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地理》:傳播地理科學之美

2021-01-09 中國網

總編李栓科講述自己從科考人轉變為媒體人的故事

李栓科認為,《中國國家地理》應該關注社會的熱點、難點、疑點背後的科學話題,拋棄傳統科普居高臨下的姿態。

■人物名片

李栓科:1964年11月4日生於甘肅,1980年9月入北京師範大學,1984年6月畢業,同年9月考入碩士研究生,師從周廷儒院士,1987年獲碩士學位,6月入中科院地理所。1989年晉升為助理研究員。1993年破格晉升副研究員。1996年破格晉升研究員。曾在青藏高原科考4年,南極科考4年,北極科考2年。1994年獲中國「第二屆優秀青年科學獎」。1995年任首次中國北極科學考察隊隊長。1997年任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社長,2000年10月兼任總編至今。

■雜誌檔案

《中國國家地理》

一本傳播地理科學前沿最新成就和觀念的優秀刊物,其前身為1950年創刊的《地理知識》,1998年改名為《中國國家地理》。在改版後的六年時間裡,雜誌發行量從1998年第1期的2萬餘冊,上升到每期發行逾30萬冊,並成為國內迄今惟一完整輸出版權的雜誌。在臺灣,繁體版的《中國國家地理》月發行量達8萬冊左右;在日本,日文版的《中國國家地理》月發行量達4萬多冊,此外,該刊還進入了西方國家的華人社區。

《中國國家地理》新疆專題封面

青藏高原:遭遇洪水

1988年,李栓科研究生一畢業,就參加了中國科學院組織、主持的青藏高原考察隊。在青藏工作的第二年夏天,他險些遭遇了滅頂之災。

當時,李栓科所在的七八個人組成的一個分隊在一個大盆地考察。中午的時候,大家已經很累了,就坐了下來,準備吃點東西,美美地休整一下。帶隊的老科學家、南京大學地理系的老教授王富葆也坐了下來,他剛把厚重的防寒服解開,準備吃點東西,就聽到腳下地面的聲音不太對,他意識到,今天的洪峰來得早,於是馬上大吼大叫,讓大家往高處轉移。李栓科手上拿著食物正在吃,聽他喊得那麼焦急,趕緊和大家一起拼命往高處爬。就在這時,洪峰已經像脫韁的野馬一樣奔騰而下,追逐著大家的腳步而來。這股洪峰渾濁得就像泥漿一樣,裡面夾雜的大大小小的石頭在水中亂飛亂撞,一些石頭從洶湧的水面躍出,撞在兩邊的崖壁上,發出巨大的響聲。跑到高地的李栓科看著這番景象驚魂未定,如果再遲幾秒鐘,他和這支隊伍就全軍覆沒了。

從這次經歷中,李栓科體驗到,「當你真正看到死亡只有一步之遙的時候,你和自然打交道會變得非常謹慎。遇到各種各樣的危險和事故多了以後,人會慢慢變得跟動物一樣警覺,當危險到來的時候,心裡會有緊張或恐懼感。」

在南極體驗企鵝的父愛

1989年,經過單位推薦、選拔和篩選,李栓科又加入了國家組織的南極考察隊。在那裡,他看到最奇特的自然現象———幻日。當時,天空中太陽照著,下起了肉眼看不到的冰晶雨。天空中突然出現五六個太陽。作為中國人,李栓科首先想到的是后羿射日的故事一定有其自然背景,而不是空穴來風。他設想,后羿生活的時代,氣候又可能與現在的南極、北極很類似。因為當年人類數量很少,基本上是吃生肉,在空氣非常潔淨的情況下,有可能發生幻日。老祖先驚慌失措,有可能拿箭射。但是,太陽肯定不是他射下來的,因為幻日像海市蜃樓一樣,就是複雜的折射反射形成的,出現的時間很短,就是幾分鐘。

1993年,李栓科第四次去南極。此時,他已經做了父親,一歲多的兒子哭著抱住他的腿不讓他走。按照計劃,這次李栓科和他的隊友們總共要在南極待上一年半。在比較閒的一段時間,李栓科決定去看企鵝。經過一個月的預謀,李栓科在一個清晨就端著根竿子(防止從冰縫處掉下去)摸索著走向了企鵝的聚居地。經過6個小時的跋涉,李栓科看到,上萬隻堆得像雪人似的雄性企鵝正在孵蛋(企鵝的孵化工作由雄性完成)。為了避免凍壞了「妻子」生下的蛋,在兩個月的孵化期裡,雄性企鵝要不吃不喝,腳要不停地動,在零下89度的雪地裡站上兩個月。李栓科拍照、觀察20分鐘後開始返程。目睹了企鵝的父愛,李栓科油然想起了自己的兒子。

看企鵝讓李栓科產生的另一個聯想是,大部分國家的人在驚喜、驚嘆、害怕的時候會喊「我的媽呀」,只有印度人會喊「我的爸呀」,這從泰戈爾的詩中可以看出來。而企鵝是崇拜父親的,從地質學角度來看,印度大陸與南極大陸原來是連接在一起的,企鵝是從印度大陸當年連接的大陸分離出去的,最後變得不會飛了。兩者之間可能有著某種聯繫。

沙塵暴專題糾正公眾誤解

1997年,地理所將李栓科調入《地理知識》雜誌社任社長,他覺得可以把雜誌做好。因為地理學是最直接關注人與自然關係的,地理所研究的對象,與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有關,老百姓都能理解。《地理知識》當時主要是傳播知識為主,但這個不是媒體的功能,它是教材、教輔做的事情。經過李栓科的策劃,從1998年開始,刊物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

李栓科認為,《中國國家地理》還是應該關注社會的熱點、難點、疑點背後的科學話題,拋棄傳統科普居高臨下的姿態。因此,他嘗試摸索一條科學傳媒的路子,把科學上的新發現、新進展傳遞給社會。沙塵暴專題,就是基於這樣的想法而製作的。

憑藉自己多年科學考察和研究得出的經驗,李栓科認識到,地球上的規律就是,該是沙漠的地方就是沙漠,就像人的頭髮該長在頭頂上。植樹造林也是這個道理,這些在科學家圈子裡都是常識性的,但是,大眾媒體的報導都是不完整的,應該有這麼一份媒體來把完整的信息告訴大家。於是,在經過一年時間的準備之後,2003年4月號的《中國國家地理》沙塵暴專輯出版了,它集中反映科學界對沙塵暴研究的最新成果。正如李栓科預料的那樣,它獲得了大多數讀者和專家的好評。

從初創到常規的專輯製作

2002年,《中國國家地理》準備做一個新疆專題,按照常規做法,就是拿出一部分頁碼做一部分,另一部分內容放到下期再做。但是,李栓科判斷,雜誌的讀者群是這樣的:受過良好教育,有激情,有夢想,生活態度積極,內心健康向上。這部分人要求《中國國家地理》傳播的科學資訊是純淨的。加上他看到預備的內容那麼好,而且難以分割,於是,決定這一期就做這一個專題。

李栓科剛開始下決心的時候,雜誌社內部反對意見很大,因為一般雜誌要麼做連載,所謂雜誌,就是什麼內容都有,如果把雜誌做專輯,就有類似書本化的方向。但是,他決定嘗試一下。當時的《中國國家地理》月發行量是8萬冊左右,新疆專題出來之後,雜誌很快加印了幾萬冊。此後,這種做法在《中國國家地理》成為了常規做法,每一年大概有六期都是地理專題和地區專題。

「我現在做的工作是把科學家團隊和群體裡面的新發現、新進展,或者再發現,再認識及時通過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告訴讀者,做到這些,我們就成功了。」李栓科說。

採寫:本報記者 張弘

攝影:本報記者 郭延冰

 

 

相關焦點

  • 《中國國家地理》簡介
    《中國國家地理》辦刊宗旨  推開自然之門 昭示人文精華  我們的優勢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的主辦者是享譽中外的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及中國地理學會。  「記者+作家+科學家+藝術家」的策劃採編隊伍,使雜誌融科學性、觀賞性、收藏性和實用性於一體,成為中國高檔雜誌中的頂極品牌,並成功的進入發達國家和地區,她是了解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的平臺,也是你了解自己國家及世界不同區域自然和人文現狀的起點。
  • 以營地形態切入文旅市場,「中國國家地理」要打造地理文化主題的...
    36氪曾報導過的教育營地項目包括啟行教育、遊美國際營地教育等。與這些項目不同,「中國國家地理」想以營地形態切入文旅市場,打造以地理文化為主題的本土營地IP。 今年是「中國國家地理」創辦70周年,在用戶閱讀習慣從紙媒轉向線上平臺的大背景下,其雜誌年發行量每年仍處於增長狀態。
  • 戴爾助力《中國國家地理》創刊70周年特展
    2020年12月24日,在《中國國家地理》創刊70周年之際,戴爾以科技賦能攝影藝術,通過前沿產品及解決方案,為「巔峰之路——《中國國家地理》創刊70周年特展」活動再添風採。《中國國家地理》創刊70周年特展揭幕戴爾科技集團全球副總裁周兵先生發表致辭本次特展,《中國國家地理》展出了改版20餘年來的300多張經典封面報導與優秀攝影作品。其中參展圖片《格陵蘭的冬天》憑藉真實還原格陵蘭小鎮Upernavik的北極風情驚豔現場觀眾。
  • 以五色為美,中國國家地理邀你記錄多彩貴州
    匯聚眾多少數民族的貴州是多彩的,中華五色中的青、紅、黃、白、黑,都在貴州有了具象的美——青色,生命與希望的象徵,是貴州的自然本色;紅色,活力與興旺的化身,是貴州發展的躍動之色;黃色,厚重與仁和的特質,是貴州人文的依託;白色,明亮與潔淨的代表,是貴州風物之靈氣所在;黑色,神秘與大氣的凝結,是貴州多民族文化的氣韻沉澱。
  • 中央電視臺《地理中國》欄目組探訪來鳳之謎
    來鳳新聞網訊(通訊員莫北釗)11月29日,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組走進來鳳,對江南第一古佛——仙佛寺、土家民俗文化、酉水河喀斯特地貌溶洞群進行探訪揭秘,發現來鳳震撼之美。地處武陵山區腹地的來鳳,是土家文化的發祥地,不僅有著優美的河谷自然風光、厚重的土家民族民俗文化、保存完好的土家村寨、吊腳樓、古院落,還有謎一樣的文化傳承與自然奇觀,土家人繁衍生息的獨特的地理環境及特有文化現象,一直有著神秘的色彩。
  • 從地理的視角探索中國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榮譽理事長劉嘉麒如此評價這本書:「用一幅幅吸引眼球的照片和妙趣橫生的語言,把中國的美好風光同當地的人文歷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以賞心悅目的享受和豐富知識的薰陶,讓人既覺得身臨其境,又心馳神往,實有一書在手,通曉天下之感,這是一部別具風格的人文地理和百科全書。」《這裡是中國》是由地理科普團隊——星球研究所創作的。
  • 巨型「穿山甲」亮相中國國家地理70年特展
    中國日報北京12月24日電 12月24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巨型穿山甲藝術裝置亮相《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創刊70周年「巔峰之路」特展。作為本次展覽的公益合作夥伴,WWF將通過此穿山甲藝術裝置,呼籲公眾關注這種雖身披鎧甲卻難逃瀕危命運的野生動物。
  • 中美合拍紀錄片《鳥瞰中國》將登陸美國國家地理頻道
    中國和美國合作的航拍高清紀錄片《鳥瞰中國》將於24日晚登陸美國國家地理頻道。這是繼中美友好形象宣傳片22日起在紐約時報廣場滾動播出後,又一展現中國形象的影視作品在中國領導人訪美期間與美國民眾見面。
  • 《我的世界》登上了《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我的世界》X《中國國家地理》,小蜜蜂嗡嗡來襲近期,《我的世界》登上了《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該雜誌是中國著名的地理刊物,其主要內容... 《我的世界》X《中國國家地理》,小蜜蜂嗡嗡來襲近期,《我的世界》登上了《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 中國國家地理推旅行版付費電子雜誌《行天下》
    中國國家地理旅行版付費電子雜誌《行天下》創刊號封面  給付費閱讀一個理由  2009年7月6日,中國國家地理旅行版電子雜誌《行天下》創刊號正式推出,據介紹,這是中國國家地理出品的第一本完全原創電子雜誌,採取付費閱讀的發行策略。
  • 《中國國家地理·雅安特輯》發行:全方位解讀雅安
    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16日電 (劉剛 王官富)16日,《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紀念大熊貓科學發現150周年雅安特輯》發行暨「天府之肺·熊貓故鄉」城市名片宣傳推介會在雅安市舉行
  • LILY商務時裝攜手中國國家地理推出全新合作系列 | 美通社
    近日LILY商務時裝攜手中國國家地理,跨界推出特別合作系列,打造以人文地理為主題的商務時裝,以服飾為媒介,讓「中國新女性」感知自然,與環境深度對話。在聯名熱潮中,LILY商務時裝通過此次與中國國家地理合作,在IP環境中擁有自有的品牌語言,傳遞特有的中國新女性精神已經對社會自然的關注,賦予品牌更豐富的精神內核。
  • 山水奇珍,女性致美 LILY商務時裝跨界中國國家地理推出特別合作系列
    2020年3月,LILY商務時裝攜手中國國家地理,跨界呈現特別合作系列,打造中國首套以人文地理為主題的商務時裝。從山川湖海到珍奇動物,此次合作收錄中國的人文地理風貌,並邀請風格主理人宋軼演繹#山水如衣#和#奇珍世界#兩大系列。LILY將自然致韻用藝術化手法融入時裝,同時呼籲消費者共同聆聽遠處需要關注的聲音。
  • 寶泉榮登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中國『曲峽』看太行」,《中國國家地理》第11期封面以此為題,並選用了一張氣勢磅礴的峽谷風光作為封面圖,引起了業內人士及旅遊愛好者的廣泛關注。 width="350" />寶泉榮登《中國國家地理》封面《中國國家地理》作為國內權威地理雜誌,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收藏價值,國內外眾多圖書館已經把該刊作為重點收藏期刊。內容以中國地理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區域的自然、人文景觀和事件,並揭示其背景和奧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歷史和考古等領域。
  •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代表團訪問美國、墨西哥
    日前,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代表團訪問了美國、墨西哥,同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就合作舉辦測繪地理信息系統局級領導幹部培訓班、中國測繪地理信息科技人員赴美參加學位培訓學習等達成廣泛一致,與麻省理工學院就舉辦中美地理信息企業高級管理人員研討班進行了探討,與墨西哥國家地理院就資源三號衛星數據應用、支持測繪地理信息產業單位開展互利合作等進行了深入交流。
  • 中國60年歷史地理雜誌走向全球 --《中國國家地理》英文版正式創刊
    並連同《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版雜誌社社長及總編李栓科先生、《中國國家地理》英文版出版人吳文貴先生及主編李永適先生共同揭幕了《中國國家地理》英文版雜誌創刊號,和在場嘉賓一起見證了這個歷史時刻。 作為廣受歡迎的《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的英文版,《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英文版由智睿集團出版,秉承「將中國帶向世界」的理念辦刊。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英文版旨在通過關於中國地理,歷史和文化的深度報導揭開這個擁有4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的神秘面紗。該雜誌的目標讀者是:在中國生活和工作的外國人,在國外有興趣了解中國的外國人以及上百萬出生在海外力圖尋根的華人。
  • 陳發虎、張國友:爭創世界一流學會,推動中國地理科學理論創新與技術進步
    目前中國地理學會擁有註冊個人會員 14000 多人,團體會員31個。擁有專業性強大的科學家隊伍。地理學領域共產生44位兩院院士,91位地理學家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14個中國地理學研究團隊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研究群體項目資助。
  • 戴爾助力《中國國家地理》創刊70周年特展 藝術遇上科技 再創...
    中國北京,2020年12月24日「科技與藝術」,戴爾助力《中國國家地理》70周年封面特展,XPS系列筆記本電腦、U系列顯示器滿足攝影師創作的多元需求。新的一年,戴爾將與《中國國家地理》聯合舉辦系列攝影師培訓及攝影大賽,以科技創新賦能攝影創作,與攝影師共創藝術之美。
  • 《記住鄉愁》海外版即將登陸國家地理頻道《華彩中國》欄目
    紀錄片《記住鄉愁》海外版將於2019年2月9日起通過美國國家地理頻道《華彩中國》欄目面向全球觀眾播出。海外版紀錄片改編自中央電視臺同名系列紀錄片,由五洲傳播中心與國家地理頻道聯合製作。海外版節目在整體上延續了《記住鄉愁》的精神氣質,以傳統村落為載體,以生活化的故事為依託,以鄉愁為情感基礎,以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核心,展現傳統村落的自然環境、人文景觀、民風民俗、鄉土之物、文化積澱等。為吸引更多的海外觀眾,此次海外版的改編邀請了國家地理頻道華裔主持人吳宇衛(George Young)擔綱主持。
  • 大興安嶺專題紀錄片將在CCTV-10《地理·中國》播出
    CCTV-10《地理·中國》即將播出2020年11月9日-11日,央視科教頻道將在每天17時27分播出大興安嶺專題紀錄片。該片分為《雪原奇觀》(上、下),《林海謎蹤》三集。據悉,自今年初,《地理·中國》欄目組在大興安嶺地區進行拍攝,經過將近一年時間的打磨,製作出專屬大興安嶺的紀錄片。CCTV-10《地理·中國》屬科普類電視欄目。以地質科考為線索,以普及地理學知識為宗旨,介紹地質學的新發現、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質地貌的新、奇、特、美。欄目在帶著觀眾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時,傳播科學知識,並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