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腐植酸行業存在概念多元化、詞語不統一、宣傳品各說己見等問題,造成了學術界和市場混亂,給行業和國家管理帶來了很多困難,也給腐植酸產業健康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對此,必須科學地規範行業用語。現就行業內存在爭議較大的六項概念和術語,即「腐植酸名稱」「腐植酸原料」「腐植酸有機質」「煤炭腐植酸」「生物腐植酸」「腐植酸有機碳肥」等進行了歸納,請大家共同探討。
1 腐植酸名稱
關於腐植酸和黃腐酸的基本概念,且看如下兩種觀點。
觀點一:「腐植酸」包含「黃腐酸」。
自1953年腐植酸由前蘇聯傳入我國起,「腐植酸是由黃腐酸、棕腐酸、黑腐酸組成的」這一概念一直作為腐植酸行業的首要術語,用於行業的科研、教學、生產和經營活動中,指導著腐植酸行業的發展。在上世紀末國際腐殖質學會(IHSS)制定的「腐植酸的綜合分離提純方法」和舊國際標準ISO 5073-1985《褐煤和柴煤中腐植酸的測定》中,將腐植酸和黃腐酸劃分為並列的兩個段分。1999年,國際腐殖質學會更新發布了ISO 5073-1999《褐煤腐植酸測定方法》(目前又新發布ISO 5073-2013版本),對上述腐植酸的定義作了重大修改,即規定腐植酸是用鹼液(或焦磷酸鈉鹼液)抽提出來的「一組分子量相對較高、組成十分複雜的有機縮合多羧酸無定型混合物」。這就是說,腐植酸中囊括了黃腐酸、棕腐酸和黑腐酸,其分離流程為:
按ISO 5073-1999的這一定義,腐植酸就是我國一貫通稱的所謂「腐植酸總量」(棕+黑+黃之和),黃腐酸是腐植酸中的一個組分,而不能與腐植酸並列;焦磷酸鈉鹼液和氫氧化鈉溶液抽提來的腐植酸分別被稱作總腐植酸和游離腐植酸。國際標準對腐植酸定義的這一重大修改,使經典的腐植物質概念更具科學性和實用性,也與我國多年來實際採用的概念(如GB11957-2001)是完全一致的,而且更貼近我國腐植酸生產應用實際及檢測標準。因此,倡導接受ISO 5073-1999的這一定義,「腐植酸」中包含「黃腐酸」。
觀點二:「腐植酸」與「黃腐酸」並列。
1786年,德國的Achard首次從泥炭中用鹼提取出了腐植酸,此時人類還沒有發現黃腐酸。19世紀貝捷利亞從Achard稱之為腐植酸中發現既溶於鹼液又溶於酸和水的黃腐酸。也就是說將黃腐酸作為腐植酸的組分是18~19世紀人類沒發現黃腐酸或發現黃腐酸初期時的概念。直到1919年,奧登將腐植酸和黃腐酸並列分類為兩種有機酸,之後被國際上絕大數國家科學家認可。因此,國際土壤學會、國際腐殖質學會也都定義腐殖質中含有腐植酸(胡敏酸)、黃腐酸(富裡酸)和腐黑物(胡敏素)三個組分,中國農業百科全書土壤卷也是這樣定義的。因為黃腐酸在分子量、溶解性、抗絮凝性、生物活性及結構特徵等方面與腐植酸的顯著差異,所以倡導腐植酸與黃腐酸並列分類。
2 腐植酸原料
關於腐植酸原料(包括褐煤、風化煤、泥煤等)活化問題,大致有三種觀點。
觀點一:腐植酸原料無需活化。
我國煤炭腐植酸資源(包括褐煤、風化煤、泥煤等)中游離腐植酸含量最高可達70%,將其直接添加到肥料生產或投入到土壤中,就可以達到改良土壤和增效化肥的效果,無需對原料進行活化處理,這不僅簡化了生產流程,節省了設備投入,又節約成本,還提高肥效。
觀點二:腐植酸原料活化處理後使用效果更好。
我國風化煤和褐煤、泥炭中總腐植酸含量較高,但多數被鈣鎂離子固定,即使是游離腐植酸,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水溶性成份普遍含量很低,生產腐植酸肥料時,這些原料經過活化處理後,活性更強,水溶性更好,這符合水肥一體化、抗旱節水等國家政策。
觀點三:工業生產用腐植酸原料必須規範。
因煤炭腐植酸資源(包括褐煤、風化煤、泥煤等)不可再生,且不同來源的腐植酸原料在性質上存在較大差別,如果不加區別地直接添加原料,導致質量不可控,地域環境破壞嚴重,標準化難以提高,既不利於規範化、規模化和優質化生產,也不利於資源的綜合利用。因此,必須對投入生產的腐植酸原料規範化,制定相應的分類指標和檢測方法。
3 腐植酸有機質
如何認識傳統有機質和工農業生產的有機質,包括工業和城市生活副產物,已經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凡是有機質不一定是腐植酸,凡是腐植酸一定是最好的有機質。
NY 525-2012中明確提出有機肥料的定義:「主要來源於植物和(或)動物、經發酵腐熟的含碳有機物料」。人工加入土壤中的有機物質(有機肥、腐植物質),必須與土壤中自然形成的有機質的組分相近。隨著農業生產方式發生的根本性轉變,如人畜糞便、秸稈、動物殘體等傳統有機物已經失去了「天然本色」。以畜禽糞便為例,過去豬、雞、牛、羊吃的全是天然「食品」。現在,生產傳統有機肥的特質已不復存在。隨著含高銅、高鋅、高砷等飼料添加劑的廣泛使用,加之畜禽對微量元素的低利用率,導致畜禽糞便的重金屬含量超標,還有一些激素、放射性物質及其他有機汙染物含量超標。而未經人為幹擾的煤炭腐植酸資源是相對安全和綠色環保的,活化後的腐植酸有機質更利於生產應用。
4 煤炭腐植酸
目前,行業內繼「煤炭腐植酸」之後,「有機礦物源腐植酸」提了出來,其分歧點主要在油母頁巖資源是否含有腐植酸。且看如下兩種觀點。
觀點一:「有機礦物源腐植酸」。風化煤、褐煤和泥炭屬於「煤炭腐植酸」,還有不屬於煤炭的油母頁巖產生腐植酸,為了避免與無機礦物混淆,故提出「有機礦物源腐植酸」的概念,簡稱「礦物源腐植酸」,這一命名把所謂油母頁巖含有腐植酸作為原料擴充了進來。
觀點二:「煤炭腐植酸」。
我國腐植酸原料主要包括風化煤、褐煤和泥炭,雖然目前泥炭不屬於煤炭範圍,但是一直以來腐植酸行業談到「煤炭腐植酸」即是指褐煤、風化煤、泥炭腐植酸,這一點在業界已達成長期的共識。油母頁巖中一般只有10%~30%的有機物質,其餘都是無機礦物質,這10%~30%的有機物,實際上全是浮遊生物轉化來的石油(脂肪族烴類)。至今,還沒有看到關於油母頁巖中含有腐植酸的報導,國內外也沒有開展過油母頁巖含有腐植酸的基礎研究,為何一下子就能進入標準化?因此,堅持採用原來的「煤炭腐植酸」名稱是嚴謹的。
5 生物腐植酸
生物腐植酸來自可再生資源。生物腐植酸是以工農業有機廢棄物為原料,通過生物發酵工藝而獲得的由芳香族、脂肪族及其多種功能團組成的無定形的高分子有機弱酸混合物。製取生物腐植酸必須符合以下五個條件:(1) 必須具有一定量的木質素含量;(2) 必須具備優勢菌種朝向定向菌種;(3) 發酵工藝或化學提取方法必須科學;(4) 必須可檢測;(5) 必須環保安全。要確保原料(如秸稈、畜禽糞便、工農業副產品、工農業有機廢棄物等)的安全性,防止通過原料將重金屬、微生物等汙染源帶到生物腐植酸之中。近來有人利用「腐植酸」和「黃腐酸」命名混亂以及檢測手段缺失的現狀,將不經過任何生化處理的水溶木質素衍生物、糖蜜及其廢液、味精廢液等的烘乾物冒充生物黃腐酸。這類所謂的「生物黃腐酸」的抗硬水絮凝性明顯優於煤炭黃腐酸,對作物也有一定的促長效應,而且價格極其低廉,在農業市場上暢行無阻。在此,提醒消費者加以甄別。
6 腐植酸有機碳肥
關於有機碳營養的研究越來越多,腐植酸是高端有機碳營養之說亦成為行業內爭論的一個焦點。且看如下兩種觀點。
觀點一:腐植酸是高端有機碳營養。
植物碳營養如果僅靠大氣CO2的自然補充,僅為其需求量的1/5,將使植物長期處於碳飢餓狀態。植物根系則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碳營養。有機碳肥可大致分為3類:(1) 按化學類型分:有機酸類,如乙酸、丙酸;糖類,如單糖、雙糖、多糖;醇類,如乙醇、丙醇以及醛類等。(2) 按存在狀態分:固體、液體、氣體(CO2)。(3) 按結構複雜程度分:簡單有機碳營養,如單糖、乙酸、胺基酸等;結構複雜的有機碳營養,如腐植酸、多糖、多肽等。在結構複雜的有機碳營養中,腐植酸是其高端產品,可謂有機碳肥金字塔尖上的明珠。腐植酸的許多促長、抗逆功能與有機碳營養的高端部分有密切關係。觀點二:腐植酸不是「有機碳營養」。
(1) 空氣和水是植物碳營養的主要來源。碳、氫、氧(總量佔新鮮植物組織的90%以上)是植物的主要大量營養元素,但不是肥料,它們是由空氣和水來提供的,一般不需要從土壤中補充。這是傳統的植物生理學和肥料學的基本常識,至今未見有新的研究報導。(2) 植物從根部吸收碳營養很少。不可否認,植物也從根部吸收少量低分子的碳營養,包括碳水化合物和水溶腐植酸,但數量微乎其微。相對於畝產約兩萬千克的作物(包括根系、秸稈、籽實)來說,其中約有1萬千克的有機碳的植物組織,而腐植酸只能補充其碳需求量的0.05%~0.1%(即5~10 kg)。這一點點碳對於上萬千克的植物碳需求來說,可謂杯水車薪。(3) 腐植酸的功能和作用源自化學和生物活性。腐植酸是以芳香族結構為核心、以含氧官能團(主要是羧基、酚羥基、醇羥基、甲氧基、醌基等)為關鍵作用點位的生物活性物質,而不是「有機碳營養」。正是腐植酸的化學活性(吸附、離子交換、配位等),使N、P、K和微量元素吸收量和利用率提高;正是腐植酸的生物活性,促使植物提高抗逆性、改善品質、促進生長、減少汙染,提供了食品安全保障。抹殺腐植酸的分子結構特徵和官能團的作用,僅僅把腐植酸當作碳肥,實際是舍本求末。幾十年來大量研究試驗所證明的腐植酸(包括水溶性的低分子腐植酸—黃腐酸)的顯著功能,是化學活性與生理活性的貢獻,而不是有機碳營養的貢獻。
綜上,我們認為,腐植酸不能亂。一是腐植酸行業弱小,經不起折騰;二是原有基礎研究至今未有顛覆性的研究成果;三是新概念和術語缺少共識;四是腐植酸研究需要集結各方智慧,理當融合各方的研究成果,形成科學的統一認識為好。因此,在傳承和創新中,以「腐植酸包含黃腐酸」「腐植酸原料活化製取」「腐植酸是最好的有機質不應被排斥」「煤炭腐植酸名稱不可更改」「生物腐植酸必須可檢測」「腐植酸有機碳肥概念提出宜慎重」等基本觀點為要。期待大家判明是非,力爭用最短的時間撥亂反正,正本清源,以保障我國腐植酸事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