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報訊:一本書的未來是什麼?媒體變革的浪潮下,知識與信息如何被解構與建構?新媒介與舊媒介是否能永遠和諧共存?數字時代能否打造烏託邦式的文人共和國?
《閱讀的未來》沒有觀念的灌輸,它教給我們思考書的歷史、現實與未來,指引我們去辯證思考。書中語言理性而克制,作者羅伯特·達恩頓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與圖書相伴而生西方歷史文化長圖,而在這歷史長卷中,我們感受到的是圖書對知識的傳承、閱讀對自由的嚮往。
網絡時代,谷歌圖書搜索計劃是圖書史上的一次偉大的革命。《閱讀的未來》這本中提到,該計劃的原先是谷歌的一次試驗——將研究型圖書館中的作品數位化並在網絡上發布相關摘要。計劃一出,社會上的確聽到了兩種聲音,一是支持的聲音:數位化有利於書籍保存,可以加快知識的傳播速度與廣度。另一種聲音則說,這是變相壟斷,是對於知識、信息自由的一種戕害。但是,我們無法判斷這是資本對文化的壟斷,還是利益群體的共贏合作。
闡述谷歌計劃的具體影響之前,回顧啟蒙運動時代,我們不難發現,當時的社會鼓勵個人追求知識,受限於時代與社會,這種倡導只是烏託邦。因而圖書被捧上神壇,社會普遍認為,閱讀追求知識與真理、傳播光明與希望的手段。
啟蒙運動的潮水退去,專業化浪潮來襲的時刻,書中敘述轉而為一種對於過度商業化控訴。書籍與信息被資本控制,商業出版社不斷提價,追求高額利潤,圖書館採購預算的不斷失衡,而專注學術出版的大學出版社的訂單減少,收益不能保證……仿佛大西洋海面扇動翅膀的蝴蝶,最終帶來的,是學術研究的危機,甚至是社會文化的危機。
這時,科技為閱讀帶來一絲希望——電子化數據化的解決方案。「知識的民主化現在似乎就在腳下,我們可以讓啟蒙運動的理想成為現實。」從「似乎」中,我們讀到的是作者的無奈。時代推著我們前進,書籍必須走向數位化道路,帶著經驗從過去的文人共和國中,走向數字文人共和國。
回到谷歌圖書搜索計劃,作者的憂慮多于欣喜。其實放在今天來看,隨著科技進步與民主意識的覺醒,一種強大力量的崛起的同時,制衡力量也在發展,這就是多元化。與其對權力的擔憂,倒不如提前制定遊戲規則,趨利避害,最終實現書籍的文化傳承、社會教化等作用。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我們看歷史,是為了看未來。書中引述史實部分全面細緻,體現了作者深厚的史學功底與通達的人生觀,而我們潛心閱讀,發掘出歷史對今日的借鑑意義,看到理性的光輝,完善自我價值觀,這才是閱讀的意義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