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傳播應強調基礎研究的重要性

2020-12-21 中國科協

「我大半輩子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基礎科學研究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還在持續進行相關的研究工作。在我看來,只要等待的時間足夠長,非常基礎的研究也可以對人類健康產生巨大的影響。」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在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上如是說。他認為,在進行科學傳播、提升公眾科學素質的過程中,要向大家強調基礎研究的極端重要性。

在大會的視頻報告中,萊維特回憶了自己還是個年輕小夥時,有四位科學家成為了他心中的英雄:弗朗西斯·克裡克和詹姆斯·沃森一起提出了DNA的雙螺旋結構;另一位是約翰·肯德魯,第一個解析了蛋白質三維結構的人;最後一位是馬克斯·佩魯茨,分子結構生物學的先驅人物。值得一提的是,克裡克和沃森都是佩魯茨的學生和實驗室成員。最不可思議的是,這四位科學家在1962年同時獲得了諾貝爾獎。

讓萊維特印象深刻的是,1962年底,肯德魯製作了一檔科學教育類電視節目,名字叫做《生命之線:分子生物學導論》,講的是細胞內的生物學革命、蛋白質解析等。該節目從1964年1月4日開始播出,形式新穎,內容水平高。

重大基礎科研成果通過電視科普的形式進行傳播,對萊維特今後的科研生涯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1967年,萊維特來到劍橋攻讀博士,師從肯德魯。這也是為什麼提到科學傳播的價值時,萊維特深有體會的原因。

此後,萊維特所有的興趣都圍繞著基礎科學展開。他的親身經歷證明了,一些看似非常純粹的基礎科學最終會得到大量應用。

「今年,所有人都在尋找針對新冠病毒的抗體,因為抗體是人體最神奇的防禦系統。當病毒來襲時,它能檢測識別到病毒,並阻止病毒感染我們的身體」,萊維特介紹。

1987年,萊維特來到史丹福大學建立了結構生物學系,他還作為科學諮詢委員會成員,加入到了一家名為蛋白質設計實驗室的初創公司。當時,他的一項核心研究是通過電腦程式製作出一個特定抗體的模型。

此後,他研發的多尺度計算模擬方法和軟體幫助公司設計優化了人源化抗體。很多公司因此大量投資蛋白質設計實驗室,製造了許多抗體藥物,比如大名鼎鼎的赫賽汀和安維汀。僅在2012年,他們就從專利使用費中獲益4億多美元。

來源:科學網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麥可·萊維特:科學傳播應強調基礎研究的重要性丨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
    「我大半輩子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基礎科學研究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還在持續進行相關的研究工作。在我看來,只要等待的時間足夠長,非常基礎的研究也可以對人類健康產生巨大的影響。」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在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上如是說。他認為,在進行科學傳播、提升公眾科學素質的過程中,要向大家強調基礎研究的極端重要性。
  • 【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專訪諾獎得主:注重基礎研究
    【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專訪諾獎得主:注重基礎研究 原標題: 本特•薩米埃爾松:應更注重基礎科學研究的地位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正在北京召開,本屆大會有10
  • 科學傳播的科學,真的科學嗎?
    既然用科學這樣的知識門類來給科學傳播蓋棺定論,為啥還質問它是否科學(合理)?我對此的回答是,雖然科學界多年來強調傳播科學(科普)的重要性,雖然科學家們每天都在與科學打交道、滿腦子都在質問科學意義,但他們和很多科普工作者,其實並不一定在以科學的手段傳播科學。
  • 「對科學本身研究的基礎」科學的四個基本概念
    【對科學本身研究的基礎】對科學本身的研究也需要基礎,也需要有一定的條件,沒有這些條件,即使是有專門的研究也得不出結果。這一欄目是對這一問題的敘述。前提研究,由這一研究可以進入科學,以此形成對科學本身的研究。四個基本概念仍屬於圍繞科學的基本研究,是基於人性、事理等研究以後所作的繼續。
  • 地球科學12個核心問題凸顯地熱研究重要性—新聞—科學網
  • 科學傳播逃不開對框架的使用
    當然這是在學術研究的視角下對框架的一種思考。近年來,也有一些從事科學傳播的研究者開始思考框架在科學傳播這個領域中的使用,或者說如何通過使用不同的框架來提升科學傳播的效果。,接下來我們著眼於框架在科學傳播活動中的應用,雖然我們可能對框架一無所知,但是實際上我們的所有科學傳播活動都離不開特定的框架,它無時無刻不在發揮作用,而如果我們對此有更理性的認識,這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開展科學傳播活動。
  • 李政道:新世紀基礎研究
    他對基礎研究之於源頭創新的重要性,以及我國在加強基礎研究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等重要話題,都有深刻而獨到的見解。我們相信,他有關基礎研究的這些精彩觀點和論述,必將對全社會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建設和提高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是為開篇。
  • 大變局下的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
    在由技術革新主導的大變局環境下,部分新聞從業者在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過程中,一味追求技術設備「高、精、尖」,過度強調新聞傳播類專業與工科技術型專業的相似性,片面地認為只有通過尖端技術才能打造「爆款」新聞,才能實現專業領域的突破。他們忽視了對新聞採訪、寫作、編輯、評論四項最基礎業務的訓練和打磨,忽視了對新聞傳播學作為人文學科的認識,在社會關懷和內涵素養的提升方面有所欠缺,難免陷入本末倒置的專業誤區。
  • 程國棟:從青藏鐵路看基礎研究的重要性
    青藏鐵路主要就是凍土問題是最大的技術難題,科學院在這兒做了幾十年基礎性的工作,今年終於派上用場了,我想出這個題目讓您通過這個案例,強調基礎研究的重要性。從50年代開始,歷屆黨的領導人對青藏鐵路都是十分關懷和重視的,但是由於兩個大問題在困擾著,一直沒辦法實施這個工程。一個是經濟實力,要花很多錢,當時我們的國力不具備。第二個就是凍土技術問題沒法解決。經過這20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已經具備了這兩個條件。
  • 銅川市公民科學素質與科普文化傳播研究中心成立
    11月25日,銅川市公民科學素質與科普文化傳播研究中心成立揭牌儀式在銅川職業技術學院舉行。省科協黨組副書記丁德科、銅川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楊建波共同為研究中心揭牌並分別講話。他強調,科學素質是衡量一個民族整體素質和未來發展實力的重要體現,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省科協將全力支持研究中心發揮平臺作用,創新開展工作。同時,他希望共建雙方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積極開展科學普及研究、科普文化傳播等工作,努力為公民科學知識普及、科學素質提升提供更大助力。
  • 「地球宏觀科學現象的月基觀測研究」項目啟動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地球科學部常務副主任柴育成指出,「探索、人才、工具、融合」是基金委重大項目的定位,並強調了重大項目中交叉合作的重要性。結合當前中大型項目運行和實施過程中的問題,柴育成指出應以此項目啟動為契機,從「梳洗打扮」改為「素麵朝天」,反覆研討、思考,不斷凝聚科學方向,科學深入組織實施,最終形成創新性重大科學成果。
  • SCI論文前言的寫作套路及強調重要性最全句型模板!
    論文的Introduction的基本要素及邏輯關係一般包括:· 1 背景,背景和或論文重要性· 2 簡要回顧相關的學術文獻· 3 研究領域中的問題、爭議/空白· 4 引出研究目的和研究問題或假設因內容過多,今天主要分享強調研究/主題的重要性:<主題/研究對世界、社會的的重要性><主題對學科的重要性><主題的重要性(給定時間範圍)><主題的重要性:要解決的問題>句型模板。
  • 撰寫科學論文應站在學術研究前沿選題
    根據賽恩斯編譯多年工作的實踐體會,進行科學研究或寫作學術論文,實質上就是與本學科、本專業權威學者的一種對話,是與本領域、本課題研究的最新最有影響的理論、觀點的一種討論。選題就是要選擇一個前人尚未解決且有研究價值的學術問題。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凡做學問都應有問題意識,也就是明確所要寫的論文解決什麼學術問題,要告訴同行一個什麼樣的觀點、結論,即與他人不同且高明的見解。
  • 韓啟德:科學傳播關乎人類未來
    科學不僅推動經濟發展,而且深刻影響了人類的世界觀、價值觀與思維方式,推動政治、社會與文化發展,公眾享有科學帶來的巨大利益。與此同時,社會給予了科學巨大投入,因此公眾有權知曉科學界在做什麼、做得好不好。科學只有取得公眾的理解,才能得到更大支持;只有在全社會弘揚科學精神,科技創新才能獲得肥沃的土壤。這些決定了當今社會科普工作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已有普遍的共識。
  • 區域品牌傳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中國在發展過程中也越來越意識到「對外傳播」和「對外推銷」的重要性,同時,隨著一些經濟區國家戰略的推出,例如中原經濟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首都經濟圈等,如何從一個傳播學的角度來思考區域的品牌規劃和傳播,是區域經濟研究和實踐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本文試圖從一個純理論角度來梳理區域品牌傳播研究中涉及的幾個重要問題,包括區域品牌的內涵、研究視角及傳播模式等,以期為後續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礎。
  • 我國科學普及工作的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了大會並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如何才能做好新時期的科學普及工作?《求是訪談》特邀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科技館原館長王渝生,為我們介紹我國科普工作的黃金時代。
  • 對年輕科學家的早期研究應給予更多關注
    【新聞隨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培養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年輕研究者身上承載著更多希望與可能,科技強國的建設也要求有理想、有情懷、有責任、有擔當的接班人永不斷檔。近日,新一批「科學探索獎」名單出爐,50位科學家獲此獎勵,他們的平均年齡不到40歲,最年輕的僅30歲。
  • 科學傳播也需要倫理的指引
    而如果從學術研究的視角來考察與科學傳播有關的倫理問題的話再比如,蘇珊娜·霍妮閣·普瑞斯特(SusannaPriest)等人編著了名為《科學傳播的倫理與實踐》(Ethics and Practice inScience Communication)的著作,概述的作者們從倫理為何重要,專業實踐以及案例研究三大部分論述了科學傳播的倫理問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們注意到,科學傳播面臨的挑戰恰恰在於傳播者隊伍的壯大,受眾的多元,科學內容的豐富等,而這也是需要提出倫理問題的首要動因
  • 劉海龍:從傳播到媒介:彼得斯與傳播思想史研究的進路[1]
    如果誤讀是一種普遍的困境,本書對文本的闡釋本身並沒有超越這一困境——研究交流理論本身也是一種與文本作者之間的交流,無法拔著自己的頭髮離地。如果把思想史的研究分成側重連續性和側重斷裂性兩種風格的話,彼得斯顯然屬於強調連續性的那一極。他通過對眾多文本的詮釋,以當下的問題為出發點,製造了一個可溝通、可比較、具有一定穩定內核的連續的「傳播(交流)」的觀念,然後在這個舞臺上讓所有演員同臺表演。
  • 邏輯學是科學的基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1974年頒布的七個基礎學科中,邏輯學位居其一,另外六個基礎學科分別為數學、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地理科學和空間科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201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每年的1月14日定為世界邏輯日。這充分說明邏輯學的重要性日益受到普遍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