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凡:公共衛生科普需要傳播更需要「翻譯」

2021-01-20 新民晚報

採訪對象供圖

由長三角公共衛生(網絡)電臺啟動暨阿基米德新媒體高峰論壇昨天在上海舉行,「新場景新傳播下的公共衛生健康傳播生態」論壇同步進行。在長三角四地衛健委的支持下,「長三角公共衛生(網絡)電臺」項目啟動。

論壇上,中國世衛組織聯合專家組成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進行了現場主題分享。作為一個曾經有過十年「媒體緣」的公共衛生專家,吳凡表示,「那時候我們盼望能有一個平臺,有一家電臺,有一個媒體,能夠把健康的知識傳播給大家,讓我們想說話的醫生們,能夠在這個平臺上,把他們想跟病人、老百姓說的話,進行很好的溝通。」

吳凡認為,媒體,本身是公共衛生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實並不是「你」和「我」,而是「我們」,「我們」大家一起來把這個工作支撐起來。媒體能幹什麼?媒體能引發社會對健康的關注,很多熱點的問題是媒體第一時間的報導,讓大家對健康的問題,健康的關注引發到一個高度。第二,幫助大家樹立每一個人都是健康第一責任人的意識。

面對突然襲來的疫情,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平臺,之於公共衛生應該處於怎樣的角色定位?吳凡表示,媒體是看社會的第三隻眼,媒體時時刻刻存在,通過媒體的放大作用,能夠更清晰地看到社會的角角落落,這對今天健全公共衛生應急體系是至關重要的。

吳凡還說,做好健康傳播、精準傳遞防控信息,站在公眾角度思考問題,站在觀眾立場上考慮問題,這是媒體的價值所在。媒體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做好醫務界和公眾之間的傳播者,不僅是橋梁和紐帶,還是重要的釋義者、翻譯者,把難懂醫學知識翻譯成簡單易行的醫學知識告知給市民。

「信息公開,有效的傳播一定是公開和透明的,恐慌是來自於無知和未知。」吳凡說,很多時候闢謠單靠政府部門是蒼白無力的,信息發布要讓民眾感受到他參與了全過程,用民眾聽得懂的語言傳遞信息才是關鍵。真正達到信息有效發布,健康教育抵達民心,才真正緩釋老百姓的恐慌和糾結。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相關焦點

  • 視點 | 科普需要正面傳播與闢謠糾錯雙管齊下
    中國的科普陣線歷來分為正反兩方面,即兩條戰線:一條是正面科普,傳播各個學科、行業、領域、前沿的科技知識、成果;另一條是反對迷信和偽科學,是糾錯式、反偽破迷式科普,這個方面同樣很重要。在網際網路飛快發展的新階段,人人都是媒體人,人人都是傳播者,很多社會上的寫手,打著科技傳播和科普的幌子,傳播一些虛假信息和偽劣科技,以吸引眼球和博得粉絲點讚。因此,在我們處於新發展階段的今天,我們更加需要理性的光輝照耀,增強識別能力,不為一些似是而非的信息迷惑,不為利誘而被騙,不為迷信而迷失。
  • 科學傳播也需要倫理的指引
    ,科普內涵外延的不斷拓展,科普受眾的日益多元,科普從業者隊伍的日益壯大,科普實踐也到了需要把倫理納入到考慮之中的階段,比如從公眾需求角度說,科普實踐是要一味地迎合需求還是要發掘更深層次的需求,從科普內涵外延來說,是否所有內容都應該拿來科普,從受眾角度說,科普內容如何做到因人制宜,量體裁衣,再從從業者的角度說,科普人員是否也首先要提升自身的科學素養,等等。
  • 專家學者在京探討「公共衛生:傳播的力量」
    近日,由中國科普研究所主辦,中華預防醫學會、北京醫師協會、中國數字科技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協辦的刊媒惠-科學傳播工作營活動在北京舉辦,多位專家學者圍繞「公共衛生:傳播的力量」主題進行探討。活動當天,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金兼斌分析了媒體作為社會應急響應系統所應、所能發揮的獨特功能,並以新冠疫情為例,分析國內外媒體報導的表現、策略和得失,提出了一個社會整體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具備社會整合風險傳播能力
  • 吳凡掛帥的研究院 張文宏領銜的重點實驗室 在復旦揭牌!
    吳凡掛帥的研究院 張文宏領銜的重點實驗室 在復旦揭牌! 研究院院長由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擔任,重點實驗室主任由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擔任。兩大機構的成立和建設也是貫徹落實上海市公共衛生建設大會和上海「公共衛生建設20條」的重要舉措。
  • 24小時不眠夜,吳凡張文宏胡必傑昨夜今晨都通宵了,今天他們向公眾...
    胡必傑告訴記者,對於新冠肺炎這種呼吸道傳染病,主要還是人際傳播,純粹通過「貨物」接觸傳播的概率還是很低的。  近期之所以「人、物同防」受到關注,一方面是因為我們人際傳播預防工作確有成效,防得很好,但當下由於國外疫情非常嚴重,這才讓國際貨物接觸傳播凸顯出來,獲得了關注。
  • 氣溶膠傳播到底是什麼?需要擔心病毒充滿了空氣嗎?
    擔心助長此類偽科學的氣焰造成更大的恐慌,當時就沒有發文駁斥,但今天舉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新聞發布會上,衛生防疫專家強調,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冠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不少自媒體已經開始藉助這一波趕緊「科普」氣溶膠傳播的「恐怖如斯」了,他們未必都是出於惡意,但確實有相當一部分人在不懂裝懂,複製粘貼收割流量,令人鄙視。花朵財經就氣溶膠相關問題採訪了包括上海、廣州、河南等地的多位醫學和傳染病學相關領域人士,在此正告各位:請不要恐慌,至少不要比昨天更擔心。
  • 「90後」航天博士吳凡的「小星星夜曲」
    新華社哈爾濱11月15日電 題:「90後」航天博士吳凡的「小星星夜曲」新華社記者楊思琪翻開《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關於科技創新、逐夢深空的內容,讓「90後」吳凡感到強烈共鳴。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總編:高福等人論文「有急迫公共衛生需要」
    1月29日,題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國武漢的初期傳播動力學》的論文在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官網上發表。論文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結論:「自2019年12月中旬以來,密切接觸者之間發生了人傳人。」這引發了外界的質疑,因為人傳人的結論在中國被真正公開,是1月20日由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院士對外發布的。
  •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公共衛生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公共衛生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建設項目全自動核酸檢測分析系統採購(二次)公開招標公告 公告信息:
  • 你需要讀完這些大咖的話
    國內不同行業專家對於人工智慧的觀點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說,利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的溯源,可以快速界定感染者,在人群和感染者之間豎起一道「防護牆」。「疫情之後我們需要反思,未來人工智慧如何改善城市管理,加快公共衛生體系的預警速度?醫療機構數據如何第一時間匯聚到大數據平臺,提前發出警報?」
  • 青春的夢想 青春的奮鬥·人物丨「90後」航天博士吳凡的「小星星夜曲」
    QB50項目;2015年,吳凡參與設計的「紫丁香二號」納衛星發射升空;2018年,由吳凡擔任衛星姿態與軌道控制系統設計師的「龍江二號」微衛星順利進入環月軌道……1993年出生的吳凡從小對航天知識有著濃厚興趣,現在是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一名博士研究生。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抗疫需要科學理性,更需要全球合作
    我也在世界免疫周給大家科普了一些專業術語:免疫學、免疫、免疫系統等,這只是我所研究的感染與免疫這一龐大而繁複的領域裡最基本的概念。此前,我在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的《流行病》(Pandemics:What Everyone Needs to Know),這本書的中文版即將通過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屬於「牛津科普讀本」系列圖書之一,書中對流行病常見的專業術語、歷次流行病的始末、疫苗研發、流行病期間的預防與護理等,都有詳細的介紹。
  • 英國封城,對於冠狀病毒新變種,你需要科普下
    冠狀病毒的新變種已在英國迅速傳播,並引起了國際警報,世界各國都在積極防禦和研究著。病毒的結構和複製周期新的冠狀病毒株更危險嗎?國外醫學博士指出:到目前為止,儘管變異的冠狀病毒可能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更快,但似乎並不太容易導致重病和死亡。
  • [招聘]英文文案翻譯 需要英語八級證書
    招聘單位:匯景控股招聘崗位:英語翻譯工作職責:1、全日制本科以上學歷,英語專業、新聞傳播、中文專業相關專業;2、2年以上文案撰寫工作經驗。有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文案輸出經驗,文字功底紮實,有廣告公司經驗為佳。
  • 曾光:疫情第二階段或持續1~2年甚至更長,或需要重視公共衛生
    曾光表示,從疫情暴發到現在為止是第一階段,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人類與病毒作鬥爭;第二階段馬上開始,全球開始大規模接種疫苗,終點是全球獲得普遍的免疫狀態,第二階段比第一階段的時間還要長,可能1-2年,甚至更長,而且這段時間將更殘酷,因為從國際大背景來看,現在是在全球疫情最高點上開始疫苗接種,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超過第一階段。
  • 為什麼光的傳播不需要介質?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比如空氣、水和鐵。但光的傳播不需要介質,它們可以在真空中傳播。那麼,聲音和光有什麼區別呢?為什麼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而光卻可以呢?一般而言,物質的密度越大,溫度越高,聲音的傳播速度越快。聲音在0攝氏度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31米/秒,在25攝氏度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6米/秒,在水中的傳播速度為1500米/秒,在鐵中的傳播速度為5190米/秒,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0米/秒。
  • 做工作證明翻譯都需要注意哪些內容?知行翻譯:這3點需要注意
    工作證明一般是指我國公民在日常生產生活經營活動中的一種證明文件,常常用於職稱評定,資格考試,工作收入證明等,並且該證明需要工作單位出具,還要加蓋單位公章。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以來,不少國人紛紛就職於海外,也有很多企業引進大批國外人才,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就業人員提供以前工作證明材料。因為語言不通的問題,在提供工作證明的同時,也需要提供相應的工作證明翻譯件,今天知行翻譯就簡單介紹一下工作證明翻譯都需要了解哪些地方。首先,知行翻譯介紹一下工作證明翻譯的用途。
  • 全球變暖可能引發疾病傳播,人類需要做好準備
    我們當然不希望類似的事情發生在地球上,但是研究人員警告稱,氣候變化可能鼓勵致命疾病在非洲各地和其他地區的傳播。那麼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原因很簡單,全球變暖吸引了許多蚊子,它們會導致高度傳染性疾病,一項美國的研究現在預測了瘧疾的傳播將如何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及其周圍演變,而且如果非洲大陸無法解決瘧疾以外的蚊子傳播疾病,可能會發生「公共衛生災難」,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大家看看2020年發生的事情就心有定數了。我們知道,不同種類的蚊子在不同的溫度範圍內繁殖,如埃及伊蚊和黃熱病蚊子等昆蟲會傳播致命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