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周末•品讀|邱華棟:時空中的人與萬物——《北京傳》後記

2021-01-07 四川在線

作者 邱華棟

2017年夏末的一天,我碰到了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的總編輯韓敬群。他問我在讀什麼書,我說我在讀《倫敦傳》,這是一本英國作家兼記者彼得.阿克羅伊德寫的,很厚,規模約在八十萬字。關鍵是我後面還來了一句:「讀了這本《倫敦傳》,我覺得我也能寫一本《北京傳》。」


言者無意,聽者有心,韓敬群是編輯家,他聽進去了。沒多久,他就打電話來說,要跟我籤一個約稿合同,先把選題定下來,就請我寫一本《北京傳》。我有點猶豫,後來覺得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挑戰,就答應了。

實際上,多年以來,我不斷地積累著關於北京的資料,已經有二、三百種。得閒的時候就在翻閱,一直在做準備。我是1992年夏天大學畢業後就來到北京工作,到今年已經28年了。28年生活在北京,不算短了。作為一個新北京人,我對北京一直充滿了好奇和熱愛,那麼,給這座偉大的城市寫一本「傳記」,也是我自己的小心願。

2017年10月,在「十月文學月」的一次活動中,韓敬群請我和阿來、劉慶邦、李洱、寧肯、徐則臣等幾位作家,一起籤約給十月文藝出版社寫新作。籤約之後,等於是給套上馬嚼子了,我不寫也得寫了。

兩年多來,工作很繁忙,我總是想著這本書,就利用節假日和晚上的空閒時間寫,2020年1月完成了初稿。

我對城市建築文化感興趣,是受到了劉心武老師的影響。20多年前,我在一家報社當記者和編輯,曾向劉心武老師約稿。我記得那段時間,他寫了一系列解讀長安街建築的文章,叫做「通讀長安街」。後來,這些文章結集為《我眼中的建築與環境》出版。他還出版過一本有關建築材料的隨筆集《材質之美》。一個當代小說家對建築這麼感興趣又很懂行,我很好奇,平時和他交往聊天,也常常聊到城市建築與規劃,這就影響了我。

劉心武老師有一個觀點對我很有啟發,那就是,我們平時可能最注意建築的外觀,但我們更應該走進建築物,獲得身在建築之內的體驗才是最重要的。走進建築,才能更好地理解建築,而不是遠觀,更不是俯瞰。所以,我常常把自己置身於某棟建築之內,來感受建築的空間和我的生命體驗交匯的感覺。

對一座城市也是如此,要身在城市中,在城市的各個空間中去感受你所在之處,就能感受到城市的空間與時間交匯時的豐富意味。

我可以說是一個建築文化的愛好者,家裡也有很多關於建築的書籍,有空就會翻一翻。另外,很有一些作家對建築感興趣。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就曾和馮驥才、張抗抗、韓小蕙、葉廷芳、劉元舉等諸位先生老師,參加過兩次作家和建築學家的對話論壇。這一交流平臺,在文學和建築文化之間搭建了橋梁,我也認識了很多建築學家。

近幾年,我又讀了不少關於城市的傳記書。像《倫敦傳》《羅馬》《巴黎》《柏林》《威尼斯》《伊斯坦堡》《紐約史》《阿姆斯特丹》《耶路撒冷三千年》《南京傳》等等,讀罷也有很多啟發。看來,給一座城市立傳,是一種非虛構文學的新寫法、新題材,只要你願意寫,都可以寫一本。

我也喜歡收藏地圖,每到一處,我都儘量搜集到當地的地圖,然後在地圖上確定自己所在的位置。我就能以自身的經驗和對地圖的閱讀,確定這個城市的建築空間結構。

我心目中的《北京傳》,還有一個副題「時空中的人與萬物」,最開始是想寫一本規模更大、更具個人化體驗的《北京傳》。但因工作繁忙,兩年的時間我才寫出了這本《北京傳》,已經有點疲倦了。要知道,一座偉大的城市,的確是萬花筒般千變萬化中又包羅萬象,很難在20萬字的篇幅裡寫出一部全息式的傳記。那麼,我的這本《北京傳》,等於是綱舉目張中的「綱舉」,是一個骨架,是一座城市發展的歷史傳承、空間變化、功能演進的大致脈絡。這本書的「目張」卻遠未達到,以後有時間,我再努力增寫。

北京三千年的城邑史(從公元前1046年算起),八百年多的首都史(從建立金中都的公元1153年算起),如今是一座世所矚目的全球城市了,在世界城市評價體系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和中國在當代世界的發展和地位是相關的。對北京這座城市的來路和未來發展,很多人可能有興趣去了解。那麼,我的這本書,就是是一個綱要性的簡約版,很適合你來閱讀。

北京城市空間生長變化的歷史過程,時間跨度有三千年。北京城市空間格局演進的變化,是我一直關心的。這和從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角度去寫一本城市的傳記不一樣。

這本非虛構文學作品,不是城市人文歷史、不是建築文化史,也不是散文隨筆,但都又與之有關。我在結構上分為了主章和副章,主體章節是城市演進過程中的重點敘述,是對朝代更替過程中城市的狀態的描述。副章選取了一些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和建築、規劃等,作為一種補充性的敘述。這樣主、副搭配,主幹清晰可辨,副線點綴強調,能讓讀者迅速獲得對北京這座城市是如何隨著時間演進,在空間結構發生變化的。

在我看來,城市本身就是一個生命體,人創造了城市,但城市反過來也在不斷地生長,這座城市的生命比一個人的生命長很多,人是城市的過客,但人可以改變城市的空間,構成新的關於城市的記憶。

建築是歷史和文化的載體,人又創造了歷史和文化,人與城市建築是共生的關係。但我還是把城市看做一個生命體。北京已經存在了三千年,如果三十年算一代人,那麼都過去一百代了。一代人接著一代人,努力地創造著屬於自己的城市文化和記憶。因此,我們這些城市的過客和大地上的短暫者,必須謙遜地對待城市。無論是作為城市的主人,還是過客,我們必將和城市一起生長。

非常感謝韓敬群先生對此書的巨大幫助,也特別感謝《芙蓉》編輯楊曉瀾先生首發這部書稿。由於寫作時間侷促,加之我消化材料能力的限制,這本書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錯訛之處,希望朋友能給我指出來。我的郵箱是:qhd1969@sina.com,以期今後修訂改正

每個生活在北京的人都有自己的北京經歷與記憶,希望你也來寫一本屬於你自己的「北京傳」。

【《北京傳》內容簡介】

北京歷史源遠流長,從春秋戰國到金元明清,再到近現代以來的巨大變化,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年代裡的世界大都市的形成,以及當下,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的建設,都是北京作為世界大都市的傳奇般的擴寫。這一雄偉的歷史進程和時間的鑄造,使北京成為了人類的建築傑作。

《北京傳》結合了時間和空間的轉移,梳理出這座偉大城市形成和發展的全景觀。這是一個作家個人的城市觀察,又是一座偉大城市的個人記憶。一磚一瓦,一個個的詞彙,構成了北京這部大書,一座古老而又宏偉的城市躍然紙上。

【目錄】

序章:中國尊的瞭望——1

第一章:薊城與燕都——21

副章:董家林與永定河——51

第二章:唐幽州城——65

副章:潭柘寺的守望——90

第三章:遼南京城——103

副章:天寧寺與蕭太后河——125

第四章:金中都城——139

副章:離宮苑囿與燕京八景——168

第五章:元大都——185

副章:郭守敬與馬可·波羅——210

第六章:明北平府與北京城——231

副章:阮安與明長城——262

第七章:清京師——275

副章:恭王府與東交民巷——303

第八章:民國北平市——321

副章:正陽門火車站和老舍——350

第九章:新中國首都——365

副章:「梁陳方案」與「國慶十大建築」——392

第十章:國際化大都市——409

副章:長安街與北京天際線——446

第十一章:未來之城——465

副章:城市副中心與北京新機場——488

終章:智慧北京——509

後記——530

主要參考文獻——536

【名家評論】

《北京傳》視角宏闊,高屋建瓴,梳理了我們的首都北京三千餘年以來的歷史傳承、空間變化和功能演進。作家邱華棟沿著歷史的腳印一步步寫來,以講述朝代的更迭、城址的變遷、城市的核心建築為主線,輔以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建築等,再融入城市的選址、道路的形成、民族融合的過程,綜合考察和辨析,共同構成了有理有據、有血有肉的《北京傳》。《北京傳》不僅僅是一個城市的歷史,也是一個國家的歷史,一個民族的歷史,具有史料價值,也具有知識普及價值。——白燁

在這部《北京傳》中,作家邱華棟提綱挈領寫了北京三千年的城邑史,八百多年的首都史,寫了北京的深厚悠長的歷史,也寫了它與時俱進、日新日進的現在,更以前瞻的筆觸,想像了北京作為智慧城市的未來。作品在結構上分為主章與副章,主章是對城市演進過程的重點敘述,是對朝代更替過程中城市的狀態的描述;副章選取了一些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和建築、規劃等,作為一種補充性的敘述。就像一棵開花的果樹,主幹挺拔,而分枝上滿綴花朵,這樣的結構極富新意。邱華棟作為一個成就斐然的作家,有豐富的寫作經驗和對大型文體的掌控能力,他的時代感和文學性受到文學界和讀者的廣泛好評。他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作家。——孟繁華

【作者簡介】


邱華棟,當代作家,現任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著有長篇小說《夜晚的諾言》《白晝的喘息》《正午的供詞》《花兒與黎明》《教授的黃昏》《單筒望遠鏡》《騎飛魚的人》《賈奈達之城》《時間的囚徒》《長生》等12部,中篇小說《手上的星光》《環境戲劇人》等32部,系列短篇小說《社區人》《時裝人》《十一種想像》《十三種情態》等180多篇。共出版有小說、電影和建築評論集、散文隨筆集、遊記、詩集等各類單行本100多種。多部作品被翻譯成日文、韓文、英文、德文、義大利文、法文和越南文。

相關焦點

  • 薦書|俠客的幽靈與傳統的復活——讀邱華棟歷史武俠小說集《十俠》
    豫讓在這個小說中的經歷、行動與言語重複了二千年多年來流播於人口、傳諸在人耳的形象:一個只在歷史中留下了名字的俠客的孫子,不甘於捕魚的日常生涯,踏上了追求功名的道路,進而在自我教育中執守了盡忠與恩義。我的理解是他尊重一種已經積澱成型的情感倫理,這種倫理是如此巨大,以至於矜異出奇固然有可能炫惑一時的視聽,終究會在時間中被淘洗殆盡。因為豫讓這樣的刺客身上疊加累積著漫長時間中無數變故中那亙古未變的東西,那種被不同時空中的人們都普遍接受的東西——既有對於失敗者的同情,又有對於有信念者百折不撓的敬意,同時隱藏著人們難以做到像理想者那樣英風凜然的殉道的企慕心理。
  • 邱華棟:俠之大者——《十俠》的寫作經驗
    邱華棟作家,評論家,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一九六九年生於新疆,祖籍河南。作家。著有長篇小說《夜晚的諾言》《白晝的躁動》《正午的供詞》《花兒與黎明》《教授的黃昏》《單筒望遠鏡》《騎飛魚的人》《賈奈達之城》《時間的囚徒》等十二部。發表中短篇小說兩百多篇,出版小說集、電影和建築評論、散文隨筆集、遊記、詩集等一百多種單行本。多篇作品被翻譯成日文、韓文、英文、德文、義大利文、法文和越南文發表和出版。曾獲第十屆莊重文文學獎、《上海文學》小說獎等。
  • 「時空膠囊·城市環梭」成都-曼谷雙城藝攝展亮相凱德·天府
    11月7日,凱德·天府聯合泰國國家旅遊局成都辦事處、新媒體創意平臺「口虛XUUU」共同策辦的「時空膠囊·城市環梭Time Capsule Intercity Shuttle」藝術攝影展亮燈開展,正式拉開2020凱德許願季系列精彩活動的序幕。
  • 《天府周末》年度人文榜①|106歲馬識途獲評「2020《天府周末...
    2020《天府周末》年度致敬作家:馬識途1月11日,2020《天府周末》年度人文榜重磅發布!在首先發布的「年度致敬作家榜」,106歲高齡的作家馬識途獲評「2020《天府周末》年度致敬作家」。評委會認為,在2020年,馬識途的封筆之作《夜譚續記》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引起文學界的廣泛關注。接著,在2020年10月,由中國作家協會指導,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四川省作家協會、人民文學出版社和四川日報社聯合主辦的「馬識途《夜譚續記》作品研討會」在成都舉行。
  • 《天府周末》年度圖書榜•十大好書|在2020年,這10本好書曾溫暖...
    成博 四川在線記者 肖姍姍 2020倏忽而逝,在匆匆的時光中,總有一些經典值得我們花上幾天時間去細讀,或者在往後餘生中反覆咀嚼。在2020年的最後一天,創辦於1985年3月9日的四川日報《天府周末》副刊,編輯部對一年來新出版或再版的圖書進行盤點,精選出了10本年度好書,有小說、有紀實文學、有畫集、有談話錄……體裁不一而足,但都向我們顯現著人類對自身的反思與思考,以及世界可能向我們呈現的廣袤,並在漫長的文學長河中,註腳著2020這個特別之年。
  • 著名小說家邱華棟還有另一面,就看這...
    《十俠》相比傳統常規的武俠小說,邱華棟帶來的《十俠》的特別之處,在於它將俠客們置身於著名的歷史事件中,藉此梳理出了中華民族綿延兩千多年的俠義精神脈絡。在邱華棟看來,把刺客和俠士放在著名的歷史事件中,想像歷史的細節,最主要是希望賦予人物溫度,復活俠義精神。
  • 時空的本質到底是什麼?「萬物理論」或揭露真相
    北京時間1月1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兩位研究人員發現了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之間的潛在聯繫,或將迫使物理學家重新思考時空的本質。
  • 科舉狀元中的北京人:父子狀元傳佳話,第一位旗人狀元是他
    《金史》記載:「貞元元年(1153)三月辛亥,上至燕京……乙卯以遷都詔中外,改燕京為中都。」這是北京建都的開始。2003年,為紀念北京建都850周年,宣武區(今西城區)濱河公園內金中都大安殿遺址上築起一座「北京建都紀念闕」,紀念闕的基座上鐫刻《北京建都記》。如今,北京城裡還有一些金朝遺蹟,比如北海公園的前身就是金代在北京建的大寧宮,盧溝橋也是金代所建。
  • 重耳傳電視劇重耳怎麼讀?讀chong還是zhong?
    3月29日,電視劇《重耳傳》亮相2016年春季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該劇講述了晉文公重耳的傳奇一生,由賴水清執導,韓彩英飾演女主角之一,將於近期正式開機。  那麼重耳讀音是什麼?「重」是讀「chong」還是「zhong」?重耳到底是誰?
  • 天府仁壽大道正式通車 仁壽縣城直通成都天府廣場
    雙向8車道大路 仁壽縣城直通成都天府廣場據介紹,天府仁壽大道起於天府大道南延線仁壽縣視高鎮與成都交界處,途經清水、黑龍灘、大化、珠嘉,至仁壽縣城,全長38.6公裡,按一級公路標準進行設計,雙向8車道,同時兼具部分城市配套功能,設計速度80公裡/小時,總投資約58億元。
  • 化學博士 哲學博士 物理學博士 他們來天府七中幹啥
    2016年11月,天府七中首批優秀應屆畢業生招聘工作圓滿結束,為符合天府七中「立人為先」、高起點、高標準、高品質的建設目標,學校首次引進北大、復旦、中國石油大學的文、理、工學學科博士各一名,他們將攜手締造一所名校。博士們來了,他們會給天府七中帶來了什麼?今天,讓我們先走近三位博士,聽聽他們的聲音。
  • 江西新散文作家群研討會舉辦 業內人評作家文體特點
    江西新散文作家群研討會舉辦 業內人評作家文體特點 2015-06-09 17:41:4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上官雲
  • 5本劇情驚豔、值得細細品讀的網絡小說,一不小心通宵整晚!
    今天小編要為大家推薦5本讀後劇情讓人驚豔不已、看後絕對愛不釋手的科幻小說,小說故事精彩、劇情跌宕起伏,總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每一本都值得各位書迷們細細品讀!,但是不得不要吐槽一下這個名字,這個名字真的沒有讓人想看的欲望,當時真的是因為無聊才看的,強烈希望換個名字。
  • 消失的川味名品,四川特產「天府花生」
    曾經的天府花生1961年,南充地區農科所高級農藝師張賢文等人,從羅江雞窩中採取單株混合選擇法育成「南充混選一號」,集合了川地花生的優良品性,具有鷹嘴瘦身、脈紋深晰、龍骨凸起、果喙明顯、兩節雙籽等主要特徵,是加工花生食品的重要原料
  • 為天府文化地標點讚 作家王國平病中寫下「推薦論文」
    封面新聞記者 吳德玉 由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聯合推出的「天府十大文化地標」大型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目前處於推薦階段。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文化地標。如何界定「文化地標」這個概念?哪些地方稱得上「天府文化地標」,專家、學者和讀者們觀點頻出。
  • 讀書無邊界,邢立達、張定浩等加入「陽光關愛·i讀計劃」
    >12月2日,陝西省漢中市勉縣陝硬九年制學校,由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東風日產、南方周末聯合發起的「陽光關愛·i讀計劃」年度收官站在冬日裡拉開帷幕。小小蟲珀在孩子們一遍遍打磨之下愈加平滑,也越發使人著迷於探索它們所經受的自然錘鍊。
  • 天府書評•品讀|讓個體經驗成為人類情感的歸宿——評賈淺淺詩集...
    杜陽林/文賈淺淺在詩集《椰子裡的內陸湖》後記中,誠實地表達了她於詩歌寫作的探索之路:「剛開始寫詩的時候是激情推動著我,內心翻江倒海,而急急落在紙上冥思苦想的也許只有一兩句,或是靈光乍現的一兩個字,便不知如何收場,停頓在那裡的字句,只得躑躅不前互相取暖。直到第二本集子,才感覺它真正成為了我內在時間的祭品。每當我觸摸它,會再次感覺它真正成為了我內在時間的祭品。」
  • 羊蹄甲盛開的日子,天府三街又多了花香的氣息!
    天府三街,一直以來是工作多於生活的地方,在這裡,看到行色匆匆的人們,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讓這裡多少都少了一份成都的味道。陽春三月,萬物復甦,又到了繁花盛開,百花爭豔的季節,人們也在春回大地的腳步感受到生活的那份陽光和美好。
  • 「天府之肺 熊貓故鄉」雅安 亮相2020年成都平原經濟區春晚!
    (廣 告) 「同飲一江水,共敘天府情。鼠歲爆竹喧,幸福小康年。」成都平原經濟區「1+7」八座城市,一起過年了。 晚會以「奮鬥新天府·幸福小康年」為主題。
  • 蘇良| 新書《說世新語》前言、後記
    作者簡介:蘇良,內蒙古鄂爾多斯人,喜歡文字,偶爾寫作,筆記類小說集《記憶的碎片》於2017年6月由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現在各大網站有售。*前言這本小冊子是近兩年斷斷續續寫下的,和前一本書《記憶的碎片》差不多,同為筆記類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