是因為當年納粹宣傳部門與科學的關係留下了陰影。於是,私人基金會填補了空缺,推出了很多培訓科學記者的資助計劃。

在美國,由於沒有集中化的科技管理機構,科學傳播呈現出多樣性景觀,有人形容為「生機勃勃」,也有人形容為「亂糟糟」。

相形之下,英國的科學傳播最為系統完備,1985年皇家學會發表的《博德默報告》對此進行了很好的總結。該報告認為,科學家有義務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傳播給百姓。

當年蘇聯為了實現現代化和工業化,是採用國家驅動方式開展科學研究和科學傳播的。1990年時,蘇聯的科普周報《論據與事實》的周發行量達到3350萬份,超過世界上其他任何報紙。但蘇聯解體後,百姓很快轉向神秘主義,可見那份報紙所承載的科學觀點是多麼脆弱。

本書的許多敘述都涉及本土知識與西方科學的關係。

紐西蘭較為注意將毛利族的本土知識與西方科學知識整合起來,儘管整合過程不是那麼順利。不管怎麼說,現在在紐西蘭國家級科研資助、科研實踐和面向公眾的科學普及當中,毛利族知識觀有其地位。紐西蘭奧克蘭理工大學的生態學家John Perrott指出,毛利族強調「歸屬」(我歸屬,故我在),與西方的科學培訓所強調的「我思,故我在」是不一樣的。在毛利族的系譜學和宇宙論中,人與大地、植物和動物的關係是至關重要的,所有生命都被珍視,因此,協作和培養也被珍視。

本書總結了科學傳播方面的三條經驗:社區知識是強有力的背景;成功的科學傳播與其他信念密不可分;人們期望科研人員對社會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於第一條經驗,可以看肯亞農村的例子。過去土法接生,嬰兒死亡率很高。當地的一個科普討論群做了兩件事,一是用角色扮演法讓孕婦看到她們來到醫療機構後,那裡的工作人員將如何專業化地應對,最終確保嬰兒平安分娩,母子「雙雙把家還」;二是培訓一批摩託車騎手,在孕婦臨產時迅速把她們送到醫療機構去。

關於第二條經驗,可以看馬來西亞的例子。事實表明,科學與宗教不一定是處處截然對立的。關於馬來西亞科學傳播實踐的那一章寫道,伊斯蘭教有halal(允許什麼)和haram(禁止什麼)的概念,這些概念決定了生物技術是否能被伊斯蘭教徒接受。那麼,科學對伊斯蘭教的5個公益目標(宗教、生命與健康、子孫後裔、才智、財產) 有威脅嗎?不難看出,西方國家對有爭議的科研領域的倫理考慮,與這5個公益目標是相當類似的。

第三條經驗是說,科研人員有義務為社會的增長、福祉和發展做出貢獻。人們期望大學與社會中的其他群體交流知識與技能,傳播科學成果與方法,鼓勵公共辯論。

後新冠疫情的世界,尤其需要汲取以上三條經驗,將科學傳播做得更好。

《中國科學報》 (2020-12-17 第7版 書評)

相關焦點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王赤(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 希望《中國科學報》繼續支持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二期、月球與深空探測工程、子午工程二期和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等國家重大項目的科學傳播工作,與廣大科研工作者攜手,共同致力於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讓創新智慧充分釋放、讓科學精神深入人心。
  • 科學傳播應強調基礎研究的重要性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在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上如是說。他認為,在進行科學傳播、提升公眾科學素質的過程中,要向大家強調基礎研究的極端重要性。在大會的視頻報告中,萊維特回憶了自己還是個年輕小夥時,有四位科學家成為了他心中的英雄:弗朗西斯·克裡克和詹姆斯·沃森一起提出了DNA的雙螺旋結構;另一位是約翰·肯德魯,第一個解析了蛋白質三維結構的人;最後一位是馬克斯·佩魯茨,分子
  • 《中國國家地理》:傳播地理科學之美
    1995年任首次中國北極科學考察隊隊長。1997年任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社長,2000年10月兼任總編至今。■雜誌檔案《中國國家地理》一本傳播地理科學前沿最新成就和觀念的優秀刊物,其前身為1950年創刊的《地理知識》,1998年改名為《中國國家地理》。
  • 廣東科學中心國慶中秋異彩紛呈—新聞—科學網
    8日中秋國慶假期,廣東科學中心正常開放,開館時間為9:30至17:00。   廣東科學中心座落於廣州大學城,是廣東省實施科教興粵戰略和人才強省戰略、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養的大型綜合性科普場館。2018年11月,該中心通過金氏世界紀錄認證,被授予「最大的科技館/科學中心」稱號,這是我國科技館首次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也是目前唯一一個。
  • 科學傳播的科學,真的科學嗎?
    這些挑戰有:部分公眾不願接受科學事實、科學素養不足、處理新興科技領域知識的認知很有限,以及包括主流媒體在內的傳統科普渠道迅速衰落等。在這種情況下,科學界那種長期以來倚重傳授知識的模式是否有效,在很多時候要打個問號。
  • 失之必然,得之偶然!
    我們必須抱有「失之必然,得之偶然」的心態!失之必然,得之偶然,不是讓我們止步不前,頹唐一生!相反他是讓我們努力做到爭取!既然得之偶然,何必努力爭取?非也!我們常常這樣安慰自己「越努力越幸運!」講的就是讓我們努力爭取,幸運往往就在不期而遇!
  • 第四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舉行—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7月4日上海訊(記者黃辛通訊員黃艾嬌)現代地球科學經過兩三百年的發展,正在整體地進入轉折期。
  • 地球科學12個核心問題凸顯地熱研究重要性—新聞—科學網
  • 綜述:全球各國新年假期疫情防控得與失
    新華社北京1月10日電 綜述:全球各國新年假期疫情防控得與失新華社記者新年伊始,新冠疫情依舊在全球蔓延,多地發現變異新冠病毒也為疫情帶來更多不確定性,防控形勢嚴峻。在剛剛過去的新年假期,多國出臺舉措限制或禁止新年慶祝活動,嚴防節日聚集、人員流動引起新冠病毒快速傳播。在疫情面前,各國防控措施有得有失。新年過後,由於一些國家確診病例數激增,多國政府採取了更嚴格的防疫措施,並推進新冠疫苗接種。收緊初見成效為減少感染,聖誕節和新年假期期間,巴拿馬全國採取嚴格的出行限制措施,「禁足」時間累計達10天。
  • 科學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換主編
    Inder Verma (圖片來源:Salk Institute)據《科學》網站消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選出新一任主編,來自美國加州聖地牙哥索爾克生物科學研究所的分子生物學家Inder Verma當選。
  • 人生---就是一場得與失的歷程
    總結過往和看看身邊的人和事,你會感覺人生的得與失也在遵循著『能量守恆定律』,冥冥之中總好像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努力平衡著人世間的得與失。在人的一生中,有些人得到了金錢,卻失去了友情甚至家庭;有些人得到了權利卻喪失了人格,忘記了初心;有些人在利益面前失去了理智,最終淪為階下囚;有些人在奮力拼搏中獲得了成功,卻透支了身體,失去了健康;有些人被病痛折磨,卻得到了濃濃的親情,感受到了國家的關懷,社會的溫暖和人間的真情。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名單不再公開?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學基金網絡查詢系統再次更新,原有的資助類別查詢功能全部取消,只保留精準查詢功能,是否意味著所有基金項目立項名單不再(或免費)向社會公開!?目前,科學網基金查詢系統可正常使用。
  • 中國科協關於聘任第五批首席科學傳播專家的通知—新聞—科學網
    年)》《中國科協科普發展規劃(2016-2020年)》和《中國科協科普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加強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提升科普公共服務能力,促進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目標的實現,中國科協繼續組織開展科學傳播專家團隊建設工作。
  • 螢光染料識別響應調控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呂東光 劉萬生報導) 1月10日,在2013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大連理工大學彭孝軍、段春迎、樊江莉、何成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成果「螢光染料識別與響應調控的理論與應用基礎研究
  • 「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科學考察」完成—新聞—科學網
    CTD採樣                  獲取的樣品   近日,隨著「向陽紅18」科考船安全停靠國家深海基地碼頭,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組織實施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2019年度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科學考察實驗研究」圓滿完成,這也是該所首次在南海執行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
  • 科學網—《科學》:發現新中微子振蕩標誌中國科研崛起
    《科學》雜誌3月16日發表文章,報導了大亞灣實驗發現的第三種中微子振蕩,並稱此重大成果標誌著中國科研正在崛起。
  • 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專題論壇在京舉辦—新聞—科學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英文頻道上線 擴大國際學術話語權
    中新網12月31日電 中國社會科學網英文頻道今日正式上線。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院長王偉光表示,中國社會科學網中英文頻道相繼上線,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加快哲學社會科學信息化建設,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擴大國際學術話語權的重要舉措。
  • 採訪摘錄:科學家眼中的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新聞—科學網
    來自1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50餘位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和科技管理人員齊聚北京懷柔,圍繞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管理,共謀創新之道,共商合作大計。 那在這次會上,這些大牌的科學家們都說了什麼呢?那麼隨著科學城未來發展的完善,是不是會出現更多由中國主導的重大科學項目? 丁洪:這是肯定的,中國現在已經開始做了,我們今天開的會議就是其中一項。 記者:您是凝聚態國家物理實驗室的教授,咱們中科院現在入駐了懷柔很多院所,您研究的領域在懷柔有沒有規劃?
  • 科學家發現首個真菌多組分DNA病毒—新聞—科學網
    4月3日,《科學—進展》在線發表了首個三組分環狀單鏈DNA病毒FgGMTV1,這種病毒的寄主是小麥赤黴病的主要病原真菌禾穀鐮刀菌。發現者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以下簡稱植保所)研究員郭立華團隊,利用克隆載體成功構建了該病毒的侵染性克隆。 多組分真菌RNA病毒已經被廣泛報導,但此前還沒有多組分真菌DNA病毒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