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氣象預報信息傳播存五偏差 部分平臺未依法備案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部分網站平臺傳播氣象預報信息存在預報要素不準確、預報內容不全面、預警信息不規範、信息傳播不及時、來源時間不明確五方面問題。部分網站平臺未依法向氣象部門備案。

  氣象法、《氣象預報發布與傳播管理辦法》《氣象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是我國網際網路氣象預報信息傳播法律法規框架,各方主體的責任、標準和評價體系、罰則都在其中。

  網站平臺要充分認識氣象信息「免費不免責」。規範使用,就是要在法律允許的框架內使用

  □ 本報記者 張昊

  「我看手機上的天氣信息,一般會用兩三個軟體,然後綜合起來看。」面對記者提出的如何看待氣象預報手機軟體問題,北京市大興區居民李磊磊這樣回答。

  「我一般不會通過手機軟體看天氣預報,感覺手機上的天氣預報沒準兒。」大興區居民張成對記者說。

  近年來,網站和手機App上大量傳播氣象預報信息,甚至出現了專門的氣象預報App。這些氣象預報傳播新渠道的出現,可以說方便了群眾,但在準確性、及時性等方面卻存在一些問題,有些行為甚至與相關法律法規不符。

  傳播信息存五種偏差

  網站、App傳播氣象預報信息準不準?

  北京市氣象局選取2016年12月21日至12月23日期間4次天氣預報和兩次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為評價時段,選取了屬地內提供氣象預報服務影響力、瀏覽量比較大的8家網站和下載量比較大的8個App,對它們提供的公眾氣象預報傳播、氣象災害預警傳播進行了評價並對結果進行了通報。

  「考察網站和App的氣象信息傳播,主要看內容一致性、傳播及時性、信息完整性。」北京市氣象局工程師逯熙介紹,他們通過採集多家網站和手機客戶端傳播的公眾氣象預報,與北京市氣象臺發布的氣象信息進行比較發現,問題體現在五個方面:第一是預報要素不準確;第二是預報內容不全面;第三是預警信息不規範;第四是信息傳播不及時;第五是來源時間不明確。

  「首先是預報要素不準確的問題。」逯熙說,2016年11月21日,一家天氣網站發布的天氣預報信息中,白天的最高氣溫、晚上的最低氣溫、天氣現象和風速等與北京市氣象臺的信息都比較一致。預報要素只存在一次風速和一次風向的偏差。

  據逯熙介紹,當天,一款氣象預報App的總偏差次數比較高。北京市氣象臺發布的白天最高低溫是零攝氏度,這款App則顯示為1攝氏度。北京市氣象臺發布的天氣現象是白天小雪轉陰,晚上陰轉晴;這款App則顯示小雪。此外,這款App在風速信息上也有一些偏差。

  逯熙說,當天,在傳播天氣預報信息的App中,偏差次數最少的是6次,偏差次數最多的為14次。

  2016年11月21日,在網站傳播的天氣預報信息中,也出現了預報內容不全面的問題。在4個時段中,有一家網站4次未傳播風速、風向信息。

  2016年10月27日15時45分,北京市氣象臺發布北京市霜凍藍色預警。在網站及App平臺中,只有兩家網站和一款App傳播了一次,其他網站均沒有傳播。然而,網站傳播的霜凍預警圖標存在不規範之處。逯熙說:「對於網站而言,預警信息傳播考評標準是兩次,這說明存在傳播不及時、不規範的問題。」

  「信息傳播不及時還體現在數據更新速度上。」逯熙說,在評價中,有3家網站的平均傳播時間超過了15分鐘;在App中,一款App的平均傳播時間最長,為30分鐘。

  「來源、時間不明確,這是第五個方面。來源不明確情況非常多。」逯熙說,網際網路氣象預報信息傳播,不僅在公共氣象預報上存在問題,在氣象災害預警方面也存在的問題,如未傳播預警信息、未解除預警信號、未按規定使用標準圖標等。

  「第一期氣象傳播質量評價以引導為主,是為了促使網絡平臺氣象預報信息傳播更為規範。」北京市氣象局工作人員介紹,這次評價並沒有打分排名,並且納入的網站和App還不全,今後還將有更多的屬地網站和App納入評價範圍。

  法律法規不容忽視

  記者了解到,北京市氣象局這次質量評議的依據是氣象法、《氣象預報發布與傳播管理辦法》《氣象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

  來自中國氣象局、北京市氣象局、北京氣象災害防禦中心的氣象法律法規專家告訴記者,這些法律法規是我國網際網路氣象預報信息傳播法律法規框架,各方主體的責任、標準和評價體系、罰則都在其中。

  「我國對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逯熙介紹,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臺站應當按照職責向社會發布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並根據天氣變化情況及時補充或者訂正。其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向社會發布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

  「我國與氣象相關的法律法規都鼓勵媒體和單位傳播氣象預報。」逯熙說,法律法規強調媒體和單位傳播氣象預報,應當使用當地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臺提供的最新氣象預報,並註明氣象預報發布的氣象臺名稱和發布時間,不得自行更改氣象預報的內容和結論。

  「網站平臺要充分認識到一點,即氣象信息『免費不免責』。規範使用,就是要在法律允許的框架內使用。」北京市網信辦網管處副處長徐磊說。

  「一方面,法律法規包含對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氣象臺站職責的規定。另一方面,也包含對氣象預報信息傳播機構的管理和規範。」逯熙說,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對氣象信息服務單位開展的氣象信息服務質量進行定期評價,並公示評價結果。行業標準中進一步規定,質量評價指標包括:內容一致性要求,傳播氣象信息內容需與當地氣象部門發布信息一致;及時性要求,公眾氣象預報和氣象預警信息傳播時間分別為15分鐘內和5分鐘內為合格;信息完整性要求,主要看是否標註氣象信息來源和發布時間。

  「網站平臺在對法規的理解、滿足用戶使用、保證用戶體驗和依法規範運行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徐磊說。

  中國氣象局政策法規司法規處處長李曉露說,製作、傳播氣象信息,若涉及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等嚴重問題,則可能觸犯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

  北京市氣象局政策法規處工作人員介紹,根據《氣象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規定,氣象信息服務單位應當向營業執照註冊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主管機構備案,並接受其監督管理。然而,這項規定也被部分網站、App忽略。部分傳播氣象信息的網站平臺,只在網信辦備案但沒有在北京市氣象局備案。

  「依法進行傳播,依法備案,是網站、App必須做的工作。沒有履行基礎的傳播義務就有罰則,網站應在最短的時間內對出現的問題進行調整。」徐磊說。

  「目前,有法律依據、有執法隊伍對網站違規行為做出處罰。」徐磊說,網站應根據通報提出的問題,對與法律法規不符的地方進行整改。

  常態工作機制待建立

  相關法律法規有明確要求,傳播氣象預報信息的網站、App為何不遵守?

  一些網站和App運營方有他們的說法。

  「第一個問題是數據標準,氣象信息肯定有官方數據,但官方數據以哪個為標準?第二個問題是有沒有統一的網站?」某天氣產品工作人員提出。

  對此,北京市氣象局政策法規處工作人員解釋,「要傳播北京的天氣信息,就要使用北京氣象臺的數據;如果要傳播深圳的天氣信息,就可以用深圳氣象臺的數據」。

  「對於各個公司來說,要對應這麼多氣象局,這個工作量就大了。」一款天氣App的運營工作人員說。

  「有的時候,數據源也會存在區別。數據來源可能是服務系統或者是氣象局,他們之間的數據源可能會不一樣。」一家門戶網站天氣產品負責人說,有時候客戶端上顯示的數據不一致,並不一定是最後環節的問題。

  一款天氣App的運營工作人員也認為,「有時候數據源就錯了」。

  記者發現,傳播氣象預報信息的網站、App也有一些困惑,集中在數據來源和標準問題兩個方面。

  「有時候官方發的數據比較多,每天更新的次數也比較多。有的平臺不是專門做天氣的,一天只會更新1至2次。我們也想了解各網站平臺一天採集多少次數據,這關係到我們根據各網站傳播時段進行評價。」北京市氣象局政策法規處工作人員說。

  「有的網站平臺獲取氣象信息數據的方式,可能是『遊擊隊』的方式。」徐磊說,與網際網路天氣預報傳播亂象類似的情況,也曾發生在PM2.5數據的傳播上。

  徐磊介紹,前年,北京市網信辦依據環保法規範了網上PM2.5信息傳播,告訴網站平臺哪些數據是不規範的、怎麼規範使用環保局的數據、怎麼規範傳播,同時對網站平臺開放了實時的、基於地理位置的精準信息接口等。

  「聯合相關部門參與的溝通機制正在建設,處於剛起步的階段。」徐磊說,網際網路發展迅速,網站平臺大量傳播氣象預報信息,在中國氣象局的指導下,北京市網信辦與北京市氣象局前期對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多方面的協商。天氣預報服務涉及到多個部門,之前溝通渠道確實不太完善,有必要定期開展溝通協調會。

  「我注意到有的網際網路氣象預報信息傳播,沒有標註時間,也沒有標註來源,一場暴雨預警信息可能是3小時前,有的網站平臺還在發布。」北京市氣象局政策法規處處長丁梅說,預警信息需要傳播最新的內容。氣象局與網際網路信息辦合作對網站平臺進行管理,也是為網站平臺提供服務。

  北京市氣象局政策法規處工作人員透露,網站平臺直接抓取官方預報基礎數據,這種機制和軟硬體設施還在建設中。在發布平臺或數據「直通車」建設完成之前,北京市氣象局希望能與各網站建立一對一的交流服務機制,能實時抓取,了解每天發布頻次,增加校對環節。

  製圖/高嶽

相關焦點

  • 氣象預報信息"免費不免責" 網絡傳播不能太"任性"
    部分網站平臺傳播氣象預報信息存在預報要素不準確、預報內容不全面、預警信息不規範、信息傳播不及時、來源時間不明確五方面問題。部分網站平臺未依法向氣象部門備案。這些氣象預報傳播新渠道的出現,可以說方便了群眾,但在準確性、及時性等方面卻存在一些問題,有些行為甚至與相關法律法規不符。   傳播信息存五種偏差   網站、App傳播氣象預報信息準不準?
  • 極端天氣事件增多 預警信息發布存部分「盲區」
    採訪人:本報記者 劉 毅 解讀人:中國氣象局有關負責人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發布《關於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信息發布工作的意見》,提出加快構建氣象災害實時監測、短時臨近預警和中短期預報無縫銜接,預警信息發布、傳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監測預警體系。當前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發布傳播中存在哪些不足,今後公眾能夠獲得什麼樣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服務?
  • 哪個平臺的天氣預報最準確?天氣預報最好哪裡看?
    網站發布天氣信息時主要存在的問題是信息不完整、與氣象臺結論不一致等,特別是涉及降雨的部分天氣圖形符號不符合國家標準。  廣東省氣象局表示,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氣象預報通過網際網路大量廣泛傳播,在給公眾帶來便利的同時存在來源不明,傳播不完整、不一致、不規範等問題。為了規範氣象預報傳播,確保公眾能夠及時、準確地獲取各級氣象臺依法發布的氣象預報信息,該局隨機抽查了廣州天氣、中國天氣網、騰訊天氣、新浪天氣、天氣預報15天、2345天氣、天氣網、搜狗天氣、360天氣、攜程天氣等10個網站。
  • 廣東省氣象局免費開放氣象數據接口
    氣象數據開放接口是廣東省氣象局面向網絡媒體、手機廠商、第三方氣象服務機構等用戶,通過web方式提供氣象數據服務的官方載體。現有數據接口主要包括天氣實況、天氣預報、預警信號、颱風數據、天氣插件、預警插件。後續我們將繼續豐富共享數據,推進氣象信息廣泛傳播。
  • 氣象專家為您詳細解釋:啥叫「數值天氣預報」
    說到底,數值預報其實就是用計算機算出來的預報。程維忠說:氣象網站向公眾提供發布數值預報的目的,是為了業務交流,也是成果展示。當然,數值預報也可以作為公眾衣食住行的參考,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多提供了一種服務。數值預報還不是很準確預報時間越長偏差越大目前我國許多氣象網站乃至手機APP裡,有向公眾提供7天以上天氣預報服務的。
  • 氣象局官員:氣象愛好者作天氣預報不會被"禁言"
    對於此前熱議的「氣象愛好者在網上隨意發布個人預測的氣象信息,可能會遭遇重金罰款」一說,中國氣象局政策法規司副巡視員張鈦仁表示,對於個人基於興趣愛好所作的氣象預報信息,通過各類媒體的各種方式,在朋友圈、QQ群中進行討論、分享的行為不在《辦法》規範內。
  • 強化數據分析,精準天氣預報,人工智慧賦能氣象研究 | 智周報告核心版
    而對突發事件的預測是傳統天氣預報模型的軟肋,因此藉助人工智慧進行預報是很有價值的嘗試。此外,在氣象數據過程,人工智慧的輔助能加快數據處理的速度,減輕判圖人員和預報人員的工作負擔。而在風能發電、農業、環境監測等不同行業,人工智慧也能因提高預測準確率而節省成本及增加管理效率。來自於中國產業信息網的數據顯示,未來5年中國氣象服務產業收入預計達到3000億元人民幣,而這其中人工智慧大有可為。
  • 廣東氣象服務社會化的探索與思考
    在建設全省統一管理的公眾氣象服務手機簡訊平臺的基礎上建設了廣東省氣象決策信息統一發布平臺,將全省各級應急責任人和基層信息員納入平臺管理,及時將預警信息發送給他們,由他們提醒和組織基層防禦。實踐證明這是提升基層防災減災能力較為行之有效的辦法。2012年全省共發布近3萬條、9億人次接收的決策簡訊。
  • 取消備案、關閉違法網站8868家!這些資質對網際網路企業很重要
    根據網絡公開報導,各級網信部門結合開展2020「清朗」、網絡直播行業專項整治、「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網絡環境專項整治、「自媒體」基礎管理專項治理等專項行動,依法查處一批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社會影響惡劣的網站平臺。 「依法查處擾亂網絡傳播秩序的違法網站。
  • 私募基金備案新規發布,7大要點,這五類備案無望
    因此,《備案須知(2019版)》進一步劃定不屬於私募基金的範圍,強調私募投資基金不應是借(存)貸活動。包括變相從事金融機構信(存)貸業務的,或直接投向金融機構信貸資產在內的五類情況不予備案。那麼,什麼樣的基金將不再合規?
  • 北京市氣象災害防禦條例
    氣象災害信息共享平臺的信息應當依法向社會公開。  第十四條 市人民政府應當每五年組織氣象主管機構及政府有關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氣象災害的種類、次數、強度和造成的損失等情況開展普查,進行風險評估。根據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結果劃定氣象災害風險區域,並向社會公布。
  • ——記氣象部門2015年汛期氣象服務準備工作
    除了預報預測預警準確以外,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得出、傳得快、收得到、用得好也至關重要。  據介紹,通過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國家、省、地(市)、縣各級部門之間將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信息傳播網絡。通過該系統,氣象預警信息可第一時間傳播到政府部門決策層;通過與各地原有預警信息發布網絡的對接,以及同三大通信運營商、各大社會媒體的合作,氣象預警信息也能夠快速傳播至公眾手中。
  • 2家北京平臺在湖南獲得備案?扒了51家公司後發現這些
    小憩注意到,在貴港平臺備案消息被網貸之家「扒」出來的當天,另外一家第三方媒體報導稱:其實湖南也有5家平臺通過了備案,有兩家是從北京遷入湖南的,這家媒體還參與其中(自稱參與了部分平颱風控前置盡調工作,截圖如下)。
  • 廣東:汛前檢查手機軟體傳播天氣預報情況
    中國氣象報記者李一鵬 楊群娜報導 很多公眾常常在支付軟體、社交軟體上獲取天氣預報信息。日前記者從廣東省氣象局了解到,根據省氣象局在汛期前對6款非氣象專業類手機軟體進行檢查的結果,只有一家在「是否與當地氣象臺發布預報結論一致」等4項指標上全部達標。  此次檢查了6款手機軟體的8個時次廣州天氣預報的傳播情況。氣象部門鼓勵各類媒體積極傳播天氣預報,並按照相關的行業和地方標準努力提升傳播質量。
  • 天氣預報為何有時不準 專家:四大原因引發偏差
    3月18日至20日,北京市氣象臺發布的24小時最高氣溫預報與實際情況出現較大偏差,實際最高氣溫比前一天的預報值偏低5℃—6℃。3月30日,北京市氣象臺預報夜間有雨,然而,這場雨第二天早晨7點40分才開始下,導致很多人在上班途中遭到雨淋。  更讓氣象工作者尷尬的一幕,出現在3月23日——世界氣象日。天氣預報那天是陰天,結果北京城區卻下了小雨。
  • 氣象科普|天氣預報如何預測天氣?
    氣象的變化總是多端,而天氣預報在我們的生活中充當了重要的作用。氣象雷達發射電波,通過回波判斷降水強度及其變化,通過接收回波的時間判斷與雨雪雲層的距離。氣象衛星每時每刻都在探測和預報大氣變化情況,並進行全天時和全天候觀測,快速收集和處理數據信息,反饋給地面接收站,繪製圖像,確定走向。
  • 智慧氣象揭秘風雲變幻|天氣雷達|劉安寧|氣象臺|氣象預報
    「梅姑娘」原地轉圈,小夥伴們的內衣都不夠用了,出門更是養成必看天氣預報的習慣。如今的天氣預報幾乎可以做到實時更新,時間可精確到半小時內所在區域是否下雨颳風,那天氣預報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呢?「天氣預報的結果很簡單,但是製作過程非常複雜繁瑣。」江蘇省氣象臺預報技術研發科劉安寧說,天氣預報簡單分為五個步驟:氣象觀測、數據收集、綜合分析、預報會商、預報產品發布。
  • 探討觀點:未來氣象預報發展之路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手機、網絡等方式關注天氣,不僅想知道是否會下雨,雨什麼時候下、什麼時候停,還想知道雨有多大,會給自己帶來什麼影響。而這,也是未來氣象預報發展的趨勢。  在第七次全國氣象預報工作會議上,「強化兩端,提高中間」成為與會代表們討論的熱點。
  • 什麼是ICP備案及如何辦理ICP備案 - 在國內託管網站的必備要件
    ICP備案的常見問題及解決技巧?什麼是ICP備案?英文全稱: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中文全稱:網絡內容提供商。ICP可以理解為向廣大用戶提供網際網路信息業務和增值業務的電信運營商,是經國家主管部門批准的正式運營企業或部門。網際網路信息服務管理辦法》指出網際網路信息服務分為經營性和非經營性兩類。
  • 玉田:微信公眾號成氣象信息宣傳平臺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劉萍報導 近日,河北省玉田縣氣象局不斷完善氣象服務渠道,官方微信公眾號「玉田氣象」上線成功,多次收到公眾的點讚好評,有效提升了部門形象,已經成為氣象服務的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