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傳播逃不開對框架的使用

2020-11-09 談科論普

框架分析是社會科學領域一個重要的研究手段,著名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E. Goffman)認為「框架」是一種「解釋圖式」。也就是說,社會事件原本混亂無序,人的認識、能力卻是有限的,所以框架的存在使得人們能夠尋找、感知、確認以及標籤化社會事件與信息。當然這是在學術研究的視角下對框架的一種思考。近年來,也有一些從事科學傳播的研究者開始思考框架在科學傳播這個領域中的使用,或者說如何通過使用不同的框架來提升科學傳播的效果。


2007年,馬修·奈斯比特(Matthew Nisbet)和克裡斯·穆尼(Chris Mooney)在《科學》上發表了一篇評論,他們認為,科學家必須學會積極地為信息設置框架,以便讓這些信息對不同受眾具有相關性。並且通過設置框架可以與信息的核心價值產生共鳴,通過對某些方面加以強調可以精簡某些複雜的議題,同時也可以讓公民迅速地認識到為何某個議題很重要,誰應該對此負責,以及應該採取什麼行動。


當然,這也是從研究的角度來看待框架這個問題的,接下來我們著眼於框架在科學傳播活動中的應用,雖然我們可能對框架一無所知,但是實際上我們的所有科學傳播活動都離不開特定的框架,它無時無刻不在發揮作用,而如果我們對此有更理性的認識,這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開展科學傳播活動。

我們首先需要承認的,框架是隨處可見的,是不可避免的。就像《科學》上的那篇評論中所列舉的例子一樣,氣候變化,轉基因,演化等等都會被不同的人放到不同的框架中去陳述,當然目的是不一樣的。比如氣候變化可以被看成是嚴重的環境危機,或者一種公共健康危機,對農民和種植者的一種挑戰,一種日益增加的火災風險,或者甚至可以用更積極的方式把它看成是創新和經濟發展的一個機遇。

我們可以把框架看作是講故事的方式或者角度。美國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的報告《有效的科學傳播:研究議程》認為,「框架是以特定的方式安排信息以影響人們想什麼、相信什麼或者做什麼。」尤其是在具有爭議性的話題中,存在著可以用不同方式進行闡釋的「影響」。

而且,在使用框架時,我們也需要有倫理上的考量。因為有人可能傾向於認為設置框架就等同於撒謊——隱藏那些可能與受眾沒有共鳴的信息,或者有偏頗地陳述某些傳播者意欲表達的信息。因為強調框架被用來強調一個複雜議題的一個維度而非另外一個維度。當談及為爭議性議題設置框架時,不同的利益群體都會試圖以最有利於他們的方式來對信息設置框架。比如,科學家和研究人員會討論納米技術的經濟和社會收益,而環保非政府組織可能會試圖從未知風險方面為這種技術設置框架。不同的框架也會讓人們對信息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在開展科學傳播活動時,傳播者有必要考慮的問題是,傳播要追求精確性還是傳播的效能,或者說為了使傳播有效,它必須符合特定的倫理,還是只有符合特定的倫理,傳播才會真正有效。

對於科學傳播從業者來說,有關框架的研究能夠帶來一些實踐上的啟示。首先,我們需要認識到框架的重要性和泛在性,並且在傳播過程中刻意地設置特定的框架,從而實現傳播的效果和目標。其次,針對不同的目標受眾需要有不同的框架,也就是說要為受眾「量體裁衣」,不能期待一勞永逸或者說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通用做法,因為多元的受眾會有多元的需求,即便是對同一個話題,不同的人看法也會千差萬別。再次,傳播者在利用社交媒體進行傳播時也要了解和適應社交媒體所具有的框架,或者更傳統的稱呼是議程設置。實際上我們無法拒絕或者擺脫框架的影響,也時時刻刻離不開框架,那麼對於從事科學傳播的人來說,最好的出路就是融入到框架之中,並且積極地利用框架來開展科學傳播活動。


相關焦點

  • 科學傳播的科學,真的科學嗎?
    為什麼會有科學傳播的科學這個術語呢?因為科學傳播的學者們發現,自詡為最有科學知識、最講科學精神的科學家們,他們做的科學傳播工作不一定科學。我曾有多篇文章介紹過,科學知識並不能必然增加人們的科學態度(下面會進一步解釋),但我們看看周圍的科普工作,仍然是在壓倒性地傳播知識。大量研究表明,像轉基因這種爭議性比較大的議題,知識本身很難決定態度。
  • 李政道之子李中清:逃不開父親的手掌
    現在回想起來,我想逃開爸爸的影響,但是逃不開,就像孫悟空逃不開如來佛的手掌。」如今,李中清能熟練地使用中文。1973年,他第一次回到中國,大部分中文聽不懂,而且根本無法用中文回答。統戰部來接他的人跟他在國內的嬢嬢說,他是不是不能說話?在上海,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曾經單獨給李中清講課。 李中清很感激當初在國內遇到的機會,讓他好好地讀了很多書。「這跟在美國學中國史,完全不一樣。」
  • 科學傳播也需要倫理的指引
    脫離開上述幾個方面,我們可以繼續深入討論的話題還包括,科普的時機如何把握,科普內容是不是必須要有精確的科學來源,科研中的不確定如何向公眾傳播,科普因為負責任而有效還是因為有效所以就是負責任。,我們可以發現直接相關的文獻,包括論文和專著並不多見。
  • 從科學論佛法:科學定律都逃不出邏輯規律的範疇
    哲學思考數學化就是科學。科學公式是死板的,只有賦予哲學解釋才具有靈魂。宗教和科學不應該對立。凡是正確的都是科學,心法也是科學。牛頓力學三定律,第一定律:所有物體在不受外力的情況下,都會保持靜止狀態,或者沿著一條直線做勻速運動。
  • 對「科學傳播」這個術語的定義的探討
    從事科學傳播大抵上也需如此,只有搞懂了什麼是科學傳播,才能更好地讓這種傳播產生預期的效果,否則就有可能出現很多「假汝而行」的非科學和不科學。雖然「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不過用短短千百字的小文梳理清這些概念之間縱橫交錯的內在關聯以及發展脈絡顯然是力有不逮的,也遠遠超出了筆者自身的能力之外,我們不妨從一篇試圖對科學傳播進行當代界定的文章來稍加探討下科學傳播這個概念。
  • 打造國際一流科學傳播平臺,「鳳凰·紫臺聯合科學傳播中心」成立
    一直以來,紫臺認真開展科學普及和科學傳播工作,每年以科普基地為主要陣地的場館開放受眾達30萬人次,舉辦科普報告、論壇和活動數百場次。近年來,編撰出版了多本天文專業及科普書籍。「今天,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與紫臺本著優勢互補、平等互利、共謀發展的原則,共同合作成立鳳凰·紫臺聯合科學傳播中心。」
  • 蜂群單群飛逃不可怕,可怕的是集體飛逃,蜜蜂集體飛逃怎麼辦呢?
    導讀:養過蜜蜂的朋友都知道,中蜂念巢性差,在蜂群出現不良因素的情況下容易發生飛逃。比如外界蜜源缺少、盜蜂、胡蜂侵擾、巢蟲、蜜蜂病害以及蜂箱有異味等情況都容易引發中蜂飛逃。中蜂飛逃一般有兩種情況,單群飛逃與集體飛逃。
  • 科學使人類往哪裡逃?
    「我往哪裡逃躲避禰的面?」 ——詩139:7現代航天移民計劃「我往哪裡逃?躲避禰(神)的面……」,「雖然爬上天去,我(神)必拿下他們來……」(詩139:7,摩9:2-4)。至高的神清楚知道,世上有人在這末後不肯向祂真誠悔改迴轉,要想許多辦法,逃避祂的審判刑罰。
  • 美國《K-12科學教育框架》:實現STEM教育改革的第一步
    為此我們請身在美國大學的Alan Ma教授去找了下《 K-12科學教育框架》,原版書有200多頁,Alan Ma根據網絡資料翻譯了一些相關介紹,供大家參考學習!背景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國家研究委員會(NRC)2011年7月頒布了K-12科學教育框架,通過這份框架制定了美國「下一代科學標準」中最核心的部分。
  • 科學傳播是幹嘛的?
    ,而科學傳播,至今還沒向我們展示完它的每個形態。我們始終在和科學謠言作戰,用專業知識將科普進行到底。 探索最新奇有趣的科學領域 「引力波」究竟是什麼東西?諾貝爾獎得主的簡歷有多不走尋常路?「白金/藍黑裙子」背後到底是什麼原理在搞鬼?果殼通過自己的傳播平臺,緊跟熱點,用新奇有趣的形式陪大家一起了解科學。
  • 媒體框架與受眾框架的比較分析
    根據學者潘的觀點,主要有兩個源流,一是1974年戈夫曼出版了《框架分析》這本開山之作,第一次將框架的概念應用於分析傳播情境當中;二是1975年米斯凱提出的假設構建—基模,他認為知識是以數據結構的形式儲存在記憶中的,這就是框架[1]。
  • 逃不掉躲不開!高山、海底、偏遠海岸布滿可能侵入人體的塑料微粒
    逃不掉躲不開! 近年來,科學研究不斷證明對當地蛤蜊消費情況進行調查後,研究人員估計,奧林匹克海岸剃刀蛤蜊的消費者每年會接觸到60-3070種微塑料,如果是不加清理直接吃,那麼數量會上升至120-6020種。值得注意的是,貽貝和牡蠣這樣的軟體動物有一個濾食系統,這使得它們很容易攝入這些被汙染的塑料碎屑。而在塑料微粒中,包括來自北大西洋中部的塑料微粒中,發現了一種名為弧菌的海洋細菌數量高得驚人。
  • 韓啟德:科學傳播關乎人類未來
    事實上陰謀論者舉不出一個站得住的證據,如果公眾都懂得科學要求實證,即使不懂得目前人類已經掌握的基因操作技術無法獲得現在流行的冠狀病毒,也不會那麼容易被陰謀論所迷惑。第三個例子,最近上海發現兩例本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馬上就有些地方拒絕接受所有從上海來的人。
  • 馮驥才:一切生活的奧秘都逃不開這個字
    這是在荒灘野水中的花,是一年蕭瑟之際,最後開的花。它唯美卻熱情,是馮驥才藝術審美的象徵。 我就在這樣的蘆花世界中,採訪了馮驥才。 這個一直出現在中學課本中的,久聞大名的人,第一次坐在我面前,向我袒露自己的人生奧秘。
  • 融媒體時代科學傳播工作研討會召開
    科學傳播局副局長劉劍作主旨演講,分析了融媒體時代的機遇與挑戰,表示科學傳播局將積極引導全院科學傳播力量,儘快形成中科院科學傳播融媒體矩陣,力爭把中科院成果、中科院精神、中科院科學家、中科院文化立體式向公眾傳播。快手科技政務運營總監劉暢和字節跳動政務號合作總監賈臨遠,分別從「快手」和「抖音」的角度,分享了使用短視頻做好科學傳播的方式方法,並建議中科院充分利用資源搭建「快手」「抖音」矩陣。
  • [學子論文]「擬社會互動」與科學傳播
    但是,從目前的科技傳播現狀來看,科學技術知識依然是僅僅被少數的科技工作者所掌握,一般的普通大眾對於科學知識的了解程度依然處於較低的層次。這背後折射出來的是大眾傳播對於科學知識傳播的力所不及。 大眾傳播本身就肩負著對一般民眾進行社會化的職責,而進行科技知識傳播是其社會化職責的重要部分,而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大眾傳媒對於科技知識的傳播天然存在著許多困難。
  • 四川3次大地震,「大震逃不掉,小震不必逃」,是否不珍愛生命?
    12個月內地震統計多發的地震市民說:大震逃不掉,小震不必逃監控記錄了同一家人兩次地震時男主家裡的反應第一次:裹著被子奪命逃跑第二次淡定喊:「別跑」兩次反差之大,有網友調侃:五天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觀?網友直呼:四川人應該有的心態,「大震逃不掉,小震不必逃」。
  • 部署效率提高17倍,開源Metaflow,真正以人為本的數據科學框架
    我們可以從開源世界中獲得很多有益的東西,本著不重複造輪子的精神,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開源項目的成果。12月3日,Netflix和AWS開源Metaflow框架。Metaflow 框架最早是由Netflix公司(《紙牌屋》這部劇的出品方)開發的,旨在滿足從事嚴苛的現實數據科學項目的數據科學家的需求。
  • 用戶增長框架的搭建拆解
    編輯導語:用戶運營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用戶增長,有足夠的用戶才能保證後續運營起來的順利,用戶增長有很多種方式,選用最符合的進行操作;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用戶增長框架的搭建拆解,我們一起來看一下。用戶增長框架,是用戶運營的第一步;依靠增長框架獲取用戶,才能有後續用戶運營的環節,形成健康的用戶運營體系,促使業務向前發展。那麼如何搭建用戶增長框架呢?
  • 氣象預報信息"免費不免責" 網絡傳播不能太"任性"
    氣象法、《氣象預報發布與傳播管理辦法》《氣象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是我國網際網路氣象預報信息傳播法律法規框架,各方主體的責任、標準和評價體系、罰則都在其中。   網站平臺要充分認識氣象信息「免費不免責」。規範使用,就是要在法律允許的框架內使用   「我看手機上的天氣信息,一般會用兩三個軟體,然後綜合起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