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三亞研究中心成立

2020-11-29 中國科學院

5月24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遙感地球所)三亞研究中心組建工作報告會在海南三亞舉行。來自科技部、國土資源部、國防科工局等國家有關部委領導,海南省及三亞市有關領導,中國科學院機關和有關研究所領導和相關專家等100餘人出席了會議。中科院副院長陰和俊,海南省政協副主席、科技廳廳長史貽雲,三亞市副市長李柏青出席會議並發表講話。

陰和俊對三亞衛星接收站的正式揭牌和三亞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賀。他指出,三亞站的建設運行使我國陸地觀測衛星數據直接獲取能力首次擴展到南部海疆,解決了我國南海和周邊區域長期缺乏遙感衛星數據的狀況,填補了我國民用對地觀測數據接收空白,對於利用空間信息保障國家利益具有重大意義。在三亞站基礎上成立的三亞研究中心以熱帶亞熱帶空間信息獲取與應用為主要方向,綜合開展資源環境、重大災害以及海洋科學等領域對地觀測應用技術研究,建設數字海洋,為海南省及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決策支持,是科技機構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體現,意義重大。他希望遙感地球所認真踐行工作目標,充分利用空間對地觀測技術服務海南經濟建設發展,將三亞研究中心以及三亞衛星數據接收站建設成為中科院的窗口,並成為三亞市乃至海南省的窗口,為國家、地區的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科學數據和決策支持,為空間地球信息科技事業做出持續的、重大的貢獻。

史貽雲指出,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海南省政府與中國科學院籤署的一系列科技合作協議,正是貫徹落實國家「十二五」規劃,進一步加強省院合作,深入實施國家自主創新戰略,推動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的重大舉措。他表示,海南省將與中科院共同推進三亞站和三亞研究中心的建設,充分發揮中科院的科技資源優勢,推動國家級科技研究基地建設,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育人才,促進海南科技事業更快的發展,共同為海南省社會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李柏青代表三亞市委、市政府向三亞站的正式運行和三亞研究中心的組建表示祝賀,指出其建設對三亞市經濟社會和科技的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三亞市一貫高度重視與中科院的合作,並將在今後繼續支持在三亞的中科院各科研機構的工作。他還表示,將進一步加強與全國科技界的合作,深入實施國家自主創新戰略,通過推動三亞旅遊信息化等各方面工作,提升三亞市的科技實力,實現社會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國防科工局系統一司等有關負責人分別發表講話。

會上,遙感地球所所長郭華東作了三亞研究中心組建工作報告,介紹了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的戰略定位、機構設置、人才隊伍、科研項目、核心競爭力、發展願景與理念,全國陸地衛星數據接收站網項目的總體情況、三亞衛星數據接收站建設與運行工作,以及三亞研究中心的發展思路、主要任務、研究領域,勾畫了2013-2020的發展路線圖。遙感地球所黨委書記、副所長趙忠明主持會議。

陰和俊、史貽雲、郭華東、李柏青共同為三亞研究中心、三亞衛星數據接收站、中國科學院-發展中國家科學院(CAS-TWAS)空間減災優秀中心三亞分中心揭牌。遙感地球所副所長劉建波、三亞市科協主席朱智川共同為三亞科普基地揭牌。

遙感地球所三亞研究中心是為滿足國家戰略需求,依託遙感地球所的科技資源和優勢,服務區域可持續發展而建立的區域研究中心,為遙感地球所下設的運行、科研和技術開發相結合的綜合性研究機構。會上同時揭牌的CAS-TWAS空間減災優秀中心三亞分中心為依託遙感地球所建設的CAS-TWAS空間減災優秀中心的下設機構。

相關焦點

  • 2019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考研招生簡章
    2019年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成立於2012年9月,在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中科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基礎上組建,為中科院直屬綜合性科研機構。
  • 2018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遙感非再生資源實驗室招聘客座...
    2018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遙感非再生資源實驗室招聘客座研究生公告 2018-07-23 16:56:15|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 為滿足一帶一路環境遙感項目工作需要
  • 招賢納士: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所與綠會聯合招聘客座研究生
    招賢納士: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所與綠會聯合招聘客座研究生 2018-11-01 18: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三亞80後女博士在農業遙感的科研路上不斷前行
    7年前,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三亞研究中心成立,崔貝隻身一人來到三亞,從事農業遙感工作;7年來,監測作物長勢、監測病蟲害、估算產量……崔貝幾乎每天工作10幾個小時,遇到棘手的項目
  • 2018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無人機航空攝影測量研究...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張兵研究員團隊主要從事高光譜遙感機理與方法方面的研究,因科研工作需要,現招聘博士後1名,具體情況如下:一、研究方向無人機航空攝影測量方向,從事航空相機定標、無人機影像幾何定向、正射糾正算法研發,基於計算機視覺的SFM(Structure from Motion)研究,圖像匹配、立體像對稠密點雲提取等三維重建算法研究
  • 遙感地球所與芬蘭氣象研究所籤訂中芬北極空間觀測聯合研究合作協議
    4月8日,在「數字絲路」高寒區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與芬蘭氣象研究所籤訂「中芬北極空間觀測聯合研究」合作協議。這一協議的籤訂是繼2017年5月遙感地球所和芬蘭氣象局在赫爾辛基籤訂備忘錄和今年1月遙感地球所訪問芬蘭氣象局及其北極空間中心成果的階段性後續推動,是「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高寒區任務組(DBAR-HiMAC)高寒區觀測和科學理解的數據和國際網絡中心,也是中科院國際合作重點項目和中科院A
  • 陳述彭:遙感應用與數字地球
    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名譽所長(1985-),資源環境遙感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前主任(1985-1993)。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委員(2002-)。長期從事地理與環境工程調查研究,涉及資源、能源與城市環境遙感,江河洪澇災害評估信息系統,生物量估算,海岸帶環境監測與全球變化等領域研究,致力開展地球信息科學與數字地球戰略研究。著有《地學的探索》6卷(1992-2003)等。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啟動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動態監測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獲悉,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組織中科院航空遙感中心、專項科學應急工作組、專項數據共享工作組等研究團隊,正式啟動了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動態監測工作,科學認知震區生態環境恢復進程。
  •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碳中和研究中心掛牌成立
    北極星大氣網訊:12月24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碳中和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掛牌成立。中心的成立將推進碳排放的科學研究,預估2030年和2060年的全球及我國碳收支特徵,研究規劃最優碳中和路徑的方法論,評估可能生態工程方案和轉換能源結構的科學途徑,為我國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科技支撐。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
    綜述及基本情況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以下簡稱「地面站」)是根據鄧小平同志1979年訪美期間籤訂的「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建立的,於 1986 年 12 月建成並正式運行,並由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了站名「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2007 年,地面站納入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的科技體系。
  • 遙感地球所科研人員走進首師大附中永定分校---中國科學院
    遙感地球所科研人員走進首師大附中永定分校 2017-03-15 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 【字體 小】 語音播報   3月10日,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遙感衛星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博士孫源受邀走進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永定分校
  • 海南實現衛星遙感信息全產業鏈孵化式招商
    圖為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三亞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三亞研究中心供圖中新網海口5月20日電 (記者 王子謙)海南省委深改辦(自貿辦)20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海南自貿區第三批制度創新案例。
  • 保障應急測繪 InSAR遙感技術應用研究中心成立
    封面新聞 記者 田之路近日,封面新聞記者獲悉,四川省測繪地理信息局測繪應急保障中心,與北京無線電測量研究所在成都舉行合作框架協議籤約儀式,聯合成立InSAR遙感技術應用研究中心。InSAR意為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理論與應用方法技術研究,目前已建立了較完善的區域性地表形變InSAR監測技術體系與工作方法,為我國地面沉降調查與監測提供了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短周期、高精度、大區域覆蓋的遙感技術手段。InSAR技術在鐵路沿線地面沉降、礦山開採沉陷、滑坡活動監測、地震等領域均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 遙感地球的脈動
    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空間信息服務,共同開展區域資源環境研究,也提上日程。而過去的10年,也恰逢中國衛星遙感科技大發展的時期。中科院院士郭華東曾判斷,經過40餘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遙感大國,已躋身國際先進水平行列。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空天院科研人員感到,他們大展拳腳的機會來了。
  • 三亞中科遙感信息產業園首個項目「太空科技館」正式動工
    11月9日,三亞中科遙感信息產業園重點項目——太空科技館奠基儀式舉行,這是該產業園成立以來首個開工建設項目。  據了解,該太空科技館項目規劃用地面積23.75畝,總建築面積4.7萬平方米。
  • 氣象局中科院合作加強衛星氣象遙感研究應用
    2013年11月20日,中國氣象局中國遙感衛星輻射測量和定標重點開放實驗室與中國科學院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交流會在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舉行,雙方籤署衛星氣象遙感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據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總工程師盧乃錳介紹,雙方將充分發揮在各自領域的研究優勢,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圍繞氣象衛星遙感的基礎研究與技術應用開展合作,促進遙感基礎研究在衛星氣象方面的深化應用。
  • 中科院大氣所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 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中新網北京12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碳中和研究中心24日下午正式揭牌成立,旨在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為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依託平臺與科技支撐。中科院大氣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吳國雄院士致辭說,碳中和是一個複雜的科學問題,要求實現人為源排放和人為匯清除相互抵消,研究涉及大氣、海洋、陸地、生態等多個領域,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十分必要,希望該中心在相關科學問題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為國家實現碳中和打下紮實的科學基礎。
  • 【中國科學報】遙感地球的脈動
    藉由衛星的眼睛看清地球,在一幅幅遙感圖上遨遊世界,及時發現全球變化和人類活動的蛛絲馬跡,這是中國遙感人的夢想。  近日,中科院公布了「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的「全球遙感空間信息系統」項目榜上有名。
  • 大氣所碳中和研究中心掛牌成立
    大氣所碳中和研究中心掛牌成立 2020-12-25 大氣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心的成立將推進碳排放的科學研究,預估2030年和2060年的全球及我國碳收支特徵,研究規劃最優碳中和路徑的方法論,評估可能生態工程方案和轉換能源結構的科學途徑,為我國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科技支撐。  儀式上,中科院院士、大氣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吳國雄和大氣所所長曹軍驥為中心揭牌。曹軍驥宣讀中心成立決定和人事任命。
  • 運城市衛星遙感大數據應用中心成立
    本文轉自【山西日報】;本報訊(記者王荔)為加快衛星遙感大數據技術應用,助推運城數字經濟快速發展,近日,運城市衛星遙感大數據應用中心掛牌成立。該應用中心將對運城市緊跟時代發展前沿技術,聚焦「六新」突破,加快數字產業化步伐,打造「三個高地」、建設「三個強市」提供有力的數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