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壤有機質的作用
土壤有機質是土壤肥力的基礎,可以說沒有土壤有機質就沒有土壤肥力,其主要功能表現在七個方面:
1. 土壤養分的主要來源;
2. 改良土壤結構,有機質中的腐殖質能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良好形成;
3. 使孔隙度增加,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緩衝性能;
4. 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動養分和能量的主要來源;
5. 促進植物對其它營養元素的吸收;
6. 活化磷、鉀等營養元素;
7. 有機質中的維生素和一些激素能促進植物的生長發育。
二、有機質的分類
有機質是大類概念,其中還有細分的分支:
1. 原始態:新鮮有機質,包括蛋白質、脂肪、澱粉、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等。
2. 半轉化態:半分解有機質,即有異於原始態基本結構的狀態。
3. 腐植質態,即經過微生物的轉化並經過物理的化學的作用生成的具有土壤活性的物質。
三、有機質的功效
對植物直接起作用的是腐植質,原始態和半轉化態有機質必須轉化成腐植質才能被利用。這種轉化需經過微生物的分解,並且要消耗掉大量的碳肥營養物。研究認為,未經腐植化的有機肥施到地裡損失碳肥營養物約34.8%。
四、有機質、腐植質、腐植酸之間的區別
有機質就是土壤中來自生命體排洩物或屍體的有機物質。
腐殖質是土壤有機質的主要組成部分,一般佔有機質總量的50~70%,是組成、結構及性質相近的有機化合物組成的混合物,主要為碳、氫、氧、氮、硫、磷等元素。
腐植酸是腐殖質的主要成分。腐植酸類物質廣泛存在於地球表面的海洋、沼澤、泥炭、土壤和淡水水域中。風化褐煤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腐植酸含量最多的一大類資源,可達70%。
五、有機質評判標準
有機質中腐植質所佔比重是判定有機肥性價比的核心內容。傳統用簡單的泡水法判斷腐植化的程度,如果是豆油色則為腐植化好,顏色越深越好。
六、增加土壤有機質的主要方法
1.增施腐熟有機糞肥。如堆肥、漚肥、餅肥、人畜糞肥等。
2.秸稈還田。秸稈直接還田比施用等量的漚肥效果更好,秸稈還田後,經一個周期的腐熟,變成半分解狀態,是上好的有機肥料。但在還田時,應加施化學氮肥,避免微生物與作物爭氮。
3.輪作、間作。實行輪作、間作制度,實現用地養地相結合,可以保持和提高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有機質的品質,活化已經老化了的腐殖質。
4.種植綠肥。綠肥可為土壤提供豐富的有機質和氮素,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及土壤的理化性狀,如阿克蘇地區推廣的林下套種綠肥翻壓還田技術。
七、怎樣使土壤有機質增加1%?
其實自然界生草也好落葉也好,其為土壤有機質的貢獻每年不會超過0.1%,算上土壤微生物的消耗和植物的利用,實際增加值更小。因此,當前普遍增施化肥的模式是在掠奪有機質,實際上有機質在逐年降低的。最直接快速增加有機質的方法就是增施有機肥。如何做到通過施用有機肥讓土壤的有機質增加1%呢?
設定耕作層厚度0.2米,土壤容重1.3,那麼一畝耕層的重量為667x0.2x1.3=173.42噸。有機肥中有機質農業部標準為≥45%,以50%計算,則每畝土壤要想平均增加1%的有機質需要的施肥量為173.42x1%÷50%=3.47噸。
由此可知,增加土壤有機質來不得半點忽悠,不存在所謂高科技施個幾百斤就能提高土壤有機質1%的可能!
編輯:樂田公社
來源微信公眾號:樂田公社、鋤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