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在京探討「公共衛生:傳播的力量」

2020-10-20 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在公共衛生事件中,媒體機構如何進行科學規範的報導,如何確保信息來源權威可信、事實準確及時?近日,由中國科普研究所主辦,中華預防醫學會、北京醫師協會、中國數字科技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協辦的刊媒惠-科學傳播工作營活動在北京舉辦,多位專家學者圍繞「公共衛生:傳播的力量」主題進行探討。

活動當天,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金兼斌分析了媒體作為社會應急響應系統所應、所能發揮的獨特功能,並以新冠疫情為例,分析國內外媒體報導的表現、策略和得失,提出了一個社會整體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具備社會整合風險傳播能力。中國疾控中心生物安全首席科學家武桂珍用一手資料,介紹了新冠病毒的發現過程和目前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發進展,並對如何做好個人防護給出了建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段淑紅則介紹了傳染病的特點和秋冬季傳染病的概況,以及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

據介紹,中國科普研究所和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合作開展的「刊媒惠-科學傳播工作營」系列活動,旨在關注科學熱點問題和前沿科學進展,為科學家群體、媒體工作者群體和文創機構搭建交流互動、共創科學傳播內容的常態化平臺。中國科普研究所副所長王京春表示,刊媒惠-科學傳播工作營2020年的系列活動將成為連接科技工作者、大眾媒體和公眾之間的的平臺和橋梁。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吳凡:公共衛生科普需要傳播更需要「翻譯」
    採訪對象供圖由長三角公共衛生(網絡)電臺啟動暨阿基米德新媒體高峰論壇昨天在上海舉行,「新場景新傳播下的公共衛生健康傳播生態」論壇同步進行。在長三角四地衛健委的支持下,「長三角公共衛生(網絡)電臺」項目啟動。
  • 對「科學傳播」這個術語的定義的探討
    當然我們應該承認,因為目前科學傳播還並未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而且它與其他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也會從其他學科中借用很多理論,概念等,因而任何對它進行界定的嘗試都難以放之四海而皆準,「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種說法可能也適用於對科學傳播進行界定的專家和學者。
  • 與科學家面對面 探討後疫情時代的生活
    今天,與健康同行」為主題,邀請了包括科研院所、高校、公共衛生機構和企業在內的13家單位共計34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分別以線上微講座和線下科學集市的形式為大家解讀新冠疫情,傳播公共衛生知識,展示為健康生活保駕護航的最新科學技術和科研成果,探討後疫情時代大眾生活方式的轉變。
  • 先進高分子複合材料論壇開幕 專家學者共同探討行業發展
    受訪者供圖 人民網長沙11月8日電 11月7日下午,由株洲高新技術開發區主辦,株洲時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先進高分子複合材料論壇在長沙舉行,高分子複合材料領域的專家學者和企業精英們齊聚一堂,分享觀點、交流經驗、共享資源,共同探討行業最新動態,把握行業未來發展。
  • 專家學者探討北極航線開發與利用
    百餘名來自俄羅斯、英國、挪威、芬蘭、韓國等國家以及國內三十餘家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專家學者、行業人士圍繞北極航線開發與利用建設體系、國際合作機制、建設路徑與可持續發展、航行安全及應急保障、環境治理與海事法規等進行交流研討
  • 2019新型智庫治理暨思想理論傳播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2019新型智庫治理暨思想理論傳播高峰論壇在京舉行共同求索智庫治理和思想理論傳播的未來路徑  為充分發揮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角色作用、承擔職責使命,12月19日,由光明日報社聯合南京大學主辦的
  • 專家學者匯聚亳州探討老莊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
    2013年07月10日 22:43  稿源:中安在線   分享到:   來自國內、省內的知名專家學者7月11日將匯聚老莊故裡亳州,共同探討老莊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
  • 10位專家學者為您梳理2020年理論學術研究觀點
    「反封鎖與反制裁」問題成為黨史專家關注點  在全球抗疫鬥爭和中美貿易戰局勢背景下,「反封鎖與反制裁」問題成為黨史專家學者關注的一個重要側面。這些影視文化作品,用愛與力量奏響了時代的最強音。有學者在法律與發展的視角下,提出構建以「健康發展權」為核心、以發展為導向的公共衛生制度體系,通過推進公共衛生治理的系統化、法治化、人性化和國際化,在技術、制度和主體三個層面,全面實現公共衛生治理現代化的「發展目標」。
  • 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在京開幕
    來自全球23個國際、國家和地區的科技組織代表與相關領域頂尖專家參加會議,共話公眾科學素質提升與科學抗疫。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在開幕式上發表視頻致辭。大會支持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科學理事會、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發展中國家科學院代表向大會致賀辭。
  • 《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
    這些成就的取得,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政治優勢,體現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日益增強的綜合國力,展現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同舟共濟、眾志成城的強大力量。在疫情防控鬥爭中,廣大專家學者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發揮專業優勢,在分析疫情形勢、完善防控策略、指導醫療救治、加快科研攻關、修訂法律法規、促進國際合作等方面獻計獻策,為疫情防控鬥爭作出了重要貢獻。
  • 聚焦夏文化研究傳播 專家學者研討加強二里頭遺址考古
    孫自法 攝 中新網洛陽10月10日電 (記者孫自法)「加強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推動二里頭遺址考古和夏文化研究走向世界、融通國際」「下一步要按照世界遺產的標準,做好二里頭考古規劃」「二里頭遺址考古迫切需要加強力量擴大規模,發掘更多夏文化的信息和證據」……
  • 美國公共衛生專家指出:沒有吸取中國經驗是白宮抗疫最大失敗
    美國公共衛生專家、前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威廉·哈茲爾廷在接受央視記者採訪時表示,美國「很有可能」從去年12月就存在新冠病毒流行;而在疫情進一步蔓延後,美國政府在抗擊疫情上最大的失敗之一就是「沒有吸取中國經驗」。
  • 重磅|聚合多方專業力量 首寰文旅研究院正式成立
    北京商報訊(記者 胡曉鈺)為深度探討北京環球度假區為周邊區域及文旅產業帶來的發展新趨勢和產業新商機,2020(第七屆)中國主題公園和度假區峰會(SCPR)(簡稱「峰會」)於12月3日在京召開。峰會現場,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一級巡視員關宇,以及首寰外聘專家、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文旅部「十四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魏鵬舉共同為首寰文旅研究院進行了揭牌。
  • 學者探討"微閱讀時代" 解璽璋呼籲讀有分量的書
    中新網北京4月23日電(劉歡)文化學者解璽璋23日在北京表示,當代人應該多讀那些有分量、有質量的書,動輒提倡微閱讀、輕閱讀、淺閱讀,是放棄或逃避讀書人的社會責任、歷史責任的一種託辭。  23日下午,「世界圖書和版權日京版集團第11屆講壇」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
  • 第五屆京臺學者共研會在京召開
    10月24日,由北京中山文化交流協會、臺灣絲路文化協會、中央民族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聯合大學聯合舉辦的「第五屆京臺學者共研會」在京成功召開,本屆共研會以「弘揚抗戰精神,攜手民族復興——紀念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5周年」為主題,邀請京臺兩地20餘位學者圍繞會議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交流。
  • 滬上專家學者探討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培養新途徑
    東方網記者劉曉晶11月4日報導:3日,來自滬上各高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生導師及優秀學生代表齊聚東華大學,參加上海市第五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生論壇,對話學科領域知名專家學者,150餘名與會者共同探討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培養的新途徑。
  • 中美法專家齊聚廈大探討海洋核輻射
    原標題:中美法專家齊聚廈大探討海洋核輻射【摘要】 專家稱,人類生活在核輻射無處不在的星球,其賴以生存的環境,比如呼吸的空氣,喝的水和吃的食物都可能含有微量的放射性元素。來自法國輻射防護與核安全研究院的海洋生物學家Sabine Charmasson研究員,通過檢測海洋生物體內的汙染物質富集,對海洋環境汙染進行評估,告知公眾海洋環境汙染現狀。
  • 「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學學術評價」研討會在京舉行
    「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學學術評價」研討會在京舉行 2017年06月09日 20:2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王禧玉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王禧玉)2017年
  • 堅守常識 相信科學——讀懂抗疫中專家話語的科學力量
    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阻擊戰中,包括鍾南山、李蘭娟在內的諸多專家在疫情研判、科學防疫、藥物開發等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為我們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增添了信心。信心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專家們因其專業性、代表性,對於疫情的判斷更加科學準確,所傳遞出的信心更有力量。「我們有教訓、有體會、有經驗。
  • 中外專家學者齊聚桂林探討大數據時代測繪地理信息科學發展
    來自中國、美國、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瑞士、英國等國家科學院的數十位院士、數百名專家學者與會,圍繞「地理信息科學走向大數據時代的可持續發展」主題開展研討交流。此次會議由桂林理工大學和武漢大學共同主辦,以新時代大數據為背景,深入研討遙感測繪地理信息科學的理論和實踐應用以及校企創新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