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預報信息"免費不免責" 網絡傳播不能太"任性"

2021-01-14 人民網

原標題:網絡氣象預報信息傳播不能太「任性」

  部分網站平臺傳播氣象預報信息存在預報要素不準確、預報內容不全面、預警信息不規範、信息傳播不及時、來源時間不明確五方面問題。部分網站平臺未依法向氣象部門備案。

  氣象法、《氣象預報發布與傳播管理辦法》《氣象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是我國網際網路氣象預報信息傳播法律法規框架,各方主體的責任、標準和評價體系、罰則都在其中。

  網站平臺要充分認識氣象信息「免費不免責」。規範使用,就是要在法律允許的框架內使用

  「我看手機上的天氣信息,一般會用兩三個軟體,然後綜合起來看。」面對記者提出的如何看待氣象預報手機軟體問題,北京市大興區居民李磊磊這樣回答。

  「我一般不會通過手機軟體看天氣預報,感覺手機上的天氣預報沒準兒。」大興區居民張成對記者說。

  近年來,網站和手機App上大量傳播氣象預報信息,甚至出現了專門的氣象預報App。這些氣象預報傳播新渠道的出現,可以說方便了群眾,但在準確性、及時性等方面卻存在一些問題,有些行為甚至與相關法律法規不符。

  傳播信息存五種偏差

  網站、App傳播氣象預報信息準不準?

  北京市氣象局選取2016年12月21日至12月23日期間4次天氣預報和兩次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為評價時段,選取了屬地內提供氣象預報服務影響力、瀏覽量比較大的8家網站和下載量比較大的8個App,對它們提供的公眾氣象預報傳播、氣象災害預警傳播進行了評價並對結果進行了通報。

  「考察網站和App的氣象信息傳播,主要看內容一致性、傳播及時性、信息完整性。」北京市氣象局工程師逯熙介紹,他們通過採集多家網站和手機客戶端傳播的公眾氣象預報,與北京市氣象臺發布的氣象信息進行比較發現,問題體現在五個方面:第一是預報要素不準確;第二是預報內容不全面;第三是預警信息不規範;第四是信息傳播不及時;第五是來源時間不明確。

  「首先是預報要素不準確的問題。」逯熙說,2016年11月21日,一家天氣網站發布的天氣預報信息中,白天的最高氣溫、晚上的最低氣溫、天氣現象和風速等與北京市氣象臺的信息都比較一致。預報要素只存在一次風速和一次風向的偏差。

  據逯熙介紹,當天,一款氣象預報App的總偏差次數比較高。北京市氣象臺發布的白天最高低溫是零攝氏度,這款App則顯示為1攝氏度。北京市氣象臺發布的天氣現象是白天小雪轉陰,晚上陰轉晴;這款App則顯示小雪。此外,這款App在風速信息上也有一些偏差。

  逯熙說,當天,在傳播天氣預報信息的App中,偏差次數最少的是6次,偏差次數最多的為14次。

  2016年11月21日,在網站傳播的天氣預報信息中,也出現了預報內容不全面的問題。在4個時段中,有一家網站4次未傳播風速、風向信息。

  2016年10月27日15時45分,北京市氣象臺發布北京市霜凍藍色預警。在網站及App平臺中,只有兩家網站和一款App傳播了一次,其他網站均沒有傳播。然而,網站傳播的霜凍預警圖標存在不規範之處。逯熙說:「對於網站而言,預警信息傳播考評標準是兩次,這說明存在傳播不及時、不規範的問題。」

  「信息傳播不及時還體現在數據更新速度上。」逯熙說,在評價中,有3家網站的平均傳播時間超過了15分鐘;在App中,一款App的平均傳播時間最長,為30分鐘。

  「來源、時間不明確,這是第五個方面。來源不明確情況非常多。」逯熙說,網際網路氣象預報信息傳播,不僅在公共氣象預報上存在問題,在氣象災害預警方面也存在的問題,如未傳播預警信息、未解除預警信號、未按規定使用標準圖標等。

  「第一期氣象傳播質量評價以引導為主,是為了促使網絡平臺氣象預報信息傳播更為規範。」北京市氣象局工作人員介紹,這次評價並沒有打分排名,並且納入的網站和App還不全,今後還將有更多的屬地網站和App納入評價範圍。

  法律法規不容忽視

  記者了解到,北京市氣象局這次質量評議的依據是氣象法、《氣象預報發布與傳播管理辦法》《氣象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

  來自中國氣象局、北京市氣象局、北京氣象災害防禦中心的氣象法律法規專家告訴記者,這些法律法規是我國網際網路氣象預報信息傳播法律法規框架,各方主體的責任、標準和評價體系、罰則都在其中。

  「我國對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逯熙介紹,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臺站應當按照職責向社會發布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並根據天氣變化情況及時補充或者訂正。其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向社會發布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

  「我國與氣象相關的法律法規都鼓勵媒體和單位傳播氣象預報。」逯熙說,法律法規強調媒體和單位傳播氣象預報,應當使用當地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臺提供的最新氣象預報,並註明氣象預報發布的氣象臺名稱和發布時間,不得自行更改氣象預報的內容和結論。

  「網站平臺要充分認識到一點,即氣象信息『免費不免責』。規範使用,就是要在法律允許的框架內使用。」北京市網信辦網管處副處長徐磊說。

  「一方面,法律法規包含對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氣象臺站職責的規定。另一方面,也包含對氣象預報信息傳播機構的管理和規範。」逯熙說,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對氣象信息服務單位開展的氣象信息服務質量進行定期評價,並公示評價結果。行業標準中進一步規定,質量評價指標包括:內容一致性要求,傳播氣象信息內容需與當地氣象部門發布信息一致;及時性要求,公眾氣象預報和氣象預警信息傳播時間分別為15分鐘內和5分鐘內為合格;信息完整性要求,主要看是否標註氣象信息來源和發布時間。

  「網站平臺在對法規的理解、滿足用戶使用、保證用戶體驗和依法規範運行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徐磊說。

  中國氣象局政策法規司法規處處長李曉露說,製作、傳播氣象信息,若涉及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等嚴重問題,則可能觸犯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

  北京市氣象局政策法規處工作人員介紹,根據《氣象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規定,氣象信息服務單位應當向營業執照註冊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主管機構備案,並接受其監督管理。然而,這項規定也被部分網站、App忽略。部分傳播氣象信息的網站平臺,只在網信辦備案但沒有在北京市氣象局備案。

  「依法進行傳播,依法備案,是網站、App必須做的工作。沒有履行基礎的傳播義務就有罰則,網站應在最短的時間內對出現的問題進行調整。」徐磊說。

  「目前,有法律依據、有執法隊伍對網站違規行為做出處罰。」徐磊說,網站應根據通報提出的問題,對與法律法規不符的地方進行整改。

  常態工作機制待建立

  相關法律法規有明確要求,傳播氣象預報信息的網站、App為何不遵守?

  一些網站和App運營方有他們的說法。

  「第一個問題是數據標準,氣象信息肯定有官方數據,但官方數據以哪個為標準?第二個問題是有沒有統一的網站?」某天氣產品工作人員提出。

  對此,北京市氣象局政策法規處工作人員解釋,「要傳播北京的天氣信息,就要使用北京氣象臺的數據;如果要傳播深圳的天氣信息,就可以用深圳氣象臺的數據」。

  「對於各個公司來說,要對應這麼多氣象局,這個工作量就大了。」一款天氣App的運營工作人員說。

  「有的時候,數據源也會存在區別。數據來源可能是服務系統或者是氣象局,他們之間的數據源可能會不一樣。」一家門戶網站天氣產品負責人說,有時候客戶端上顯示的數據不一致,並不一定是最後環節的問題。

  一款天氣App的運營工作人員也認為,「有時候數據源就錯了」。

  記者發現,傳播氣象預報信息的網站、App也有一些困惑,集中在數據來源和標準問題兩個方面。

  「有時候官方發的數據比較多,每天更新的次數也比較多。有的平臺不是專門做天氣的,一天只會更新1至2次。我們也想了解各網站平臺一天採集多少次數據,這關係到我們根據各網站傳播時段進行評價。」北京市氣象局政策法規處工作人員說。

  「有的網站平臺獲取氣象信息數據的方式,可能是『遊擊隊』的方式。」徐磊說,與網際網路天氣預報傳播亂象類似的情況,也曾發生在PM2.5數據的傳播上。

  徐磊介紹,前年,北京市網信辦依據環保法規範了網上PM2.5信息傳播,告訴網站平臺哪些數據是不規範的、怎麼規範使用環保局的數據、怎麼規範傳播,同時對網站平臺開放了實時的、基於地理位置的精準信息接口等。

  「聯合相關部門參與的溝通機制正在建設,處於剛起步的階段。」徐磊說,網際網路發展迅速,網站平臺大量傳播氣象預報信息,在中國氣象局的指導下,北京市網信辦與北京市氣象局前期對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多方面的協商。天氣預報服務涉及到多個部門,之前溝通渠道確實不太完善,有必要定期開展溝通協調會。

  「我注意到有的網際網路氣象預報信息傳播,沒有標註時間,也沒有標註來源,一場暴雨預警信息可能是3小時前,有的網站平臺還在發布。」北京市氣象局政策法規處處長丁梅說,預警信息需要傳播最新的內容。氣象局與網際網路信息辦合作對網站平臺進行管理,也是為網站平臺提供服務。

  北京市氣象局政策法規處工作人員透露,網站平臺直接抓取官方預報基礎數據,這種機制和軟硬體設施還在建設中。在發布平臺或數據「直通車」建設完成之前,北京市氣象局希望能與各網站建立一對一的交流服務機制,能實時抓取,了解每天發布頻次,增加校對環節。(記者 張昊)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關焦點

  • 網絡氣象預報信息傳播存五偏差 部分平臺未依法備案
    氣象法、《氣象預報發布與傳播管理辦法》《氣象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是我國網際網路氣象預報信息傳播法律法規框架,各方主體的責任、標準和評價體系、罰則都在其中。  網站平臺要充分認識氣象信息「免費不免責」。規範使用,就是要在法律允許的框架內使用  □ 本報記者 張昊  「我看手機上的天氣信息,一般會用兩三個軟體,然後綜合起來看。」
  • 氣象局官員:氣象愛好者作天氣預報不會被"禁言"
    對於此前熱議的「氣象愛好者在網上隨意發布個人預測的氣象信息,可能會遭遇重金罰款」一說,中國氣象局政策法規司副巡視員張鈦仁表示,對於個人基於興趣愛好所作的氣象預報信息,通過各類媒體的各種方式,在朋友圈、QQ群中進行討論、分享的行為不在《辦法》規範內。
  • 上海天氣預報免費下載
    上海天氣預報免費下載將為您帶來一種前所未有的軟體體驗 快來下載天氣預報預報吧,內容精確到幾點幾分!上海天氣預報免費下載軟體亮點:【實時天氣信息】實時獲取您當前位置的天氣預報和空氣品質汙染指數;【逐小時天氣預報】輕鬆查閱24小時內天氣變化,提早預防早晚溫差過大;【7日天氣預報】簡約7日天氣,風向,溫度,空氣品質預報;【空氣品質預報】分時空氣品質和未來5天空氣品質信息查詢
  • 氣象工作者:天氣預報這樣出爐
    1 電腦管計算,人腦管拍板 7月27日上午10時45分,省氣象臺3樓,上一分鐘還安靜的預報中心,此時通過網絡系統,大屏幕上不斷出現滄州、石家莊、邢臺等各地氣象中心工作人員圖像。同時,通過呼叫測試通訊是否暢通的語音系統也不斷傳出動靜。這,就是全年365天雷打不動的天氣會商。
  • 探討觀點:未來氣象預報發展之路
    圍繞未來氣象預報發展的核心問題,這裡汲取各方面氣象專家的觀點,與大家共同展望與探討未來的氣象預報。氣象預報:無縫隙精準化是大勢所趨  如果對你來說,天氣預報仍是坐在沙發上,在《新聞聯播》結束後聽聽明後天的天氣如何,那你就太OUT(落伍)了。
  • 廣東:汛前檢查手機軟體傳播天氣預報情況
    中國氣象報記者李一鵬 楊群娜報導 很多公眾常常在支付軟體、社交軟體上獲取天氣預報信息。日前記者從廣東省氣象局了解到,根據省氣象局在汛期前對6款非氣象專業類手機軟體進行檢查的結果,只有一家在「是否與當地氣象臺發布預報結論一致」等4項指標上全部達標。  此次檢查了6款手機軟體的8個時次廣州天氣預報的傳播情況。氣象部門鼓勵各類媒體積極傳播天氣預報,並按照相關的行業和地方標準努力提升傳播質量。
  • 「今日氣象」十六大成就片——數值天氣預報
    功能全面的氣象監測網絡,為每天的天氣預報提供了第一手觀測資料。當大量的溫度、溼度、氣壓、降水量、風向、風速被轉化成數字信息傳送到氣象部門時,接下來氣象工作者的任務就是依靠這些基礎資料分析明天的天氣狀況,並把它用最簡明、準確的方式公布於眾。  隨著計算機科學的發展,數值天氣預報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迅速發展起來。
  • 氣象專家釋疑五大氣象熱點:天氣預報不準很正常(圖)
    明天是世界氣象日。今年世界氣象日的宣傳主題是「極地氣象:認識全球影響」,的確,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發展已經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人們對氣象的關注程度也正與日俱增。今年夏天會不會成為歷史上最熱的一個夏天?暖冬現象還將持續多久,對人類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為什麼科技這麼發達了,天氣預報還常常報不準?昨天,記者帶著這些問題採訪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多位氣象研究專家,聽聽他們的看法及分析。
  • 分等級預警 規範預警信息發布與傳播方式
    「氣象科普不僅要送農村、送社區、送學校、送企業,也要送領導,送政府部門,只有掌握科學知識、了解氣象預報、理解預警含義、明確應對措施,領導才能科學決策,部門才能有序聯動,公眾才能有效行動,才能科學、高效地預防災害,最大限度地避免傷亡。」河北省委副書記、省長張慶偉如是說。因此,將預警信息科學準確地劃分四個等級,並規範預警信息傳播途徑與方式成為《河北省暴雨災害防禦辦法》的重要特徵。
  • 「聯心」,氣象預報業務的開端
    1949年,全國氣象臺站只有101個,天氣信息情報及有關資訊圖表極少。每天只有兩張亞歐部分地區的地面天氣圖及一張間接推算的3000米高空圖。圖上測站稀疏,還有不少是成片空白。  預報員及整個預報組只有四五個人,因沒有專門的填圖員,進行分析預報的時間非常少。
  • 廣東省氣象局免費開放氣象數據接口
    氣象數據開放接口是廣東省氣象局面向網絡媒體、手機廠商、第三方氣象服務機構等用戶,通過web方式提供氣象數據服務的官方載體。現有數據接口主要包括天氣實況、天氣預報、預警信號、颱風數據、天氣插件、預警插件。後續我們將繼續豐富共享數據,推進氣象信息廣泛傳播。
  • 福建海洋氣象預報服務精細化提高 實現信息覆蓋
    中國網6月15日訊 福建省氣象部門開展臺灣海峽氣象預報服務業務已經40多年,針對福建沿海和臺灣海峽每天3次發布72小時海洋天氣預報,內容包括海峽天氣和風向、風速,為兩岸民眾提供氣象服務。2006年專門成立了福建省海洋氣象臺,製作、發布福建省沿海和臺灣海峽的天氣監測和天氣預報警報,2007年起開展了臺灣海峽及鄰近海域漁場氣象與海況預報,深受兩岸漁民的歡迎。
  • 中國民航氣象信息實現全面共享
    該平臺實現了民航氣象信息在國家層面的全面共享,是中國氣象和中國民航氣象資源共享的歷史性突破,有利於進一步提高航班運行效率,提升我國氣象服務的國際競爭力。該項目通過大數據、雲計算、網際網路等技術,向運輸航空、通用航空活動的航空公司、機場、空管、運行監控等主體,提供氣象大數據和預報預警產品共享與服務,進一步解決航路和區域氣象資料缺乏、低空氣象信息服務不足、航空運行過程氣象數據獲取效率不高、強對流天氣預報預警能力滯後等問題。
  • 智慧氣象揭秘風雲變幻|天氣雷達|劉安寧|氣象臺|氣象預報
    「梅姑娘」原地轉圈,小夥伴們的內衣都不夠用了,出門更是養成必看天氣預報的習慣。如今的天氣預報幾乎可以做到實時更新,時間可精確到半小時內所在區域是否下雨颳風,那天氣預報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呢?「天氣預報的結果很簡單,但是製作過程非常複雜繁瑣。」江蘇省氣象臺預報技術研發科劉安寧說,天氣預報簡單分為五個步驟:氣象觀測、數據收集、綜合分析、預報會商、預報產品發布。
  • 疫情防控通航氣象服務平臺上線免費開放
    從民航中南管理局獲悉,經過密鑼緊鼓地研發,全國唯一的疫情防控通用航空氣象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平臺),由中南管理局副局長陳維在電話會議上宣布,於2月19日正式上線。
  • 強化數據分析,精準天氣預報,人工智慧賦能氣象研究 | 智周報告核心版
    儘管現代氣象預測系統已經在數值預報模型上取得不錯的效果,但這種依賴人們對大氣物理的理解的物理模型常會收到各種各樣隨機因素的幹擾,無法滿足氣候覆雜多變的地區的預測需求。伴隨著以神經網絡為代表的人工智慧算法研究的發展和在應用領域的成功,氣象行業也在嘗試用統計算法代替或補充傳統數值模型。不少氣象單位、科研機構和科技公司都在不同的應用場景融入了人工智慧。
  • 氣象科普|天氣預報如何預測天氣?
    氣象的變化總是多端,而天氣預報在我們的生活中充當了重要的作用。氣象雷達發射電波,通過回波判斷降水強度及其變化,通過接收回波的時間判斷與雨雪雲層的距離。氣象衛星每時每刻都在探測和預報大氣變化情況,並進行全天時和全天候觀測,快速收集和處理數據信息,反饋給地面接收站,繪製圖像,確定走向。
  • 市民測量的溫度與氣象預報的氣溫為何不符?
    市民測量的溫度與氣象預報的氣溫為何不符? 氣象部門:兩者數據都沒錯,觀測環境不同造成上述差異 2013年07月26日 09:17:41   浙江在線07月26日訊嘉興的連日高溫,讓市民對近期氣溫的數據特別敏感。
  • 大氣科學專家稱:數值預報無法取代氣象預報員
    從古人用體驗和感悟進行天氣預報到預報員描繪天氣圖預判天氣,再到數值預報成為當前預報的重要基礎,預報準確率和時效性都有了大幅提高。數值天氣預報以氣象觀測資料為初值條件,通過大型計算機進行數值計算,再用流體力學和熱力學的方程組進行求解,進而預測未來一定時段的大氣運動狀態。    目前,全世界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把數值天氣預報作為製作日常天氣預報的主要方法。
  • ——記氣象部門2015年汛期氣象服務準備工作
    「今年,精細化氣象格點預報業務將在汛期正式投入應用,除了開展常規的氣溫和降水預報外,還包括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高溫、大霧等災害性天氣的格點化預報。」國家氣象中心業務科技處處長毛冬豔說。  儘管氣象部門預報準確率正逐步提升,但由於防災減災工作對氣象預報的要求越來越高,提高預報的精細化水平和準確率,提高氣象要素和災害性天氣分析預報能力,比以往更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