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傳》出版 從信息的角度理解萬物和未來

2020-10-22 中國青年網

《信息傳》 吳軍 著 中信出版集團

近日,「文津圖書獎」得主吳軍的全新科普力作《信息傳》出版。吳軍將信息的發展史分為自發和自覺兩個階段,對信息發展脈絡進行了詳細梳理,為我們了解信息的本質和發展規律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框架和視角。

70多年前,馮·諾伊曼、圖靈、維納和香農等人時常聚集在紐約比克曼酒店,討論後工業時代層次的科學問題。作為信息史上劃時代的傑出人物,香農指出,信息的意義就在於消除對未知世界的不確定性,建立新時代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從20世紀中期開始,信息成為衡量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簡單而直接的指標,深刻影響和決定著我們的生活。我們能夠說得出來的對人類產生巨大影響的發明創造,一大半都和信息有關,包括電報、電話、電影、無線電、大眾傳媒、計算機、移動通信、衛星技術、網際網路等。可以講,信息技術的發展歷史,就是半部技術和商業進步的歷史。

要將近兩個世紀信息科技的歷史寫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幸的是,吳軍以史海擷英的筆法,快速構建了宏大的信息脈絡圖譜,既縱觀全局,又能把握各學科之間的聯繫從而描寫得通俗易懂。

理解信息不僅有助於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進行有效決策,也有助於我們理解未來經濟發展的趨勢。同時,書中講述的成功的人、成功的做事方法,也能夠為我們提供有益的借鑑和啟發,讓大家能夠獲得可重複性的成功和可疊加式的進步。

來源:中國青年網

相關焦點

  • 主觀唯心主義的科學理解,信息大一統論
    ,信息大一統論認為萬事萬物的本質都是信息,都可以用數字,規則來表達,此理論自古就存在,經歷歷史的洗禮,到了今天仍然屹然挺立,生命力頑強。道德經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道衍生的,那麼道是什麼?是道理,是對萬物的認知,是人的精神修養?
  • 從信息的複製和變異談達爾文的進化論和老子的「三生萬物」
    老子的《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說的是信息通過複製加變異,形成了多樣新的信息,而後不停如此形成了萬物。這與進化論有異曲同工之妙。《道德經》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按正常的理解,應該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四、四生萬物,怎麼會到二以後變成三了呢?況且《易經》中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這和老子的思想在此有點差別。其實古人經常用「三」來表示多,道德經中的多並不是我們理解中的「多」,如果那樣萬物已經表示多的含義了,沒必要寫出一個三,道德經中的多是多樣性的多。
  • 萬物源自比特,信息生成世界。
    顯而易見,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所認知。種種跡象表明人類也許會進入一個純信息的未來。這提示信息與世界的本源有關。  信息學的創立者香農給出了信息的定義:消除不確定的東西。個人認為香農在對信息進行深入研究中,觸及了信息的本質,信息與我們所能認知的世界形成有關。
  • 專訪文津獎得主、矽谷投資人吳軍:信息決定未來
    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行業經驗,使吳軍對科技、經濟、商業現狀及未來趨勢有獨到的見解。 近日,基於其新作《信息傳》,吳軍與億歐EqualOcean分享了他對於信息、5G技術、量子計算的解讀,以及他對未來技術發展及商業趨勢的展望。 資訊理論的劃時代意義 說起信息,就不得不提到資訊理論。提到資訊理論,就不得不說起香農。
  • 理解人體能量信息系統存在的意義,強化其與外部溝通信息的能力
    萬物皆有生存之道,植物能通過陽光和空氣合成葉綠素以滋成長;昆蟲能在空氣中嗅出幾公裡外異性釋放的激素信息而前往交配;信鴿們通過感應磁場和氣流方向實現數千裡回歸;海洋生物群落在幾千米大洋深處黑暗無光且高壓環境下,仍然繁衍生息……說是自然賦予其本身的一種生存能力也罷,說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選擇進化也罷
  • 量子隱形傳態 傳的是信息不是物質
    湯衛東:信息除了可以存在各個粒子上之外,也可以儲存在兩個或多個粒子之間,這就是量子糾纏。舉個形象的例子來說,一家人有兩個兒子,有一定家產,假定折合為1000萬元。某天,兩人的父親去世了,兩個兒子開始分家產,每人拿的錢是不確定的。小兒子拿錢多少,取決於大兒子拿錢多少,信息儲存在他們拿錢的和為1000萬元上,他們各自拿錢的量就是糾纏的。
  • 如何理解並應對「信息爆炸」?
    從更科學更嚴謹的角度,信息到底是什麼?百度百科是這樣定義的:信息,指音訊、消息、通訊系統傳輸和處理的對象,泛指人類社會傳播的一切內容。顯然這樣的定義是不嚴謹的。未經過人類傳播的內容就不叫信息了嗎?非人類傳播,而是動物之間傳遞的內容就不叫信息了嗎?
  • 專業篇丨電子信息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電子信息+EVERYTHING
    而如果有一個同學的專業是通信工程,因為種種原因未來想要從事晶片行業,儘管都屬於同一個學校電信一類學科底下,大家學習的課程都差不多,卻還要費勁周折地像企業的人事解釋,「啊,其實我們學校的通信工程是偏電子硬體方面的」。在應聘的過程中就仿佛「隔」了一層。在學習內容方面,電信工程和電信科學研究信息的獲取與處理,電子設備與信息系統的設計、開發、應用和集成。
  • 用量子糾纏效應,解開墜入黑洞的萬物信息!
    ,這預示著未來糾纏的量子比特可用來探測這些奇異天體的神秘內部。當物質在黑洞中消失時就會發生混亂,在這個物質上的信息(它所有成分的身份信息,甚至是它最基本的粒子能量和動量)被混亂地與所有其他物質和內部信息混合在一起似乎使它不可能被檢索。這就導致了所謂的「黑洞信息悖論」,因為量子力學認為信息永遠不會丟失,即使信息在黑洞中消失了。因此,儘管一些物理學家表示:墜入黑洞視界的信息會永遠消失。
  • 信息科學引領未來生物醫學研究
    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刊發《信息科學應引領未來的生物醫學研究》一文,在回顧生物醫學研究與數據科學和人工智慧的關係的基礎上,對未來生物醫學研究進行了展望。文章指出,隨著新技術的不斷出現,現代生物醫學的發展持續加速,由於所有生命系統基本上都受其自身DNA中信息的支配,因此信息科學對生物醫學的研究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數據科學和人工智慧將在未來的精密醫學中起主導作用。
  • 從信息角度來看待物質世界
    信息技術:信息數據有0,1,計算法則有「與或非」,其中「與或」運算不可逆,消耗能量。物質和法則是一體的。因為信息技術把信息和運算分開,所以可以利用信息來模擬世界,但並不知道世界規律。按照信息技術角度看待世界,物理規則應該分為可逆和不可逆,可通過耗熱輔助區分是否可逆。是否對稱,是否守恆,是否可逆。目前的物質的結構是什麼?結構下的結構是什麼?
  • 信號、信息和知識【02】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信息和知識的重要性,而人們通過學習來提高信息處理能力變得非常重要。人類在發展科技來實現信息處理的過程中,通過向自然界學習是一條必由之路。之所以這些在自然界非常普通的信息處理過程被認為極其複雜,因為人類到目前為止還不能完全理解這些看似平常的信息處理和使用過程。
  • 天府周末•品讀|邱華棟:時空中的人與萬物——《北京傳》後記
    兩年多來,工作很繁忙,我總是想著這本書,就利用節假日和晚上的空閒時間寫,2020年1月完成了初稿。我對城市建築文化感興趣,是受到了劉心武老師的影響。20多年前,我在一家報社當記者和編輯,曾向劉心武老師約稿。我記得那段時間,他寫了一系列解讀長安街建築的文章,叫做「通讀長安街」。後來,這些文章結集為《我眼中的建築與環境》出版。他還出版過一本有關建築材料的隨筆集《材質之美》。
  • 《量子信息不守恆定律:信息量子的序動量與熱輻射的熵能量可以相互轉化嗎?》
    愛因斯坦說「世界最不可理解的是世界是可以理解的」!是的,世界萬事萬物同源同胚同拓撲,因而具有一定的內稟自相似性,萬事萬物具有一定的同構性、同頻性、同幾何性。萬事萬物具有一定的可計算性、可判定性、可理解性、可認知性,但也具有更多更無限的不可計算性、不可判定性、不可理解性、不可知性。
  • 呂多加:不確定性與信息缺失
    這個定義簡短,也很簡單,但實際上包含的信息量很大,理解起來並不那麼容易。  例如,怎樣理解不確定性就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為了緩解使用者對風險的定義的困惑,也是為了包容不同的專家群體對不確定性概念的不同的理解,風險定義下面的注5對於不確定性做了進一步的解釋。注5說:「不確定性是指對事件及其後果或可能性的信息缺失或了解片面的狀態」。
  • 如何提高信息判斷力?
    平臺的設計會影響用戶的行為,所以,研究者希望在理解用戶行為的基礎上,通過良好的平臺機制設計來改善用戶的行為。在這項工作中,研究者通過對行為科學中助推(Nudging)和助力(Boosting)這兩個概念的借鑑,設計出了能改善個人信息判別能力的機制。怎樣利用助推機制,引導用戶思考?
  • 全息信息漫談合集~嘗試哲學和科學統一思考
    這種關係和現象規律影響我們從古至今,而且還會繼續下去,只是目前我們尚且不能從科學邏輯推理的方式用數學推演模型來解釋它!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和邏輯推理思考逐漸深入我們的生活學習等方方面面,也許在未來某一天我們會找到真正的答案!全息信息漫談三(西方邏輯思維危機悄然而至?)
  • 高維時空的演繹(八)信息的奧秘
    於是,一種最有效的定義是「信息不是物質、不是能量,信息就是信息」,能夠被人們所勉強接受,然而,人們又都理解,其實這又不是定義。 這種無法對信息進行統一定義的現象,卻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了信息內涵之大,遠遠超出了人們現有的思想、觀念、認識方式認識內容的範疇,因而人們在現有的思想框框中,就難以把握信息的內涵和深刻本質,而只能描述出信息的不同表現、特點、功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 追溯歷史 洞察未來 知識與信息如何被解構與建構?
    媒體變革的浪潮下,知識與信息如何被解構與建構?新媒介與舊媒介是否能永遠和諧共存?數字時代能否打造烏託邦式的文人共和國?《閱讀的未來》沒有觀念的灌輸,它教給我們思考書的歷史、現實與未來,指引我們去辯證思考。書中語言理性而克制,作者羅伯特·達恩頓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與圖書相伴而生西方歷史文化長圖,而在這歷史長卷中,我們感受到的是圖書對知識的傳承、閱讀對自由的嚮往。
  • 萬物光譜信息的「晶片」 把光譜看得更通透
    光柵是分析萬物光譜信息的「晶片」,應用遍及海陸空、吃穿用   人類如何通過光認識世界?項目負責人、長春光機所研究員唐玉國說,人類藉助光認知世界有兩種方式:一是光學成像,二是光譜分析。光學成像可以看到物質世界的形狀、尺寸等外在信息;地球上所知的元素及其它們的化合物都有自己的特徵光譜線,光譜分析可以獲得物質成分信息,幫助我們看清事物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