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邱華棟
2017年夏末的一天,我碰到了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的總編輯韓敬群。他問我在讀什麼書,我說我在讀《倫敦傳》,這是一本英國作家兼記者彼得.阿克羅伊德寫的,很厚,規模約在八十萬字。關鍵是我後面還來了一句:「讀了這本《倫敦傳》,我覺得我也能寫一本《北京傳》。」
言者無意,聽者有心,韓敬群是編輯家,他聽進去了。沒多久,他就打電話來說,要跟我籤一個約稿合同,先把選題定下來,就請我寫一本《北京傳》。我有點猶豫,後來覺得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挑戰,就答應了。
實際上,多年以來,我不斷地積累著關於北京的資料,已經有二、三百種。得閒的時候就在翻閱,一直在做準備。我是1992年夏天大學畢業後就來到北京工作,到今年已經28年了。28年生活在北京,不算短了。作為一個新北京人,我對北京一直充滿了好奇和熱愛,那麼,給這座偉大的城市寫一本「傳記」,也是我自己的小心願。
2017年10月,在「十月文學月」的一次活動中,韓敬群請我和阿來、劉慶邦、李洱、寧肯、徐則臣等幾位作家,一起籤約給十月文藝出版社寫新作。籤約之後,等於是給套上馬嚼子了,我不寫也得寫了。
兩年多來,工作很繁忙,我總是想著這本書,就利用節假日和晚上的空閒時間寫,2020年1月完成了初稿。
我對城市建築文化感興趣,是受到了劉心武老師的影響。20多年前,我在一家報社當記者和編輯,曾向劉心武老師約稿。我記得那段時間,他寫了一系列解讀長安街建築的文章,叫做「通讀長安街」。後來,這些文章結集為《我眼中的建築與環境》出版。他還出版過一本有關建築材料的隨筆集《材質之美》。一個當代小說家對建築這麼感興趣又很懂行,我很好奇,平時和他交往聊天,也常常聊到城市建築與規劃,這就影響了我。
劉心武老師有一個觀點對我很有啟發,那就是,我們平時可能最注意建築的外觀,但我們更應該走進建築物,獲得身在建築之內的體驗才是最重要的。走進建築,才能更好地理解建築,而不是遠觀,更不是俯瞰。所以,我常常把自己置身於某棟建築之內,來感受建築的空間和我的生命體驗交匯的感覺。
對一座城市也是如此,要身在城市中,在城市的各個空間中去感受你所在之處,就能感受到城市的空間與時間交匯時的豐富意味。
我可以說是一個建築文化的愛好者,家裡也有很多關於建築的書籍,有空就會翻一翻。另外,很有一些作家對建築感興趣。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就曾和馮驥才、張抗抗、韓小蕙、葉廷芳、劉元舉等諸位先生老師,參加過兩次作家和建築學家的對話論壇。這一交流平臺,在文學和建築文化之間搭建了橋梁,我也認識了很多建築學家。
近幾年,我又讀了不少關於城市的傳記書。像《倫敦傳》《羅馬》《巴黎》《柏林》《威尼斯》《伊斯坦堡》《紐約史》《阿姆斯特丹》《耶路撒冷三千年》《南京傳》等等,讀罷也有很多啟發。看來,給一座城市立傳,是一種非虛構文學的新寫法、新題材,只要你願意寫,都可以寫一本。
我也喜歡收藏地圖,每到一處,我都儘量搜集到當地的地圖,然後在地圖上確定自己所在的位置。我就能以自身的經驗和對地圖的閱讀,確定這個城市的建築空間結構。
我心目中的《北京傳》,還有一個副題「時空中的人與萬物」,最開始是想寫一本規模更大、更具個人化體驗的《北京傳》。但因工作繁忙,兩年的時間我才寫出了這本《北京傳》,已經有點疲倦了。要知道,一座偉大的城市,的確是萬花筒般千變萬化中又包羅萬象,很難在20萬字的篇幅裡寫出一部全息式的傳記。那麼,我的這本《北京傳》,等於是綱舉目張中的「綱舉」,是一個骨架,是一座城市發展的歷史傳承、空間變化、功能演進的大致脈絡。這本書的「目張」卻遠未達到,以後有時間,我再努力增寫。
北京三千年的城邑史(從公元前1046年算起),八百年多的首都史(從建立金中都的公元1153年算起),如今是一座世所矚目的全球城市了,在世界城市評價體系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和中國在當代世界的發展和地位是相關的。對北京這座城市的來路和未來發展,很多人可能有興趣去了解。那麼,我的這本書,就是是一個綱要性的簡約版,很適合你來閱讀。
北京城市空間生長變化的歷史過程,時間跨度有三千年。北京城市空間格局演進的變化,是我一直關心的。這和從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角度去寫一本城市的傳記不一樣。
這本非虛構文學作品,不是城市人文歷史、不是建築文化史,也不是散文隨筆,但都又與之有關。我在結構上分為了主章和副章,主體章節是城市演進過程中的重點敘述,是對朝代更替過程中城市的狀態的描述。副章選取了一些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和建築、規劃等,作為一種補充性的敘述。這樣主、副搭配,主幹清晰可辨,副線點綴強調,能讓讀者迅速獲得對北京這座城市是如何隨著時間演進,在空間結構發生變化的。
在我看來,城市本身就是一個生命體,人創造了城市,但城市反過來也在不斷地生長,這座城市的生命比一個人的生命長很多,人是城市的過客,但人可以改變城市的空間,構成新的關於城市的記憶。
建築是歷史和文化的載體,人又創造了歷史和文化,人與城市建築是共生的關係。但我還是把城市看做一個生命體。北京已經存在了三千年,如果三十年算一代人,那麼都過去一百代了。一代人接著一代人,努力地創造著屬於自己的城市文化和記憶。因此,我們這些城市的過客和大地上的短暫者,必須謙遜地對待城市。無論是作為城市的主人,還是過客,我們必將和城市一起生長。
非常感謝韓敬群先生對此書的巨大幫助,也特別感謝《芙蓉》編輯楊曉瀾先生首發這部書稿。由於寫作時間侷促,加之我消化材料能力的限制,這本書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錯訛之處,希望朋友能給我指出來。我的郵箱是:qhd1969@sina.com,以期今後修訂改正
每個生活在北京的人都有自己的北京經歷與記憶,希望你也來寫一本屬於你自己的「北京傳」。
【《北京傳》內容簡介】
北京歷史源遠流長,從春秋戰國到金元明清,再到近現代以來的巨大變化,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年代裡的世界大都市的形成,以及當下,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的建設,都是北京作為世界大都市的傳奇般的擴寫。這一雄偉的歷史進程和時間的鑄造,使北京成為了人類的建築傑作。
《北京傳》結合了時間和空間的轉移,梳理出這座偉大城市形成和發展的全景觀。這是一個作家個人的城市觀察,又是一座偉大城市的個人記憶。一磚一瓦,一個個的詞彙,構成了北京這部大書,一座古老而又宏偉的城市躍然紙上。
【目錄】
序章:中國尊的瞭望——1
第一章:薊城與燕都——21
副章:董家林與永定河——51
第二章:唐幽州城——65
副章:潭柘寺的守望——90
第三章:遼南京城——103
副章:天寧寺與蕭太后河——125
第四章:金中都城——139
副章:離宮苑囿與燕京八景——168
第五章:元大都——185
副章:郭守敬與馬可·波羅——210
第六章:明北平府與北京城——231
副章:阮安與明長城——262
第七章:清京師——275
副章:恭王府與東交民巷——303
第八章:民國北平市——321
副章:正陽門火車站和老舍——350
第九章:新中國首都——365
副章:「梁陳方案」與「國慶十大建築」——392
第十章:國際化大都市——409
副章:長安街與北京天際線——446
第十一章:未來之城——465
副章:城市副中心與北京新機場——488
終章:智慧北京——509
後記——530
主要參考文獻——536
【名家評論】
《北京傳》視角宏闊,高屋建瓴,梳理了我們的首都北京三千餘年以來的歷史傳承、空間變化和功能演進。作家邱華棟沿著歷史的腳印一步步寫來,以講述朝代的更迭、城址的變遷、城市的核心建築為主線,輔以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建築等,再融入城市的選址、道路的形成、民族融合的過程,綜合考察和辨析,共同構成了有理有據、有血有肉的《北京傳》。《北京傳》不僅僅是一個城市的歷史,也是一個國家的歷史,一個民族的歷史,具有史料價值,也具有知識普及價值。——白燁
在這部《北京傳》中,作家邱華棟提綱挈領寫了北京三千年的城邑史,八百多年的首都史,寫了北京的深厚悠長的歷史,也寫了它與時俱進、日新日進的現在,更以前瞻的筆觸,想像了北京作為智慧城市的未來。作品在結構上分為主章與副章,主章是對城市演進過程的重點敘述,是對朝代更替過程中城市的狀態的描述;副章選取了一些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和建築、規劃等,作為一種補充性的敘述。就像一棵開花的果樹,主幹挺拔,而分枝上滿綴花朵,這樣的結構極富新意。邱華棟作為一個成就斐然的作家,有豐富的寫作經驗和對大型文體的掌控能力,他的時代感和文學性受到文學界和讀者的廣泛好評。他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作家。——孟繁華
【作者簡介】
邱華棟,當代作家,現任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著有長篇小說《夜晚的諾言》《白晝的喘息》《正午的供詞》《花兒與黎明》《教授的黃昏》《單筒望遠鏡》《騎飛魚的人》《賈奈達之城》《時間的囚徒》《長生》等12部,中篇小說《手上的星光》《環境戲劇人》等32部,系列短篇小說《社區人》《時裝人》《十一種想像》《十三種情態》等180多篇。共出版有小說、電影和建築評論集、散文隨筆集、遊記、詩集等各類單行本100多種。多部作品被翻譯成日文、韓文、英文、德文、義大利文、法文和越南文。