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歷史 洞察未來 知識與信息如何被解構與建構?

2020-12-05 中國航空新聞網

中國航空報訊:一本書的未來是什麼?媒體變革的浪潮下,知識與信息如何被解構與建構?新媒介與舊媒介是否能永遠和諧共存?數字時代能否打造烏託邦式的文人共和國?

《閱讀的未來》沒有觀念的灌輸,它教給我們思考書的歷史、現實與未來,指引我們去辯證思考。書中語言理性而克制,作者羅伯特·達恩頓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與圖書相伴而生西方歷史文化長圖,而在這歷史長卷中,我們感受到的是圖書對知識的傳承、閱讀對自由的嚮往。

網絡時代,谷歌圖書搜索計劃是圖書史上的一次偉大的革命。《閱讀的未來》這本中提到,該計劃的原先是谷歌的一次試驗——將研究型圖書館中的作品數位化並在網絡上發布相關摘要。計劃一出,社會上的確聽到了兩種聲音,一是支持的聲音:數位化有利於書籍保存,可以加快知識的傳播速度與廣度。另一種聲音則說,這是變相壟斷,是對於知識、信息自由的一種戕害。但是,我們無法判斷這是資本對文化的壟斷,還是利益群體的共贏合作。

闡述谷歌計劃的具體影響之前,回顧啟蒙運動時代,我們不難發現,當時的社會鼓勵個人追求知識,受限於時代與社會,這種倡導只是烏託邦。因而圖書被捧上神壇,社會普遍認為,閱讀追求知識與真理、傳播光明與希望的手段。

啟蒙運動的潮水退去,專業化浪潮來襲的時刻,書中敘述轉而為一種對於過度商業化控訴。書籍與信息被資本控制,商業出版社不斷提價,追求高額利潤,圖書館採購預算的不斷失衡,而專注學術出版的大學出版社的訂單減少,收益不能保證……仿佛大西洋海面扇動翅膀的蝴蝶,最終帶來的,是學術研究的危機,甚至是社會文化的危機。

這時,科技為閱讀帶來一絲希望——電子化數據化的解決方案。「知識的民主化現在似乎就在腳下,我們可以讓啟蒙運動的理想成為現實。」從「似乎」中,我們讀到的是作者的無奈。時代推著我們前進,書籍必須走向數位化道路,帶著經驗從過去的文人共和國中,走向數字文人共和國。

回到谷歌圖書搜索計劃,作者的憂慮多于欣喜。其實放在今天來看,隨著科技進步與民主意識的覺醒,一種強大力量的崛起的同時,制衡力量也在發展,這就是多元化。與其對權力的擔憂,倒不如提前制定遊戲規則,趨利避害,最終實現書籍的文化傳承、社會教化等作用。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我們看歷史,是為了看未來。書中引述史實部分全面細緻,體現了作者深厚的史學功底與通達的人生觀,而我們潛心閱讀,發掘出歷史對今日的借鑑意義,看到理性的光輝,完善自我價值觀,這才是閱讀的意義與未來。

中國航空報訊:一本書的未來是什麼?媒體變革的浪潮下,知識與信息如何被解構與建構?新媒介與舊媒介是否能永遠和諧共存?數字時代能否打造烏託邦式的文人共和國?

《閱讀的未來》沒有觀念的灌輸,它教給我們思考書的歷史、現實與未來,指引我們去辯證思考。書中語言理性而克制,作者羅伯特·達恩頓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與圖書相伴而生西方歷史文化長圖,而在這歷史長卷中,我們感受到的是圖書對知識的傳承、閱讀對自由的嚮往。

網絡時代,谷歌圖書搜索計劃是圖書史上的一次偉大的革命。《閱讀的未來》這本中提到,該計劃的原先是谷歌的一次試驗——將研究型圖書館中的作品數位化並在網絡上發布相關摘要。計劃一出,社會上的確聽到了兩種聲音,一是支持的聲音:數位化有利於書籍保存,可以加快知識的傳播速度與廣度。另一種聲音則說,這是變相壟斷,是對於知識、信息自由的一種戕害。但是,我們無法判斷這是資本對文化的壟斷,還是利益群體的共贏合作。

闡述谷歌計劃的具體影響之前,回顧啟蒙運動時代,我們不難發現,當時的社會鼓勵個人追求知識,受限於時代與社會,這種倡導只是烏託邦。因而圖書被捧上神壇,社會普遍認為,閱讀追求知識與真理、傳播光明與希望的手段。

啟蒙運動的潮水退去,專業化浪潮來襲的時刻,書中敘述轉而為一種對於過度商業化控訴。書籍與信息被資本控制,商業出版社不斷提價,追求高額利潤,圖書館採購預算的不斷失衡,而專注學術出版的大學出版社的訂單減少,收益不能保證……仿佛大西洋海面扇動翅膀的蝴蝶,最終帶來的,是學術研究的危機,甚至是社會文化的危機。

這時,科技為閱讀帶來一絲希望——電子化數據化的解決方案。「知識的民主化現在似乎就在腳下,我們可以讓啟蒙運動的理想成為現實。」從「似乎」中,我們讀到的是作者的無奈。時代推著我們前進,書籍必須走向數位化道路,帶著經驗從過去的文人共和國中,走向數字文人共和國。

回到谷歌圖書搜索計劃,作者的憂慮多于欣喜。其實放在今天來看,隨著科技進步與民主意識的覺醒,一種強大力量的崛起的同時,制衡力量也在發展,這就是多元化。與其對權力的擔憂,倒不如提前制定遊戲規則,趨利避害,最終實現書籍的文化傳承、社會教化等作用。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我們看歷史,是為了看未來。書中引述史實部分全面細緻,體現了作者深厚的史學功底與通達的人生觀,而我們潛心閱讀,發掘出歷史對今日的借鑑意義,看到理性的光輝,完善自我價值觀,這才是閱讀的意義與未來。

相關焦點

  • 傳承歷史記憶: 國家認同建構的重要路徑
    【關鍵詞】歷史記憶 國家認同 現代性 全球化流【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歷史是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真實地記錄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過的足跡,使其成員了解自己的過去、深知自己的現在、展望自己的未來。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離不開對中國歷史的深刻認識、理解和把握。
  • 程志華 | 人類如何可能——李澤厚的歷史本體論建構
    進而,李澤厚以「三句教」即「歷史建理性,經驗變先驗,心理成本體」為理論前提,基於對「實踐」的分析建構了「工具本體」,基於對「心理結構」的分析建構了「認知本體」「倫理本體」「情本體」,在方法論層面探討了「度」的本體性,並將這些本體歸結於「歷史本體」之下,從而形成完整的「歷史本體論」體系。這樣,「人類如何可能」問題就在本體論層面得到了解答。
  • 「中世紀」的建構與解構——兼論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理論與實踐的困境
    它萌芽於文藝復興時期,在17世紀後期正式確立,是古代、中世紀、現代歷史三分法的重要環節。在現代語境中,「中世紀」的含義不斷變化,由最初的歐洲的局部歷史現象變成歐洲的一般歷史時代,進而等同於封建社會,最後成為人類社會的必經階段。但是,「中世紀」等概念在歷史學的實踐中也存在很大弊端。20世紀中期以來,西方史學界對這些概念進行了廣泛的質疑、批判乃至解構,並嘗試新的歷史分期法。
  • 中國藝術學「三大體系」的未來建構
    本文在此篇文章的基礎上,對「三大體系」所關涉的一些問題及其未來建構予以進一步討論。  一、學科體系  藝術學學科可謂一個年輕的學科,年輕,意味著諸多的問題;年輕,同樣意味著希望、朝氣及魅力。本學科目前存在的問題及其未來的建構主要體現在下面一些方面。
  • 建構孩子歷史的格局 ——讀《DK兒童歷史大百科》
    原標題:建構孩子歷史的格局 ——讀《DK兒童歷史大百科》 建構孩子歷史的格局 ——讀《DK兒童歷史大百科》 文/虎虎昇威 以前會誤以為歷史知識只是存在於過去的舊聞,而於我們現在的人來說又有多大的用處呢?了解之後越來越發現,真正的歷史,不僅可以拓寬眼界,更給人以智慧和格局。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沒有目標,沒有方向,那是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歷史積澱,找不到自己在生活中的坐標,被自己的格局所限。
  • 喬納森·卡勒名著《論解構》:結構主義之後的理論與批評
    /形式、靈魂/肉體、內/外、言語/文字等等,探討這些有模有樣的結構如何被維護或依賴著它們的文本給事先解構了。有一陣德希達的文字是有關「解構」這個術語的主要資源,但是解構早在1982年就已經參與到哲學、精神分析和文學研究中,以後更成為一個無比強大的知識範式,它對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各類領域產生的影響,標記了20世紀80年代和20世紀90年代的知識生活。
  • 從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看未來培訓發展趨勢
    田駿國《上接戰略、下接績效》一書中提到,認知主義強調知識的結構和分類教學,注重大腦對信息的加工過程。認知主義把人的大腦假設成一個存放知識的籃子,認為把某種能力或者知識放進學員的腦子裡,學員就具備了某種能力,因為認知主義是基於心理學研究,所以對於態度類的培訓,引用認知主義理論教學,效果會更好。
  • 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個體建構主義者關心個人如何建構自己的認知或情緒成分。他們對個人的知識、信念、自我概念感興趣,所以有時也稱他們為心理建構主義者。他們共同強調人的內部心理世界。據此標準,信息加工心理學和皮亞傑的心理建構主義都屬於這一陣營。2.維果茨基的社會建構主義。維果茨基認為,社會相互作用、文化工具和活動影響個體的發展和學習。通過參與廣泛的社會活動,學生體會到(內化)由別人共同工作所產生的成果。
  • 知識服務的未來(一):學習的本質與特徵
    人類迎來了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人人皆面臨著信息過載的局面。同時隨著知識半衰期的加快,過去所積累的經驗和知識在迅速過時,伴隨而來的是普遍性的知識焦慮。究其根源還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無法有效把握,不確定性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旋律。面對著信息過載和知識焦慮,社會迎來了終身學習時代。正如哈佛前任校長魯登斯坦所言:「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需要不斷地、隨時隨地地、快速高效地學習。
  • 建構主義的基本派別
    但它又與後者有所不同,它認為,心理活動是與一定的文化、歷史和風俗習慣背景密切聯繫在一起的,知識與學習都是存在於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中的,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知識的來源,所以,它著重研究不同文化、不同時代和不同情境下個體的學習和問題解決等活動的差別(Wertsch & Toma, 1995)。
  • 智慧之環《設計未來》展 解構現代藝術與未來科技
    不可否認,標籤化是一種有效的宣傳手段,我們對於碎片化的信息樂此不疲。火鍋、麻將、茶館這些元素雖廣為人知,但不親歷蜀地,人們就無法窺探全貌。一如在看《重慶森林》之前,我們尚不知道這部電影裡既沒有重慶,也沒有森林。
  • 國雙石承泰:知識圖譜賦能社交洞察,助力品牌新增長
    國雙數字營銷副總裁石承泰發表了「知識圖譜賦能深度消費者洞察,推動品牌智能C2M」主題演講。與電商平臺不同,國雙的優勢在於具備強大的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在進行社交洞察分析的過程中,能夠利用知識圖譜技術融合各類社交數據,構建消費者行為關係網,幫助品牌預測消費者需求,提升GMV。 因此,基於知識圖譜的社交洞察也被石承泰定義為社交數據3.0時代。
  • 民間文學的社會記憶建構
    20世紀後期,記憶研究進入新的階段,學者們不再滿足於討論集體如何決定個體的回憶,轉而探討整個社會如何記憶。哈拉爾德·韋爾策將社會記憶定義為「一個大我群體的全體成員的社會經驗的總和」(韋爾策《社會記憶》,季斌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實際上,社會記憶不僅應當下需要而產生,也承接來自古代的經驗。德國的揚·阿斯曼集中討論了跨世代、長時段傳承的「文化記憶」問題。
  • 建構主義與人本主義的區別
    對學習和教學做了新的解釋,建構主義是與客觀主義相對立的,強調知識的動態性,強調學生的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和差異性,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社會互動性和情境性。學生是自己的知識的建構者,教學需要創設理想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的自主建構活動。而人本主義認為心理學應該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而不是將人的心理肢解為不能整合的幾個部分。
  • 如何區分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我們時常會碰到兩個容易混淆的教育心理學流派,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這兩個流派的觀點相似,在做題時總是會給大家帶來不少的困擾,究竟是選哪個流派,往往很難進行區分,要正確地在做題時將這兩個流派進行區分,還得從這兩個的歷史淵源進行開始說起。
  • 預見營銷未來,巨量算數「思考+工具」打造內容消費趨勢洞察第一站
    預見營銷未來,巨量算數「思考+工具」打造內容消費趨勢洞察第一站 2021年01月07日 15:00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 建構主義與傳統教育的差別
    斯騰伯格等人則進一步研究學習的主動性,而維果斯基等蘇聯心理學家提出了「文化-歷史發展觀」進一步的擴充和發展了社會文化,客觀環境對於兒童主觀經驗(認知結構)的作用,更進一步的擴充和發展了建構主義心理學的基礎理論。最後加以概括,在前人基礎理論上發展起來的建構主義心理學的觀點可以通俗淺顯的用一句話概括:承認並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
  • 教師招聘-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四)教學觀由於知識是動態的、學生不是空著腦袋的,學習是積極主動在具體情境中建構的,所以教學不是傳遞客觀的知識,而是要在學生已有的經驗上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五、建構主義的兩種取向(一)個人建構主義個人建構主要關注學習者個體是如何建構知識的,以皮亞傑的思想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與原來的認知主義中的布魯納、奧蘇貝爾有很大關係。
  • 德希達認為,解構正好道出了,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
    德希達認為,解構正好道出了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也道出了對哲學的解讀,在實踐哲學的時候又不可避免地將之混淆。海德格爾用"解構的"目光來看藝術史有何意義?也就是說用這種目光來看藝術史的藝術和藝術史的歷史,將藝術史作為一種業已形成的"閱讀實踐"嗎?是否有一種"解構主義"的藝術史?
  • 「學思平治」易滌非:塑造輿論、建構意識形態,要適應信息網絡化的...
    比較信息與客觀現實的關係,可以將信息粗分為三類:一是事實類信息,即參與傳播者最多的一類信息,包括新聞、歷史和自然科學信息等;二是虛構類信息,即無中生有的故事,包括文學、影視、遊戲等或寫實、或浮誇的虛構作品;三是抽象類信息,即通過抽象、概括、推理而形成的信息,包括哲學、數學、社會科學的理論研究成果等,參與傳播者範圍較小。信息傳播是人們共享信息的過程,也是人類社會化生存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