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對話吳軍:資訊時代,每個人都必須了解的基本常識

2020-12-06 劉潤

在機械時代,關於物理世界的一些常識,只要學過中學物理,我們基本都了解。

比如,速度不能超過光速。溫度不會低於絕對零度(-273攝氏度)。發動機的效率不可能超過100%。

正因為有了這些常識,大家就會知道做一件事情可以做到什麼程度,比如汽車的效率能提升到多少。我們就不會去追求那些不可能達成的目標。

但是,今天到了資訊時代,關於信息有什麼規律和常識,很多人其實是不了解的。

因為不了解,所以就容易產生錯誤的判斷。

比如,一個會場的wifi網絡每秒能傳輸10M的數據。如果同時上網的人特別多,大家會慣性地覺得,人多就多吧,只是平分到每個人身上的速度慢一點,比如100k/s,但總歸是能上網的。

其實,完全不是這樣。

當所有人傳輸的信息總量超過一個閾值,所有人都會上不了網。

這是由香農第二定律決定的:

如果信息傳輸率超過信道容量,就不可能實現可靠傳輸。這個時候,誰也傳不出去任何信息。

這就是資訊時代的規律和常識。

再比如,有人說,埃隆·馬斯克發射了很多衛星,一旦覆蓋全球通信,就能取代5G了。

乍一聽好像有點道理。

但其實完全是兩回事兒。

因為,從衛星到地面的信道容量是很有限的,它可以用來解決南北極、珠穆朗瑪峰等極端地區的通信問題,但是速度完全沒法跟5G相比。

很多人不了解資訊時代的這些基本常識,所以才會有這種不切實際的對比。

不切實際的對比倒也無傷大雅,但是有一部分人會去做一些不切實際的投資,甚至不切實際的創業。

這其實就是在做類似超越光速的事情,永遠都不可能達成目標,會浪費很多金錢和生命。

類似的事情,在機械時代,大家因為了解物理常識,會嘲笑他是民科。

但是在資訊時代,很多人因為不了解信息常識,反而就會覺得他在創新。

所以,為了讓大家了解資訊時代的基本常識,吳軍老師寫了一本書,叫做《信息傳》。

吳軍老師是計算機科學家,是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先驅者,是谷歌公司的智能搜索科學家,騰訊公司的前副總裁,同時也是矽谷著名的風險投資人、暢銷書作家。

他著有《數學之美》、《浪潮之巔》、《矽谷之謎》、《智能時代》、《文明之光》、《大學之路》、《全球科技通史》、《見識》、《態度》等,本本都是超級暢銷書。從我到我兒子小米,我們全家都是他的書迷。

吳軍老師的這本《信息傳》,我一拿起來就放不下來了。

因為它講了很多資訊時代的基本規律。

比如,為什麼一次性密碼最安全?為什麼量子通信今天這麼熱門?數據壓縮到什麼程度會有損耗?

這些規律和常識,就相當於機械時代的牛頓三大定律一樣重要,每個人都應該了解它們。

拿到這本書後,我專門訪談了吳軍老師,讓他給我們公號的讀者講講他的《信息傳》。

非常感謝吳軍老師。

今天,我就把這次訪談的內容,分享給你。

1

信息科學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一個叫自發的時代,一個叫自覺的時代。

在自發時代,雖然人類有了電報、電話、無線電、電視機以及機械計算機等信息技術的成就,但是人類並不了解信息的本質和規律,因此依然處在黑暗中的摸索階段。

在那個時候,哪怕是最好的科學家,也和今天的常人一樣,在犯同樣的錯誤。

比如像特斯拉和巴貝奇這樣的天才,他們完全無法明白自己的很多努力,其實完全走錯了方向。

特斯拉一直致力於用電磁波來傳遞能量,而特斯拉的競爭對手馬可尼,則致力於用電磁波來傳遞信息。

最終,馬可尼的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獎,收穫了巨大成功。

到了今天,我們知道,用電磁波來傳能量幾乎是不太可能的,因為電磁場輻射衰減得很快,距離稍微遠一點,就不剩下多少能量了。而用電磁波來傳信息卻是非常可行的。

但是在那個時代,沒有人了解信息的規律,大家都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成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與其說馬可尼比特斯拉水平更高,不如說比他更加幸運,無意中做的一些事情,恰好契合了信息科學的發展。

再比如,巴貝奇最早做計算機,其實就走錯了方向。

因為他並不清楚,越是複雜的信息處理,就越要用簡單的基本模塊去實現。

在機械時代,大家普遍有一個誤區:為了實現複雜的功能,就要把機器做得特別複雜。

於是,巴貝奇把計算機設計得越來越複雜,用無數的齒輪來實現微積分,最後複雜到連做都做不出來了。

再後來,香農在這個問題上,換了一種思路,他想著用最簡單的模塊,來搭建複雜的系統。這為後來電子計算機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今天我們的所有電子產品,你把它拆開來看,晶片上都是一些很簡單的功能模塊,最底層的就是0和1的開關電路,只是數量很多而已。

在自發時代,由於不了解信息的本質和規律,人們都在摸索中前行,盲打莽撞。

直到香農用一個被稱為「熵」的概念,和三個非常簡潔的定律,描述了信息科學的本質。

它們,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資訊理論的核心。

資訊時代的資訊理論,就像是機械時代的牛頓三大定律。

有了資訊理論,所有的技術研究和發展就不再是憑運氣,而是順應規律。信息技術開始飛速發展。

這就進入了信息科學的自覺時代。

人類從此幾乎沒有再犯過什麼大的錯誤,也沒有走太多的彎路。

2

在自覺時代,我們要感謝三位非常重要的科學家,他們為今天的信息技術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一位科學家,毫無疑問,就是香農。

他做出的重要貢獻之一,就是提出了著名的香農第二定律,解釋了信息傳輸的規律。

具體來說,就是:

信息的傳輸率永遠都不可能超過信道的容量。

你可以把傳輸率理解為通信(上網)速度,也就是每秒能傳輸的信息量,比如200kb/s。

信道的容量,你可以把它想像成高速公路的寬度。高速公路上行駛的汽車就相當於在信道中傳輸的信息。

信息的傳輸率永遠都不可能超過信道的容量,一旦超過,出錯率就是100%,所有人都會無法通信。

那麼我們想要傳輸率更快,就要增加信道的容量。

如何增加信道的容量?

有兩個辦法。

第一個辦法:增加頻率範圍,也就是帶寬。

頻率範圍,就是帶寬。比如100兆赫-200兆赫,就是一段頻率範圍。

頻率範圍,也就是帶寬越大,信道的容量越大。

光纖通信相比無線電通信和電纜通信,信息傳輸率可以高出很多,根本原因就是它的帶寬要比後兩者寬了很多。

光纖通信用的是可見光,而光的頻率比無線電通信中電磁波的頻率要高很多。

同樣是無線電通信,從1G到5G,它的頻率是不斷提高的。

因為我們想要增加帶寬,讓頻率範圍往上走是有很大空間的,但是往下走的空間卻很有限,最多頻率降到零,但不可能是負的。

4G的發射頻率大概是2000兆赫。

到了5G,發射頻率增加到6000兆赫左右。美國下一代的還要到28000兆赫。

增加信道容量的第二個辦法,就是增加信噪比。

信噪比越高,信道的容量越大。

信噪比,顧名思義,就是信號和噪聲的比值。

想要信噪比越高,就要增加信號的強度,或者降低噪聲。

增加信號強度,可以從加大發射功率入手。

但是這種做法是有極限的,比如我們的移動通信基站,功率太大會對周圍的人造成輻射傷害,所以必須把它限制在安全範圍內。

在無線通信中,信號的強度會隨著距離的增加而衰減,噪聲則是恆定不衰減的。

所以,想要在不增加功率的情況下,增加信噪比,唯一的方式就是縮短通信的距離。

這就是5G的基站要建得非常密集的原因之一。

增加頻率範圍和增加信噪比,是增加信道容量的兩個基本方向。

從1G到5G,大家都是在朝著這兩個方向走。所有關於5G的創新,其實都是在解決這兩個方向上所遇到的工程問題。

再過十幾年,又會出現6G,6G也是在這兩個方向上的進一步延伸。

因為這是資訊時代的基本規律,朝著這兩個方向走,就不會有失敗。

3

在自覺時代,我們要感謝的第二位科學家,叫做馮·諾依曼。

馮·諾依曼,他解釋了信息和運算的關係。

信息不僅僅是用來傳輸的,我們想要讓信息發揮更大的作用,還要解決另外兩個問題:信息的運算和存儲

馮·諾依曼從工程學的角度,把信息的運算和存儲切割開來,每一塊單獨設計,再結合在一起來實現計算機的完整計算功能。

按照馮·諾依曼的設計思想,一臺電子計算機應該包括計算器、控制器、存儲器和輸入輸出設備,它是由程序自動控制的。

這就是所謂的馮·諾依曼結構,這個結構是現代計算機的基礎。

今天所有關於計算機的研究工作,依然在馮·諾依曼所劃定的框架內做改進。

比如處理器是一個還是多個,存儲器是少量的還是海量,處理器和存儲器是單獨放置還是做到一個晶片中,這些都是後來改進時需要考慮的問題了。

當然,今天計算機的性能,已經和馮·諾依曼那個時代不可同日而語。

全球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是在1946年完工的。這臺計算機佔地近160平方米,每秒能運算5000次。

到今天,你知道一臺iPhone12,每秒能計算多少次嗎?

大概能計算200億次。

從每秒計算5000次,到每秒計算200億次,是怎麼實現的?

這就是晶片的工藝問題了。

晶片是由電晶體組成的,電晶體可以實現電門的開和關,也就對應著計算機中的0和1。

一塊晶片有多大的計算能力,就看這塊晶片上的電晶體有多密集。

以華為麒麟970和華為麒麟980為例。

麒麟970是10納米工藝的晶片,有55億個電晶體。

麒麟980是7納米工藝的晶片,有69億個電晶體。比麒麟970性能提升了25.5%左右。

在同樣大小的一塊晶片裡,7納米工藝的晶片,比10納米工藝的晶片能搭載更多的電晶體,技術更先進,性能更高。

今天,臺積電和三星的量產晶片可以做到7納米,接下來將量產5納米。

所以,在馮·諾依曼提出計算機的結構之後,後人都是在這個結構的基礎上改進技術和工藝。

在信息的存儲方面也是同樣。

怎麼來解決信息的存儲問題?

最早是通過在紙帶上打孔的方式,把運算過程記錄下來。

後來演變成磁帶。

比如我們小時候聽歌時用的磁帶,就是把歌曲的信息存儲在了磁帶上。

再後來有了磁碟。

我上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買過一張5寸的單面磁碟,當時花了8塊錢,存儲空間是180K。

再後來,5寸磁碟演變成了3寸磁碟。

再往後又演變成了硬碟。

我高中時用過的第一臺帶硬碟的計算機,硬碟的存儲空間是10M。

到了我上大學,計算機的硬碟已經能達到1個G了。

而今天,一部手機的存儲空間,已經能達到512G。

這就是存儲的進步。

這也是在馮·諾依曼結構的基礎上,存儲技術和工藝的改進。

4

在自覺時代,我們要感謝的第三位科學家,叫做圖靈。

他提出了著名的「圖靈測試」,定義了數據和智能的關係:

如果機器能夠與人類展開對話而不被辨別出其機器身份,那麼稱這臺機器具有智能。

通過了圖靈測試,就說明對方的智能是不是能達到人類的水平,而不一定非要模擬人類的思考行為。

在過去,我們認為,數據產生信息,信息產生知識,知識產生智慧。

但是圖靈告訴我們說,不需要通過知識產生智慧,從數據就能夠直接產生智慧。

這是什麼意思?

我舉個例子。

如果讓一個人來判斷,路上的一個小動物是不是一隻貓。人是怎麼判斷的?

首先,你得先見過貓,你眼睛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數據。

接著,你的大腦從這些數據中收集到貓的一些信息:貓的眼睛是什麼樣,耳朵是什麼樣……

然後,你總結出了一套知識:符合什麼特徵的動物,就是貓。

於是,你就擁有了智慧:你看到一隻貓,就能辨認出這是一隻貓。

這是從數據,到信息,到知識,到智慧。

人類想要機器也擁有智慧,一開始也想讓機器走這條路徑。

但是發現,這條路是走不通的。

後來一想,不對,為什麼一定要這麼走呢?我們能不能從數據直接到智慧呢?

於是,有人提出了一種算法,叫做深度學習。

我拿1000萬張貓的照片,讓人工智慧來看,這是不是貓?

人工智慧判斷對了,我就告訴它對了。人工智慧判斷錯了,我就告訴它錯了。

通過海量的反饋,讓人工智慧訓練出一套有效的模型。

一開始,它隨機判斷,準確率可能是1%。

慢慢地,訓練數據和反饋越來越多,準確率也慢慢提高。

2%,5%,10%……最後準確率提高到95%,甚至98%。接近甚至超過人類的準確率。

這個時候,模型就訓練好了。

人工智慧就能夠準確地判斷這張照片上的動物,到底是不是貓。

這就是從數據,直接到智慧。

你給人工智慧一張照片的數據,它雖然能判斷照片上的動物是不是貓,但是它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貓。

這就是今天的人工智慧。

圖靈用圖靈測試的方法讓我們知道,我們應該怎麼去對待數據,怎麼去對待信息,怎麼去對待知識,怎麼去對待智慧。

理解了這些,你才能理解人工智慧時代的基本常識。

最後的話

今天的文章,我們給大家介紹了三個人。

首先是香農,他解釋了信息傳輸的規律。

然後是馮·諾依曼,他解釋了信息和運算的關係。

最後是圖靈,他定義了數據和智能的關係。

理解了他們的理論,你才能了解今天資訊時代的基本常識。

而只有了解了這些常識,你才能在未來的工作、創業中,遵循資訊時代的基本規律,不至於去追求一些永遠不可能達成的目標。

你做事情才能事半功倍。

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資訊時代的基本常識,推薦你去看吳軍老師的新書《信息傳》,非常精彩。

最後,再次感謝吳軍老師。

相關焦點

  • 吳軍:投資科技股需要懂得一些科學常識
    近期他又推出了新作《信息傳》,吳軍寫作這本書的初衷是,他認為每個人都必須具備一些關於信息科學的常識,尤其是那些試圖投資於科技公司的投資者們,否則他們很可能會去追逐一些從科學原理上來說就是錯誤的方向,徒勞無功。
  • 吳軍:離信息越近的人,離財富越近
    「人類曾經以採集食物為生,而如今他們重新要以採集信息為生,儘管這看上去有點不和諧。」——馬歇爾·麥克盧漢如今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話:「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時代。」大家都知道人類進入了資訊時代,但大部分人都無法說清「信息是什麼」。
  • 專訪文津獎得主、矽谷投資人吳軍:信息決定未來
    這些看似沒有聯繫的冷知識,實則與信息產業發展中的每一個受益者緊密相關。 隨科技發展,人類接收、傳遞、存儲信息的方式不斷變遷。在早期,人類在不斷探索嘗試中發明新技術。然而,探索過程中存在各種的不確定性,導致不是每個探索者都能獲得成功,也導致成功者的經驗難以複製。 從前,大數據對多數人來講只是停留在概念階段。而如今,信息創造價值,數據支撐決策。
  • 對話吳軍:中國新生代公司贏在國際視野,兩個城市比較像矽谷
    在資訊時代甚至是未來的智能時代,企業關鍵要把握兩件事:首先要有一個好的生產關係,其中最重要就是利益的分配製度;其次,企業對內要靠技術進步,以及管理效率提升來獲利,對外則要通過市場獲勝,而不是靠政府補貼獲利。關於中國哪個城市比較像美國矽谷的問題,吳軍表示,可能深圳比較像,上海浦東這一帶也比較像一點。不過,他認為中國會發展得很好,不一定要需要出現矽谷。
  • 每日新書|吳軍2020年新作!一本書,了解未來財富在哪裡
    這是資訊時代,每個人的一堂必修課;像一次信息技術大師與我們的近距離對話;也是一套決定我們未來發展的方法論。 ��這本書適合誰讀?因為趕上了信息革命的浪潮,中國才在短短的40年間完成了西方國家200多年得以完成的現代化歷程,並且給了今天無數青年人自身發展的機會。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必要了解信息技術,了解它的本質和發展規律。本書的作者吳軍,此前寫過多部暢銷書,比如《浪潮之巔》、《見識》、《態度》等等。
  • 預防愛滋病,這6個基本常識你必須知道
    預防愛滋病,這6個基本常識你必須知道 2020-11-19 20: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每個人都要有高財商:3個投資常識
    在中國股市,還有一種說法叫「七虧二平一賺」,意思是炒股的人有70%是虧錢的,有20%不虧不賺,只有10%的人賺錢。不知是否有人做過詳實的統計,但從身邊炒股的人反饋的情況來看,大多數人確實是虧錢的。 一邊是投資不能錯過股市,一邊是多數人的虧損。
  • 劉潤對話衡量:到底什麼是CEO教練?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劉潤,ID:runliu-pub】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1—幫助CEO對準目標CEO教練到底是做什麼的?第一、CEO教練要幫CEO對準目標,找回準心。很多CEO都是目標感超級強的人,無論外界有多少幹擾,他的目光總是會盯住終點線,或者準心。
  • 吳軍新作《全球科技通史》俯瞰人類科技文明演進歷程
    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4月出版    繼《見識》後,近日,學者吳軍又推出全新科普力作《全球科技通史》,本書首次從科技視角串聯歷史,以能量和信息兩條主線,系統闡述了人類文明的演進,繪製了一幅科技驅動歷史的恢宏畫卷,既從不同角度對人們熟知的常識進行解讀和剖析,又挖掘出了許多新的觀點。
  • 知識大V薛兆豐、吳軍一年賣課超千萬
    原標題:得到母公司申請上市:知識大V薛兆豐、吳軍一年賣課超千萬元羅振宇的思維造物如何賺錢?9月25日,北京思維造物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請在創業板上市,招股說明書(申報稿)隨之披露,道出了知識付費第一股的玄機。
  • 作為音響技術人員,必須了解的基本電學常識!
    電是能量,我們需要對它有最基本的認識。對於音響專業來說,用的絕大多數都是單相電。但是在現場接電的時候,通常接的卻是三相電。   在音響部門的工作中,設備與電息息相關。電是能量,我們需要對它有最基本的認識。對於音響專業來說,用的絕大多數都是單相電。但是在現場接電的時候,通常接的卻是三相電。
  • 吳軍:越是高級人才,越看底層思維
    《新商業對話》專欄·第26篇採訪| 浮燈 口述 | 吳軍音頻 | 李鹽 審校| 初一 值班編輯 | 初一一、資訊時代,每個人需要具備一些基本能力當然,我先糾正一個問題,我們現在所說的信息雜亂,不是信息本身的雜亂,而是噪音太多,這兩件事需要分開看。有些數據是信息,有些數據是噪音。
  • 初中生必須知道的說明文的基本常識(一)
    說明文是各地中考必考的一類問題,雖然相對散文來說,考查難度要低一些,但對基本常識還是要了熟於胸,才能應其不備。1.說明文的概念說明文就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解說事物、闡明事理而給人以知識的文章,它通過對具體事物的解說,或對抽象事理的闡釋,使人們對事物的形態、構造、性質、種類、成因、功能、關係,或對事理的概念、特點、來源、演變、異同等有所認識,從而獲得有關知識。以說明為主是說明文與其他文體從表達方式上相區別的標誌。
  • 你了解過導電矽膠按鍵的基本常識嗎?
    目前在電子設備行業中,導電矽膠按鍵的應用十分之廣,無論你是對電子設備的設計需求,還是配置需求,你都需要先了解一下導電矽膠按鍵的基本常識,這樣才能發揮按鍵的性能與特點。;一般我們在使用按鍵時,會直接按下去,然而,就在按下去的同時,導電橡膠就和下面電路板的觸點相接觸,若鬆開時,它將自動彈出來,這個過程就是導電矽膠按鍵應用原理的基本常識。
  • 劉潤對話方永飛:如何應對這個不確定的時代?
    類似SheIn這樣的公司,有些細分行業也有很多,我們稱之為隱形冠軍,他們都佔有行業內很高的市場規模,但是他們都很低調。所以,藏的第一點,就是要低調。第二點,要凡事藏三分。可怕的是,當企業走向衰敗的時候,他還把不放棄當做初心,號召所有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最終,很有可能把企業帶向深淵。到底是堅持,還是放棄,其實從來都不是一個真問題。
  • 《信息傳》出版 從信息的角度理解萬物和未來
    《信息傳》 吳軍 著 中信出版集團近日,「文津圖書獎」得主吳軍的全新科普力作《信息傳》出版。吳軍將信息的發展史分為自發和自覺兩個階段,對信息發展脈絡進行了詳細梳理,為我們了解信息的本質和發展規律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框架和視角。70多年前,馮·諾伊曼、圖靈、維納和香農等人時常聚集在紐約比克曼酒店,討論後工業時代層次的科學問題。作為信息史上劃時代的傑出人物,香農指出,信息的意義就在於消除對未知世界的不確定性,建立新時代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 吳軍、香帥、尤瓦爾·赫拉利……聽聽他們如何預測未來!
    這本書上市以來,在中國乃至全球都迅速成為暢銷書,目前出了18個語種,並且都在不斷加印中。香帥:兩極化趨勢,是每個人要面對的問題關於未來,不知道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麼?對於阿信來說,第一個想到的有點俗,就是兜裡的小錢錢了。這次活動中,著名金融學者香帥就通過汽車廠家特斯拉的例子,為我們講述了影響未來經濟金融趨勢的重要因素。
  • 熱處理加熱溫度你必須了解的常識
    熱處理加熱溫度你必須了解的常識 發布時間:2015/7/30 11:33:22 點擊次數:2473次       加熱是熱處理的重要工序之一。金屬熱處理的加熱方法很多,最早是採用木炭和煤作為熱源,進而應用液體和氣體燃料。電的應用使加熱易於控制,且無環境汙染。利用這些熱源可以直接加熱,也可以通過熔融的鹽或金屬,以至浮動粒子進行間接加熱。
  • 思想|《人類簡史》赫拉利最新對話:新十年,每個人都要重塑自己
    這種「黑入人心」的能力意味著它可以獲取海量個人數據,並有足夠的運算能力來分析數據,最終它能夠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它能夠預測你的行為,可以操縱你的決定和選擇,甚至被操縱的人都不知道自己被操縱了。越是認為自己擁有自由意志的人,越容易被操縱,而這一現象會越來越極端。因為到目前為止,大多數我們能夠收集到的個人信息都還是「表層信息」(above the skin),是外在行為,包括你看什麼電視,你到哪裡去,跟誰見面,跟誰吃飯。
  • 《火流星》正熱播 吳軍:我的片子都是收視冠軍
    昨日,記者電話採訪《火流星》製作人吳軍,他信心十足地告訴記者,「我做的片子都是同時段收視率第一名。」     融入美劇歐劇等拍攝手法    著名製作人吳軍曾經成功製作過《歷史的天空》、《守候幸福》、《鋤奸》等幾部經典電視劇,這次選擇製作電視劇《火流星》也是經過千挑萬選,吳軍表示:「我當時看到《火流星》的時候就覺得這部片子和其他的戰爭戲不一樣,這部劇中融入了美劇、歐劇的拍攝手法,所以全程節奏都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