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宏觀科學現象的月基觀測研究」項目啟動

2021-01-18 中國科學院

  4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地球宏觀科學現象的月基觀測研究」啟動會在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召開。國家基金委地球科學部和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有關負責人、項目學術領導小組成員、項目和各課題負責人、項目學術骨幹等共60餘人參加了為期一天的會議。

  「地球宏觀科學現象的月基觀測研究」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5年批准的重大項目,研究期限為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項目由中科院遙感地球所、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學、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五家單位聯合申請,研究員郭華東任項目負責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地球科學部常務副主任柴育成指出,「探索、人才、工具、融合」是基金委重大項目的定位,並強調了重大項目中交叉合作的重要性。結合當前中大型項目運行和實施過程中的問題,柴育成指出應以此項目啟動為契機,從「梳洗打扮」改為「素麵朝天」,反覆研討、思考,不斷凝聚科學方向,科學深入組織實施,最終形成創新性重大科學成果。

  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地球科學處處長段曉男指出該項目意義重大,希望注重基礎研究工作,增強理論體系建設;要以嚴謹的科學態度探求未知,全面、有效、客觀把握項目進展,使科學發現嚴肅、嚴謹、嚴密;要加強人才隊伍培養,形成獨具特色的隊伍體系。

  郭華東作項目總體情況介紹,包括項目的核心科學問題,研究內容與挑戰,實施方案與人員安排等,尤其強調將通過項目的研究,擬解決地球宏觀科學現象月基觀測的「看什麼」「怎麼看」「放什麼」「怎麼放」四個方面的關鍵科學問題。他希望項目組全體成員腳踏實地,科學探索,在此領域發揮引領性作用,取得前沿性成果;並指出月球是人類共同的資源和平臺,要凝聚更多國內外同行開展月基地球觀測研究,使之成為對地觀測領域革命性推動工作。通過本項目和進一步的持續性研究,為我國和人類未來建設月基對地觀測系統鋪墊科學基礎。

  會議聽取了五個課題負責人分別就五個課題的核心問題、研究內容與挑戰、突破與產出等內容匯報,並對課題匯報進行研討,提出了具體意見建議。會議還就項目科研管理、經費管理、成果共享與交流等項目管理辦法進行匯報、研討。聽取五個課題的報告後,基金委地學部副主任宋長青指出,「看什麼」是本項目最重要的科學問題,一定要把月基探測和地學現象緊密結合,採集新的不同的要素信息,用來解釋地球科學現象。與會人員就項目和課題的科學目標、研究內容和可能挑戰等進行了深入而熱烈的研討。

  郭華東作會議總結,指出通過研討對很多問題取得共識,應進一步針對專家對各課題研究方案和實施過程等提出的建議,凝練、完善、提高。要求大家能夠緊扣地球宏觀科學現象問題,開展月基觀測理論與方法研究,開闊思路,拓寬視野,抓緊時間,多下功夫,做出優秀的成果。

會議現場

  4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地球宏觀科學現象的月基觀測研究」啟動會在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召開。國家基金委地球科學部和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有關負責人、項目學術領導小組成員、項目和各課題負責人、項目學術骨幹等共60餘人參加了為期一天的會議。
  「地球宏觀科學現象的月基觀測研究」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5年批准的重大項目,研究期限為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項目由中科院遙感地球所、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學、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五家單位聯合申請,研究員郭華東任項目負責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地球科學部常務副主任柴育成指出,「探索、人才、工具、融合」是基金委重大項目的定位,並強調了重大項目中交叉合作的重要性。結合當前中大型項目運行和實施過程中的問題,柴育成指出應以此項目啟動為契機,從「梳洗打扮」改為「素麵朝天」,反覆研討、思考,不斷凝聚科學方向,科學深入組織實施,最終形成創新性重大科學成果。
  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地球科學處處長段曉男指出該項目意義重大,希望注重基礎研究工作,增強理論體系建設;要以嚴謹的科學態度探求未知,全面、有效、客觀把握項目進展,使科學發現嚴肅、嚴謹、嚴密;要加強人才隊伍培養,形成獨具特色的隊伍體系。
  郭華東作項目總體情況介紹,包括項目的核心科學問題,研究內容與挑戰,實施方案與人員安排等,尤其強調將通過項目的研究,擬解決地球宏觀科學現象月基觀測的「看什麼」「怎麼看」「放什麼」「怎麼放」四個方面的關鍵科學問題。他希望項目組全體成員腳踏實地,科學探索,在此領域發揮引領性作用,取得前沿性成果;並指出月球是人類共同的資源和平臺,要凝聚更多國內外同行開展月基地球觀測研究,使之成為對地觀測領域革命性推動工作。通過本項目和進一步的持續性研究,為我國和人類未來建設月基對地觀測系統鋪墊科學基礎。
  會議聽取了五個課題負責人分別就五個課題的核心問題、研究內容與挑戰、突破與產出等內容匯報,並對課題匯報進行研討,提出了具體意見建議。會議還就項目科研管理、經費管理、成果共享與交流等項目管理辦法進行匯報、研討。聽取五個課題的報告後,基金委地學部副主任宋長青指出,「看什麼」是本項目最重要的科學問題,一定要把月基探測和地學現象緊密結合,採集新的不同的要素信息,用來解釋地球科學現象。與會人員就項目和課題的科學目標、研究內容和可能挑戰等進行了深入而熱烈的研討。
  郭華東作會議總結,指出通過研討對很多問題取得共識,應進一步針對專家對各課題研究方案和實施過程等提出的建議,凝練、完善、提高。要求大家能夠緊扣地球宏觀科學現象問題,開展月基觀測理論與方法研究,開闊思路,拓寬視野,抓緊時間,多下功夫,做出優秀的成果。

會議現場

相關焦點

  • 從月球觀測地球(新知)
    原標題:從月球觀測地球(新知)   日前,嫦娥三號著陸器成功完成自主喚醒,工作正常。自2013年12月14日實現月面軟著陸以來,設計壽命為1年的嫦娥三號探測器已超期服役。衛星搭載的極紫外相機被形象地稱為嫦娥三號看地球的「眼睛」,主要任務是對地球周圍的等離子層進行成像探測。
  • 青海「冷湖天文觀測基地」建設項目正式啟動
    中新社青海德令哈7月23日電 (孫睿)23日,青海「冷湖天文觀測基地」建設項目正式啟動。當日下午,「2020年度青海綠色發展投資貿易洽談會——冷湖天文觀測基地建設項目籤約儀式」在青海省西寧市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紫金山天文臺臺長常進介紹,當今天文研究的重大發現都依賴於先進的觀測設備和望遠鏡終端,天文學的創新水平是各國科技實力的綜合體現和重要標誌。
  • 地震的宏觀先兆現象
    另一類由人的感覺器官直接覺察的地震前兆,統稱為宏觀前兆。  微觀前兆是指人不能感覺的微弱的地震異常活動。地面傾斜、伸縮、海平面的升降等,反應地球物理學現象變化的地磁、地電、地溫、電磁波、重力、水氡、水質成分等的變化。這些微觀前兆現象是由地震專業人員進行專業觀測研究。地震宏觀異常的觀測和研究是我國地震預報研究特色之一,曾經在海城、松潘、岫巖等大地震的成功短臨預報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 觀天地 | 天津大學召開「環渤海濱海地球關鍵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啟動暨建設方案諮詢研討會
    2021年1月12日,天津大學環渤海濱海地球關鍵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環渤海濱海地球關鍵帶野外站」)啟動暨建設方案諮詢研討會在衛津路校區科學圖書館一層報告廳舉行。近年來,學校先後成立天津大學表層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和地球系統科學學院,持續加強地學學科建設,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此次獲批建設環渤海濱海地球關鍵帶野外站不僅彌補了海岸帶關鍵帶觀測站在國際觀測網絡中的空白,更將為我國環渤海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資源開發以及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 地球觀測與導航領域戰略研究啟動 北鬥概念望爆發
    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十三五」戰略工作啟動,這將為我國衛星導航產業的長遠發展奠定技術基礎。記者昨日從科技部獲悉,地球觀測與導航領域戰略研究和技術預測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為該領域「十三五」的工作做準備,明確未來重點發展方向。
  • 我省新獲批3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日前,科技部公布了69個獲批新建的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名單,我省3個野外站獲批建設,它們分別是:依託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建設的黃土高原地球關鍵帶與地表通量野外觀測研究站,關中平原生態環境變化與綜合治理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依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建設的神木水蝕風蝕交錯帶生態環境變化與綜合治理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首屆空間地球科學學術研討會召開 聚焦地球系統發展演化
    新華網北京11月15日電(王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獲悉,首屆空間地球科學學術研討會11月14日在海南三亞召開,來自全國65個研究院所、高校、企業的近400位學者專家參加會議,圍繞水循環觀測與模擬,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觀測與模擬,月基地球觀測機理與方法,三極時空觀測與模擬,空間地球觀測新技術與新方法等話題展開探討。
  • 陝西省新獲批3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本報訊 (記者 張梅)日前,科技部公布了69個獲批新建的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名單,我省3個野外站獲批建設,它們分別是:依託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建設的黃土高原地球關鍵帶與地表通量野外觀測研究站,關中平原生態環境變化與綜合治理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依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建設的神木水蝕風蝕交錯帶生態環境變化與綜合治理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研究合肥市大氣汙染特徵和演變規律」項目啟動會召開
    「研究合肥市大氣汙染特徵和演變規律」項目啟動會召開 2020-10-12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太陽能資源評價研究項目啟動
    中國氣象報記者高琳報導 5月21日,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贈款項目《太陽能資源評價及其與光伏發電效率與效益相關問題研究》正式啟動。項目將對我國太陽能資源宏觀評價報告和太陽能資源圖譜、不同運行方式光伏電站的太陽能資源測試方案、光伏發電效率與氣象要素的相關分析結論,以及我國不同區域光伏發電高影響氣象因素等進行研究。  該項目由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牽頭,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北京中招環球投資諮詢有限公司共同參與,項目執行期為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
  • 陝西新獲批3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本報訊 (記者 張梅)日前,科技部公布了69個獲批新建的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名單,我省3個野外站獲批建設,它們分別是:依託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建設的黃土高原地球關鍵帶與地表通量野外觀測研究站,關中平原生態環境變化與綜合治理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依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建設的神木水蝕風蝕交錯帶生態環境變化與綜合治理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啟動建設地球和空間前沿研究基地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合肥7月16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安徽省發改委獲悉,作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協同創新交叉研究平臺,地球和空間科學前沿研究中心項目日前啟動建設。該項目將建設38個功能實驗室,在深地、深空和氣候環境變化等領域開展探測和研究,目標是建成引領我國地球和空間科學發展的前沿與應用研究基地。地球和空間科學前沿研究中心是國家發展改革委批覆建設的中科院「十三五」科教基礎設施之一,也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 大數據背景下的生態系統觀測與研究
    近年來,生態觀測技術發展迅猛,極大地提升了微觀和宏觀尺度生態觀測數據的獲取能力。例如:分子標記引入生態學領域引發了宏觀生物學研究的革命;穩定同位素技術可追蹤碳、氮、水等地球化學循環過程;高通量野外觀測技術,如渦度相關技術實現了對生態系統功能變化的直接測定。
  • 我國正式啟動「宇宙和生命起源與演化」等科技前沿項目
    來源:裝備科技微信公眾號 作者:鄒維榮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空間科學(二期)」正式啟動軍報記者北京7月4日電(記者鄒維榮)2018年7月4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懷柔科學城宣布「空間科學(二期)」 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正式啟動。
  • 讀懂地球:遙感大數據驅動下的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新聞—科學網
    現代遙感技術自上世紀60年代誕生以來,為地球科學尤其是地球表層科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來源和不可或缺的科技手段。
  • 陝西新獲批3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一個在神木~
    陝西新獲批3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一個在神木~ 2021-01-11 12: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環球科學》2013十大科學新聞:人類大腦計劃
    歐盟、美國分別宣布「大腦計劃」入選理由:人類基因組計劃後最宏大的研究項目。2013年1月和4月,歐盟和美國分別宣布投入10億歐元和38億美元,啟動大腦研究計劃。兩個宏觀「大腦計劃」的推出,將極大推動神經科學領域研究技術的創新與發展,因此被譽為人類基因組計劃後最宏大的研究項目。「大腦計劃」的成果獎有助於人類徹底理解大腦的運行方式,進而闡明意識的發生、思維過程等一系列科學謎題,也為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大腦疾病的治療奠定堅實基礎。
  • 地震科學研究的重要支柱之電磁觀測儀器
    地磁儀器地磁儀器是傳統地磁學觀測與研究的重要工具,其開始投入使用的時間,覆蓋了我國開展現代地磁觀測以來至今的各個時期,長達140餘年。地磁學觀測被引入地震預測的研究和實踐之中,成為傳統地球科學和新興地震科學一部分的雙重屬性的反映。
  • 中國科學院啟動X射線空間天文臺背景型號項目研究
    &nbsp&nbsp&nbsp&nbsp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晉):3月2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在北京啟動了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eXTP)空間天文臺背景型號項目研究。在2025-2035年間,eXTP將有望成為該領域國際領先的旗艦級X射線空間天文臺。
  • 關於組織申報新建生態環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通知
    為落實《2004-2005年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綱要》,我部將重點在生態環境、材料自然環境腐蝕、地球物理等方面有計劃地建設和完善國家野外站體系。經研究決定啟動新建生態環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遴選工作,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 申報方向  1、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站  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站主要是對我國農田、森林、草地、水域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演變過程進行長期綜合觀測和試驗、研究、示範的定位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