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科學傳播」這個術語的定義的探討

2020-11-09 談科論普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從事科學傳播大抵上也需如此,只有搞懂了什麼是科學傳播,才能更好地讓這種傳播產生預期的效果,否則就有可能出現很多「假汝而行」的非科學和不科學。

當然我們應該承認,因為目前科學傳播還並未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而且它與其他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也會從其他學科中借用很多理論,概念等,因而任何對它進行界定的嘗試都難以放之四海而皆準,「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種說法可能也適用於對科學傳播進行界定的專家和學者。

畢竟,科學傳播作為一個概念術語並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如果對其進行追根溯源,我們應該會發現有一個傘形概念或者說法,那就是科學大眾化,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同的文化形態和社會語境會衍生出歸結到這個傘形概念之下的不同術語和概念,其中就包括科學傳播,除此之外還有科學普及,公眾理解科學,科學素養,科學與社會,公眾參與科學,以及近年來頗受關注的公民科學等等。雖然「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不過用短短千百字的小文梳理清這些概念之間縱橫交錯的內在關聯以及發展脈絡顯然是力有不逮的,也遠遠超出了筆者自身的能力之外,我們不妨從一篇試圖對科學傳播進行當代界定的文章來稍加探討下科學傳播這個概念。


2003年,伯恩斯(T. W. Burns)、奧康納(D. J. O'Connor)和斯塔德邁爾(S. M. Stocklmayer)在《公眾理解科學》期刊上發表了題為「科學傳播:當代的定義」(Science communication:a contemporary definition)的文章。三位作者梳理了科學傳播的各個方面,同時也會上文提及的眾多術語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和分析,可以算是當時的集大成之作了。他們認為科學傳播是「採用適當的技能、通過適當的媒體、開展適當的活動和有效的對話,來使傳播對象產生意識、欣賞、興趣、輿論、看法和理解之中的一種或多種反應。」這也被後來的學者稱之為AEIOU模式。作者們還在文中對相關的術語進行了界定,比如公眾、參與者、結果和反應、科學等等,應該說作者們給出的這種界定基本上表達了西方科學傳播從業者和研究者的普遍看法,也是一個具有理論和實踐雙重意義的定義。

當然也有其他機構和學者嘗試著給出自己的定義,比如英國科技部和維康基金會在2000年的《科學、技術與社會調查報告》中認為,科學傳播是通過媒體、科學家共同體、政府或工業界,向非專家群體進行科學傳播的行為。細心的你也許會發現這個界定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同義反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了概念的界定方將焦點放在了誰是科學傳播者上。近年來,有關科學傳播的理論著作日漸豐富,但是都繞不開對科學傳播進行界定的問題,然而我們這裡並不能窮盡,只能略舉一二。比如蘿拉·鮑渥特(Laura Bowater)和基·約曼(Key Yeoman)基本上沿用了馬丁·鮑爾認為的科學傳播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看法,並分別對其進行了界定。莎拉·戴維斯(Sarah R. Davies)和瑪雅·霍斯特(Maja Horst)則把科學傳播界定為一種有組織的活動,其目的是傳播科學知識、方法、過程和實踐。美國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出版的《有效的科學傳播:研究議程》報告中認為,科學傳播是對科學的信息和觀點進行交流以實現一種目的或者目標,比如促進對科學和科學方法的更好理解,或者在與科學相關的爭議性議題方面更深入地理解多元的公眾觀點和關切。等等。

從國內來說,最早使用科學傳播這個概念的應該是翟傑全教授,他在1990年發表了題為《科學傳播學:一個亟待開拓的研究領域》的文章,並認為,科學傳播是指科學資料、科學知識、科學情報的交流、傳播和共享活動。同時,吳國盛教授認為,「科學傳播」就是把「傳播」的理念引入對「科學」的理解之中,用「傳播」的態度看待科學、對待科學。科學的「傳播」化,表明「多元、平等、開放互動」的現代觀念已經或正在進入科學事業中,進入科學與社會的關係中。當然也有學者嘗試著在中國的語境下給出更具包容性或者說全納性的一種概念,比如科技傳播與普及。

而實際上,國內很少有專題性論文去深入探析科學傳播的界定,但是大家又都在用這個術語,似乎就科學傳播是什麼達成了某種不成文但又存在共識的內涵。然而在現實情況下,我們會發現存在著很多術語混用的狀況,這一方面給界定科學傳播到底是什麼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另一方面也會讓科學傳播失去該有的嚴肅性。當然我們這裡不是要探討哪種界定更好一些,而是想表達這樣一種看法,那就是我們在承認科學傳播在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文化和社會語境下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的前提下,有必要對它進行某種程度上的界定,這不僅有利於為促進科學傳播成為一個學科奠定一定的基礎,因為「對科學傳播進行清晰而通用的界定,將有助於這個領域的發展走向成熟,幫助它成為一門真正的學科」, 也有利於科學傳播這項事業的全面發展。

相關焦點

  • 託福聽力技巧之託福聽力中的「術語定義」
    託福聽力講座涉及4大學科:藝術、社會科學、生命科學和自然科學,其中每門學科包含的科目眾多,學科內術語必然種類繁多,考生在有限的備考時間內不可能背完所有的學術詞彙,況且託福考試是沒有詞彙範圍的。此外,託福聽力考試不預設考生的專業背景知識,所有答案均在講座中有提及。那麼面對「術語定義」(通常會在考場上的電腦屏幕中顯示),考生可從如下方面著手練習。
  • 科學傳播也需要倫理的指引
    比如澳洲國立大學教授瓊·利奇(Joan Leach)教授與紐西蘭奧塔哥大學教授法比安·梅德韋茨基(FabienMedvecky)聯合編著了一本以科學傳播倫理為主要議題的專著,並發表了一篇論文,她們從科學傳播的角度探討了知識是否越多越好,我們是否需要去刻意地關注無知與忽視的問題,同時也借鑑其他領域的倫理,尤其是新聞倫理和公共關係倫理,來界定科學傳播的倫理。
  •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呼喚「術語的革命」
    話語是文化的載體,術語是話語的精華。恩格斯指出,「一門科學提出的每一種新見解都包含這門科學的術語的革命」。術語是理論的核心組成部分,集認知功能、工具功能、預判功能、標準化功能於一身,反映人類社會的認知形象,形成相應的世界圖景,是人們科學認識世界和自身的利器,並決定著一門學科的基本輪廓。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呼喚一場「術語的革命」。
  • 科學傳播的科學,真的科學嗎?
    :科學傳播屬於活動或知識門類,為什麼要用「科學」這個詞來形容?「科學傳播的科學」橫空出世作為實踐的科學傳播,誕生於現代科學產生之際,並隨著工業革命和二戰而逐漸羽翼豐滿。而作為研究領域的科學傳播,則成形於1970-1980年代。
  • 科學家已氣死:這些術語 你們都用錯了!-科學家,科學,術語,量子力學...
    許多科學術語已經被人們廣泛應用在了日常生活中。不過不幸的是,它們幾乎經常是被誤用的。一些忍不了的科學家站了出來,希望人們可以認識到這些問題,科學、準確地理解這些科學術語。以下是十個最經常被人們誤解的科學術語。
  • 關於六項腐植酸概念和術語的探討
    對此,必須科學地規範行業用語。現就行業內存在爭議較大的六項概念和術語,即「腐植酸名稱」「腐植酸原料」「腐植酸有機質」「煤炭腐植酸」「生物腐植酸」「腐植酸有機碳肥」等進行了歸納,請大家共同探討。  1 腐植酸名稱  關於腐植酸和黃腐酸的基本概念,且看如下兩種觀點。  觀點一:「腐植酸」包含「黃腐酸」。
  •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後:科學傳播究竟怎麼做
    一、科學傳播是什麼科學傳播主要特定組織藉助一定傳播渠道,向公眾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以提升公共的科學知識水平、技術技能和科學素養,促進公眾對科學的理解、支持和參與。 傳統媒體時代,科學家是科學傳播的主體,他們通過各種渠道,包括報紙、圖書、演講等向公眾進行科學傳播。作為「二傳手」的科學新聞記者承擔起了銜接科學家與公眾的責任,成為科學傳播的橋梁與紐帶。 如今,科學傳播已經演變成一個包括科學、健康、環境和風險傳播(簡稱「SHER」)在內的大傳播範疇,而不限於傳統意義上的科學傳播或者科技傳播。
  • 「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的術語學思考
    文章認為,術語集和系統術語集是科學語言的兩個功能性子系統,作為系統術語集要素的名稱需要藉助術語或屬概念名稱進入學科概念系統之中,名稱的命名需要找到所指稱概念在相應概念系統中的位置,進行跨學科和跨語種的協調,儘量採用中立的語詞。隨著新名稱在科學語言、日常語言的傳播,它們都將歸為統一,科學命名的最終結果難以改變「新型冠狀病毒」被大眾接受的現狀。
  • 術語不統一帶來混亂 科技名詞期待規範與創新
    科學技術名詞(及定義)包括了豐富的科技和文化內涵。人類在創造世界、推動科技向前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同時也創造和發展了無數的科技名詞,這些科技名詞作為知識傳播與科技交流的載體與工具,進而又促進著科技和文化的發展。  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簡稱全國科技名詞委)誕生在科學的春天裡。
  • 專家學者在京探討「公共衛生:傳播的力量」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在公共衛生事件中,媒體機構如何進行科學規範的報導,如何確保信息來源權威可信、事實準確及時?近日,由中國科普研究所主辦,中華預防醫學會、北京醫師協會、中國數字科技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協辦的刊媒惠-科學傳播工作營活動在北京舉辦,多位專家學者圍繞「公共衛生:傳播的力量」主題進行探討。
  • 講座回顧 | 桂起權:從解釋學觀點看邏輯術語的西學東漸
    桂起權先生是我國著名的邏輯學和科學哲學專家,在科學邏輯與科學方法論、非經典邏輯和辯證邏輯等領域取得豐碩成果。本次講座中桂先生為我們講解如何從解釋學出發、運用戴維森的三角測量的解讀法,對西學東漸過程中邏輯術語的不同翻譯版本進行整合和轉化。演講伊始,桂先生回憶起了自己初中時對《墨經》中有關光學的定理產生了興趣,進而喜歡上了物理學和墨辯邏輯。
  • 自動駕駛環運動規劃的相關術語和定義
    在上期我們分享了什麼是自動駕駛實時規劃(什麼是自動駕駛實時運動規劃)之後,我們將繼續分享自動駕駛實時規劃裡面的定義和術語,畢竟任何一個行業都會衍生出一定的定義和術語,只有理解這些定義和術語才能夠去理解這些意義和內容。本節描述了機器人規劃領域文獻中常用的關鍵概念術語,因此也介紹了自動駕駛車輛。
  • [學子論文]「擬社會互動」與科學傳播
    科學技術類信息的傳播,如:航天技術、衛星發射技術以及月球探測技術等,給人強烈的距離感。再加上這些科學技術本身有一套專有的學術術語,這些術語與普通的生活用語往往存在巨大的不同,因而導致科技信息的傳遞與受眾的接受能力之間出現差距。即使是採用了視頻、圖像等形式進行輔助,依然難以彌合受眾與科技信息之間的溝壑。
  • 現代心理學的人格理論和研究方法探討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在19世紀中葉以前,心理學的研究方法都是思辨式的,帶有經驗描述性質,因此尚不能稱之為科學。德國心理學家威廉·馮特把實驗法引進心理學,並於1879年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的心理學實驗室,由此開創了科學心理學。善於駕馭文字的作家寥寥數筆就能生動地勾勒出筆下人物的特徵,好的文學作品對人物的描述絕不僅僅限於他的容貌和行為,更重要的(至少是同等重要的)在於對人物性格的描繪和刻畫。
  • 交流兩岸名詞術語 促進科學文化繁榮
    兩岸已分隔半個多世紀,這個時期正是現代科學技術大發展的歷史階段。兩岸由於互不溝通,各自定名,導致科技名詞不一致。例如,飛彈/飛彈、軟體/軟體、太空梭/太空梭、等離子體/電漿、信息/資訊等,祖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稱謂各一。據大陸有關專家統計,在新興學科,如計算機科技名詞中,兩岸不一致的約佔到40%以上;其他傳統學科,不一致的名詞術語也大體在20%以上。
  • 翻譯必備術語庫推薦
    在翻譯實踐中,我們經常會因為某個術語的翻譯而犯愁,很多詞彙和表達在字典中都是查不到的,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學會運用術語庫來解決翻譯中的術語問題了。本平臺聚合了全國名詞委會權威發布的審定公布名詞資料庫、海峽兩岸名詞資料庫和審定預公布資料庫累計45萬餘條規範術語。覆蓋基礎科學、工程與技術科學、農業科學、醫學、人文社會科學、軍事科學等各個領域的100餘個學科。其中,術語檢索平臺採用新一代DISE(Data Intelligent Search Engine)智能檢索引擎,並推出了檢索聯想提示,以及個性化排序算法,帶來更優的用戶體驗。
  • 《聲學超構材料術語》團體標準通過專家審查
    2020年9月24日,由中國科技產業化促進會組織評審,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南京光聲超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普信科技有限公司牽頭起草的《聲學超構材料術語標準審查組由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南京大學物理學院、青島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凝聚態與技術研究所、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等相關單位的基礎科研和工程技術專家組成。審查組成員均為國內聲學行業領域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知名專家,熟悉國內外相關領域技術發展的方向和趨勢。
  • 反向傳播算法:定義,概念,可視化
    定義  向前傳播  通常,當我們使用神經網絡時,我們輸入某個向量x,然後網絡產生一個輸出y,這個輸入向量通過每一層隱含層,直到輸出層。這個方向的流動叫做正向傳播。  在訓練階段,輸入最後可以計算出一個代價標量J(θ)。  反向傳播算法  然後,代價通過反向算法返回到網絡中,調整權重並計算梯度。未完待續……  分析  可能是你們在學校裡做過用代數的方法來分析反向傳播。對於普通函數,這很簡單。
  • 十大「超級」科學術語:超我、超導、超弦
    美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10月24日刊文評選出迄今為止影響科學界的十大「超級」術語: 10、超音速(Supersonic):恩斯特·馬赫,1887年 顯然,supersonic最初用於表示頻率高得人耳聽不到的聲音,而現在這個意思用ultrasonic(超聲的)來表達。
  • 400條文化術語詮釋與英譯公布 專家:誤譯易引發誤解
    而涉及術語的,主要是科技術語的翻譯,其中又以中醫術語的翻譯討論最多。關於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的翻譯關注不多,因為「中華思想文化術語」這個概念是第一次提出,也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的意義所在。她透露說,參與「工程」的中醫傳播專家已開始整理、詮釋、翻譯中醫術語,首先選擇中醫中偏思想文化內涵的術語,比如「陰陽」「五行」等,中醫的臨床術語會在後期再作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