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標準組織的風險管理術語標準ISO Guide 73:2009中,定義風險為「不確定性對目標的影響」。這個定義簡短,也很簡單,但實際上包含的信息量很大,理解起來並不那麼容易。
例如,怎樣理解不確定性就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為了緩解使用者對風險的定義的困惑,也是為了包容不同的專家群體對不確定性概念的不同的理解,風險定義下面的注5對於不確定性做了進一步的解釋。注5說:「不確定性是指對事件及其後果或可能性的信息缺失或了解片面的狀態」。
個人理解,這個註解關於不確定性的解釋是值得注意的。
首先注意到的,是這個註解說不確定性是一個對信息缺乏了解的狀態。這就意味著不確定性是一個主觀層面的狀態。所以,不確定性不是嚴格的客觀意義上的,而充其量是主觀的一種狀態。這樣的解釋不確定性,就避開了不確定性的客觀性的問題。從而消除了主觀不確定性與客觀不確定性的分界等複雜的問題。
實際上,在ISO Guide 73:2009的制定過程中,關於這個問題曾經引起專家們的反覆爭論。爭論的焦點在於不確定性的根源。具體講,在風險的定義中,不確定性表現的是對未來的一個整體的認知,即未來的狀態不是現在可以唯一確定的。即從我們現在的認知來說,未來可能出現多種狀態。但更進一步追究起來,現在不能唯一確定未來的狀態,有兩種可能的情況,包括
A. 未來本身是確定的,但現在我們不能確定是哪一種狀態;
B. 未來本身就是不確定的,從而我們根本無從確切知道未來的狀態。
一種觀點認為上面A是唯一的選項,B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我們不確切掌握未來的情況,僅僅是因為我們沒有掌握關於未來的足夠多的信息。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掌握的關於未來的信息越多,那麼我們就越能夠確定未來的狀況。例如,我們如果掌握足夠多的天氣的信息,包括氣象歷史、物理規律、人類的活動歷史等,那麼我們就越能夠準確地預報天氣。簡單說,因果關係就決定了未來是由歷史決定的。因此,我們知道的歷史越多,知道的未來就越多。由此,我們還可以得出一個推斷,即降低不確定性的唯一方法是想辦法獲取更多信息。
這種歷史決定論的觀點有很深的歷史和哲學背景。許多科學家都持有這樣的信念,如牛頓和愛因斯坦。據說,愛因斯坦在一次國際會議上論及量子力學時就說過,「上帝不擲骰子」。
但如果上面B也是可能的選項,那麼通過獲取信息來降低不確定性就不那麼可靠了,因為假如未來本身就是不確定的,更多獲取數據不會有什麼幫助,只能是浪費資源並進一步擾亂我們的心靈。與A比較起來,這種情況很令人困惑,因為除了宗教的原因外,我們在實踐中也不好辦,比如我們很難判斷什麼時候應該停止搜集數據,「拍腦袋就行了」。
當然,即使是A成立,我們的現實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因為我們在搜集數據,處理信息的能力永遠是有限的。在大多數情況下,存在一個我們可能獲得有用的信息的自然的上限,即我們人類是有限理性的。所以,在實踐中,上面A和B其實是差不多的。更何況,在上面A和B之間,從不同的角度看,還有無窮多的可能,即未來可能是各種各樣半確定性的。這些說起來就是哲學的討論了,此處不提。
總之,風險的定義下面的這個注5其實涉及到許多很深刻的概念。這也是風險管理之所以引人入勝的原因之一吧。
(免責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大公財經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