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地球:遙感大數據驅動下的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新聞—科學網

2020-11-28 科學網

 

現代遙感技術自上世紀60年代誕生以來,為地球科學尤其是地球表層科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來源和不可或缺的科技手段。

 

未來,遙感結合大數據,如何更好推動地球系統科學發展?傳統地球系統科學又如何更好適應大數據時代?對此,《中國科學報》記者近日專訪了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副院長張兵研究員,他從遙感大數據的角度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應對之策。

 

大數據開啟人類認知全新方式

 

張兵指出,地球系統科學需要全面、宏觀、及時的信息保障。翱翔太空的數百顆遙感衛星就是地球數據採集器,不斷為人類提供著超高維度和超高頻次的地球觀測科學數據。

 

「數據驅動型的知識發現首先強調的就是海量數據獲取的便捷性。」張兵解釋,當今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涉及的大氣、海洋、陸地、生態等要素的大尺度觀測幾乎都離不開遙感技術,多譜段、多尺度、多角度、多時相的遙感數據結合機器學習手段,使得遙感信息提取技術從統計模型、物理模型逐漸進入到數據模型階段,也就是遙感大數據時代。

 

大數據時代,大量的傳感器遍布世界各地,讓數據採集更加便捷;數據存儲、雲計算、高性能計算技術的突飛猛進,為海量數據的存儲、處理提供了「安身之所」和「用武之地」;智能遙感衛星系統的發展更是將數據獲取和信息提取緊密地融為一體。

 

「深度學習是機器學習的一種,都屬於人工智慧技術,為這些海量數據的信息提取和分析提供了無以倫比的工具,它含有超多隱層感知器,開啟了人類認知的全新方式。」張兵說。

 

機器學習自動發現潛在地學規律

 

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技術的突破,為這些海量數據的信息提取和分析提供了強大工具。

 

「不是人為設定特徵和模式,而是基於大量的已知數據,通過計算得出之前未知的知識和規律。」張兵說,「深度學習能夠自動地學習特徵,並對特徵逐層抽象提取,這都大大超出人類有限的『總結』、『歸納』出的特徵數量,進而幫助人類發現隱匿著的規律和知識。」

 

張兵以傳說中的「比薩斜塔鐵球試驗」為例進行了形象地描述,「這是一個通過有意識有計劃的物理實驗發現了不同重量鐵球的自由落體現象,研究者進一步就可以推導出物體運動公式和規律,這是一個經典的實驗歸納的科學發現範式。假如我們有許多遍布全球的數據採集器,記錄下了每一個物體自由落體過程的各種數據,通過機器學習方式同樣能夠直接做出準確的軌跡預測。」

 

當前,遙感數據也面臨著不同類型和結構的數據整合、海量數據的高效能計算、智能算法的遙感適用性、數據準確性與結果驗證等一系列挑戰。

 

相對常規圖片數據,遙感圖像數據由於其產生方式、獲取條件和應用等方面特徵具有明顯的獨特性,使得現有基於數碼照片設計的深度學習算法仍舊無法深入挖掘遙感圖像蘊含的相關信息;此外,遙感圖像觀測尺度大、場景複雜,現有網絡模型對遙感圖像的理解和特徵提取還存在明顯不足。

 

「地球系統科學研究對象極端複雜,這要求遙感大數據應用必須考慮面向對象的遙感知識庫構建和融合遙感特徵的深度學習網絡開發。」張兵說。

 

打破壁壘 實現數據共享

 

不過,張兵擔心的最大問題是數據共享,「大數據技術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但是,中國在數據共享方面的嚴重滯後很可能嚴重製約我國大數據技術的發展速度。」

 

張兵表示,我們發射的遙感衛星很多,但使用效率與國外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尤其是面向科學研究的遙感數據共享,包括基於自主數據的國際科技合作,遙感數據的獲取困難重重,數據共享嚴重不足。

 

在這方面,國外的經驗值得借鑑。他告訴記者,美國法律規定,聯邦政府投資的項目所產生的數據,只要不涉及國家秘密就必須對納稅人公開,這無疑促進了數據發揮更大效能。

 

目前,中科院已率先採取了行動。2019年以來,中科院先後發布了「地球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中國科學院科學數據管理與開放共享辦法(試行)》,這對於促進大數據驅動下的地球系統科學創新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相關焦點

  • 第四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舉行—新聞—科學網
    隨著觀測視角的拓展和分析計算手段的進步,今天的地球科學已經上升到「系統科學」的高度。從前為了現象描述而越分越細的地球科學,如今又回過頭來形成「地球系統科學」。 不辦開幕式、不設主席臺、院士與研究生平起平坐,7大主題、25個專題、以「漢語」作大幅度的跨學科深度交流……7月4日,為期3天的第四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舉行,來自大氣、海洋、行星、地質、化學、生物科學等多學科領域的千餘名華人學者齊聚一堂,共話當前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熱點難點,會場清新會風、濃濃的學術氣息給人印象深刻。
  • 遙感、大氣科學期刊編輯交流會在遙感地球所召開
    11月6日至7日,遙感、大氣科學期刊編輯交流會在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密雲衛星接收站召開。   交流會上,來自《遙感學報》、《中國圖象圖形學報》、《大氣科學進展》、《大氣和海洋科學快報》、《大氣科學》、《氣候和環境研究》等六個期刊的青年編輯,就策劃組織前沿熱點專欄、探索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提高期刊學術質量、研究期刊國際化及數位化發展、探討數據論文出版形式等期刊發展的熱點問題展開了積極而熱烈的交流和討論。
  • 地球科學12個核心問題凸顯地熱研究重要性—新聞—科學網
    建議「十四五」適當加大地熱基礎研究資助力度
  • 中科曙光助力「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用雲計算「讀懂」地球
    北京2019年8月19日 /美通社/ -- 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人們通過對地觀測、地表傳感器網絡、遙感技術等手段,獲取了海量的地球科學數據集,這些數據統稱為地球大數據。這議程的眾多目標中,地球大數據至少可以為實現其中八個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持,特別是純淨的水源、低廉的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全球變化、水下生命、陸上生命、健康和平等發展目標。 2017年中科院成立了為期五年的「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先導專項,其中大數據云服務平臺是「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先導專項的重要建設任務之一,屬於綜合型基礎設施項目。
  • 陳述彭:遙感應用與數字地球
    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名譽所長(1985-),資源環境遙感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前主任(1985-1993)。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委員(2002-)。長期從事地理與環境工程調查研究,涉及資源、能源與城市環境遙感,江河洪澇災害評估信息系統,生物量估算,海岸帶環境監測與全球變化等領域研究,致力開展地球信息科學與數字地球戰略研究。著有《地學的探索》6卷(1992-2003)等。
  • 大數據背景下的生態系統觀測與研究
    生態學已從一門依靠小規模合作與短時間個人觀測的實驗學科演化為一門實施長時間大規模觀測、跨學科合作的大數據學科。在大數據時代,如何獲取海量生態數據,如何基於大數據實現生態學「大」理論的發展和突破,服務於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等重大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首先論述了目前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現狀,其次分析了大數據時代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特徵,最後提出了我國大數據背景下的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發展建議。
  • 首屆空間地球科學學術研討會召開 聚焦地球系統發展演化
    地球系統是一個複雜的、不斷變化的系統。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基本的前沿科學問題如地球系統如何變化、地球系統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對全球變化的適應過程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未來地球系統如何變化等,都是科研人員長期攻關的重要領域。在這一過程中,空間地球科學為科學家提供了全新視角。
  • 遙感地球的脈動
    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空間信息服務,共同開展區域資源環境研究,也提上日程。而過去的10年,也恰逢中國衛星遙感科技大發展的時期。中科院院士郭華東曾判斷,經過40餘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遙感大國,已躋身國際先進水平行列。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空天院科研人員感到,他們大展拳腳的機會來了。
  • 鄰近效應影響熱紅外遙感數據獲解析—新聞—科學網
    非目標像元對目標像元的輻射貢獻示意圖         中國農科院供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簡稱資劃所)農業遙感團隊解析了鄰近效應對高空間解析度熱紅外遙感數據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環境遙感》。 論文第一作者、資劃所副研究員段四波介紹,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外學者就開展了高空間解析度可見光遙感數據的鄰近效應影響分析。鄰近效應是指經過大氣的散射,非目標像元對目標像元的輻射貢獻。鄰近效應使圖像中地物的邊緣變得模糊,從而導致圖像的鈍化和失真。為了獲取高精度的地表參數,需要消除鄰近效應影響。
  • 2020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中心...
    「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中心」(以下簡稱「科學數據中心」)是國家科技創新基地,是促進科學數據開放共享的重要平臺。「科學數據中心」依託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聚焦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領域,吸引、集聚、整合全國相關資源和優勢力量,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
  • 水圈微生物驅動地球元素循環的機制研究項目指南—新聞—科學網
    、繁衍、演化的基本物質,是地球系統物質遷移轉化與能量流動的重要介質。本重大研究計劃擬選擇典型水圈自然生境,通過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化學科學、信息科學等多學科的深入研究及深度交叉,結合新技術手段及平臺的開發與利用,系統揭示水圈微生物驅動碳氮硫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機制,完善生命與地球環境相互作用及協同演化的理論。同時,也為保護水圈生態服務功能、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保障地球生態環境安全等提供科學依據和解決方案,並為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 34年間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發布 —新聞—科學網
    這是目前我國發布時間序列最長的地表太陽輻射數據,標誌著我國在國際太陽輻射反演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近日,該成果以數據論文形式發表於《地球系統科學數據》。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員唐文君表示,地表太陽輻射是地球系統的主要驅動因子,驅動著地球系統的能量、水和碳循環。它是地表水文、生態、農業等陸表過程模擬的重要驅動數據,同時也是太陽能利用的重要指標。
  • 【中國科學報】遙感地球的脈動
    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空間信息服務,共同開展區域資源環境研究,也提上日程。而過去的10年,也恰逢中國衛星遙感科技大發展的時期。中科院院士郭華東曾判斷,經過40餘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遙感大國,已躋身國際先進水平行列。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空天院科研人員感到,他們大展拳腳的機會來了。
  • 走出地球系統科學誤區 拓寬空間時間視野
    另外一種誤解是把遙感科學或者數值模擬當作「地球系統科學」。遙測遙感是地球系統科學產生的前提,有了遙感技術才有全球的視野。汪品先告訴記者,一位德國科學家把遙感技術的發明比作「第二次哥白尼革命」:第一次依靠望遠鏡從地球向外看,建立了「日心說」;第二次依靠遙感技術從空間向內看,其結果就是「地球系統科學」。
  • 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三亞研究中心成立
    他希望遙感地球所認真踐行工作目標,充分利用空間對地觀測技術服務海南經濟建設發展,將三亞研究中心以及三亞衛星數據接收站建設成為中科院的窗口,並成為三亞市乃至海南省的窗口,為國家、地區的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科學數據和決策支持,為空間地球信息科技事業做出持續的、重大的貢獻。
  • 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2020年度...
    地球大數據專項將突破一系列技術瓶頸,形成資源、環境、生物、生態等領域多學科融合、獨具特色的地球大數據云服務平臺,成為支撐國家宏觀決策與重大科學發現的大數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構建大數據驅動的、具有高度影響力的數字地球科學平臺,全景展示和動態推演「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過程與態勢,實現對全景美麗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精準評價與決策支持;探索形成大數據驅動、多學科融合的科學發現新範式,提升中國科學院乃至國家層面地球科學領域數據資源的集成共享與挖掘分析能力
  • 「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科學考察」完成—新聞—科學網
    獲取的樣品   近日,隨著「向陽紅18」科考船安全停靠國家深海基地碼頭,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組織實施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2019年度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科學考察實驗研究
  •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百年地學新生機—新聞—科學網
    說它悠久,是因為早在1929年,地學系就正式成立;說它年輕,是因為2009年初,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才誕生,至今僅4歲有餘。因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而中斷的清華地學,在新時期煥發出新的生機。 復建百年地學 清華地學有著輝煌的歷史。
  • 資源| 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發布2...
    本文原標題:《資源 | 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發布2018年新數據清單》↑ 點擊上方「中國測繪學會」可快速關注我們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平臺」)是整合集成分散國家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科學家個人手中由科研項目產生的科學數據資源
  • 冰凍圈遙感:助力「三極」大科學計劃
    冰凍圈的變化與氣候、水循環和生態系統的變化有密切關係,其不僅直接影響全球氣候、海平面、湖泊和河流的變化,還會對生態與環境及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影響,因此冰凍圈科學在地球科學和人文科學中有著特殊地位。 冰凍圈科學主要研究自然背景條件下地球冰凍圈各組成要素的形成、發育、演化規律,以及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冰凍圈各要素和整體與氣候系統其他圈層之間的相互作用、轉化和影響;冰凍圈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全球和區域冰凍圈變化的適應、減緩和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